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1.81KB ,
资源ID:58285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8285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重点渔樵问对.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重点渔樵问对.docx

1、重点渔樵问对重点渔樵问对渔樵问对渔樵问对之一【白话注释】 作者是邵雍,渔樵问对通过 渔樵 对话来消解古今兴亡等厚重话题。 北宋 儒家五子之一。邵雍 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一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 一 于一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 ?阴阳 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微妙和 哲理 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让樵者明白 “ 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 ” 道理。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 玄理 都出自渔父之口。书中,渔父已经成了道 ” 化身。 【原文】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樵

2、者过之,弛担息肩,坐于磐石之上,而问于渔者,曰:“鱼可钩取乎?” 曰:“然。” 曰:“钩非饵可乎?” 曰:“否。” 曰:“非钩也,饵也。鱼利食而见害,人利鱼而蒙利,其利同也,其害异也。敢问何故?” 渔者曰:“子樵者也,与吾异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为子试言之。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鱼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鱼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子知鱼终日得食为利,又安知鱼终日不得食为害,如是,则食之害也重,而钩之害也轻。子知吾终日得鱼为利,又安知吾终日不得鱼而为害也,如是,则吾之害也重,鱼之害也轻。以鱼之一身,当人之一食,则鱼之害多矣;以人之一身,当鱼之一食,则人之害

3、亦多矣。又安知钓乎大江大海,则无易地之患焉,鱼利乎水,人利乎陆,水与陆异,其利一也;鱼害乎饵,人害乎财,饵与财异,其害一也。又何必分乎彼此哉!子之言,体也,独不知用尔。 【编译】 渔者垂钓于伊水之边。有一樵者路过,放下柴担休息,坐在大石头上,问鱼者:“能钓到鱼吗,” 答:“能。” 问:“鱼钩上不放鱼饵能钓到吗,” 答:“不能。” 问:“钓到鱼不是鱼钩而是鱼饵,可见鱼因吃食而受害,人因吃鱼而受利,都是因吃其利一样,而结果不一样。请问这是为什么,” 渔者说:“你是打柴的,与我工作不一样,又怎么能知道我的事呢,然而我可以给你解释一下。鱼的利和我的利是一样的,鱼的害和我的害也是一样的。你只知其一,未知

4、其二。鱼受利于食,我也受利于食,鱼受害于食,我也受害于食。你只知鱼终日有食吃而为利,又怎知鱼若终日无食吃而为害呢,如此,食物的害处太重了,而钓鱼的害处却轻了。你只知我终日钓到鱼而为利,又怎知我若终日钓不到鱼而为害呢,如此,我受到害太重了,而鱼受到的害却轻了。若以鱼为本,人吃了鱼,则鱼受到了伤害;若以人为本,以鱼为食,人无食吃则人受到了伤害。更何况在大江大海里钓鱼,又是多么的危险,鱼生活在水里,人生活在陆地,水与陆地不同,其利益一样。鱼受害于饵,人受害于财,饵与财不同,其害处一样,又何必分彼此呢你说的,只是事物的本质,而不知事物的变化。”(体、用是古典哲学中的一种辨正关系,体表示事物的本质、本性

5、或本体,用表示事物的作用、发展变化或结果。译者注) 【原】樵者又问曰:“鱼可生食乎,” 曰:“烹之可也。” 曰:“必吾薪济子之鱼乎?” 曰:“然。“ 曰:“吾知有用乎子矣。” 曰:“然则子知子之薪,能济吾之鱼,不知子之薪所以能济吾之鱼也。薪之能济鱼久矣,不待子而后知。苟世未知火之能用薪,则子之薪虽积丘山,独且奈何哉?” 樵者曰:“愿闻其方。” 曰:“火生于动,水生于静。动静之相生,水火之相息。水火,用也;草木,体也。用生于利,体生于害。利害见乎情,体用隐乎性。一性一情,圣人能成子之薪。犹吾之鱼,微火则皆为腐臭败坏,而无所用矣,又安能养人七尺之躯哉?” 【编译】 樵者又问:“鱼能生吃吗,” 答:

