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7.87KB ,
资源ID:564202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6420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

1、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第七单元导学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孟子【学习任务】 1. 掌握“举、动、忍、曾益、空乏、拂、所以、恒、过、作、征、喻、入、出”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 了解关于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3. 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4. 结合现实,理解课文第二段所讲的道理。【知识储备】 1.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孟子处于各国新兴封建势力先后进行变法的战国中期。2. 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是儒家经典之一。 3. 修辞方法:排比。 4. 说理方法: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

2、证。【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畎( )亩 曾( )益 拂( )士 拂( )乱 胶鬲( ) 傅说( )2. 找出文中三个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和意义3. 词类活用劳( )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 所以动( )心忍( )性行拂乱( )其所为 必先苦其心志( )人恒过( ) 入则、出则( )4古今异义词举于版筑之间(今义: 古义: )举于士 (今义: 古义: )5多义词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 生于忧患而:而后作 而死于安乐也 发:发于畎亩 发于声 拂:行拂乱其所为 拂士6重点词语解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而后作征于色 而后喻国恒亡 生于忧患7重点语句翻译故天将降

3、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合作学习】1. 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2.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4.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5.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巩固延伸】 1. 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三。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写出两句。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

4、道理?请列举几例。 3. 默写课文。附:答案【自主学习】1. qun zng b f g yu 2.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弼,辅佐。3. 劳:形使动,使劳累 饿:形使动,使受饿 空乏:形使动,使受穷困缺乏之苦 动:动使动,使惊动 忍:动使动,使坚忍 乱:形使动,使混乱 苦:形使动,使受苦 过:名作动,犯错误 入:动作名,指国内 出:动作名,指国外4. 举:举用;今义:往上托 士:狱官;今义:士兵5. 于:从;给;在;由于 而:顺接;并列 发:发迹,指被任用;表现出来 拂:违反,阻挠;通“弼”,辅佐6. 担子,

5、责任 奋起 征验,表现 了解,知晓 常常 生存 7.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们的意志受磨练,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的时候,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内心困扰,思虑梗塞然后才能奋起;(一个人内心想法)表现在脸上并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样的国家通常会灭亡。 这样之后,就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 8.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合作学习】1. 见教

6、师用书。2.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3.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4.

7、这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5.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

8、。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巩固延伸】1. 见教师用书2. 相关的名句: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

9、亡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相关的事例: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3. 略 教学相长导学案礼记【学习任务】 1. 正确认读“肴、旨、强”,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2.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3.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能体会文

10、章蕴含的道理。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知识储备】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2.学记:礼记名篇。杂记秦汉以前的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3.“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自主学习】1. 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嘉

11、肴( ) 弗食( ) 自强( ) 教学相长( ) 2. 把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3. 理解重点词语虽有嘉肴 弗食 不知其旨 虽有至道是故 困 自反 自强教学相长4. 古今异义虽有至道 (今义: 古义: )不能知其旨也 (今义: 古义: )教然后知困 (今义: 古义: )教学相长也 (今义: 古义: )5. 词类活用不知其善也 6. 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合作学习】 1. 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 作者既要阐述“教学相长”这个观点,为什么开篇先写“

12、嘉肴”“至道”?这样有什么好处?3. 说说教学相长的论证思路。4. “教学相长”原则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巩固强化】 1.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四2. 班上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文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3. 积累学记中的名句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有客至,主人具蔬食,客不悦。主人谢曰:“家贫市远,不能得肉耳“

13、客曰:“请杀我所乘之骡而食之。” 主人曰:“君何以归?” 客指阶前之鸡曰:“我借君之鸡乘之而归” 1 解释带点字主人具蔬食( ) 客不悦( )请杀我所乘之骡而食之( ) 主人谢曰( ) 2 翻译下列句子 请杀我所乘之骡而食之 译:我借君之鸡乘之而归 译:3 本文客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5. 翻译下面短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附答案:【自主学习】1. yo f qing zhng2.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

14、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3. 嘉肴:美味的菜肴 食:品尝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是故:因此 困:(受到)阻碍,不通 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己反省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4. 即使/虽然 味美/意义、用意、目的 (受到)阻碍,不通/困难 促进/增长。5.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6.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合作学习】 1. 见教师用书

15、。 2.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3.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4.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

16、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巩固强化】1. 见教师用书 2. 成语:教学相长 句子可从文中任选。3. 略 4. 准备 高兴 吃 道歉 请杀我所乘的骡马来吃。 我借用你家的鸡,骑着它回家。 希望主人杀鸡招待自己。5. 学习的人缺点有四类,教师必须知道才行:在学习中,有的失之于贪多,有的失之于过少,有的失之于把学习看得很容易,有的失之于遇到困难就停止不进。这四类缺点,是由于学习的人心理不同所致。了解他们的心理,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教师的作用就是在于发扬他们的优点,补救他们的过失。 曹 刿 论 战 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积累与训练点注音曹刿(gu) 又何间(jin)焉 弗(f) 敢

