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2.12MB ,
资源ID:57243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7243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生物化学复习重点.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生物化学复习重点.docx

1、生物化学复习重点第二章 蛋白质1、凯氏定氮法:蛋白质含量总含氮量无机含氮量)6.25例如:100%的蛋白质中含N量为16%,则含N量8%的蛋白质含量为50%100% /xg=16% /1g x=6.25g2、根据R基的化学结构,可将氨基酸分为脂肪族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杂环氨基酸和杂环亚氨基酸。按照R基的极性,可分为非极性R基氨基酸、不带电荷的极性R基氨基酸、极性带负电荷的R基氨基酸、极性带正电荷的氨基酸。类别氨基酸名称缩写符号简写符号非极性丙氨酸AlaA缬氨酸ValV亮氨酸LeuL异亮氨酸IleI苯丙氨酸PheF甲硫氨酸(蛋氨酸)MetM脯氨酸ProP色氨酸TrpW极性不带电荷甘氨酸GlyG

2、丝氨酸SerS苏氨酸ThrT天冬酰胺AsnN谷氨酰胺GlnQ酪氨酸TyrY半胱氨酸CysC极性带负电荷(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AspD谷氨酸GluE极性带正电荷(碱性氨基酸)组氨酸HisH赖氨酸LysK精氨酸ArgR3、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质(1)一般物理性质无色晶体,熔点极高(200以上),不同味道;水中溶解度差别较大(极性和非极性),不溶于有机溶剂。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氨基酸等电点的确定:酸碱确定,根据pK值(该基团在此pH一半解离)计算:等电点等于两性离子两侧pK值的算术平均数。(2) 化学性质与水合茚三酮的反应:Pro产生黄色物质,其它为蓝紫色。在570nm(蓝紫色)或440nm(黄色)定

3、量测定(几g)。与甲醛的反应:氨基酸的甲醛滴定法与2,4-二硝基氟苯(DNFB)的反应:形成黄色的DNP-氨基酸,用来鉴定多肽或蛋白质的N端氨基酸,又称Sanger法。或使用5-二甲氨基萘磺酰氯(DNS-Cl,又称丹磺酰氯)也可测定蛋白质N端氨基酸。与异硫氰酸苯酯(PITC)的反应:多肽链N端氨基酸的-氨基也可与PITC反应,生成PTC-蛋白质,用来测定N端的氨基酸。4、肽的结构线性肽链,书写时规定N端放在左边,C端放在右边,用连字符将氨基酸的三字符号从N端到C端连接起来,如Ser-Gly-Tyr-Ala-Leu。命名时从N端开始,连续读出氨基酸残基的名称,除C端氨基酸外,其他氨基酸残基的名称

4、均将“酸”改为“酰”,如丝氨酰甘氨酰酪氨酰丙氨酰亮氨酸。若只知道氨基酸的组成而不清楚氨基酸序列时,可将氨基酸组成写在括号中,并以逗号隔开,如(Ala,Cys2,Gly),表明此肽有一个Ala、两个Cys和一个Gly组成,但氨基酸序列不清楚。由于C-N键有部分双键的性质,不能旋转,使相关的6个原子处于同一个平面,称作肽平面或酰胺平面。5、蛋白质的结构(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化学结构)一级结构中包含的共价键主要指肽键和二硫键。(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1)-螺旋(如毛发)结构要点:螺旋的每圈有3.6个氨基酸,螺旋间距离为0.54nm,每个残基沿轴旋转100。(2)-折叠结构(如蚕丝)(3)-转角(4

5、)-凸起(5)无规卷曲(三)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如肌红蛋白)(四)蛋白质的司机结构(如血红蛋白)6、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序列的测定氨基酸组成的分析: 酸水解:破坏Trp,使Gln变成Glu, Asn变成Asp 碱水解:Trp保持完整,其余氨基酸均受到破坏。N-末端残基的鉴定:鉴定N-末端的氨基酸残基常用2,4-二硝基氟苯(DNFB)的反应或丹磺酰氯反应。异硫氰酸苯酯(PITC)反应也可用于鉴定N-末端的氨基酸残基,但主要是用于测定肽段的氨基酸序列。C-末端残基的鉴定: 肼解法:蛋白质或多肽与无水肼加热发生肼解,反应中只有C端氨基酸以游离形式存在。 还原法:肽链C端氨基酸可用硼化锂还原成相应的-氨基

