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渔樵问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2853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渔樵问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重点渔樵问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重点渔樵问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重点渔樵问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重点渔樵问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点渔樵问对.docx

《重点渔樵问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渔樵问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点渔樵问对.docx

重点渔樵问对

[重点]渔樵问对

渔樵问对

渔樵问对之一【白话注释】

作者是邵雍,渔樵问对通过渔樵对话来消解古今兴亡等厚重话题。

北宋儒家五子之一。

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一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

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微妙和哲理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

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

目的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道理。

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

书中,渔父已经成了道”化身。

【原文】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

樵者过之,弛担息肩,坐于磐石之上,而问于渔者,曰:

“鱼可钩取乎?

曰:

“然。

曰:

“钩非饵可乎?

曰:

“否。

曰:

“非钩也,饵也。

鱼利食而见害,人利鱼而蒙利,其利同也,其害异也。

敢问何故?

渔者曰:

“子樵者也,与吾异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为子试言之。

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

子知其小,未知其大。

鱼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鱼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

子知鱼终日得食为利,又安知鱼终日不得食为害,如是,则食之害也重,而钩之害也轻。

子知吾终日得鱼为利,又安知吾终日不得鱼而为害也,如是,则吾之害也重,鱼之害也轻。

以鱼之一身,当人之一食,则鱼之害多矣;以人之一身,当鱼之一食,则人之害亦多矣。

又安知钓乎大江大海,则无易地之患焉,鱼利乎水,人利乎陆,水与陆异,其利一也;鱼害乎

饵,人害乎财,饵与财异,其害一也。

又何必分乎彼此哉!

子之言,体也,独不知用尔。

【编译】渔者垂钓于伊水之边。

有一樵者路过,放下柴担休息,坐在大石头上,问鱼者:

“能钓到鱼吗,”答:

“能。

问:

“鱼钩上不放鱼饵能钓到吗,”

答:

“不能。

问:

“钓到鱼不是鱼钩而是鱼饵,可见鱼因吃食而受害,人因吃鱼而受利,都是因吃其利一样,而结果不一样。

请问这是为什么,”

渔者说:

“你是打柴的,与我工作不一样,又怎么能知道我的事呢,然而我可以给你解释一下。

鱼的利和我的利是一样的,鱼的害和我的害也是一样的。

你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鱼受利于食,我也受利于食,鱼受害于食,我也受害于食。

你只知鱼终日有食吃而为利,又怎知鱼若终日无食吃而为害呢,如此,食物的害处太重了,而钓鱼的害处却轻了。

你只知我终日钓到鱼而为利,又怎知我若终日钓不到鱼而为害呢,如此,我受到害太重了,而鱼受到的害却轻了。

若以鱼为本,人吃了鱼,则鱼受到了伤害;若以人为本,以鱼为食,人无食吃则人受到了伤害。

更何况在大江大海里钓鱼,又是多么的危险,鱼生活在水里,人生活在陆地,水与陆地不同,其利益一样。

鱼受害于饵,人受害于财,饵与财不同,其害处一样,又何必分彼此呢~你说的,只是事物的本质,而不知事物的变化。

”(体、用是古典哲学中的一种辨正关系,体表示事物的本质、本性或本体,用表示事物的作用、发展变化或结果。

——译者注)

【原】樵者又问曰:

“鱼可生食乎,”

曰:

“烹之可也。

曰:

“必吾薪济子之鱼乎?

曰:

“然。

曰:

“吾知有用乎子矣。

曰:

“然则子知子之薪,能济吾之鱼,不知子之薪所以能济吾之鱼也。

薪之能济鱼久矣,不待子而后知。

苟世未知火之能用薪,则子之薪虽积丘山,独且奈何哉?

樵者曰:

“愿闻其方。

曰:

“火生于动,水生于静。

动静之相生,水火之相息。

水火,用也;草木,体也。

用生于利,体生于害。

利害见乎情,体用隐乎性。

一性一情,圣人能成子之薪。

犹吾之鱼,微火则皆为腐臭败坏,而无所用矣,又安能养人七尺之躯哉?

