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27.96KB ,
资源ID:602316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0231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张维迎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张维迎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docx

1、张维迎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张维迎: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2009-12-04 09:06:59来源: 网易财经跟贴 249 条 手机看股票 张维迎(博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每个人的生活或事业,有高峰也有低潮。低潮时人们容易过度悲观,高峰时却往往得意忘形。一个国家或社会也是这样。今天的世界经济,处于相对低潮的阶段,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没有消除。如何看待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未来?最好把它放到更长的历史视野中。人口大国将重返经济大国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五千多年。根据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在人类历史相当长的时间里,各国(地区)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高度相关;或者说,人口规模决定经

2、济规模。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之间的分离,是近200多年发生的。以人均GDP衡量,过去国与国之间相差不大,例如公元1500年,最富国家的人均GDP是最穷国家的3倍;而现在,像美国以及少数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落后国家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基于麦迪森的数据,可以算出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的相关系数,在1500年为0.9972,1700年为0.964,1820年仍然高达0.9423,但之后急剧下降:1870年为0.6393,1913年为0.3404,1950年为0.1554,1973年为0.148也就是说,到1973年的时候,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已没什么关系,如占世界人口54.6%亚洲(不包括日本),GD

3、P只占世界的16.4%;而占世界人口18.4%的发达国家,GDP占世界的58.7%。这种情况在过去的30年里开始发生逆转: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的相关系数2003年上升到0.5185,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上升到0.733。人口数与GDP规模的相关系数(1000-2003)为什么过去250年里各国人均GDP差距拉大,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不再有大致的对等关系?简单地说,是因为不同的国家走上了不同的制度之路有些国家率先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而有些国家没有。尽管还有各种细节上的争论,但现代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实践表明,市场经济是发展经济、改进民生的最有效手段。如果经济制度不再有市场经济与否的差异,就是说全世界

4、都实行市场经济,人均GDP的差异就会逐渐消失。这正是过去30年发生的情况。中国等国的市场化改革,开始逆转过去200年里出现的世界范围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之间的背离。所以,我有一个大胆的推测,按照目前的趋势,未来50年、100年之后,人类可能又回归到19世纪之前的状态,即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相当,人口大国也是经济大国。当今世界,除了中国,印度人口最多,亚洲人口占世界的近60%。所谓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也就是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关系的回归,或者说,是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中预测的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的均等化(equalization)。现在已经可以看到这一趋势。主要经济体GDP占世界GDP

5、比重(点击看清晰大图)上图是麦迪森估计的的比重。大致来说,按照购买力平价算,公元0年中国西汉时,印度的GDP占世界比重1/3左右,到了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1/3左右,再到了二战时期之后的1950年,美国的GDP占世界的1/4强(27.3%)。未来的状态会是怎样?他推测,公元2030年,也就是再过20年,中国的GDP可能达到世界总量的23%,印度为10%,美国为17%,西欧国家合计达世界的13%左右。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在过去30年里的巨变。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份量和话语权,取决于它的经济实力。近几年,世界真的离不开中国,无论好事还是坏事,原来是人家不带你玩,G7、G8、OECD等等,都

6、没有中国的份;现在是做什么事都得跟你商量,都得带上你。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后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世纪”真的会到来吗?答案取决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会如何?我想三个转变最为关键:一是从主要依靠出口推动的增长,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更为平衡的增长;二是从低成本、廉价资源、廉价劳动力支撑的增长,到基于创新、更高附加值式的增长;三是从企业的自然型增长,到产业整合型增长。而这些转变进展如何,又依赖于中国的体制改革,包括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全球化则是这些转变的背景。全球化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影响经济的全球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第一次全球化高潮发生在1870年到1913年之间的40多年里,

7、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1950年则是“去全球化”时代。以出口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世界平均水平1870年是4.6%,1913年上升到7.9%。一战爆发后,主要交战国的贸易几乎中断,尽管非交战国的贸易还在增加。在1929年大萧条之后,贸易保护主义流行起来,加上二战的影响,到1950年,世界出口占GDP的比重下降到5.5%,仅比1870年高0.9个百分点(如下图)。全世界及主要经济体商品出口值占其GDP比重(点击看清晰大图)1950年后,全球化出现新的浪潮,特别1980年代后,全球化浪潮进一步加速。2007年时,世界平均出口占GDP的比重是25.6%。同样重要的是,这次全球化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8、也就是从简单的产品贸易到价值链分工的全球化。原来是你生产苹果、我生产桃,你把苹果卖给我、我把桃卖给你,现在是有人专门育苗,有人专门施肥,有人专门采摘,分工越来越细致。重点不是最终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是价值链上不同区域之间的贸易;价值链上的某个环节做出优势,企业就可能成功。这是当前全球化的一个特征。全球化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如果说第一次全球化时,中国是最大的受害者,那么这次的全球化,中国则是最大受益者虽然总体而言,各国都是这次的全球化的受益者。没有这次的全球化,中国经济不可能保持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也不会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次全球化使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分割开来,以非一体化的生产过程,实现世界

