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教案最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教案)最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教案) 1.观潮 教材分析: 本文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学情分析: 四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字、词、句。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和
2、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境,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建议: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由于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所以在教学时,可以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边读边想象画面,再以“奇”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研读,体会江潮的变化,体会观潮者心情的变化,进而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
3、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之时的语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体会并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壮观的景象。 难点 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教学时间: 1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分清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有关段落,初步感受
4、大潮的壮观景象。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的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板书课题:观潮)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观潮(cho) 笼罩(ln zho) 薄雾(bo) 横贯(un) 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
5、人声嘈杂喧闹。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本课形容声音很大。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浪翻滚的情景。 3学生默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课题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 明确:“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指看到的景象,后者是看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齐读课文,讨论并明确:作者是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来描写的。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空间顺序:由远及近。 (2)按文章的描写顺序,可以将课
6、文分成几部分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可以分为四部分。 2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退去时的景象。 2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感情。 老师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明确:本文通过对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时、去时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了奇特的自然景观,赞美了“天下奇观”的壮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按作者观察的时间顺序来梳理
7、课文。 1潮来前的景象。 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1)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思考明确:海宁市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2)潮来前的江面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平静。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薄雾。(板书:平静) “横卧”是什么意思?(横着躺下或趴下,文中把钱塘江比作人,形容钱塘江江面非常开阔)师: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多么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啊!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应该慢点儿。请同学们一齐来读这几句。(学生齐读,教师指导纠正)
8、(3)“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人山人海”说明人多,正由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有这么多人来。“昂首东望”说明潮从东边来,人们心情急切。“等着、盼着”也说明人们心情急切。(板书:昂首东望) 2老师总结:这一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人们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 五、布置作业 1重点预习课文第3、4自然段。 2收集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平静 昂首东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
9、,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潮来时”的语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忆作者所描写的潮来前的景象。接下来,我们继续随作者去看看潮来时和潮去时的景象。 二、精读课文第35自然段 1潮来时的景象。 上节课,同学们已明确第3、4自然段描写的是潮来时的景象,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朗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江潮是什么时候来的? 明确:午后一点左右。 老师指导:人们知道大潮到来的时
10、间,但还是一大早就来到海塘大堤上,表明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2)第3、4自然段各写了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第3自然段:远处;第4自然段:近处。 (3)第3自然段写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可以分成两层。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如何分层。 明确:第13句为第一层,第4句为第二层。是按大潮到来的时间顺序或地点变化来分的。 (4)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像闷雷滚动,说明大潮的声音很大,离我们很远。 这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吗?(风平浪静) 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会有怎样的反应? 讨论明确:人群非常喧闹,像锅里的开水一样,
11、这就叫人声鼎沸。 过了一会儿又怎样? 明确:听到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 思考:“白线”指什么?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明确:“白线”指潮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说明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 (5)江潮逼近,这时人群又怎样了? 明确:人群又沸腾起来。 老师总结:第3自然段主要讲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把江潮发出的声音、形状和人们的情绪变化写得清清楚楚。 下面我们就按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6)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此时人们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两丈多高的水墙写出了什么? 明确: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 为
12、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现在是一睹两丈多高的水墙? 4 明确:因为浪潮的距离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 (7)“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颤动起来”是怎样的景象?从课文中找个词来形容。 明确:浩浩荡荡。 “浩浩荡荡”写出了什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明确:写出了江潮气势之大。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 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潮水) 浪潮越来越近,此时的声音是怎样的? (山崩地裂) 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齐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大潮越来越近的那种气势。(齐读) 老师总结:第4自然段写江潮在近处时变化的情景。 (8)小结第3、4自然段。 这两自然段写潮来时的情
13、景,先写潮在远处的情景,再写潮在近处的情景,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 2潮去时的景象。 (1)潮来时的景象是壮观的,那么潮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找出文中表现潮去时总的特点。 明确:恢复了平静。 (2)这时江面恢复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 明确:不同,这时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3)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从哪儿可以得知? 明确:不是,从“霎时”可以得知。 (4)小结:这一自然段写潮去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三、疑难探究 本课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点? 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如:“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作者对大潮到来时、大潮过后的江面上的情况采用了直
14、接描写的方法。这期间人们的反应则是间接描写,衬托出大潮的雄伟气势。如:“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2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如:“江潮还没有来”“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再近些”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大潮过后”的时间顺序,非常清楚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在写作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通过写作者在观察时所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情景,以及人们的情绪变化,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五、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课文第3、4
15、自然段。板书设计: 5 教学反思: 2.走月亮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散文。写了“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展现了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现了“我”和阿妈浓浓的亲情。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的画卷中。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抒情散文的机会很少,课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者和散文的有关知识,再力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设情境,促进感悟。这样学生不仅能感悟到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美,而且还体会可以到月色下的意境美。 教学建议: 学习本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读的欲望,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哪儿美,怎么美
