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50.92KB ,
资源ID:56736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6736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30.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30.docx

1、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30课时作业3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黄冈高三评估)1919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规定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该规定()A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B激发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C有助于保障前线的物资供应D易引起工农内部之间的猜疑解析:根据“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苏俄加强了对社会物资的

2、控制,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正确;A、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利于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证战争胜利,不利于激发工农的生产积极性,B错误。答案:C2(2018张家口高三诊断)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俄出现了大

3、规模的农民暴动,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农民不满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余粮收集制对农民的剥夺,损害了农民的利益,D项正确。材料强调农民暴动,而不是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排除A。不是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发生农民暴动,排除C。所以选D。答案:D3(2018沧州高三月考)1921年12月,梁赞省公民拉尼京的姐姐在给列宁的申诉书中这样写道:“家里一切能拿走的东西都被拿走了:家具、餐具、水桶,奶牛也被宰杀,部分干草被运往县城,另一部分被警察悄悄据为己有。转瞬之间一个能够养家并向国家交税的可怜的小家庭即遭毁灭。”这

4、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心B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C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D“玉米运动”不符合苏联国情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前期,在征收粮食税的过程中,布尔什维克政府不自觉地在实际工作中沿用了以前的方法,强制征收粮食税,在这一过程中的种种行政和司法弊端,深深伤害了农民的感情,甚至使他们的生存状况臻于绝望境地,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心,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而不是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排除B。“玉米运动”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的措施,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答案:C4(2

5、018芜湖高三联考)列宁多次接见农民代表团,与各地农民交流,发现“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鉴于这一状况,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决定()A实行土地法令B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C优先发展重工业D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产品交换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土地法令,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而非列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产品交换属于商业,和材料中的农业、农民关系不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答案:B5(2018潍坊高三测评)1921年5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第

6、八条决议规定:“通过粮食税和商品交换,至少取得四亿普特粮食作为恢复大工业和实现电气化计划的基础。”这一规定()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新模式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故答案为D项。材料所述措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排除A项;工业化战略尚未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尚未确立,排除B、C项。答案:D6(2018晋城高三评估)列宁指出,商业“是我国经济生活的试金石,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是促使经济开始全面高涨的唯一的可能的纽带”。为此,苏维埃俄国调整了当时的经济政策,这

7、一政策()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B允许市场发挥作用,体现逐步过渡的思想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所以A项表述有误,排除。只有新经济政策才恢复商品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因此B项正确。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在斯大林时期,因此不符合列宁这一限制条件,故C排除。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在斯大林时期,因此不符合列宁这一限制条件,故D排除。答案:B7(2018衡水高三质检)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

8、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A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B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性C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D强调不均衡发展轻重工业、农业的迫切性解析:据材料“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斯大林强调暂时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迫切性,体现了不均衡发展的特点,故D选项正确;当时苏联没有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迫切性,不是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性,故B选项

9、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故选D。答案:D8(2018淮南高三诊断)1928年9月,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认为,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反对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这表明苏联()A建筑原料产业供求平衡 B经济建设进程出现了偏差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苏联经济建设进程出现了不同的观念,即出现了偏差,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苏联建筑原料产业供求是不平衡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1928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尚未

10、建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化的问题而非成就,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答案:B9(2018晋中高三质监)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这主要反映当时苏联()A抵制欧美国家的倾销 B农业为工业做出牺牲C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解析: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同时,斯大林提出,工业化的资金来源要“靠自己”,因而国家通过农产品义务交售、机器拖拉机站的实物报酬、农业税以及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等途径为工业化积累了大部分资金,材料信息中小麦交售价格和面粉零

11、售价格的巨大差距,表明此时农业生产服务于工业发展的国家战略的基本情况,故B项正确。A、D两项材料信息并未体现,排除;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C项错误。答案:B10(2018新乡高三摸底)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 800人,其中约有1 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C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D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

12、调经济危机这个国际环境在客观上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即选项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苏联工业化并未得到西方“国家”的帮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苏联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是由于经济危机而非苏联社会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输出的是技术人才而非资本,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答案:D11(2018柳州高三测评)与下图反映的信息最为切合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加速发展战略解析:图片反映出,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符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故C正确;A、B不符合材料,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C12(2018江西高

13、三六校联考)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这表明()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B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D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解析:西方经济学家研究苏联和推崇苏联模式,是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当西方经济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苏联模式逐渐形成并且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突出成就,因而苏联模式受到了关注,故D符合题意;A项不能从题干中得出,题干仅仅在说“研究苏联”,故排除A;B、C项的说

14、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2018武汉高三评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

15、料二: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并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10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16、析发展中国家“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的原因。(6分)(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12分)解析:(1)大多数西方人否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依据材料一回答“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弊端。(2)发展中国家以羡慕眼光看待苏联,原因在于二者之间的差距,一方面是苏联在“斯大林模式”指导下,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上的落后。(3)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苏联对比的差距,西方国家民主制度完善、经济发达、科技领先,社会发展超过苏联,因此不太

17、认可苏联的成就;而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落后于苏联,因此苏联成为羡慕学习的对象。答案:(1)原因:苏联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公民的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法治不健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轻视民生,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文化上:教育和文化传媒受到政府的控制。(2)原因:苏联在短时期内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3)原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得到一定的保障;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看到了苏联民主、民生、民权方面存在的弊端。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

18、政治独立,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落后,更关注苏联经济、军事的发展。14(2018安阳高三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21年10月14日,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革命发展的客观进程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邓小平曾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

19、,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摘自肖枫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依据两国的具体实践,评述材料中两位领导人的共同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符合逻辑)(24分)解析:首先提炼出两位领导人的共同观点,即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重视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正确处理好革命精神与个人物质利益的关系。然后选取合理的史实加以论证,如选择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农业政策以及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明它们是如何维护农民的利益,进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观点:都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重视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正确处理好革命精神与个人物质利益的关系。论证:两位领导人在强调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的同时,更突出强调了重视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的重要性。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收集制;中国在农村实行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两者都充分考虑了农民的个人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