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43.21KB ,
资源ID:5826546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8265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00115高二语文《六国论》.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00115高二语文《六国论》.docx

1、100115高二语文六国论六国论【教学目的】1、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2、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培养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的能力; 3、 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背诵课文。【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 了解宋代散文和作者。2、 导读并分析第1、2段。【内容及步骤】一、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 “散”为多数散文的基本特征。“散”,不是散漫杂乱,而是指或整或散,或缓或急,自然从容、姿态横生。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气脉”又称“文气”,是贯注作品的思想情感、

2、精神气质,文气贯注,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学法:提要钩玄(提要:指出纲要;钩玄:探索精微)、反复诵读。 结合学案第五单元指导。本单元所选的文章,照顾到不同的体裁和风格。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在结构和行文上比较严谨规范,通过提要钩玄,逐段梳理归纳,文章的构思和脉络即能清楚地显示出来。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两文都是随着情感和思绪的流动,把恳挚的亲情、友情与一些琐事夹杂在一起叙述,四篇文章虽然有偏重于议论或偏重于抒情的不同,但都是情理兼用。 六国论借古论今,在秦与六国之间,恶秦而亲六国;对六国又是责之复哀之,从而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气。教学中可以此为例,指导学生领悟

3、本文的“气脉”。 伶官传序回顾后唐庄宗从取得成功到迅速转为失败的过程,总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感慨良多,虽议论而同时有很强的抒情性。 祭十二郎文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喟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 文与可,围绕画竹,结构全篇,阐发绘画理论与缅怀悼念文与可紧密结合在一起,情理兼用的特征更为明显。 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其中最有名的四家:韩柳欧苏。“韩如海, 柳如泉, 欧如澜, 苏如潮”。 海:广阔而浑厚。泉:清丽而隽永。澜:起伏而多致。潮:汹涌而澎湃。已学过作品:韩愈

4、师说、柳宗元小石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赤壁赋、二、 苏洵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苏洵(1009-1066),大器晚成的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27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三字经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颇喜言兵”。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三、导入关于秦与六国:在

5、阿房宫赋里,杜牧用“六王毕,四海一”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赂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提出背景:宋朝建国后,采取“虚外实内”的政策,调集重兵驻守京城,造

6、成了边关空虚。契丹(辽)、西夏乘虚而入,屡犯边疆。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威胁汴京开封。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真宗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1042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1043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以物供敌,以钱富敌,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 本文是篇论史的文章。但其本意并不在悲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论宋朝赂辽(契丹)、西夏的不当。借古喻今,针砭时政。四、听读课文。正音。五、疏通文字【注评】六国破灭, 破灭:灭亡。开篇即扣文题。 非兵不利,

7、 兵:武器。 战不善,弊在赂(l)秦。 赂秦:贿赂秦国。此处指割地求和。语出贾谊过秦论:“争割地而赂秦。”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赂”字之上;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贯全篇。立论突兀精当,语言简洁精警,“赂”字总涉全文。 赂秦而力亏, 而:表顺承关系,就。亏:损耗。 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省主语“此”。道:道路,途径。顺承上文,提出论据,申述中心论点。 或曰: 有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 “六国互丧, 互:交替,一个接一个地。丧:灭亡。 率(shui)赂秦耶?” 率:一概,全都,副词。耶: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历史上真正直接赂秦者只有韩、魏、楚三国,这岂不与论点相悖逆?笔锋一转,

8、故问设疑,议论风生,发人深思。 曰: 这是对设问“或曰”的回答。 “不赂者以赂者丧。 不赂者:指齐、赵、燕三国。以:因。自答释疑,提出又一论据来申述中心论点,使之完备,无懈可击。 盖失强援, 盖:原来,表示对原由的解释。副词。 不能独完。 完:保全。对论据略加申说。至此,紧扣中心论点的两个方面,点明了“弊在赂秦”的两重涵义。 故曰弊在赂秦也!” 归结一笔,再次重申中心论点,理由充足,语气肯定,斩钉截铁。 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并从“赂”与“不赂”两个方面加以简要的论证,为全篇论述举纲张目。秦以攻取之外, 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以,用,凭着。 小则获邑(y), 则:就。邑:泛指一