17、 小信未孚(f) 车辙(zh) 夫(f)战旗靡(m)词语容易读错:又何间(jin)焉 弗(f) 敢 夫(f)战旗靡(m)容易写错: 小信未孚 车辙 旗靡句子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课后练习第三题)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修辞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好处和运用的技巧。(题目:引用;段首:间接反复)?文体文学常识1、介绍左传。2、介绍长勺之战背景。基本能力主要题探究点1、文章是怎样塑造曹刿这一形象的?远谋:请见(爱国热情)、问战(政治远见)、参战(卓越的军事才能)、论战(过人的谋略)。2、曹刿高超的指挥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3、作者为什么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

18、阻?4、“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 重点读写训练点文本段落阅读浙江义乌09年中考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篇,民弗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分)、又何间(参与)焉、肉食者鄙(地位低)、战则请从(跟随)、便要(通“邀”,邀请)还家2、下列句中加点

19、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D )(分)、肉食者谋之、长跪而谢之曰、辍耕之垄上、小大之狱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分) 随堂练笔可改写文章第二段。与中考联系点1、体味和把握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间、之、属、伐等)3、正确翻译文中的重要特殊句子。(课后习题二)4、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对文段的思想内容作简要分析。经典训练提示本文历年来都是各省市出题的热点。如:2007河南省非课改、2007镇江卷、2008江苏省淮安市、2008密云县、

20、2009浙江义乌、09辽宁阜新、11年江苏苏州、12年长春、14年黄山等等。 课后学习延伸点改写本文。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任务】1、积累文言文“间、鄙、安、孚、牺牲、狱、以、之”等常用的实词、虚词和“何以战”等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3、能客观公正的评价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知识储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1、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长勺(sho)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之后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曹

22、刿( ) 又何间焉( ) 玉帛( ) 登轼( ) 辙( ) 靡( )2、翻译下列句子。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3、“何以战”属于古文特殊句式的 句,翻译: 4、根据自己积累的文言文知识复述故事情节,并各用一个字来概括肉食者和曹刿的形象特点。肉食者( ) 曹刿( ) 【合作探究】1、小组分段解决课文翻译问题,可在全班分享质疑,疏通文意。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3、分角色朗读课文,明确曹刿的战略

23、、战术思想和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曹刿战略战术思想(取胜原因): 4、评价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谈一谈你更喜欢谁?曹刿: 鲁庄公: 我更喜欢( )。因为 【巩固强化】曹刿论战(2012年长春中考)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24、“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左传旧传为 (朝代)末年鲁国史官 (人名)所撰。(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又何间焉( ) 小惠未遍( ) 小大之狱( ) 望其旗靡( ) 肉食者鄙( ) 公将鼓之( )3.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2分) 4.文中第二段

25、,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2分) 5.长勺之战,齐败鲁胜,鲁国为军事史册再添以弱胜强之经典战例。曹刿功不可没,且一战成名;庄公虽鄙,但不乏可取之处。庄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2分) 子鱼论战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今河南柘城西)。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

26、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受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提示:宋襄公不顾本身国力疲弱,妄想当诸侯的霸主,企图复兴其祖先殷王的事业。在泓水与楚国决战时,他又想以“仁义”笼络人心,盲目地提出了一些迂腐的主张,拒不接受子鱼切合实际的见解,结果遭到惨败。)6.选出对“不鼓不成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不擂鼓士兵不能列队 B、不摆成阵式的不要击鼓C、不击鼓

27、攻击还没有摆成阵势的敌人7.子鱼两次建议宋公抓住攻楚时机,一次是在楚人_时,第二次是在楚人_,(每空填3字)曹刿建议庄公攻齐的时机是_(填4个字)(3分)8.本文与曹刿论战比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鲁国为何胜利?宋国为何失败?(5分) 附答案: 自主学习略 合作学习2、(第1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第2段):叙述长勺之战的过程;(第3段):写曹刿论述知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3、曹刿战略战术思想(取胜原因):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

28、之道。4、曹刿:有远谋,具有卓越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指挥才能,遇事冷静沉着。鲁庄公: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如:我喜欢曹刿“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因为他不认为战争只是“肉食者”的事,而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喜欢鲁庄公能知人善用,因为他能大胆任用人才。巩固延伸 1.春秋 左丘明(共1分,每空0.5分)2、.参与 同“遍”,遍及、普遍;或“通遍,遍及、 普遍” 案件 倒下鄙陋,目光短浅助词,无实意。(共3分,每小题0.5分)3、.围绕“政治上取信于民”回答。(或“民心所向”;或“百姓的支持”;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共2分,意思对即可)4、.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远谋(深谋远虑)”回答。(共2分,对比手法不设分,答出人物特点中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5、鲁庄公: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2分,言之有理即可)子鱼论战6.c 7、未既济 未成列 齐人三鼓。8、宋国没有抓住有得时机,而鲁国既采用了正确的战术,又抓住了有利的时机。 板书: 曹刿论战 左传鲁庄公(肉食者) 曹刿 鄙 远谋论战 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战中,抓住时机 克-战后,有勇有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