9、各国的经济增长,中国正是抓住这一机遇,成为制造业的第一大国。100年多年前全球化和100多年后的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命运产生了截然相反的影响。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会不会重蹈1929年危机后去全球化的覆辙?我个人判断,出口占GDP比重的增长会停滞,甚至下降,但不会出现大规模倒退。上一次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贸易保护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美国于1931年公布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试图保护美国企业,由此导致全球贸易的倒退,反而延续了那次危机。多数的贸易保护政策,都是一部分人打着国家的旗号争取私利。这是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启示。如果世界各国再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我们在萧条中停留的时间会更长,而不是更短。以出口驱

10、动的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在过去30年的大部分年份里,中国的国际贸易增长率都是高于GDP的增长率。大致来说,中国的实际GDP年增长率在10%左右,出口实际年增长率在15%左右。按照名义值算,2008年的出口是1978年的553倍,GDP是1978年的83倍,前者是后者的6.7倍。结果是,贸易占GDP的比重大幅攀升。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出口与GDP的比例1978年为4.6%,1990年是16.1%,2000年是20.8%,2007年是37.5%。这一年,中国贸易顺差占GDP的8%,而美国逆差是其GDP的8%。2008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进出口占GDP比率(点击看清晰大图

11、)2001年之后,中国的出口增长有一个飞跃。有好多原因,包括加入WTO和中国竞争力的提升,不可否认,也与人民币汇率有关。因为人民币被低估了,对企业而言,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更有利可图。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对出口继续补贴,但没有考虑这个出口补贴多大是好,好像只是为了出口而出口。今年上半年出口达到8000亿,相当于GDP的5%。这里面有多少出口补贴?付出这些补贴值不值?需要认真研究。这次危机后,中国的出口受到阻碍,我认为它不是一两年的短期危机,而是个长期的调整过程。为什么?一般而言,经济规模越大,贸易占GDP的比重越小(极端而言,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这一比重就是0)。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世

12、界十大经济体里,只有德国的出口占GDP比重(39.9%)高于中国(37.5%)。其他的国家,美国8.4%,日本16.3%,英国15.7%,法国21.6%,意大利23.4%,西班牙7.4%,加拿大29.2%,巴西12.2%,包括世界平均的25.6%,都低于中国(见下图)。这意味着什么呢?一种可能是我们的GDP被低估了,另一种可能就是我们出口依存度确实太高了。各主要经济体出口占GDP比重(2007,按经济规模排序)(点击看清晰大图)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中国的官方统计,全国人口的55%都是农业人口,这种情况下,出口占GDP比重不应该这么高,至少不能跟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因为农民有很多产品是自给

13、自足的。现在,中国的出口占GDP比重那么高,同时又有那么多农民,说明其中存在问题。如果此次金融危机与贸易失衡有关,那说明我们的出口增长不能再维持下去。无论其他国家是否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未来中国要以出口来带动GDP的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下一步怎么办?就需要两个市场的均衡,尤其是开发国内市场。这里说的开发国内市场,不是大家经常听到的“扩大内需”,不是搞货币扩张或者政府投资刺激经济,而是扩大市场自由,激发企业家精神,更合理地利用资源,去满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需求。这是中国经济本身的一次更大规模的、更深程度的“改革开放”。问题是这个市场的潜力有多大?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全球”首先看一下经济规模。中国

14、大陆有31个省级经济区,如果我们把每个经济区当作一个独立的“国家”排名,然后把它们和世界各国的经济规模做个比较,结果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中国经济排名前四位的省份是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如果被当作独立的经济体,其经济规模2008年可以排在世界的第18位(按照汇率换算的GDP总量,下同),在土耳其之后(相当于土耳其的67%),超过波兰、印度尼西亚(世界第4大人口国)、比利时、瑞士、瑞典、沙特阿拉伯;排名第2和第3位的山东和江苏,经济规模都超过挪威、奥地利、伊朗、希腊、丹麦、阿根廷;排名第4位的浙江,经济规模超过委内瑞拉、爱尔兰、南非;排名第5位的河南,经济规模超过芬兰、泰国、葡萄牙,哥伦比

