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36.68KB ,
资源ID:6235689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2356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十二五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十二五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

1、四川省十二五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四川省“十二五”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二 一一年十二月 目 录 前言 ( 1 )第一章 规划背景 ( 1 ) 第一节 发展成就 ( 1 )第二节 面临形势 ( 3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 4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4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5 )第三节 发展目 标 ( 5 )第三章 主要任务 ( 8 ) 第一节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 8 )第二节 推进企业、园区和社会的循环发展 ( 11 )第三节 形成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 12 )第四章 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 12 ) 第一节 钒钛稀土资源综合利用 ( 13 )第二节 油气化工循

2、环发展 ( 14 ) 第三节 “城市矿产” 资源化利用 ( 15 )第四节 再制造产业化 ( 16 )第五节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 17 )第六节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 18 ) 第七节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 19 )第五章 区域发展重点 ( 20 )第六章 保障措施 ( 23 ) 第一节 加强制度建设 ( 23 )第二节 强化政策支撑 ( 23 ) 第三节 严格组织实施 ( 25 )第四节 深化宣传教育 ( 26 ) 前 言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 为 推动我省循环经济

3、规模化、 产业化发展, 根据循环经济促进法、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十二五” 期间 我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也是实施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的主要依据。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一五” 期间, 在省委、 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 积极落实党中 央、 国务院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决策部署, 深入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着力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化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全省资源有效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 20.3

4、1% , 全省以年均8.7% 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13.7% 的生产总值增速;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累计下降5.43% 和12.93% 。圆满完成了国家下达我省的“十一五” 节能减排目 标任务。 1 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 矿产资源总回收利用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45% 和40%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7.5% , 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73% 和83% ,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 , 建筑废弃物和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全省共培育并认定了780余户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试点示范有序开展。 国 家先后批准我省2个国 家级试点 园区、 6个

5、国家级试点企业。 我省在6个市、 58个县(市、 区), 22个园区和90个企业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 开展了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城市矿产” 等试点示范, 为全面推进我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实施了川威钢铁集团含钒钛钢渣综合利用、五粮液集团酿酒废水综合治理等一大批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示范项目、重点节能工程, 促进了循环经济的整体推进。积极推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CDM ), 共有272个项目 获国家批准, 总数居全国第二, 年碳减排量居全国第一。清洁生产稳步推进。 在重点行业、 重点地区和148家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 实施清洁生产方案739个, 确

6、定了19家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 完成了182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 初步建立了推进清洁生产的实施机制, 有力地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激励政策不断完善。 制定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 2 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川 府发 2005 38号) 等指导性文件, 出 台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 有力地支持了我省循环经济的发展。 “ 5 12 ” 汶川特大地震后, 又出台了促进灾后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政策性文件, 灾区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 以上、处置率达100% , 有力地促进了灾后恢复重建。社会参与度明显提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循环经济宣传活动,

7、 营造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循环经济由理念变为行动,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初步形成。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二五” 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我省循环经济发展既面临良好机遇, 也面临严峻挑战。国家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 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 投资、 税收、

8、 金融扶持政策, 为 我省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和宏观环境。国家合理控制资源消费总量和加大节能减排力 度, 也迫切要求我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 3 大开发, 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 加大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力度, 为我省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省委、省政府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我省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 规划建设天府新区,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促进人口 、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为我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我省工业化、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 对发展循环经

9、济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省循环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起点较低, 还面临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撑不足、 激励政策和监管措施有待加 强等诸多 问 题和 困 难。传统的发展方式、 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认清形势, 把握机遇, 妥善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推进我省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 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 主线, 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要求, 以

10、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核心, 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以实施重点工程为突破口, 加快建设循环型企业、 循环型园区和循环型社会, 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 导、企业主体、全民参 4 与的循环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全面推动我省循环经济发展,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 积极运用 法律法规、 产业政策、 价格政策和财税金融政策, 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

11、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发挥制度创新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加快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坚持示范带动和重点突破。 发挥试点企业、 试点园区和试点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 加快循环经济由试点向示范推广转变。 以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为突破口, 推动全省循环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 标 总体目 标。 到2015年, 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循环型产业体系、资源节约利用体系、 资源再生利用体系、 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和示范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融合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

12、经济、服务业循 5 环经济和社会循环经济, 从企业、园区、区域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形成布局合理、互动发展、协调推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更加丰富和完善, 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层次进一步提升, 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展, 循环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互动发展局面基本形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建立, 资源再生利用比重有较大提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 ,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 。 “城市矿产” 资源化利用

13、加快发展, 再制造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明显提高,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城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资源消耗大幅降低。节能、节水、节地和节材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在2010年的基础上下降16% ,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3.5%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废物排放明显减少。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工业废水排放量达到国家要求。 化学需氧量、 氨氮、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 量分别控制在123.1 、 13.31 、 84.4和57.7万吨以内, 分别比2010年减少7.0% 、 8.6% 、 9.0% 和6.9% 。主要指标。根据国家循环经