16、”。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品味语言,体会月色下的静谧、祥和、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描写的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过程与方法】 1指导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 2阅读和想象、品味语言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教学重难点: 6 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的美,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 难点 体会文中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17、月亮船的歌曲。 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古诗或一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小短文。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看到月亮,谁能吟诵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 2古人仰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诗词,也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除了这些古诗,还有许多美妙的歌曲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你们想听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月亮船,希望大家静下心来
18、,认真地听,细细地品,让月夜的温馨、月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近你我的心田。(播放月亮船) 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笑眼弯弯,我们感觉好幸福!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去散步,一起走月亮吧! 3板书课题:走月亮。 4齐读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文字障碍。 2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3点名分段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三、集体交流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出示有关云南风景的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7 1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3读
19、完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走月亮 走月亮:月下散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 3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我”获得的无限乐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走月亮”中“走”的含义,感受情美、景美。 难点 理解并初步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自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仔细品味,感受月光下的美。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并思考: “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用“”标记出来。 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用“”标记下来。 2引导学生汇报:
20、 教师相机板书:“我”和阿妈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反复出现,共出现了4次,把“我”和阿妈到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起来,使文章自然的分成了四个部分。 三、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1引导理解“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重点体会“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意境。 要想走月亮,得先让月亮升起来,文中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来读读。 月亮已经升起来了,为什么偏偏还要加上“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呢?为什么不说“从花园那边升起来了”? 引导体会美景:天上一轮月亮,水中一轮月亮,天上的月亮静静的,水中的月亮随波荡漾。 齐读这几句话。 8 2指
21、名读第2自然段。重点体会:“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下面,我需要教室特别的安静。注意听!听我读这四个“照亮了”,你能听出什么味道?是从远处照到近处了,还是从近处照到远处了? 生回答。 师引导:远处的景物在朦胧的月光下能看得清吗?所以看起来模模糊糊,照到村头的大青树就看得清楚了,看得最真切的是脚下的路。 再次指名读。 3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心情是怎样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学生配乐朗读。总结:多么温馨的月光小夜曲呀!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 1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体会。(引:听!溪水在唱歌,老师
22、仿佛看见一位阿妈牵着孩子的手,来到了小溪边。同学们轻闭你的双眼,放飞你的想象,赶快到小溪边去看一看,闻一闻,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重点引导: 你闻到了什么?画出描写小溪流香的句子。 你看到了什么?(重点体会“抱”的温暖) 此时此刻,文中的“我”想到了什么? 假如是你是文中的孩子,此刻和妈妈在一起,你会做些什么?(结合生活经验感悟) 3小结:是呀!其实,只要我们和阿妈在一起,不管做什么游戏,都会感到快乐!都会感到幸福! 4把这种快乐和幸福传递给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 (三)自学第三、四部分(第69自然段)。 老师领大家学习了第一、二部分,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和分析,根据自
23、己的喜好选择你喜欢一个部分自学。 1默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要求: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标记下来,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小结:是呀,“我”和阿妈走在这样柔和的月光下,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甜香,边走边聊,多么甜美,多么幸福呀!即使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走,温情也始终互相感染着,多美的意境呀! 5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 明确:课文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的幸福和喜悦之情。 (四)整体回顾。 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领我们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果园、稻田,走过
24、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欣赏了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温馨、快乐、甜美、幸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四、播放歌曲母亲,升华情感 9 看到文中的孩子和阿妈在一起度过的幸福时光,不禁也让我们想起了和妈妈在一起的幸福时刻。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会,就会发现,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我们都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让我们怀着甜蜜、幸福、感恩一起来欣赏一段歌曲母亲,一起回忆妈妈带给我们的温馨、快乐、幸福、无畏 板书设计: 走月亮 教学反思: 3.现代诗二首 教材分析: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
25、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花牛歌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学情分析: 对学生进行诗歌的吟诵,进行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的种子,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
26、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10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
27、关于秋天的诗。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
28、多读几遍。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归巢 驮着 斜阳 头白 芦苇 妆成 一瞬 红颜 5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6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11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每一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节。 2教师示范,配图配乐朗诵。 3思考问题: (1)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
29、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4配图配乐齐读。 (三)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2小节。 2学生说说这一小节描绘的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 3学生自主学习,在书中画有关的景物,组内交流后汇报。 4思考问题: (1)“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2)“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6指名诵读、赛读。 四、整体感受诗歌内涵 1从诗中描绘的景色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2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呢?(观察,感受,描绘
30、,想象) 3过渡: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充满诗意的心,一起感受秋天吧。闭上眼睛,想象秋天,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呢?和同学一起交流一下。五、激情朗诵,升华情感 全班展示朗读、赛读。师生共同评价,评出“全班最佳朗读奖”。 六、自悟自得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学习感悟。板书设计: 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再续编一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丽画卷,这节课我们来读一首徐志摩笔下描写花牛的诗。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 1自读感知。 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可以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诗的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压扁”“霸占”“甩”“偷渡”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感悟) (3)有感情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