6、醇,可用层析法加以鉴别。 羧肽酶法:羧肽酶从羧基端(C端)一个一个切。多肽链的裂解:酶切位点或作用特点: 胰蛋白酶:Lys, Arg的C侧 糜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Phe, Tyr, Trp的C侧 梭菌蛋白酶:Arg的C侧 葡萄球菌蛋白酶:Asp或Glu的C侧 嗜热菌蛋白酶:Leu, Ile, Val的N侧 氨肽酶:从氨基端(N端)一个一个切 溴化氰(CNBr): Met的C端 羟胺:Asp的C侧,Gly的N侧7、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加高浓度盐类;加有机溶剂;加重金属盐类;加某些酸类;加热。8、氨基酸的颜色反应第三章 核酸1、核苷酸由含氮碱基(嘌呤或嘧啶),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核

7、酸是核苷酸的多聚物,其连接键是3,5-磷酸二酯键。2、生物体内的AMP(腺苷酸)可与一分子磷酸结合,生成ADP(腺苷二磷酸),ADP再与一分子磷酸结合,生成腺苷三磷酸(ATP)。各种核苷三磷酸(ATP、GTP、CTP和UTP)是体内RNA合成的直接原料,各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ATP、dGTP、dCTP、dTTP)是DNA合成的直接原料。在体内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能量“货币”UTP参加糖的互相转化与合成CTP参加磷脂的合成GTP参加蛋白质和嘌呤的合成第二信使cAMP(3,5-环状腺苷酸)3、核苷酸的性质:(一)一般理化性质:为两性电解质,通常表现为酸性;DNA为白色纤维状固体,RNA为白色粉

8、末,不溶于有机溶剂;DNA溶液的粘度极高,而RNA溶液要小得多;RNA能在室温条件下被稀碱水解而DNA对碱稳定;利用核糖和脱氧核糖不同的显色反应鉴定DNA与RNA。(二)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核酸的碱基具有共轭双键,因而有紫外吸收性质,吸收峰在260nm(蛋白质的紫外吸收峰在280nm)。增色效应;减色效应。核酸结构的稳定性:碱基对间的氢键;碱基堆积力;环境中的正离子。核酸的变性:将紫外吸收的增加量达到最大增量一半时的温度称熔解温度()。核酸的复性:。4、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1)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2)碱基内侧,A与T、G与C配对,分别形成3和2个氢键。(3)双螺旋每转一周有10个(bp)

9、碱基对,每转的高度(螺距)为3.4nm,直径为2nm。5、双螺旋结构的稳定因素(1)氢键(太弱);(2)碱基堆积力是稳定DNA最重要的因素;(3)离子键(减少双链间的静电斥力)。6、DNA的三级结构线形分子、双链环状(dcDNA)超螺旋7、tRNA主要作用是转运氨基酸用于合成蛋白质。RNAi(RNA干扰)用双链RNA抑制特定基因表达的技术称RNA干扰。snRNA(核小RNA)主要存于细胞核中,占细胞RNA总量的0.11%,与蛋白质以RNP(核糖核酸蛋白)的形式存在,在hnRNA和rRNA的加工、细胞分裂和分化、协助细胞内物质运输、构成染色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第四章 糖类1、还原糖是指具有还原性

10、的糖类。在糖类中,分子中含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单糖和含有游离醛基的而糖都具有还原性。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2、在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中,有些羟基上的氢原子可以和酮基(羰基)发生加成反应,这样会生成一个羟基,这就是半缩醛羟基。3、如果没有半缩醛羟基就没有还原性。4、单糖分船式构象和椅式构象。常见单糖衍生物有糖醇、糖醛酸、氨基糖及糖苷等。5、多糖没有还原性和变旋现象。多糖的结构包括单糖的组成、糖苷键的类型、单糖的排列顺序3个基本结构因素。代表物有: 淀粉:淀粉与碘的呈色反应与淀粉糖苷链的长度有关:链长小于6个葡萄糖基,不能呈色。链长为20个葡萄糖基,呈红色。链长大于60个葡