14、济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我省实际, 6 细化了“十二五” 时期循环经济发展目 标, 制定了4大类、 17项具体指标。 专栏1四川省“十二五” 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规划指标值 2010年2015年指标性质资源产出指标 1资源产出率 元 / 吨 比2010年提高15% 预期性 2能源产出率 亿元GDP/ 万吨标煤0.78 0.93预期性资源消耗指标 3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 / 万元1.275 1.071约束性 4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 / 万元1.996 1.527约束性 5 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米 / 万元136 120约束性 6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

15、万元 达到国家要求 约束性 7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41 0.45预期性资源综合利用指标 8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57.5 72预期性 9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 % 25 30预期性 10 集约化畜禽粪便处理率 % 95预期性 11秸秆综合利用率 % 59 80预期性废物排放指标 12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 达到国家要求 预期性 13工业废水排放量 亿吨10.52达到国家要求 预期性 14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132.4 123.1约束性 15氨氮排放量 万吨14.56 13.31约束性 16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92.7 84.4约束性 17氮氧化物排放量 万吨62.0 57

16、.7约束性 注: “资源产出率”指标2015年规划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个规划纲要 所要求的15% 确定。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数据按2005年价格计算。 如按2010 年价格, 则2010年指标值为1.071 , 2015年目 标值为0.874 。 注“ ”的规划指标, 暂无统计数据。 7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着力完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加快构建循环经济整体发展框架, 建立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形成多领域互动发展、多层次协调推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 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建立

17、和完善循环型产业体系、资源节约利用体系、资源再生利用体系、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和示范推广体系, 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循环型产业体系。 推动循环型工业、 循环型农业和循环型服务业融合发展, 加快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 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着力引进共生和补链项目, 依托工业园区关联布局, 形成循环型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实现资源、 能源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 大力推进工业废气、废水和废物的综合回收利用, 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以优质粮油、茶叶、中药材、林竹等特色优势农业为基础,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努力形成以“无害化、 低排放、 低消

18、耗、高效益、可持续” 为标志的循环型农业发展体系。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 发展绿色旅游; 依托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 加快构筑和完善三网融合、 企业网络、 智慧城市等信息平台, 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功能; 大力培育发展绿色标识等认 8 证认可服务, 积极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资源节约利用 体系。 建立以节能、 节地、 节水、 节材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为主要内容的能源资源节约利用体系。大力实施节能工程, 促进能源的梯级利用, 积极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民向新型社区集中, 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加强工业和城市节约用水,

19、 推进分质供水、 中 水回 用 及雨水回 收利用, 发展节水农业。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 推行产品生态设计, 在生产和建筑领域提倡使用可再生材料。 提高矿山回采率、 选矿回收率和冶炼回收率, 积极拓展钒钛稀土伴生矿元素范围, 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及尾矿高效利用, 推动磷、 盐等矿产资源的梯级利用,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资源再生利用体系。 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冶炼废渣等工业废弃物、建筑废弃物、生活废弃物以及农林废弃物等资源的再生利用。 加快“城市矿产” 示范基地建设, 推进废旧电子电器、 废旧金属、废橡胶、 废纸等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 培育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 矿山机械等再制造示范企

20、业, 完善再制造旧 件回收体系和再制造产品标准体系, 推动再制造的规模化、 产业化发展。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网 络, 积极开展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科技创 新支撑体系。 建立政府主导、 企业主体、 社会参与、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体系, 为循环经济发展提 9 供强力支撑。加大科技投入, 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支持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为重点, 围绕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延伸、 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积极开展循环经济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 加快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省、 市、 县三级循环经济信息管理综合服务平台, 加快推广应

21、用循环经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设备。 实施节能环保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在新能源利用、生态环保、建筑节能等方面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积极培育一批从事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的咨询服务机构, 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示范推广体系。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示范园区和示范城市建设, 完善示范推广体系, 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由试点向示范推广的转变。 选择钢铁、 有色金属、 煤炭、 电力、 化工、 建材等行业中的重点企业, 开展循环经济示范, 力争在“十二五” 期间, 新增循环经济示范企业40 50家; 发挥示范园区的示范效应, 推动新建和现有园区进行生态化建设

22、和改造, 到2015年, 力争建设2 3家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培育3 5家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 8 10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 依托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 积极探索适合各区域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和模式, 到 2015年, 进一步扩大循环经济城市试点范围, 由点到面逐步铺开,提高全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01 第二节 推进企业、园区和社会的循环发展 从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协调推进, 形成“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 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企业小循环。总结和推广攀钢集团、五粮液集团、丝丽雅集团、天原化工等国家和省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的成功经验, 继续以化工、冶金、建材、