15、亚;排名第6位的河北,经济规模超过捷克、香港、尼日利亚;排名第7位的上海和第8位的辽宁,经济规模都超过罗马尼亚、以色列、马来西亚;排名第9位的四川,经济规模超过新加坡、乌克兰、阿尔及利亚、智利;排名第10位的湖北,经济规模超过巴基斯坦、菲律宾;排名第11位的湖南,经济规模超过阿联酋、埃及;排名第12位的福建和第13位的北京,经济规模都超过匈牙利;排名第14位的安徽,经济规模超过哈萨克、新西兰、秘鲁;排名第15位的黑龙江和第16位的内蒙古,经济规模都超过科威特;排名第17位的广西、第18位的山西、第19位的陕西,经济规模都超过利比亚;排名第20位江西,经济规模超过斯洛伐克;排名第21位的天津和第

16、22位的吉林,经济规模都超过越南和摩洛哥;排名第23位的云南,经济规模超过安哥拉和孟加拉国;排名第24位的重庆,经济规模超过克罗地亚;排名第25位的新疆,经济规模超过白俄罗斯、苏丹、卢森堡、卡塔尔、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排名第26位贵州和27位的甘肃,经济规模超过立陶宛、多米尼加、斯里兰卡、乌拉圭、巴拿马等;排名第28位的海南,经济规模超过塞浦路斯、坦桑尼亚、约旦、玻利维亚、冰岛;排名第29位的宁夏,经济规模超过加纳、牙买加、乌干达;排名第30位的青海,经济规模超过赞比亚、洪都拉斯、尼泊尔、缅甸;排在最后面的西藏,经济规模也超过蒙古等国家。再看看人口。人口规模是市场规模的重要决定因素。中国移动能

17、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讯公司,就是因为中国的人口规模大。200年前英国崛起时,世界总人口不过10亿,英国人口占2%左右,英国搞殖民地原因就是本土人口规模太小;100年前美国崛起时,世界总人口不过16亿,美国人口占5%左右。今天中国的人口已超过13亿,几乎等于100年前全世界的总人口,比当今发达国家总人口还高出1/4。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市场受到世界各国重视的原因。分省来看,中国不少省的人口已超过世界上许多大国的人口总量。中国人口最大的三个省份分别是广东、山东、河南,人口超过菲律宾、越南、德国(当今世界第4大经济体);宁夏、青海超过新加坡、新西兰;西藏也超过蒙古。上述两方面的比较是想说明中国本身的市场潜力

18、有多大。中国各省之间千差万别,互利的贸易和分工非常有潜力。如果能把中国各省之间的贸易做好,中国本身就能创造出一个世界级的市场。二百多年前,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就惊叹到:中国国内市场的规模不亚于欧洲所有国家加在一起的市场规模。现在到真正开发这个巨大的市场的时候了!开发国内市场,离不开中西部的发展。过去沿海地区主导的经济增长是与出口主导的增长相配合的。今后,中西部地区将变得更为重要。可喜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结构已经开始向有利于中西部的转移。改革开放后第一个10年、第二个10年,东部的增长速度超过中部和西部,但在第三个10年,特别是过去的5、6年,西部和中部的增长速度超过东部。第一个10年增长率

19、排在前4位的是:广东、浙江、福建、山东,全是东部省份;第二个10年,前4位分别是福建、广东、浙江、山东,仍然是沿海省份;但第三个10年,前4位是内蒙、陕西、天津、宁夏,中西部占3个。过去6年,2003年到2008年,第一是内蒙,第二是河南,接下来是陕西、山东、山西。这说明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正在发生转移,也说明中国地区之间的差距开始缩小,所以不要轻易相信中国地区差异越来越大的说法。国内市场的开发,一定会导致东部、中部、西部人均收入的均等化,中国东西部的差距有望在下一轮30年中大幅收缩,并逐渐消除。靠什么开发国内市场?一般而言,支撑一个国家经济成长的有几大要素:第一是产权保护;第二是科学、理性的思

20、维;第三是资本市场的发展;第四是交通和通讯。过去30年,中国的交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1988年中国才有第一条高速公路(100公里),1995年中国的高速公路是2100公里,到2008年,已经是6万多公里,并且每年以4、5千公里速度在增加。粗略估计,与20年相比,两点之间的运输时间大概减少了50%到三分之二(当然城市内部除外)。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比如20年前觉得不划算的两地间的生意,现在就划算了。这次经济危机后,中国的道路建设(包括公路和高铁)投入非常大,这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有巨大影响。简单地说,运输成本降低,必然使分工和交换更为发达。如果没有蒸汽机、铁路、轮船,世界经济就不可能一体化。中国