9、般城市。古代地方区域,小的叫邑,大的叫城或都。 大则得城。 概述秦在“攻取之外”因受赂所得之利。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比较。与:介词,用法同“于”。其实:指它的实际数量。作一比较,见秦受赂所得之多,“战胜而得”之少。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亡:丧失。这一分句承上分句省动词谓语“较”。亦作一比较,见诸侯因赂秦所亡之多,“战败而亡”之少。两个“百倍”,对比强烈,震聋发聩,突出“赂秦”之“弊”。 则秦之所大欲, 则:那么。所大欲:最大的欲望。因受赂所得之多所致,与前一个“百倍”相应。 诸侯之所大患, 所大患:最大的祸患。因“赂秦”所亡之多所致,与后一个“百倍”

10、相应。 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当然,副词。由上文“得”与“亡”的对比,顺势推导出结论,阐明“大欲”“大患”都在“赂”而不在“战”;从秦与诸侯两方面辩明了“赂”“战”的利弊,雄辩地论证了“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上为一层,从以地赂秦的史实及双方的得失,来论证赂秦之弊。 思厥先祖父。 厥:其,他的,他们的,代词。先:对已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泛指祖辈、父辈。以“思”字宕开一笔,拓出下文。 暴霜露, 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 斩荆【jng)棘(j), 荆棘:荆,荆条,无刺;棘,酸枣,有刺,两者常丛生成丛莽。 以有尺寸之地。 以:连词,表顺承。尺寸:极言其小。痛其先辈创业之

11、艰难,得地之不易。 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看待,对待。 举以予人。 举:拿起。以:连词。予:与,给。 如弃草芥。 草芥:比喻轻微而没有价值的东西。芥,小草。斥其后代败弃之轻易,赂秦行径之可耻。比喻形象生动,亦有助于说理。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今日”“明日”,极言割地之频繁;“五城”“十城”,极言割地之多广。坐实上句内容,并与“以有尺寸之地”形成强烈对比。 然后得一夕之安寝。 一夕之安寝:一夜安稳觉。“一夕”,极言时间之短暂。“五城”“十城”之失,仅换得“一夕”之苟安,得不偿失,十分明显,见割地赂秦可悲可鄙。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起视”“又至”,语带夸张,与前文之“大欲”“大患”

12、相照,极言秦之侵夺一刻也不停息;诸侯赂秦徒然消耗自己的力量,却不能换来喘息之安。文笔形象生动,酣畅有力;在叙事之中抒情寓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译文可只译为“那么”。 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奉之弥(m)繁。 奉:献,送。之:指秦国。弥:愈,更。 侵之愈急。 之:指赂秦各国。以“然则”将笔锋一转,意进一层。“有限”与“无厌”,“弥繁”与“愈急”,两两相对,一连四句排比对偶,道尽暴秦无厌之欲,诸侯赂秦之失。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引申为分辨、清清楚楚等意思。 至于颠覆, 颠覆:倒翻,倾败,引申为灭亡。 理固宜然。 宜:助动词,应该。然:代词,作谓

13、语,这样。赂秦弱己,自取灭亡,祸患无穷,恶果严重。以此归结上文。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了有力的论证。上为二层,阐述以地赂秦的错误及其恶果,进一步论证了赂秦之弊。 古人云: 以下所引数句,战国时苏代和孙臣都对魏安釐(x)王说过类似的话。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以地事秦, 事:侍奉。 犹抱薪救火, 犹:如同。薪:柴火。 薪不尽,火不灭。” 意犹未已,援引古人之语以印证论点的正确,使之无可辩驳。比喻贴切,形象生动,道理说得深入浅出,感情真挚深沉,使人震动。 此言得之。 这话说对了。此言:指上“古人云”数句。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戛然止住,收束本段。上为三层,引用古人之语小结

14、,再次说明赂秦之弊。剖析韩、魏、楚三国割城赂秦破灭的史实,着重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进行申述,从而有力地论证“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终继五国迁灭, 继五国:接在五国之后。迁灭:灭亡。与下文的“革灭”同义。“迁”和“革”都有“改变(政权)”的意思。 何哉? 承上设问,再掀一波,由对赂者的论述转到对不赂者的论述,与首段设问紧相照应。 与赢(yng)而不助五国也。 与赢:结交秦国。与,交好。赢,秦王的姓。这里指秦国。“与”而“不助”,与赂者无异;依附秦国,坐视五国被灭而不救,是齐“迁灭”的原因。 五国既丧, 既:已经,已然。 齐亦不免矣。 结果齐亦孤立无援,势在必亡