【编译】樵者又问:

“鱼能生吃吗,”答:

“煮熟之后可以吃。

问:

“那必然用我的柴煮你的鱼了,”答:

“当然。

问:

“那我知道了,我的柴因你的鱼而发生了变化。

答:

“你知道你的柴能煮我的鱼,可你不知道你的柴为什么能煮我的鱼。

用柴煮鱼的方法早就有了,在你之前人们就知道,可世人却不知道柴的作用是火。

如果没有火,你的柴就是堆积如山又有何用呢。

樵者:

“愿意听你说其中的道理。

渔者:

“火生于动,水生于静。

动静相生,水火相息。

水火为用,草木为体。

用生于利,体生于害。

利与害表现在感情上,体与用隐藏于性情中。

一明一暗,只有圣人才懂柴与火的道理。

就像我的鱼,没有火烧煮直到腐臭烂掉,也不能吃,又怎能养人身体呢,”

【原文】樵者曰:

火之功大于薪,固已知之矣。

敢问善灼物,何必待薪而后传?

曰:

薪,火之体也。

火,薪之用也。

火无体,待薪然后为体;薪无用,待火然后为用。

是故凡有体之物,皆可焚之矣

【原文】

樵者曰:

“火之功大于薪,固已知之矣。

敢问善灼物,何必待薪而后传?

曰:

“薪,火之体也。

火,薪之用也。

火无体,待薪然后为体;薪无用,待火然后为用。

是故凡有体之物,皆可焚之矣。

曰:

“水有体乎?

曰:

“然。

曰:

“火能焚水乎?

曰:

“火之性,能迎而不能随,故灭。

水之体,能随而不能迎,故热,是故有温泉而无寒火,相息之谓也。

曰:

“火之道生于用,亦有体乎?

曰:

“火以用为本,以体为末,故动。

水以体为本,以用为末,故静。

是火亦有体,水亦有用也。

故能相济,又能相息,非独水火则然,天下之事皆然。

在乎用之何如尔。

【编译】

樵者问:

“火的功能大于柴,我已经知道了。

那为什么易燃物还要柴引燃呢,”

答:

“柴是火的本体,火是柴的作用。

火本无体,通过柴燃烧后才有体。

柴本无作用,待火烧起后才为有用。

因此,凡是有体的物体,都可以燃烧。

问:

“水有体吗,”

答:

“有。

问:

“水能燃烧?

答:

“火的性质,遇水后能与之对立而不能与之相随,所以灭了。

水的性质,遇火后能与之相随而不能与之相对立,所以热了。

因此有热水而无凉火,是因为水火相息的原因。

”问:

“火的功能来于用,它有体吗,

答:

“火以用为始,以体为终,所以火是动的。

水以体为始,以用为终,所以水是静的。

因此,火有体,水有用,二者既相济又相息。

不止水火,天下的事物都如此,就在于你如何应用。

【原文】

樵者曰:

“用可得闻乎?

曰:

“可以意得者,物之性也。

可以言传者,物之情也。

可以象求者,物之形也。

可以数取者,物之体也。

用也者,妙万物为言者也,可以意得,而不可以言传。

曰:

“不可以言传,则子恶得而知之乎?

曰:

“吾所以得而知之者,固不能言传,非独吾不能传之以言,圣人亦不能传之以言也。

曰:

“圣人既不能传之以言,则六经非言也耶?

曰:

“时然后言,何言之有?

樵者赞曰:

“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又何思何虑~吾而今而后,知事心践形之为大。

不及子之门,则几至于殆矣。

乃析薪烹鱼而食之饫,而论《易》。

【编译】

问:

“如何应用呢,”

答:

“通过意识得到的,是事物的本性;通过语言传授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现;通过眼睛观察的,是事物的形状;;通过数量计算的,是事物的多少。

如何应用,阐述万物的奥妙,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

问:

“不可以言传,你又如何知道的,”答:

“我之所以知道,我就不是言传得到的,并非我一人不能言传,圣人也不能用语言来传授。

问:

“圣人都不能用语言来传授,那六经不是语言传授的,”

答:

“那是后人编的,圣人又说了什么,”樵者闻听,赞叹说:

“天地的道理具备于人,万物的道理具备于身,变化的道理具备于神,天下的各种道理都具备了,还有什么可思虑的~我从今天开始,才知道事物的变化如此之大,还没有入门,真是白活了。

于是,樵者解开柴生火煮鱼。

二人吃饱了后而论《易》。

【原文】

渔者与樵者游于伊水之上。

渔者叹曰:

“熙熙乎万物之多,而未始有杂.吾知游乎天地之间,万物皆可以无心而致之矣。

非子则孰与归焉,”

樵者曰:

“敢问无心致天地万物之方?