11、萄糖基,呈蓝色。 糖原:糖原又称动物淀粉,与支链淀粉相似,与碘反应呈红紫色。 纤维素; 半纤维素; 琼脂; 壳多糖(几丁质);第五章 脂质和生物膜1、必需脂肪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2、3、生物膜的组成:膜蛋白质(膜周边蛋白和膜内在蛋白)、膜质(磷脂、固醇及糖脂)和膜糖类。4、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膜是一种流动的、嵌有各种蛋白质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5、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结构要点:膜结构的连续主体是极性的脂质双分子层。脂质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膜的内在蛋白“溶解”于脂质双分子层的中心疏水部分。外周蛋白与脂质双分子层的极性头部连接。双分子层中的脂质分子之间或蛋白质组分与脂质之间无共价结合。膜蛋

12、白可作横向运动。6、生物膜的功能:物质传递作用。保护作用。信息传递作用。细胞识别作用。能量转换作用(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类囊体膜)。蛋白质合成与运输(糙面内质网膜)。内部运输(高尔基体膜)。核质分开(核膜)。第六章 酶的概念与特点1、酶的催化特点:高效性、专一性、敏感性和可调性。2、酶的化学本质:除核酶外,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3、酶的化学组成:根据化学组成,酶可分为单纯蛋白质的酶和缀合蛋白质的酶(又称全酶)。全酶中的蛋白质部分为脱辅酶,非蛋白质部分称为辅因子。两者单独存在时均无催化活性。脱辅酶通常具有结合底物的作用,决定了酶作用的专一性,辅因子通常是作为电子、原子或某些化学基团的载体。4

13、、酶的类型:根据酶蛋白分子结构不同,酶可分为单体酶、寡聚酶和多酶复合体三类。5、根据酶促反应的类型,把酶分为六大类:(1)氧化还原酶类氧化酶脱氢酶(2)转移酶类(3)水解酶类(4)裂合酶类(5)异构酶类(6)合成酶类v = Vmax/2,则:km= S当km大,说明ES容易解离,酶与底物结合的亲和力小。(4)从km的大小,可以知道正确测定酶活力时所需的底物浓度。在进行酶活力测定时,通常用4km的底物浓度即可。(5)km还可以推断某一代谢物在体内可能的代谢途径。当丙酮酸浓度较低时,代谢走哪条途径决定于km最小的酶。9、米氏常数可根据实验数据作图法直接求得:先测定不同底物浓度的反应初速度,从v与S

14、的关系曲线求得V,然后再从1/2V求得相应的S即为km(近似值)。通常用Lineweaver-Burk作图法(双倒数作图法)10、11、在最适的反应条件(25)下,每分钟内催化一微摩尔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定为一个酶活力单位,即 :1IU=1mol/min酶分离纯化的三个基本步骤:抽提,纯化,结晶或制剂。方法:1.根据溶解度不同(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等电点沉淀法、选择性沉淀法); 2.根据酶与杂蛋白分子大小的差别(凝胶过滤法、超离心法);3.根据酶和杂蛋白与吸附剂之间吸附与解吸附性质的不同(吸附分离法);4.根据带电性质(离子交换层析法、电泳分离法、等电聚焦层析法);5.根据酶与杂蛋白的稳定

15、性差别(选择性变性法);6.根据酶与底物、辅因子或抑制剂之间的专一性亲和作用(亲和层析法)。第七章 维生素和辅酶各种维生素的主要活性形式及其功能类型人体内的主要活性形式主要功能缺乏导致病症维生素A11顺视黄醛暗视觉形成夜盲症、干眼病维生素D1,25二羟维生素D3调节钙与磷的代谢佝偻病、软骨病维生素E(生育酚)生育酚抗氧化作用、维持动物正常生殖功能生殖器官受损不育,心肌受损,贫血维生素K(凝血维生素)维生素K1和K2参与凝血因子的激活过程,促进凝血凝血时间延长维生素B1(硫胺素)硫胺素焦磷酸(TPP)参与酮转移、酮酸的脱羧和羟酮的形成与裂解等反应脚气病(多发性神经炎、皮肤麻木、心力衰竭、肌肉萎缩