21、交通的迅速发展,将为中国经济一体化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开发国内市场的主要障碍,不是交通和通信这样的硬件基础设施,而是制度性成本。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主要区别,是主权分割导致的交易成本不同。由于国际贸易在不同的主权国家之间进行,出现了货币兑换、海关检验、关税和非关税保护等事务,使得国际贸易的成本高于国内贸易的成本。所以,降低国际贸易的成本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比如欧盟的成立,就是要使欧洲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变成“国内贸易”。现在讨论的东亚经济的一体化,也就是如何把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变成像国内贸易一样容易。遗憾的是,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和政府主导经济的制度,使得许多情况下国内贸易的交易成

22、本比国际贸易还高。这样,各地区的相对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开发。这是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未来中国的行政区域调整、划分,应该尊重区域本身的市场属性,弱化行政功能,否则,人为的行政划分会割断区域之间合理的市场分工。另外,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政策必须废除。当中国在国际上高举自由贸易大旗的时候,不要忘了国内市场更需要自由贸易。另一个阻碍国内市场开发的因素是商业文化和诚信。如果问中国的出口厂商,为什么7080%的产品都在出口,而不做国内市场?他很可能回答:国内市场难做。难就难在签完合同,也交了货,但很长时间拿不到钱;而出口,只要签了合同,就能在合同期限内收到货款。所以

23、有些企业宁愿低价出口,也不愿意高价卖给国内客户,国内市场的不确定性太大了。可见,如果不加强法治,合同得不到有效执行,又有地方保护主义横行的话,中国的企业家就没有信心开拓国内市场。当然,不要以为对外开放已经不重要了。以出口占各省GDP的比重而言,中国各省差异非常大,2007年的情况依次是:广东91%,上海85.6%,江苏61.3%,天津57.4%,浙江55.4%,福建40%,然后其他省份都不超过百分之二十几。很多省份的国际贸易比重非常低,内蒙古只有4.7%,河南是中国第五大经济体,但是出口占GDP的比重只有4.6%,这说明,中西部地区还有发展国际贸易的巨大空间。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将伴随着城市化

24、。中国现有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45%,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比例是18%,未来30年可能上升75%。这不是不可能的,应该说是必须的。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发达国家。过去30年,中国100万人口的城市大致增加了200个;未来30年,中国有4亿人口要从农村转入城市,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口按100万计算,中国要增加400个这样的城市。企业作市场预测,包括房地产开发,应该看到这一点。国家的发展战略,包括新农村建设,也应考虑这一点。既然有那么多人要到城市来,还花那么多钱在农村,是否合理和划算?那些设施建完之后,谁来使用?花大量的资源,究竟有没有价值?如果帮助农村人口进城是不是更好?都值得思

25、考。产业创新与整合除了开发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二个转变,是从低成本优势到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过去30年,中国产品能打开国际市场,原因就在价格。问题是,低成本还能维持多久?过去三四年,北京保姆的工资几乎增加了一倍;在沿海地区,也出现了“民工荒”现象。这样的趋势,本来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但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如何维持?这就需要创新,生产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何?在中国国家专利局授予的全部专利中,大致分三类: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是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硬指标,另外两类专利多少有点“花拳绣腿”。从企业被授予的全部专利中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来

26、看,2006年,外国企业的这个比重是74%多,中国企业的只有11%多;从整个时间序列来看,外国企业的这个比重远远高于中国。中国的很多专利完全是为了评比、评奖而设立的,技术含量和商业价值微乎其微。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容乐观。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崛起时,一定伴随着革命性的技术、产业的出现,比如英国的蒸汽机和纺织业,德国的化学工业,美国的汽车、电子通讯、IT业,这些技术改变了经济格局,从而改变了世界。不创立新产业的国家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经济强国。但新产业的创立不能靠政府投资。把握市场趋势不是政府官员的特长。曾经有地方政府花费巨资引进录像机生产线,结果产品还没下线,市场上已经把录像机淘汰了。更别说政