23、采矿、纺织印染、造纸、食品、医药、机械等行业及“双超双有” 企业为重点, 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推进工业“三废” 的回收综合利用, 推广余热余压利用、 中水回用等循环型工艺, 实现企业能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 资源化, 加快建设一批循环型企业。园区中循环。 总结和推广成都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泸州西部化工城等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成功经验, 从优化产业结构、 完善产业链条、 构建共生网 络、 加强交流合作等环节入手, 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为重点, 全面推进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严格工业园区准入标准, 实行产业链招商, 按整体生态功能规划, 重点引入补链企业。 推动园区土地集

24、约利用 和基础设施共享, 企业间副产物交换利用、 能量梯级利用和废物、 废水再生利用, 搭建园区污染物集中处置平台, 提升园区循环发展水平。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和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工程, 促进农、 林、牧、渔业间的废物交换和循环利用, 建设种(养) 植(殖)、种养加一体化、多层次的农业循环经济园区。社会大循环。 加快建设城镇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 分拣 11 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 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积极开展“城市矿产” 资源化利用, 提高废旧 家电、报废汽车、废弃电子产品、 废纸、 废塑料等的回收利用 率。 大力 实施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工程, 组织开展节约型

25、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减少使用一次性易耗品, 减少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 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企业、 家庭、 社区、 园区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第三节 形成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加快形成“政府推动、 市场引 导、 企业主体、 全民参与” 的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协调作用, 树立发展循环经济新理念, 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和政策扶持,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促进公益性循环经济项目如期建成和正常运转。强化市场机制的引导和调节功能, 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组织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26、, 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认真落实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主体责任, 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 加强资源节约和回收利用, 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普及循环经济知识, 鼓励全民参与, 倡导节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第四章 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围绕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结合我省资源优势、产业基础 21 和循环经济发展潜力,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发展和重点工程建设, 实现我省循环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第一节 钒钛稀土资源综合利用 以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等为依托, 以攀钢集团、 龙蟒集团、 威钢集团等企业为骨干, 通过突破技术瓶颈、 延长产业链条

27、、 拓宽应用领域, 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 不断提高钒钛稀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培育大规模、 集约化、 深度开发的钒钛稀土优势产业集群, 建设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提高采选矿水平。 大力发展高效安全采选技术和装备, 降低入选品位, 提高金属回收率, 促进整体开采。 加大边坡、 尾矿库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有效解决攀西地区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重金属污染问题。推进重大技术创新。 坚持自 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 加强技术攻关, 突破钒钛稀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技术瓶颈。 积极发展钒清洁生产技术, 重点突破钒钛磁铁矿制备富钛料、高炉渣提钛技术、低品位钒矿应用技术等, 提高钒钛稀土资源综

28、合利用水平。 到2015年, 取得资源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技术重大突破, 实现 50 100万吨级资源综合利用新流程。优化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钒功能材料、钒基合金、钒电池等高端钒产品和氯化法钛白、高档专用钛白等终端产品, 加快发展海绵钛、金属钛、钛材等, 积极开发航空、航天、船舶、医用钛合金材料及深加工制品等。推动稀土永磁、电池级储氢合金、稀土液晶级 31 抛光粉等深加工及应用。强化综合开发利用。 加大资源和产业整合力 度,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 实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提升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利用整体水平。 加强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 钒钛化工产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 提高二次资源利用 率

29、。 到2015年, 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 钛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5% 以上, 全面实现铬、钴、镍、钪、镓、铜等主要伴生金属的产业化、规模化回收利用。 专栏2钒钛稀土资源综合利用 钒钛磁铁矿采选工程。表外矿利用工程、铁矿选钛工程、低钛钒钛磁铁矿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钒钛磁铁矿洗选工程等。钒钛稀土深加工工程。钒氮合金扩能工程、钒电池开发应用、全钒液流电池开发应用、重型汽车钒钛制动鼓开发应用、飞行器钛合金零部件制造项目、高品质四氯化钛项目、稀土治污活性剂开发应用等。钒钛及伴生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攀枝花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红格南矿区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

30、内江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及配套项目、广安电积钴项目 等。 第二节 油气化工循环发展 依托四川石化下游系列项目建设和天然气化工产业基础, 培育壮大油气化工产业链, 推进深加工及精细化发展, 提高石油天然气综合利用水平。石油化工产业链。 培育壮大石油化工、 精细化工和橡塑深加工等产业链, 建成四川石化产业基地和南充石化下游产品精深加工基地。重点围绕苯甲苯二甲苯产业链的构建, 以PTA (精对苯二甲酸) 项目 带动, 加快推进合成纤维、 精细化工产品为一体的 41 产业项目 建设, 培育下游深加工产业集群, 带动轻工、 纺织、 机械、塑料加工、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链。 依托川 东北等地天然气资源, 重点发展天然气制高效复合肥、氢氰酸和烯烃等产品链。加强天然气脱硫、硫磺回收及尾气处理, 提高硫磺回收率和硫磺纯度。 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