16、)维生素B2(硫胺素)黄素单核苷酸(FMN)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传递氢和电子空腔发炎、舌炎、角膜炎、皮炎维生素P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转移氢和电子癞皮症(皮炎、腹泻及痴呆)泛酸(遍多酸)辅酶A(CoA)酰基转移作用很少出现泛酸缺乏症维生素B6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氨基酸转氨基,脱羧作用未发现缺乏的典型病例生物素生物胞素传递CO2很少出现缺乏症,疲乏、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皮炎及脱屑性红皮病叶酸四氢叶酸传递一碳单位很少出现缺乏症,缺乏时产生巨红细胞贫血维生素B12(氰钴胺素)5脱氧腺苷钴胺素、甲胺钴胺素

17、氢原子重排作用,甲基化很少出现缺乏症,缺乏时产生巨红细胞贫血硫辛酸硫辛酸赖氨酰酰基转移,电子转移/维生素C维生素C(抗坏血酸)抗氧化作用,羟基化反应辅因子坏血病第八章 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1、在具有线粒体的生物中,典型的呼吸链有两种,即NADH呼吸链与FADH2呼吸链。呼吸链由线粒体内膜上几个蛋白质复合物组成:NADH脱氢酶复合物(也称NADH-CoQ氧化还原酶或复合物),细胞色素bc1复合物(也称为CoQ-Cytc氧化还原酶或复合物),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也称为复合物)。电子从NADH到氧是通过这三个复合物的联合作用。而电子从FADH2到氧是通过琥珀酸-CoQ还原酶复合物(也称为复合物)、细

18、胞色素bc1复合物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联合作用。2、呼吸链中传递体的顺序:3、氧化磷酸化作用分为底物水平磷酸化和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4、呼吸链与ATP生成量的关系:从NADH到分子氧的呼吸链中,有三处能使氧化还原过程释放的能量转化为ATP,从FADH2到分子氧的呼吸链中有两处生成ATP。P/O比值:在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中,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氧(以克原子计)与所产生的ATP数目的比值。NADH的P/O=3 FADH2的P/O=25、胞液中NADH的跨膜运转的两个穿梭系统:甘油-磷酸穿梭系统(形成FADH2)和苹果酸穿梭系统(生成NADH)第九章 糖代谢1、糖代谢指糖在生物体内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

19、。2、生物体内葡萄糖(糖原)的分解主要有三条途径:无O2情况下,葡萄糖(G)丙酮酸(Pyr) 乳酸(Lac)有O2情况下,G CO2 + H2O(经三羧酸循环)有O2情况下,G CO2 + H2O(经磷酸戊糖途径)糖酵解和生醇发酵都能使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丙酮酸,唯糖酵解时,丙酮酸直接还原成乳酸,而生醇发酵时,丙酮酸先脱羧成乙醛,然后还原成乙醇4、糖酵解的三个阶段:(1)己糖磷酸酯的生成葡萄糖在葡萄糖激酶或己糖激酶的催化下,生成葡糖6磷酸。(不可逆反应,底物磷酸化)葡糖5磷酸在己糖磷酸异构酶的催化下,转化为果糖6磷酸。果糖6磷酸在果糖磷酸激酶的催化下,利用ATP提供的磷酸基团生成果糖1,6二磷酸。

20、(不可逆反应)(2)丙糖磷酸的生成在醛缩酶的催化下,果糖1,6二磷酸分子在第3与第4碳原子之间断裂为两三个碳化合物,即二羟丙酮磷酸与甘油醛3磷酸。(可逆反应)在丙糖磷酸异构酶的催化下,两个三碳糖之间有同分异构体的互变。(3)甘油醛3磷酸生成丙酮酸甘油醛3磷酸氧化为甘油酸1,3二磷酸。甘油酸1,3二磷酸生成甘油酸3磷酸。(这是糖酵解中第一个产生ATP的反应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个ATP)甘油酸3磷酸转变成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2磷酸在烯醇化酶的催化下生成烯醇丙酮酸磷酸。烯醇丙酮酸磷酸在丙酮酸激酶催化下生成丙酮酸。(不可逆反应,这是糖酵解途径中的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5、糖酵解的意义:糖酵解在生物体