6、“煮熟之后可以吃。” 问:“那必然用我的柴煮你的鱼了,” 答:“当然。” 问:“那我知道了,我的柴因你的鱼而发生了变化。” 答:“你知道你的柴能煮我的鱼,可你不知道你的柴为什么能煮我的鱼。用柴煮鱼的方法早就有了,在你之前人们就知道,可世人却不知道柴的作用是火。如果没有火,你的柴就是堆积如山又有何用呢。” 樵者:“愿意听你说其中的道理。” 渔者:“火生于动,水生于静。动静相生,水火相息。水火为用,草木为体。用生于利,体生于害。利与害表现在感情上,体与用隐藏于性情中。一明一暗,只有圣人才懂柴与火的道理。就像我的鱼,没有火烧煮直到腐臭烂掉,也不能吃,又怎能养人身体呢,”【原文】 樵者曰:火之功大于薪

7、,固已知之矣。敢问善灼物,何必待薪而后传? 曰:薪,火之体也。火,薪之用也。火无体,待薪然后为体;薪无用,待火然后为用。是故凡有体之物,皆可焚之矣【原文】 樵者曰:“火之功大于薪,固已知之矣。敢问善灼物,何必待薪而后传?” 曰:“薪,火之体也。火,薪之用也。火无体,待薪然后为体;薪无用,待火然后为用。是故凡有体之物,皆可焚之矣。” 曰:“水有体乎?” 曰:“然。” 曰:“火能焚水乎?“ 曰:“火之性,能迎而不能随,故灭。水之体,能随而不能迎,故热,是故有温泉而无寒火,相息之谓也。” 曰:“火之道生于用,亦有体乎?” 曰:“火以用为本,以体为末,故动。水以体为本,以用为末,故静。是火亦有体,水亦

8、有用也。故能相济,又能相息,非独水火则然,天下之事皆然。在乎用之何如尔。” 【编译】 樵者问:“火的功能大于柴,我已经知道了。那为什么易燃物还要柴引燃呢,” 答:“柴是火的本体,火是柴的作用。火本无体,通过柴燃烧后才有体。柴本无作用,待火烧起后才为有用。因此,凡是有体的物体,都可以燃烧。” 问:“水有体吗,” 答:“有。” 问:“水能燃烧?” 答:“火的性质,遇水后能与之对立而不能与之相随,所以灭了。水的性质,遇火后能与之相随而不能与之相对立,所以热了。因此有热水而无凉火,是因为水火相息的原因。” 问:“火的功能来于用,它有体吗, 答:“火以用为始,以体为终,所以火是动的。水以体为始,以用为终

9、,所以水是静的。因此,火有体,水有用,二者既相济又相息。不止水火,天下的事物都如此,就在于你如何应用。” 【原文】 樵者曰:“用可得闻乎?” 曰:“可以意得者,物之性也。可以言传者,物之情也。可以象求者,物之形也。可以数取者,物之体也。用也者,妙万物为言者也,可以意得,而不可以言传。” 曰:“不可以言传,则子恶得而知之乎?” 曰:“吾所以得而知之者,固不能言传,非独吾不能传之以言,圣人亦不能传之以言也。” 曰:“圣人既不能传之以言,则六经非言也耶?” 曰:“时然后言,何言之有?” 樵者赞曰:“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又何思何虑吾而今而后,知事心践形之为大

10、。不及子之门,则几至于殆矣。” 乃析薪烹鱼而食之饫,而论易。 【编译】 问:“如何应用呢,” 答:“通过意识得到的,是事物的本性;通过语言传授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现;通过眼睛观察的,是事物的形状;通过数量计算的,是事物的多少。如何应用,阐述万物的奥妙,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 问:“不可以言传,你又如何知道的,” 答:“我之所以知道,我就不是言传得到的,并非我一人不能言传,圣人也不能用语言来传授。” 问:“圣人都不能用语言来传授,那六经不是语言传授的,” 答:“那是后人编的,圣人又说了什么,” 樵者闻听,赞叹说:“天地的道理具备于人,万物的道理具备于身,变化的道理具备于神,天下的各种道理都具备了