渔者曰:

“无心者,无意之谓也。

无意之意,不我物也。

不我物,然后定能物物。

曰:

“何谓我,何谓物?

曰:

‘以我徇物,则我亦物也;以物徇我,则物亦我也。

我物皆致,意由是明。

天地亦万物也,何天地之有焉,万物亦天地也,何万物之有焉,万物亦我也,何万物之有焉,我亦万物也,何我之有焉,何物不我,何我不物,如是则可以宰天地,可以司鬼神。

而况于人乎,况

于物乎,”

【编译】

渔、樵二人游玩于伊水之上。

渔者感叹说:

“世上万物之多,纷杂繁乱。

我知道游戏于天地之间,万物都以无心来了解。

并非像你熟悉的那样简单。

问:

“请问如何以无心来了解万物,”:

“无心就是无意,无意就是不把我与物分开,然后物物相通。

问:

“什么是我,什么是物,”

答:

“以万物为标准,则我也是物。

以我为标准,则万物也是我。

我与物一样,则道理简单明了。

天地也是万物,万物也是天地;我也是万物,万物也是我;我与万物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如此可以主宰天地,号令鬼神。

更何况于人,何况于物,”【原文】

樵者问渔者曰:

“天何依?

曰:

“依乎地。

曰:

“地何附?

曰:

“附乎天。

曰:

“然则天地何依何附?

曰:

“自相依附。

天依形,地附气。

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

有无之相生,形气之相息。

终则有始,终始之间,其天地之所存乎,天以用为本,以体为末;地以体为本,以用为末。

利用出入之谓神,名体有无之谓圣。

唯神与圣,能参乎天地者也。

小人则日用而不知,故有害生实丧之患也。

夫名也者,实之客也;利也者,害之主也。

名生于不足,得丧于有余。

害生于有余,实丧于不足。

此理之常也。

养身者必以利,贪夫则以身循利,故有害生焉。

立身必以名,众人则以身循名,故有实丧焉。

窃人之财谓之盗,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败露也,唯恐其多矣。

夫贿之与赃,一物也,而两名者,利与害故也。

窃人之美谓之徼,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

及其败露,唯恐其多矣。

夫誉与毁,一事也,而两名者,名与实故也。

凡言朝者,萃名之地也;市者,聚利之地也。

能不以争处乎其间,虽一日九迁,一货十倍,何害生实丧之有耶?

是知争也者,取利之端也;让也者,趋名之本也。

利至则害生,名兴则实丧。

利至名兴,而无害生实丧之患,唯有德者能之。

天依地,地附天,岂相远哉~”

【编译】

问:

“天依靠什么,”

答:

“天依靠于地。

问:

“地依赖于什么,”

答:

“地依赖于天。

问:

“那天地又依附于什么,”

答:

“相互依附。

天依靠于地形,地依赖于天气。

其地形有边涯,其天气无边际。

有与无相生,形与气相息。

天与地就存在于终始之间。

天以它的作用为主,形体为次;地以它的形体为主,作用为次。

作用的表现称作神,形体的有无称作圣。

只有神和圣,才能领悟天地的变化。

平民百姓天天应用而不明白,所以有灾害产生利益丧失。

名誉是次要的,利益才是害人的主体。

名誉产生于不知足,利益丧失于有余。

危害产生于有余,实际丧失于不知足。

这些都是常理。

生活于世必须有物质,故贪婪的人时时寻找利益,因此有危害产生。

想出人头地必

须出名,故世人都争强好胜,因此有东西丧失。

窃人财物称之为盗。

偷盗之时,唯恐东西偷的少,等到败露后,又恐东西多定罪大。

受贿与收贿,都是一种物品,可却是两种名称,是因为利与害的不同。

窃人物品时存在侥幸心理,偷时嫌少,逮时嫌多。

名誉的兴与毁,虽然是一件事,可却有两种结果,是因为得到或丧失的不同,大机关事业单位,是出名的地方;集贸市场,是聚利的地方,能不以争名夺利的心态居其中,虽然一日官升三级,获利百倍,又怎能伤害得了你呢,因此争名,是夺利的开始。

礼让,才是取名的根本。

利益到来则危害产生,名扬天下则实物丧失。

利益到来又名扬天下,而且无祸害相随,只有重德者才能达到。

天依靠于地,地依赖于天,其中的含义多么深远~”

【原文】

渔者谓樵者曰:

“天下将治,则人必尚行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言也。

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

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

尚义,则廉让之风行焉;尚利,则攘夺之风行焉。

三王,尚行者也;五霸,尚言者也。

尚行者必入于义也,尚言者必入于利也。

义利之相去,一何如是之远耶?