21、中普遍存在,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途径;机体供能的应急方式,而且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完全依赖糖酵解供能;糖酵解途径的中间产物可作为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在体内物质转化中起着枢纽作用;糖酵解途径中,除了己糖激酶、果糖磷酸激酶、丙酮酸激酶所催化的反应以外,其余反应均可逆转,为非糖物质合成糖提供了基本途径。6、糖酵解途径中有三步反应不可逆, 分别由己糖激酶、果糖磷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催化,这三种酶调节着糖酵解的速度,以适应细胞对ATP和合成原料的需要。磷酸果糖激酶是糖酵解中最重要的调节酶,酵解速度主要决定于该酶活性,因此它是一个限速酶。 7、三羧酸循环: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柠檬酸脱水生成顺

22、乌头酸,加水生成异柠檬酸 异柠檬酸氧化脱羧生成酮戊二酸 酮戊二酸氧化脱羧形成琥珀酰CoA琥珀酰CoA生成琥珀酸,同时底物磷酸化琥珀酸被氧化成延胡羧酸(琥珀酸脱氢酶)延胡羧酸加水生成苹果酸苹果酸被氧化成草酰乙酸2、TCA产能情况8、三羧酸循环受4种酶活性的调控:丙酮酸脱氢酶系;柠檬酸核酶(是该途径关键的限速酶);异柠檬酸脱氢酶;-酮戊二酸脱氢酶系(也是一种限速酶)9、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1)TCA 循环是体内糖、脂肪、蛋白质分解的最终代谢通路 ;2)是生物体能量的主要来源。3)是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4)可为其他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 10、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1. HMP途径生成核糖,

23、为体内许多重要有机物的合成提供原料。2. 生成的NADPH,为细胞的合成代谢提供还原力。 3. 非氧化重排阶段的酶类及所形成的各种单糖与光合作用中的酶及中间产物相同,因而HMP途径可与光合作用联系起来,并实现某些单糖间的互变。 4. 证明了机体里的4C、5C、7C糖的存在,并在机体内可代谢利用。5. 作为TCA、EMP途径的辅助性通路。11、糖原的合成:G-1-P在UDPG焦磷酸化酶催化下生成UDPG;在糖原核酶催化下,UDPG将葡萄糖残基家加到糖原引物非还原端形成-1,4糖苷键;由分支酶催化,将-1,4糖苷键转换为-1,6糖苷键,形成有分支的糖原。12、糖异生其中有三步与糖酵解途径不同。丙酮

24、酸转变为烯醇丙酮酸磷酸是沿丙酮酸羧化支路完成的。因激酶的作用不可逆,果糖-1,6-二磷酸转变成果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转变成葡萄糖,是有相应的果糖-1,6-二磷酸酶和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水解脱去磷酸来完成的。第十章 脂质代谢1、脂类主要包括甘油三酯(脂肪)、磷脂和类固醇等。2、甘油的氧化是先经甘油激酶及ATP的作用生成甘油磷酸。甘油磷酸再经甘油磷酸脱氢酶催化脱氢,反应需要NAD+参加,生成二羟丙酮磷酸及NADH+H+。二羟丙酮磷酸可以循糖酵解过程转变为丙酮酸,再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二羟丙酮磷酸也可逆糖酵解(糖异生)途径生成糖。一分子甘油完全氧化变为CO2和H2O,生成多少ATP?共产

25、生15+5+2=22个ATP3、脂肪酸的氧化分解:-氧化:普遍存在-氧化:动物组织中的某些脑苷脂、 神经节苷脂、植物的种子和叶子-氧化 :肝脏、植物细菌 脂肪酸的-氧化作用是指脂肪酸在氧化分解时,碳链的断裂发生在羧基端-碳原子,即脂肪酸碳链的断裂方式是每次切除2个碳原子。脂肪酸的-氧化是含偶数碳原子或奇数碳原子饱和脂肪酸的主要分解方式。 脂肪酸的-氧化在线粒体中进行, 过程:脂肪酸的活化 进入线粒体 氧化 TAC (1)脂肪酸的活化 脂肪酸进入细胞后,首先在线粒体外或胞浆中被活化,形成脂酰CoA,然后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 在脂酰CoA合成酶催化下,由ATP提供能量,将脂肪酸转变成脂酰CoA问题