27、府投资里隐藏着大量的贪污、浪费、造假的机会。产业的升级换代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要靠企业家去发现。市场的好处在于,总能挑选出能够预见未来趋势的企业家,使他们成为新产业的领导者。中国企业家需要努力看清,什么样的技术能对未来产生决定性影响,什么样的产业能在未来引领经济的发展。但很遗憾,中国企业家还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在非市场、非技术方面,外国企业家聚在一起讨论的是行业、产业未来格局,而中国企业家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还是政治或政策问题。所以要进一步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领导人一两句话就能决定的。教育体制尤其重要。我们要培养科学、理性的思维。没有文艺复兴后的启蒙运动形成的科学、理性

28、思维,就不会有西方世界的崛起。中国的教育已经有不少进步,但意识形态的影响还是太大,对人的思维控制太多,而且教育体制效率太低,一定要大变革。最后一个转变,是从企业数量增长到产业整合。大致上,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中小新企业的不断增加。这次危机后,中国可能要经历从企业数量增长到企业规模扩大的转变,行业并购(包括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会形成新浪潮,产业集中度也会大大提升。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跨地区、跨国企业的大规模出现多是在危机之后。危机也有积极的一面。人死了是彻底没了;企业死了,实际上是资产重组,使资产变得更有效。国家要在这方面调整政策,靠贷款救企业不是办法,该破产的就让它破产,只有这样,

29、真正优秀的企业才能成长起来,成为经济的推动力量。警惕“国进民退”,把市场化改革进行到底中国过去30年的成就,归根到底还是靠改革开放。未来中国能不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取决于是不是把市场化改革进行到底。所谓市场化改革,就是价格自由化、企业民营化、地方分权化、开放和全球化。中国的改革不是精心设计或深思熟虑得来的,好多是被逼出来的。日子好过的时候没人想改革,日子过不下去才想到改革。不要忘了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以价格自由化改革为例,1978年,100%的工业品是国家定价,大致15年后,工业品市场定价的比重占到81%,到2004年,已经接近90%。还有国有企业改革。前15年,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没有变

30、,但通过非国有企业的进入、发展,国有经济的相对比重在降低;后15年,转向了国有企业本身的制度变革,包括上市、拍卖等。结果,以城镇人口就业为例,1978年,有78.3%的城镇人口在国有企业就业,到了2006年,这一比重下降到22.7%。这次危机前后,出现了一个现象,即“国进民退”,大量贷款给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强迫性收购民营企业,这是需要警惕的。从长远看,这次危机中拿钱越容易的国有企业,越容易破产。按过去的经验,过几年这些国有企业的呆坏帐就会增加,银行就会进行债务重组。1990年代以前,国有企业要钱就找银行,积累了大量呆坏账,最后只能卖掉。已经重组过一次了,中国这次没有大危机,是因为几年前已经花了

31、几万亿解决了这个问题。另外,国家许诺的福利越来越高,未来正常的财政收入不可能支撑,解决经费问题的惟一办法是变卖国企股份。国有经济的比重现在是36%左右,到2040年应该是10%以下,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结果可能只能这样。国企改革的基本任务已完成,不需要再开党代会讨论方向性问题了。最大的那些国企也已经上市,以后只剩下技术性、操作性的问题,即以多快的速度减持国有股。像中央电视台这样的机构,未来也很可能走民营化。由于网络、地方台的竞争,它的优势会不断降低,到最后就可能没人看了。台湾就是这样,原来有份中央日报,官方地位很高,但现在没人看了。我相信,尽管会有短期波折,但由于过去30年的改革成果,市场化改

32、革的大势已不会改变。现在活得好的国有企业,基本是靠垄断赚钱,效率很低;国企占据着社会三分之二的金融资源,但创造的价值只是三分之一,他们都民营化后,可以想象中国经济会焕发出怎样的潜力。政治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在新兴发展国家中,中国改革最值得借鉴的一点,是先搞市场化,再搞民主化。这是邓小平的英明之处。民主化走在市场化之前的国家,效果都不太好,包括印度。为什么市场化一定要走在民主化之前?因为民主是政治制度的一种,用政治制度解决问题都是迫不得已的,不该是第一选择。市场决策和政治决策有什么不同?比如在一个团体中,有300人想去吃饭,市场决策是每个人自己选择,每个人的偏好都能满足。民主政治就好比大家通过投票来决定是吃肉还是吃素;如果50%以上的说吃肉,所有人就必须吃肉。民主是迫不得已的办法。如果一个国家在确立好的产权制度之前、在政府还控制大量资源时,以为民主能解决好问题,就搞选举民主,很容易把原本应该交给市场解决的决策交给政府,不仅导致效率损失,而且会滋生严重的腐败。所以,应该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