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若尽之于心。

言之于口,人得而闻之,行之于身,人得而见之,尽之于心,神得而知之。

人之聪明犹不可欺,况神之聪明乎?

是知无愧于口,不若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若无愧于心。

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

既无心过,何难之有!

吁,安得无心过之人,与之语心哉!

4楼

【编译】

渔者说:

“天下将要治理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行动;天下将要叛乱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言论。

崇尚行动,则诚实之风盛行;崇尚言论,则诡诈之风盛行。

天下将要治理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仁义;天下将要叛乱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利益。

崇尚仁义,则谦虚之风盛行;崇尚利益,则争夺之风盛行。

三王时代,人民崇尚行动;五霸时代,人

民崇尚言论。

崇尚行动必注重于仁义,崇尚言论必注重于利益。

仁义与利益相比,相差的有多么远,所以言出于口,不如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如尽之于心。

言论出于口,人得以听到;行动在于身体,人得以见到;尽职于心,神得以知道。

人的聪明不可以欺骗,更何况神的聪明,因此无愧于口,不如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如无愧于心。

无愧于身比无愧于口难;无愧于心比无愧于身难。

如果内心都无过错,还有什么灾难~唉~那里找无心过的人,与之交心谈畅~”

【原文】

渔者谓樵者曰:

“子知观天地万物之道乎?

樵者曰:

“未也。

愿闻其方。

渔者曰:

“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

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似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

此三知也,天下之真知也,虽圣人无以过之也。

而过之者,非所以谓之圣人也。

夫鉴之所以能为明者,谓其能不隐万物之形也。

虽然鉴之能不隐万物之形,未若水之能一万物之形也。

虽然水之能一万物之形,又未若圣人之能一万物情也。

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

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

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

又安有我于其间哉,是知我亦人也,人亦我也。

我与人皆物也。

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

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其耳无所不听矣。

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其口无所不言矣。

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

夫天下之观,其于见也,不亦广乎!

天下之听,其于闻也,不亦远乎!

天下之言,其于论也,不亦高乎?

天下之谋,其于乐也,不亦大乎!

夫其见至广,其闻至远,其论至高,其乐至大,能为至广、至远、至高、至大之事,而中无一为焉,岂不谓至神至圣者乎?

非唯吾谓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非唯一时之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千万世之天下谓之至神圣者乎?

过此以往,来之或知也已。

【编译】

渔者问:

“你知道观察天地万物的道理吗,”樵者:

“不知道。

愿听你讲。

渔者说:

“所谓观物,并非以眼观物;而是以心观物,再进一步说以理观物。

天下万物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本性和命运。

所以以理观物,研究以后可以知道;以本性观物,观察以后可以知道;以命观物,推算以后可以知道。

此三知,才是天下的真知,就连圣人也无法超过。

超出此三知,也就不能称为圣人。

鉴别万物而能成为明白的人,是因为能不隐瞒万物的形状;虽然能鉴别而不隐瞒万物的形状,但不如水能化成万物的形状;虽然水能化成万物的形状,又不如圣人能模仿万物的性情。

圣人之所以能模仿万物的性情,在于圣人能反观其物。

所谓反观其物,就是不以我观物。

不以我观物,而是以物观物。

既然以物观物,我又怎么会在俩物之间呢,因此我也是人,人也是我,我与人都是物。

这样才能用天下人的目为我目,则无所不见;用天下人的耳为我耳,则无所不闻;用天下人的口为我口,则无所不言;用天下人的心为我心,则无所不谋。

如此观天下,所见多么广阔~所闻多么深远~所论多么精辟~所谋多么详密~如此所见至广,所闻至远,所论至精,所谋至密,其中无一不明,岂不是至神至圣,并非我一人称为至神至圣,而是天下的人都称之为至神至圣。

并非一时天下人称之为至神至圣,几千万年以后天下人仍称之为至神至圣。

长此以往,都是如此。

【原文】

樵者问渔者曰:

“子以何道而得鱼?

曰:

“吾以六物具而得鱼。

曰:

“六物具也,岂由天乎?