15、。先以齐之亡事单出,说明“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上为一层,分析齐国灭亡的原因。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起初,副词。远略:长远的打算。略,谋划。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叙守土抗秦之不赂者,褒赞之情溢于言表。次写燕赵之事,先合后分,写法与前有异。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斯用兵之效也。 斯:这。效:效果,作用。极赞“用兵之效”,证明“非兵不利,战不善”。 至丹以荆卿为计, 言燕太子丹用派荆卿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公元前227年,秦灭韩攻赵之后,兵逼易水攻燕,燕太子用荆卿刺秦王,事败,秦盛怒攻燕,燕王喜杀丹以谢罪,徙居辽东。荆卿

16、,荆轲,卫国人。 始速祸焉。 始:才,副词。速:招致。错误地改变抗秦策略,企图以个人谋杀来解救危难,终成祸因。先分写燕国。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可见“兵”是“利”的,“战”是“善”的。 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李牧连却之。 李牧:赵国良将,曾几次打退秦军。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相持年余不分胜负。后赵王中了秦的反间(jin)计,杀了李牧。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了赵国。却:击退。用武形势大好,亦证明“非兵不利,战不善”。 洎(j)牧以谗诛。 洎:及,到,介词。以谗(chn):因遭受谗言,介宾词组作状语。诛:用于被动意义,被杀。 邯(hn)郸(dn)为郡。

17、邯郸:赵国都城,故址即河北省邯郸市,城周达数十里。言邯郸变为秦国之一郡,意谓赵国灭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中反间计,错诛良将,用武不终,导致灭亡。字里行间,渗透惋惜之情,意在阐明对敌坚持斗争的重要。次分写赵国。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di)尽之际, 且:况且,而且,连词。革灭:除灭,消灭。殆:将近,几乎,差不多。际:时。 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孤立无援而危险。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实在。不得已:无可奈何,没有办法,不得不如此。亦说明“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与首段结语“故曰弊在赂秦”呼应关合。“战败而亡”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相对照,更显出赂奏的恶

18、劣与可耻。“诚不得已”一语,充满作者的惋惜与同情。写法再由分而合,灵活多变,引人入胜。上为二层,分析燕赵灭亡的原因。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使:假使当初。三国:指韩、魏、楚三国,它们都曾割地赂秦。爱:珍惜。以“向使”虚拟一笔,根据作者的看法提出假设,先言韩魏楚不割地赂秦而乞求“一夕之安寝”。 齐人勿附于秦, 附:依附。次言齐不“与赢”而“助五国”。 刺客不行, 刺客:怀挟兵器进行暗杀的人,此指荆轲。不行:不去秦国。再言燕不“以荆卿为计”。 良将犹在, 犹:还。卒言赵不“谗诛”李牧。 则胜负之数(sh), 数:定数,命运。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假如。 或未易量(1ing)。 或:

19、或许,也许。量:衡量,估计。由以上假设推导出结论:六国与秦,胜负难定。从论点的反面翻出一层新意,申说了不赂秦未必灭亡的道理,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作了有力的反证。笔锋宕转,精神饱满,笔力豪肆,气势雄浑。将六国并写,其章法与前又有不同。上为三层,以假设从反面总结六国的破灭,提出抗秦救亡图存之道。剖析齐、燕、赵三国因“失强援,不能独完”的史实,着重对“不赂者以赂者丧”进行了申述,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弊在赂秦”中心论点。呜呼! 以感叹起句,语势激昂,扣人心弦。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以礼相待,名词活用为动词。奇才:非凡的人才。 并力西向, 并力:齐心

20、合力。并,齐,同。西向:向西对付秦国。秦在函谷关以西,六国在东。 则吾恐秦人食(sh)之不得下咽(yn)也。 恐:恐怕,担心。反语。食:吃饭。动词。之:相当于“而”。下:咽下,动词。咽:咽头,名词。紧承上段之末的设想发抒感慨,言六国本有很好的条件,如果不赂秦而联合抗秦,必将大有作为。行文摇曳多姿,兴味无穷。 悲夫! 夫:啊,语气词,表感叹。又一慨叹,流露出无限惋惜之情。语势又转一面。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而:却。为所:表被动。积威:积久的威势。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劫:胁迫,挟制。承上启下,继又回到史实,揭开“赂秦”病根之所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日日、月月,时