11、,还有什么可思虑的我从今天开始,才知道事物的变化如此之大,还没有入门,真是白活了。” 于是,樵者解开柴生火煮鱼。二人吃饱了后而论易。 【原文】 渔者与樵者游于伊水之上。渔者叹曰:“熙熙乎万物之多,而未始有杂.吾知游乎天地之间,万物皆可以无心而致之矣。非子则孰与归焉,” 樵者曰:“敢问无心致天地万物之方?” 渔者曰:“无心者,无意之谓也。无意之意,不我物也。不我物,然后定能物物。” 曰:“何谓我,何谓物?” 曰:以我徇物,则我亦物也;以物徇我,则物亦我也。我物皆致,意由是明。天地亦万物也,何天地之有焉,万物亦天地也,何万物之有焉,万物亦我也,何万物之有焉,我亦万物也,何我之有焉,何物不我,何我不

12、物,如是则可以宰天地,可以司鬼神。而况于人乎,况于物乎,” 【编译】 渔、樵二人游玩于伊水之上。渔者感叹说:“世上万物之多,纷杂繁乱。我知道游戏于天地之间,万物都以无心来了解。并非像你熟悉的那样简单。” 问:“请问如何以无心来了解万物,” :“无心就是无意,无意就是不把我与物分开,然后物物相通。” 问:“什么是我,什么是物,” 答:“以万物为标准,则我也是物。以我为标准,则万物也是我。我与物一样,则道理简单明了。天地也是万物,万物也是天地;我也是万物,万物也是我;我与万物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如此可以主宰天地,号令鬼神。更何况于人,何况于物,” 【原文】 樵者问渔者曰:“天何依?” 曰:“依乎地。

13、” 曰:“地何附?” 曰:“附乎天。” 曰:“然则天地何依何附?” 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气。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有无之相生,形气之相息。终则有始,终始之间,其天地之所存乎,天以用为本,以体为末;地以体为本,以用为末。利用出入之谓神,名体有无之谓圣。唯神与圣,能参乎天地者也。小人则日用而不知,故有害生实丧之患也。夫名也者,实之客也;利也者,害之主也。名生于不足,得丧于有余。害生于有余,实丧于不足。此理之常也。养身者必以利,贪夫则以身循利,故有害生焉。立身必以名,众人则以身循名,故有实丧焉。窃人之财谓之盗,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败露也,唯恐其多矣。夫贿之与赃,一物也,而两名者,

14、利与害故也。窃人之美谓之徼,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败露,唯恐其多矣。夫誉与毁,一事也,而两名者,名与实故也。凡言朝者,萃名之地也;市者,聚利之地也。能不以争处乎其间,虽一日九迁,一货十倍,何害生实丧之有耶?是知争也者,取利之端也;让也者,趋名之本也。利至则害生,名兴则实丧。利至名兴,而无害生实丧之患,唯有德者能之。天依地,地附天,岂相远哉” 【编译】 问:“天依靠什么,” 答:“天依靠于地。” 问:“地依赖于什么,” 答:“地依赖于天。” 问:“那天地又依附于什么,” 答:“相互依附。天依靠于地形,地依赖于天气。其地形有边涯,其天气无边际。有与无相生,形与气相息。天与地就存在于终始之间

15、。天以它的作用为主,形体为次;地以它的形体为主,作用为次。作用的表现称作神,形体的有无称作圣。只有神和圣,才能领悟天地的变化。平民百姓天天应用而不明白,所以有灾害产生利益丧失。名誉是次要的,利益才是害人的主体。名誉产生于不知足,利益丧失于有余。危害产生于有余,实际丧失于不知足。这些都是常理。生活于世必须有物质,故贪婪的人时时寻找利益,因此有危害产生。想出人头地必须出名,故世人都争强好胜,因此有东西丧失。窃人财物称之为盗。偷盗之时,唯恐东西偷的少,等到败露后,又恐东西多定罪大。受贿与收贿,都是一种物品,可却是两种名称,是因为利与害的不同。窃人物品时存在侥幸心理,偷时嫌少,逮时嫌多。名誉的兴与毁,

16、虽然是一件事,可却有两种结果,是因为得到或丧失的不同,大机关事业单位,是出名的地方;集贸市场,是聚利的地方,能不以争名夺利的心态居其中,虽然一日官升三级,获利百倍,又怎能伤害得了你呢,因此争名,是夺利的开始。礼让,才是取名的根本。利益到来则危害产生,名扬天下则实物丧失。利益到来又名扬天下,而且无祸害相随,只有重德者才能达到。天依靠于地,地依赖于天,其中的含义多么深远” 【原文】 渔者谓樵者曰:“天下将治,则人必尚行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言也。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尚义,则廉让之风行焉;尚利,则攘夺之风行焉。三王,尚行者也;五

