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40.66KB ,
资源ID:623037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2303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docx

1、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1 百家之言,百种人生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完满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校长1.1 生命的平衡1.1.1 阴阳五行的智慧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其中蕴涵了中国哲学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认为,阴和阳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作用,由此才会有此消彼长的现象,这也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史记天官书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古人认为,阴阳是促使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本,而五行则是

2、构成一切事物必不可少的要素。五行,即木、火、水、金、土,这五种元素充盈在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维系着自然的平衡。木代表生长的物质;火代表可以散发热能的物质;土代表自然本身;水代表流动的物质,可以循环;金代表坚固的物质。木和火在土的上面,水和金在土的下面,所以木、火属阳,水、金属阴,土是中性。顺着循环来,五行便会互相生发,即“五行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若逆着循环走,五行便会互相克制,如:木克土、土克水古人用阴阳与五行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来阐释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即自然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五行;五行相互作用,则产生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方

3、法,同时,也是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等发展的基础。1.1.2 八卦的奥秘阴阳学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周易的成书。八卦,就是从周易中来的。周易中说:“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两仪,即阴阳;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史记中有“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记载,后世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周易就是周文王所著。周文王,姬昌,又称伯昌。商纣王时期,只是西岐的诸侯,人称西伯侯。周易,我国文化的源头,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天体的运行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也应该发愤图强,永不停止追求的

4、脚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周易坤卦,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也应该增厚美德,容载万物。1.2 制礼作乐的能臣(周公),礼仪之邦的起源周公,姓姬名旦,又称叔旦,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他曾两度辅佐周武王(姬发)东伐纣王,之后又辅佐武王的儿子成王(姬诵)执政,并制作礼乐,为周朝提出了成套的统治思想。是我国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儒学的先驱。为巩固政权,周朝迁都洛邑(河南洛阳),周公在这里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并宣布了各种典章制度,正式册封了诸侯,这就是著名的“制礼作乐”。“礼”是维护等级制度的礼仪规范,“乐”是配合礼仪活动而进行的音乐歌舞。所谓:“礼以分,乐

5、以和。”礼强调的是分别,即“尊尊”,尊重应该尊重的人;乐强调的是感染众人和睦共处,即“亲亲”,亲近应该亲近的人。他告诫统治者,为政要注意“敬德保民”“明德慎刑”“有孝有德”“知小人之依”。周公认为,民情能够体现天命,君主要与人为善,考虑民众的感受,多行恩惠,少施刑罚,做“保享于民”的有德君主,才能被上天保佑,才能“享天之命”。他的天命思想把“敬天”与“保民”直接联系了起来,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来源。1.3 一代智者的道德修养(管子)1.3.1 管鲍之交“春秋第一相”的管仲,史称管子。在齐国任相四十年,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帮助齐国实行改革,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多次对人讲:“

6、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两个好朋友分别担任齐国公子纠和小白的老师,一时成为美谈,但两人各为其主,在齐国王位继承上产生了分歧。管仲为了助公子纠取得王位,险些箭伤了公子小白,却被公子小白以假死骗过,最终登上了国君的宝座,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此时的齐桓公本打算任鲍叔牙为相,而鲍叔牙却推荐了管仲,自己甘愿听命于管仲1.3.2 贤相的安邦之策管仲十分重视统治者自身道德的修养,认为在上者应“称身之过”“治身之节”。“做国君有三件事不能做:第一,得贤而不能任;第二,用而不能终;第三,让贤人干事,而和小人一起议论贤者。”还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用现代哲学的话说,就是经济

7、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从这一点来看,管仲的思想是属于唯物主义范畴的。1.4 顺其自然莫妄为(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史记记载,老子,李耳,字伯阳,世人又称老聃,楚国人。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是最先发现“道”的人,他把“道”作为最高的实体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和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也将其作为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从而形成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老子认为万“有”生于“无”,所以把“无”看得比“有”重要。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

8、为用。”“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不可能既“有”又“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道,可知而可行,但非恒久不变之道;名,可以据实而定,但非恒久不变之名。无名,是万物的原始;有名,是万物的开端。所以经常保持清静无欲啊,可以用来体察之中的奥妙;经常保持有欲望有追求,可以用来知晓道的功用。(道与名)这两者出处相同,名称不同却又被共同评价为(十分玄妙的事物),玄妙而又玄妙啊,这是(解开)所有奥妙的门径。”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

9、认识。他认为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都可以用“名”来表示,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而天地又是从“道”里产生出来的,“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来表达,所以“无名天地之始”。老子(世称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德经,阐述了宇宙的根本和天地变化的规律;下篇道经,阐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进退的方法。书中包含了大量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等。“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因此他强调君主要清心寡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所谓的“无为”并不是不要任何作为,而是顺其自然不妄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