21、间名词用作状语。言六国终因赂秦之失而招致灭亡,实在令人痛惜!与第二段文意照应,重申赂秦之弊。 为(wi)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为,治,动词。无:通“勿”,不要。“使”后省兼语“之”(代自己)。借题发挥,大声疾呼地告诫当国者,应吸取这惨痛的历史教训!针对历史发抒感慨,惋惜六国的失策,主要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讽劝“为国者”应以此为训,对敌要敢于斗争。以上为论史评古,以下则是刺时砭今了。夫(f)六国与秦皆诸侯, 夫:助词,用在全句之首,表示要阐发议论的语气。亦叫发语词。意犹未尽,又以“夫”字领起一段。 其势弱于秦。 于:表示比较,介词。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第一

22、个“之”,代词,指代秦国。第二个“之”,助词。行文略作回荡,以六国虽弱,如不赂而战,犹有可胜的评古推开,引出下文对时政的评论。 苟(gu)以天下之大, 苟:假若,如果,连词。以:介词,凭借。言北宋拥有一统天下,比六国要强。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意谓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从:跟随,沿袭。故事:旧事,前例。 是又在六国下矣! 意谓连六国也不如了。是:这,代词。言宋若步六国后尘,结局更为悲惨。以北宋与六国相比作结,警告北宋当局应从中吸取教训,改弦更张,去赂用兵,不可一味乞求苟安,资敌自亡。评论中肯,言简意赅;语调沉痛,情重意浓,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借古讽今的良苦用心,为一篇之警策。针对现实发抒感慨,

23、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复六国赂秦破灭之“弊”的不当。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亦是写作的本意所在。【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道路。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它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

24、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止境;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25、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五次作战,败了两次,却胜了三次。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

26、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五、学习第一段1、指名朗读2、串讲1句:排除其他说法,简明扼要,直指问题

27、所在。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2句:进一步阐述,赂者:赂秦力亏破灭。3.4句:假借有人提问质疑,作者自答:不赂者:失强援难独完以赂者丧。5句:重申论点,予以强调。3、小结。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和分论点。总分总结构哪些是赂者,哪些是不赂者?灭亡顺序? “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

28、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赵、燕、齐三国也相继灭亡。4、齐读,背诵。五、学习第二段 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1、朗读2、串讲 3、分层从秦的角度证实赂秦的结果和秦的野心。从诸侯角度写赂秦的情形和结果。引古语证赂秦之危害。4、 几组对比秦 受赂所得战胜而得诸侯 赂秦所亡战败而亡态度 祖父创业艰难子孙如弃草芥窘况 频繁割地一息安寝 矛盾 土地有限贪欲无厌结果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5、 小结本段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先从双方角度写赂秦的情形和后果,运用对比手法,紧扣“赂

29、秦而力亏”来谈,有理有据,最后引证,以比喻手法指出严重后果,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同时起到了小结本段的作用。全段语势流畅,充分展现了赂秦之国在错误策略指导之下苟且求安而不得、疲于奔命的困窘状态。话不在多,赂秦之弊显而易见。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讲译第35段。【内容及步骤】一、学习第三段1、朗读。2、借助注释翻译。教师点拨。3、本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作者是怎样论证的?(层次)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正面析因:错误做法 反面假设:如果采取正确措施4、齐燕赵为什么灭亡?作者对这三国灭亡的感情有什么差异? 齐 与嬴而不助五国 五国既丧,不免于亡 鄙夷燕 荆卿为计,始速

30、祸焉 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惋惜赵 牧以谗诛,用武不终5、哪些句子体现了以赂者丧?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6、小结本段就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把“赂者”的失败和“不赂者”的失败联系起来,正反结合,从而全面深入的论证中心论点。二、第四段。1、自由朗读,指名翻译句子。2、分析总结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呜呼”引出感叹,继续反面假设:封谋臣,礼奇才,并力西向秦人不得下咽。“悲夫”引出结论:积威所劫。一语双关,似乎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告诫北宋的“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评析历史

31、,转入下文的讽谏当朝统治者。3、把握朗读语气。在假设与事实的鲜明对比之中,蕴涵深切的慨叹、遗憾、痛惜之情。三、第五段1、第四段已经总结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那第五段是否多余?为什么?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讽谏当朝: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宋朝建国后,采取“虚外实内”的政策,调集重兵驻守京城,造成了边关空虚。契丹(辽)、西夏乘虚而入,屡犯边疆。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威胁汴京开封。宰相寇准力主抗辽,澶州一仗宋军大胜。宋真宗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1042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1043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 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