曰:

“具六物而得鱼者,人也。

具六物而所以得鱼者,非人也。

樵者未达,请问其方。

渔者曰:

“六物者,竿也,纶也.浮也,沉也,钩也,饵也。

一不具,则鱼不可得。

然而六物具而不得鱼者,非人也。

六物具而不得鱼者有焉,未有六物不具而得鱼者也。

是知具六物者,人也。

得鱼与不得鱼,天也。

六物不具而不得鱼者,非天也,人也。

【编译】

樵者问渔者:

“你如何钓到鱼,”

答:

“我用六种物具钓到鱼。

问:

“六物具备,就能钓到鱼吗,”

答:

“六物具备而钓上鱼,是人力所为。

六物具备而钓不上鱼,非人力所为。

樵者不明白,请问其中的道理。

渔者说:

“六物,鱼杆、鱼线、鱼漂、鱼坠、鱼钩、鱼饵。

有一样不具备,则钓不上鱼。

然而有六物具备而钓不上鱼的时候,这不是人的原因。

有六物具备而钓不上鱼的时候,但没有六物不具备而钓上鱼的时候。

因此具备六物,是人力。

钓上钓不上鱼,是天意。

六物不具备而钓不上鱼,不是天意是人力。

【原文】

樵者曰:

“人有祷鬼神而求福者,福可祷而求耶?

求之而可得耶?

敢问

其所以。

曰:

“语善恶者,人也;福祸者,天也。

天道福善而祸淫,鬼神岂能违天乎?

自作之咎,固难逃已;天之灾,禳之奚益?

修德积善,君子常分。

安有余事于其间哉!

樵者曰:

“有为善而遇祸,有为恶而获福者,何也?

渔者曰:

“有幸与不幸也。

幸不幸,命也;当不当,分也。

一命一分,人其逃乎,”

曰:

“何谓分?

何谓命?

曰:

“小人之遇福,非分也,有命也;当祸,分也,非命也。

君子之遇祸,非分也,有命也;当福,分也,非命也。

渔者谓樵者曰:

“人之所谓亲,莫如父子也;人之所渭疏,莫如路人也。

利害在心,则父子过路人远矣。

父子之道,天性也。

利害犹或夺之,况非天性者乎?

夫利害之移人,如是之深也,可不慎乎?

路人之相逢则过之,固无相害之心焉,无利害在前故也。

有利害在前,则路人与父子,又奚择焉?

路人之能相交以义,又何况父子之亲乎~夫义者,让之本也;利者,争之端也。

让则有仁,争则有害,仁与害,何相去之远也!

尧、舜亦人也。

桀、纣亦人也,人与人同而仁与害异尔,仁因义而起,害因利而生。

利不以义,则臣弑其君者有焉,子弑其父者有焉。

岂若路人之相逢,一目而交袂于中逵者哉!

”【编译】

樵者问:

“有人祈祷鬼神而求福,福可以求到吗,”

答:

“言行善恶,是人的因素;福与祸,是天的结果。

天的规律福善祸灾,鬼神岂能违背,自己做的坏事,岂能逃避。

上天降下的灾祸,祈祷又有什么用,修德积善,是君子的本分。

这样做就不会有灾祸来找~”

问:

“有行善的而遇祸,有行恶的而获福。

为什么,”

答:

“这是有幸与不幸之分。

幸与不幸,是命。

遇与不遇,是分。

命与分,人怎么能逃避,”

问:

“什么是分,什么是命,”

答:

“坏人遇福,不是分是命,遇祸是分不是命。

好人遇祸,是命不是分,遇福是分不是命。

渔者对樵者说:

“人与人的亲情,莫过于父子;人与人的疏远莫过于路人,如果利与害在心里,父子之间就会像路人一样远,父子之间的亲情,属于天性,利与害都能夺掉,更何况不是天性的,利与害祸人,如此之深,不能不谨慎~路人相遇一过了之,并无相害之心,是因为没有利与害的关系。

若有利与害的关系,路人与路人、父与子之间又如何选择呢,路人若能以义相交,又何况父子之亲呢~所谓义,是谦让之本。

而利益是争夺之端。

谦让则有仁义,争夺则有危害。

仁义与危害相去甚远。

尧、舜是人,桀、纣也是人。

人与人同,而仁义与危害却不同。

仁慈因义气而起,危害因利益而生。

利益不会因义气而争夺,否则不会有臣杀君、子杀父之事。

路人相逢,也不可能因一眼而情投意合。

【原文】

樵者谓渔者曰:

“吾尝负薪矣,举百斤而无伤吾之身,加十斤则遂伤吾之身.敢问何故?