26、:此步消耗几个ATP?(2)脂肪酸的转运(线粒体的基质中进行,需要极性的肉碱分子结合,肉碱脂酰转移酶催化此反应。)(3)氧化作用:脂酰CoA在线粒体的基质中进行氧化分解。每进行一次-氧化,需要经过脱氢、水化、再脱氢和硫解四步反应,同时释放出1分子乙酰CoA。反应产物是比原来的脂酰CoA减少了2个碳的新的脂酰CoA。如此反复进行,直至脂酰CoA全部变成乙酰CoA。(4)脂肪酸氧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变问题:一次 -氧化可生成几个ATP?C2n切n1次 -氧化,产生n个乙酰CoA,活化耗2个ATP,产生5*(n1)(5:1个NADH产生的ATP+1个FADH2产生的ATP)+12*n个ATP 如软脂酸(

27、C16): 7次-氧化,生成8分子乙酰CoA、7分子FADH2及7分子NADH 即 12 8 +27+3 7=131分子ATP 脂肪酸活化时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 净生成131-2=129分子ATP 计算公式:12 +5 ( -1) 2 由于分子中双键的存在,不饱和脂肪酸彻底氧化时产生的ATP数要少于相同碳原子数的饱和脂肪酸。 奇数碳脂肪酸经-氧化最后一个产物是丙酰辅酶A,它经酶促反应或生成琥珀酰辅酶A或生成乙酰辅酶A,再进入TCA循环。 脂肪酸-氧化的生理意义1)为机体提供大量能量;2)产生不同长度的脂肪酸链,满足机体代谢需要;3)生成的乙酰CoA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中间化合物:除能进入三羧酸循环氧

28、化供能外,还为许多重要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如酮体、胆固醇和类固醇化合物。丙酮的去路:(1)随尿排出(2)直接从肺部呼出(3)转变为丙酮酸或甲酰基及乙酰基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它是肝为肝外组织提供的一种能源物质,是肌肉和大脑等组织的重要能源; 正常情况下血中仅含少量酮体,但饥饿、高脂低糖或糖尿病时,酮体生成过多,可引起酮血症、酮尿症或酮症酸中毒5、脂肪酸的生物合成6、脂肪酸合成酶体系 在原核生物(如大肠杆菌中)脂肪酸合成酶体系是一个由7种不同功能的酶以无酶活的酰基载体蛋白(,ACP)为中心组成聚合成的复合体。具活性的酶是二聚体7、软脂酸的合成:由1分子乙酰CoA与7分子丙二酰CoA经转移、缩合

29、、加氢、脱水和再加氢的重复过程,每一次使碳链延长两个碳,共7次重复,最终生成十六碳的软脂酸。8、软脂酸合成与分解的区别区别点合成分解亚细胞部位胞液线粒体酰基载体ACPCoA二碳片断丙二酰CoA乙酰CoA还原当量NADPHFAD、NAD+HCO3-和柠檬酸需要不需要能量变化消耗7ATP14NADPH(49个ATP)产生129ATP22个ATP。第十一章 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代谢1、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主要有氧化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和非氧化脱氨基作用。催化氨基酸氧化脱氨基作用的酶有L氨基酸氧化酶、D氨基酸氧化酶和L谷氨酸脱氢酶等。L谷氨酸脱氢酶的辅酶为NAD+或NADP+,能催化L谷氨酸氧化脱氢,生成酮戊二酸及氨。这种酶是一种别构酶,ATP、GTP、NADH是别构抑制剂,ADP、GDP是别构激活剂。(二)转氨基作用催化转氨反应的酶称为氨基转移酶或转氨酶,以磷酸吡哆醛(吡哆醛5磷酸)作辅酶。体内绝大多数氨基酸通过转氨基作用脱氨。人体重要的转氨酶是谷草转氨酶(G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