17、霸,尚言者也。尚行者必入于义也,尚言者必入于利也。义利之相去,一何如是之远耶?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若尽之于心。言之于口,人得而闻之,行之于身,人得而见之,尽之于心,神得而知之。人之聪明犹不可欺,况神之聪明乎?是知无愧于口,不若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若无愧于心。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既无心过,何难之有!吁,安得无心过之人,与之语心哉!” 4楼 【编译】 渔者说:“天下将要治理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行动;天下将要叛乱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言论。崇尚行动,则诚实之风盛行;崇尚言论,则诡诈之风盛行。天下将要治理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仁义;天下将要叛乱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

18、利益。崇尚仁义,则谦虚之风盛行;崇尚利益,则争夺之风盛行。三王时代,人民崇尚行动;五霸时代,人民崇尚言论。崇尚行动必注重于仁义,崇尚言论必注重于利益。仁义与利益相比,相差的有多么远,所以言出于口,不如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如尽之于心。言论出于口,人得以听到;行动在于身体,人得以见到;尽职于心,神得以知道。人的聪明不可以欺骗,更何况神的聪明,因此无愧于口,不如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如无愧于心。无愧于身比无愧于口难;无愧于心比无愧于身难。如果内心都无过错,还有什么灾难唉那里找无心过的人,与之交心谈畅” 【原文】 渔者谓樵者曰:“子知观天地万物之道乎?” 樵者曰:“未也。愿闻其方。” 渔者曰:“夫所

19、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似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知也,天下之真知也,虽圣人无以过之也。而过之者,非所以谓之圣人也。夫鉴之所以能为明者,谓其能不隐万物之形也。虽然鉴之能不隐万物之形,未若水之能一万物之形也。虽然水之能一万物之形,又未若圣人之能一万物情也。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又安有我于其间哉,是知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与人皆物也。此所以能用天下

20、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其耳无所不听矣。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其口无所不言矣。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夫天下之观,其于见也,不亦广乎!天下之听,其于闻也,不亦远乎!天下之言,其于论也,不亦高乎?天下之谋,其于乐也,不亦大乎!夫其见至广,其闻至远,其论至高,其乐至大,能为至广、至远、至高、至大之事,而中无一为焉,岂不谓至神至圣者乎?非唯吾谓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非唯一时之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千万世之天下谓之至神圣者乎?过此以往,来之或知也已。” 【编译】 渔者问:“你知道观察天地万物的道理吗,” 樵者:“不知道。愿听你讲。” 渔者说:“所

21、谓观物,并非以眼观物;而是以心观物,再进一步说以理观物。天下万物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本性和命运。所以以理观物,研究以后可以知道;以本性观物,观察以后可以知道;以命观物,推算以后可以知道。此三知,才是天下的真知,就连圣人也无法超过。超出此三知,也就不能称为圣人。鉴别万物而能成为明白的人,是因为能不隐瞒万物的形状;虽然能鉴别而不隐瞒万物的形状,但不如水能化成万物的形状;虽然水能化成万物的形状,又不如圣人能模仿万物的性情。圣人之所以能模仿万物的性情,在于圣人能反观其物。所谓反观其物,就是不以我观物。不以我观物,而是以物观物。既然以物观物,我又怎么会在俩物之间呢,因此我也是人,人也是我,我与人都是物

22、。这样才能用天下人的目为我目,则无所不见;用天下人的耳为我耳,则无所不闻;用天下人的口为我口,则无所不言;用天下人的心为我心,则无所不谋。如此观天下,所见多么广阔所闻多么深远所论多么精辟所谋多么详密如此所见至广,所闻至远,所论至精,所谋至密,其中无一不明,岂不是至神至圣,并非我一人称为至神至圣,而是天下的人都称之为至神至圣。并非一时天下人称之为至神至圣,几千万年以后天下人仍称之为至神至圣。长此以往,都是如此。” 【原文】 樵者问渔者曰:“子以何道而得鱼?” 曰:“吾以六物具而得鱼。” 曰:“六物具也,岂由天乎?” 曰:“具六物而得鱼者,人也。具六物而所以得鱼者,非人也。” 樵者未达,请问其方。