渔者曰:

“樵则吾不知之矣。

以吾之事观之,则易地皆然。

吾尝钓而得大鱼,与吾交战。

欲弃之,则不能舍,欲取之,则未能胜。

终日而后获,几有没溺之患矣。

非直有身伤之患耶,鱼与薪则异也,其贪而为伤则一也。

百斤,力分之内者也,十斤,力分之外者也。

力分之外,虽一毫犹且为害,而况十斤乎!

吾之贪鱼亦何以异子之贪薪乎!

樵者叹曰:

“吾而今而后,知量力而动者,智矣哉!

【编译】

樵者问渔者:

“我经常扛柴,扛一百斤也伤不了我,再加十斤就伤了我,为什么,”

渔者答:

“扛柴我不清楚。

以我钓鱼之事论之,其理一样。

我经常钓到大鱼,与我较量。

欲弃之,不舍得,欲钓取,又不容易。

很长时间才能钓上来,有好几次溺水的危险。

这不也是伤身的忧患,钓鱼与扛柴虽不一样,但因贪而受伤则无两样。

一百斤,力所能及,再加十斤,则在你力所之外。

力所之外,加一毫都是有害,何况十斤~我贪鱼,又何异于你贪柴呢,”

樵者感叹道:

“从今以后,我知道做事量力而行才是有智慧的。

【原文】

樵者谓渔者曰:

“子可谓知易之道矣。

吾也问:

易有太极,太极何物也?

曰:

“无为之本也。

曰:

“太极生两仪,两仪天地之谓乎?

曰:

“两仪,天地之祖也,非止为天地而已也。

太极分而为二,先得一为一,后得一为二。

一二谓两仪。

曰:

“两仪生四象,四象何物也?

曰:

“四象谓阴阳刚柔。

有阴阳然后可以生天,有刚柔然后可以生地。

立功之本,于斯为极。

曰:

“四象生八卦,八卦何谓也?

曰:

“谓乾、坤、离、坎、兑、良、震、巽之谓也。

迭相盛衰终

始于其间矣。

因而重之,则六十四卦由是而生也,而易之道始备矣。

【编译】

樵者问:

“你是知易理的人。

请问易有太极,太极是何物,”

答:

“无为之本。

问:

“太极生两仪,两仪是天地的称呼吗,”答:

“两仪,天地之祖,并非单指天地。

太极一分为二,先得到的一为一,后得到的一为二,一与二叫做两仪。

”问:

“两仪生四象,四象为何物,”

答:

“四象就是阴阳刚柔。

阴阳可以生天,刚柔可以生地。

一切事物的根本,于此为极点。

问:

“四象生八卦。

八卦是什么,”

答:

“八卦就是乾、坤、离、坎、兑、艮、震、巽。

是事物发展终始、盛衰的表现。

两两相重,则六十四卦生出,易学之道就具备了。

渔樵问对下部【白话注释】

作者是邵雍,

渔樵问对通过渔樵对话来消解古今兴亡等厚重话题。

北宋儒家五子之一。

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一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

作者是邵雍,渔樵问对通过渔樵对话来消解古今兴亡等厚重话题。

北宋儒家五子之一。

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一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

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微妙和哲理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

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

目的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道理。

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

书中,渔父已经成

了道”化身。

(原文)樵者问渔者曰:

“复何以见天地之心乎?

曰:

“先阳已尽,后阳始生,则天地始生之际。

中则当日月始周之际,末则当星辰始终之际。

万物死生,寒署代谢,昼夜变迁,非此无以见之。

当天地穷极之所必变,变则通,通则久,故象言‘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顺天故也。

樵者谓渔者曰:

“无妄,灾也。

敢问何故?

曰:

“妄则欺他,得之必有祸,斯有妄也.顺天而动,有祸及者,非祸也,灾也。

犹农有思丰而不勤稼稿者,其荒也,不亦祸乎?

农有勤稼穑而复败诸水旱者,其荒也,不亦灾乎?

故象言‘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贵不妄也。

樵者问曰:

“姤,何也?

曰:

“姤,遇也。

柔遇刚也,与夬正反。

夬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