10、于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水,泽被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名利,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地方,却更接近“道”。所以,上善的人要像水,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1.5 用爱己之心爱他人(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

11、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他55岁开始周游列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后来他见时势不合,便在68岁时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事业。相传孔子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贤人者七十二。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强调“学”与“思”的重要性,总结出“学

12、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有效的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著述方面,孔子也有诸多建树,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古代文献,并删定礼经乐经,为周易作序,还编修了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使其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1.6 君子成人之美(曾子)1.6.1 孝义行天下(曾子)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他在16岁时拜入孔子门下,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同时,也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后世儒家将他与孔子、孟子、颜子、子思(

13、孔子的孙子)并称为“五大圣人”。1.6.2 大学中庸里的生存智慧四书五经原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后被焚毁)春秋),四书之名始于南宋哲学家朱熹,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大学和中庸都是礼记中的文章,相传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大学”,就是治国安邦的学问,是指导人实现政治理想的启蒙书,有“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之道”的总纲,意思就是,做治国安邦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1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中庸是指导人实现完美修养的启蒙书。主要表现在“中庸”和“诚”上。“中庸”并不是“中立、平庸”,而是“执中、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

15、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7 得人心者得天下(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孟子师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因孔子是圣人,所以世人尊称其为“亚圣”,将两人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阶段:国家四分五裂,诸侯争霸。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他认定个人不能单独存在,一切行为都是人和人相互关系的行为,都是伦理的行为。所以,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他还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凡是人力所不能

16、做到的事,孟子都归结为天的作用。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意思是说,百姓最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和谷神的重要性要低于百姓,而国君的重要性最低。因此,得到百姓拥戴的人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的人能做诸侯国的国君,得到诸侯国国君信任的人能做大夫。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

17、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8 贱民的博爱(墨子)墨子,姓墨名翟,是春秋末、战国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与儒家的根本不同,在于两家的哲学方法和“逻辑”。儒家只注意行为的动机,不注意行为的效果,墨子的方法却恰与此相反,处处要问一个“为什么”。墨子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闻知、说知和亲知。他在

18、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而百姓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1.9 万物与我为一(庄子)本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人,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学派创始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后世常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周梦蝶”的典故

19、。夏季里的一日,庄子躺在花园的大树下,不知不觉昏昏而睡。他梦见自己变为一只美丽的彩蝶,自由自在于花间翩翩起舞。当他梦醒时,发现自己原来并非蝴蝶,不禁自问道:“究竟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庄子对现实十分悲观,他消极厌世,对整个人生采取的是虚无主义态度。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做加在人身上的刑罚。他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肉体的束缚,想要到达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其办法是“坐忘”彻底地忘掉一切。他和门人以及后来学者合著的庄子一书,被道教奉为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中养生

20、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所传诵。1.10 辩客的奇思(惠子)惠施,即惠子,战国中期哲学家、政治家、辩客,名辩思潮中“合同异”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是他的好朋友。庄子天下篇用“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来形容惠施的知识渊博,藏书也很多。成语“学富五车”便是由此而来。惠施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认为在广袤无垠的宇宙里,任何时间、空间上的差异都是微不足道的,万物的相同和相异都是相对的,是在不断变化的,看似相异的对立之中有着同一性,这便是“合同异”。为此,惠施提出了“历物十事”等命题来进行论证。庄子天下篇记载了这十个论题,后世称之为“惠施十事”。比较著名的有:“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21、。”“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1.11 古代逻辑学(公孙龙)公孙龙,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著名辩者、逻辑学家,因为他力倡“白马非马”之说,与惠施齐名。是他曾在平原君赵胜家当门客,与同时期的邹衍辩论过,后被“邹衍不辩”弄得下不来台。坚白论说有一块坚硬的白石头,用眼睛看不到石头是坚硬的,只能看到石头是白色的,即“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所以“无坚”;用手去摸石头,摸不到石头是白色的,只能感受到石头是坚硬的,即“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所以“无白”。他指出:看到白时感觉不到坚,感觉到坚时看不到白。坚在未与石物结合时,必定独立的

22、,是“坚”并自藏着的;白在未与石物结合时,也必定独立的,是“白”并自藏着的。由此推论,“石”中之“坚、白”两种属性不可并存,是两个相分离而独立自藏着的概念,不能同时联系在一个具体事物之中。白马非马的命题。他认为,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差别的,所以概念与概念之间是绝对没有联系的。“马”是指马的形状,“白”则是指马的颜色,颜色当然不能说等同于形状了,所以“白马”也就不能等同于“马”。如果一个人要买马,当然买什么马都行,而如果一个人要买白马,那就不是任何马都行,必须是白色的马了。由此可见,白马非马。1.12 宇宙尽在我心中(邹衍)邹衍,战国时期齐国人。著名哲学家,阴阳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阴阳五行学说的集大成