23、 渔者曰:“六物者,竿也,纶也.浮也,沉也,钩也,饵也。一不具,则鱼不可得。然而六物具而不得鱼者,非人也。六物具而不得鱼者有焉,未有六物不具而得鱼者也。是知具六物者,人也。得鱼与不得鱼,天也。六物不具而不得鱼者,非天也,人也。” 【编译】 樵者问渔者:“ 你如何钓到鱼,” 答:“我用六种物具钓到鱼。” 问:“六物具备,就能钓到鱼吗,” 答:“六物具备而钓上鱼,是人力所为。六物具备而钓不上鱼,非人力所为。” 樵者不明白,请问其中的道理。 渔者说:“六物,鱼杆、鱼线、鱼漂、鱼坠、鱼钩、鱼饵。有一样不具备,则钓不上鱼。然而有六物具备而钓不上鱼的时候,这不是人的原因。有六物具备而钓不上鱼的时候,但没有

24、六物不具备而钓上鱼的时候。因此具备六物,是人力。钓上钓不上鱼,是天意。六物不具备而钓不上鱼,不是天意是人力。” 【原文】 樵者曰:“人有祷鬼神而求福者,福可祷而求耶?求之而可得耶?敢问其所以。” 曰:“语善恶者,人也;福祸者,天也。天道福善而祸淫,鬼神岂能违天乎?自作之咎,固难逃已;天之灾,禳之奚益?修德积善,君子常分。安有余事于其间哉!” 樵者曰:“有为善而遇祸,有为恶而获福者,何也?” 渔者曰:“有幸与不幸也。幸不幸,命也;当不当,分也。一命一分,人其逃乎,” 曰:“何谓分?何谓命?” 曰:“小人之遇福,非分也,有命也;当祸,分也,非命也。君子之遇祸,非分也,有命也;当福,分也,非命也。”

25、 渔者谓樵者曰:“人之所谓亲,莫如父子也;人之所渭疏,莫如路人也。利害在心,则父子过路人远矣。父子之道,天性也。利害犹或夺之,况非天性者乎?夫利害之移人,如是之深也,可不慎乎?路人之相逢则过之,固无相害之心焉,无利害在前故也。有利害在前,则路人与父子,又奚择焉?路人之能相交以义,又何况父子之亲乎夫义者,让之本也;利者,争之端也。 让则有仁,争则有害,仁与害,何相去之远也!尧、舜亦人也。桀、纣亦人也,人与人同而仁与害异尔,仁因义而起,害因利而生。利不以义,则臣弑其君者有焉,子弑其父者有焉。岂若路人之相逢,一目而交袂于中逵者哉!” 【编译】 樵者问:“有人祈祷鬼神而求福,福可以求到吗,” 答:“言

26、行善恶,是人的因素;福与祸,是天的结果。天的规律福善祸灾,鬼神岂能违背,自己做的坏事,岂能逃避。上天降下的灾祸,祈祷又有什么用,修德积善,是君子的本分。这样做就不会有灾祸来找” 问:“有行善的而遇祸,有行恶的而获福。为什么,” 答:“这是有幸与不幸之分。幸与不幸,是命。遇与不遇,是分。命与分,人怎么能逃避,” 问:“什么是分,什么是命,” 答:“坏人遇福,不是分是命,遇祸是分不是命。好人遇祸,是命不是分,遇福是分不是命。” 渔者对樵者说:“人与人的亲情,莫过于父子;人与人的疏远莫过于路人,如果利与害在心里,父子之间就会像路人一样远,父子之间的亲情,属于天性,利与害都能夺掉,更何况不是天性的,利

27、与害祸人,如此之深,不能不谨慎路人相遇一过了之,并无相害之心,是因为没有利与害的关系。若有利与害的关系,路人与路人、父与子之间又如何选择呢,路人若能以义相交,又何况父子之亲呢所谓义,是谦让之本。而利益是争夺之端。谦让则有仁义,争夺则有危害。仁义与危害相去甚远。尧、舜是人,桀、纣也是人。人与人同,而仁义与危害却不同。仁慈因义气而起,危害因利益而生。利益不会因义气而争夺,否则不会有臣杀君、子杀父之事。路人相逢,也不可能因一眼而情投意合。” 【原文】 樵者谓渔者曰:“吾尝负薪矣,举百斤而无伤吾之身,加十斤则遂伤吾之身.敢问何故?” 渔者曰:“樵则吾不知之矣。以吾之事观之,则易地皆然。吾尝钓而得大鱼,

28、与吾交战。欲弃之,则不能舍,欲取之,则未能胜。终日而后获,几有没溺之患矣。非直有身伤之患耶,鱼与薪则异也,其贪而为伤则一也。百斤,力分之内者也,十斤,力分之外者也。力分之外,虽一毫犹且为害,而况十斤乎!吾之贪鱼亦何以异子之贪薪乎!” 樵者叹曰:“吾而今而后,知量力而动者,智矣哉!” 【编译】 樵者问渔者:“我经常扛柴,扛一百斤也伤不了我,再加十斤就伤了我,为什么,” 渔者答:“扛柴我不清楚。以我钓鱼之事论之,其理一样。我经常钓到大鱼,与我较量。欲弃之,不舍得,欲钓取,又不容易。很长时间才能钓上来,有好几次溺水的危险。这不也是伤身的忧患,钓鱼与扛柴虽不一样,但因贪而受伤则无两样。一百斤,力所能及

29、,再加十斤,则在你力所之外。力所之外,加一毫都是有害,何况十斤我贪鱼,又何异于你贪柴呢,” 樵者感叹道:“从今以后,我知道做事量力而行才是有智慧的。” 【原文】 樵者谓渔者曰:“子可谓知易之道矣。吾也问:易有太极,太极何物也?” 曰:“无为之本也。” 曰:“太极生两仪,两仪天地之谓乎?” 曰:“两仪,天地之祖也,非止为天地而已也。太极分而为二,先得一为一,后得一为二。一二谓两仪。” 曰:“两仪生四象,四象何物也?” 曰:“四象谓阴阳刚柔。有阴阳然后可以生天,有刚柔然后可以生地。立功之本,于斯为极。” 曰:“四象生八卦,八卦何谓也?” 曰:“谓乾、坤、离、坎、兑、良、震、巽之谓也。迭相盛衰终始于

30、其间矣。因而重之,则六十四卦由是而生也,而易之道始备矣。” 【编译】 樵者问:“你是知易理的人。请问易有太极,太极是何物,” 答:“无为之本。” 问:“太极生两仪,两仪是天地的称呼吗,” 答:“两仪,天地之祖,并非单指天地。太极一分为二,先得到的一为一,后得到的一为二,一与二叫做两仪。” 问:“两仪生四象,四象为何物,” 答:“四象就是阴阳刚柔。阴阳可以生天,刚柔可以生地。一切事物的根本,于此为极点。” 问:“四象生八卦。八卦是什么,” 答:“八卦就是乾、坤、离、坎、兑、艮、震、巽。是事物发展终始、盛衰的表现。两两相重,则六十四卦生出,易学之道就具备了。”渔樵问对下部【白话注释】 作者是邵雍,

31、 渔樵问对通过 渔樵 对话来消解古今兴亡等厚重话题。 北宋 儒家五子之一。邵雍 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一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 一 于一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 作者是邵雍,渔樵问对通过 渔樵 对话来消解古今兴亡等厚重话题。 北宋 儒家五子之一。邵雍 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一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 一 于一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 ?阴阳 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微妙和 哲理 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让樵者明白 “ 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 ” 道理。渔樵问对中的主

32、角是渔父,所有的 玄理 都出自渔父之口。书中,渔父已经成了道 ” 化身。 (原文)樵者问渔者曰:“复何以见天地之心乎?” 曰:“先阳已尽,后阳始生,则天地始生之际。中则当日月始周之际,末则当星辰始终之际。万物死生,寒署代谢,昼夜变迁,非此无以见之。当天地穷极之所必变,变则通,通则久,故象言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顺天故也。” 樵者谓渔者曰:“无妄,灾也。敢问何故?” 曰:“妄则欺他,得之必有祸,斯有妄也.顺天而动,有祸及者,非祸也,灾也。犹农有思丰而不勤稼稿者,其荒也,不亦祸乎?农有勤稼穑而复败诸水旱者,其荒也,不亦灾乎?故象言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贵不妄也。” 樵者问曰:“姤,何也?” 曰:“姤,遇也。柔遇刚也,与夬正反。夬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