23、者。他思想宏大,学识渊博,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又喜欢谈天说地,内容无所不包,因此后世人又称其为“谈天衍”,又称“邹子”。邹衍在继承了古代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还将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五行生胜”的理论,并据此提出“五德终始说”,开创了战国时期的阴阳家学派。五德终始说:邹衍认为,每一朝代都有五德中的一种与其相配合,每一德都有德运盛衰,德运便决定这个朝代的命运,朝代的更迭也是按照五行相克的顺序进行的。他说,自黄帝(土德)以来,已经夏(水德)、商(金德)、周(火德)三代,并预言“代火者必将水”。被历代新王朝的统治者视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邹衍对宇宙空间有着广阔性的联想,遂提

24、出了“大九州”说,他以“先验后推”法推论世界有九大州,中国所在名赤县神州。“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1.13 尽人事再听天命(荀子)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是先秦哲学的总结者,他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峰,对以后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劝学荀子从人的自然欲望上寻找道德的根源,认为人性本“恶”。

25、他还摆脱了天命论的影响,强调“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行贵于知”等观点。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定人性生来本“恶”,就是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就是好利、嫉妒、喜欢声色。这是先天而生、不学而能的。只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否则,顺着人性发展,就会出现暴乱。继孔子推行“仁”,孟子推行“义”之后,荀子提出了“礼”。他认为礼在调节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中起重要作用。“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1.14 立法为规矩(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集大成者。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后世又称其韩非子。

26、韩非写出了孤愤五蠹说难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流传到秦国,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赞赏。他以法治思想为中心,对战国后期复杂多变的现实作了哲学概括,从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成为法家之集大成者,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思想武器。韩非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利害关系,因势利导,人人都是有私心的,即“畏诛而利庆赏”,仅靠道德的力量是没有办法维持社会稳定的。即“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前乐而后穷;圣人权其轻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只有凭借强大的法律去约束人们的行为,才能将“恶”限制住,而君主的职责就在于利用“刑”和“德”,让人们避恶从善,立公弃私。宋人酤酒

27、: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2 不同智慧,别样境界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冯友兰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被誉为“现代新儒家”2.1 黄老之学的兴盛(陆贾和曹参)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其思想宗旨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假托黄帝的名义,引进法家学说,同时还兼收了其

28、他各派如阴阳、儒、墨等诸家的观点。陆贾是汉初黄老思想的最早倡导者。他对刘邦说:“陛下虽然是在马上得天下,但不能在马上治天下,治理国家,应该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计。”刘邦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令他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陆贾以黄老学说为指导,结合汉初的政治、经济状况,写了一本名为新语的书,提出必须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政治思想。他主张统治者对百姓不要过多地干涉,要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安居乐业。黄老学派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在汉高祖刘邦之后,惠帝、吕后和文帝、景帝的统治期间,都有意识地将黄老思想作为统治

29、思想加以推广运用,才出现了后来“文景之治”的盛世。推行黄老学说最为著名的是曹参。曹参与汉高祖刘邦是同乡,当年他跟着汉高祖起兵,带兵打仗立下不少功劳,可刘邦做皇帝后,却任用萧何当了开国丞相。刘邦死后,汉惠帝继位,此时,萧何也病得只剩下一口气了。汉惠帝亲自去看他,请他推荐丞相人选,萧何毫无保留地推荐了曹参。曹参在任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老百姓歌颂他说:“萧何为法,齐如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2.2 无为也有为(淮南王刘安)刘安,西汉皇族,是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厉王刘长的儿子,我国西汉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淮南子

30、是刘安于汉景帝后期开始撰著的一部论文集,在武帝刘彻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进献于朝廷,里面“塞翁失马”蕴涵的哲学思想闻名古今。这部文化巨著内容包罗万象,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文学价值,其中内篇论道,外篇杂说,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是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是经世致用之学。淮南子在政治上还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书中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如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发明医药,“一日而遇七十毒”;尧积极从事政治管理与社会教化;舜“辟地树谷,南征三苗,道死苍梧”;汤夙兴夜寐,勤于政务。这些

31、古圣先王,一生致力于兴利除害,屡建奇功。“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为;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2.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西汉今文经学的创始人、第一儒学大师。他的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继承了周代的传统思想,杂以阴阳五行说,兼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墨家的精华,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为一,形成了较系统的封建神学体系。“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他认为,君之为君,乃是上承天意;君之为君,又当效法上天之道。为

32、此,他试图为统一的皇权专制统治创立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从而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独尊儒术、三纲五常、阳尊阴卑等一系列主张。“君权神授”论:“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意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是其政治哲学的核心,它使皇权统治变得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于是他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为此后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者所沿袭。儒家的伦理思想被董仲舒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和五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