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11.51KB ,
资源ID:564173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6417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格律诗五首》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格律诗五首》教学设计.docx

1、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格律诗五首教学设计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目标】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教学难点】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一、创设情景,激情

2、导入: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范读。2、教师听配乐范读课文,纠正个别字词的误读。3、教师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全班齐读课文。(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思乡曲)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要求: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感情充沛。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将意思补充完整。(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3、)6、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原意保持不变,允许想象加工)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原意保持不变,但

4、允许想象加工) 4、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氛围创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列举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吗?(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2、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作者看到的景物。明确: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3、画一画:请一学生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简单描绘所看到的景

5、象,其他学生用准备好的纸张描绘。4、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图画后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画。5、提问: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五、课堂总结:诗人借景抒情,细致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乡愁乡思,也表

6、达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略。春望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喜欢诗歌,但惧怕对诗歌的学习。诗歌高度集中的语言,给积累不多的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可以说,学生对诗歌是又爱又怕。【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

7、归纳中心的方法。课件、图片、音频。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令人遐想;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给人以希望。然而,谁又曾想过,那战火纷飞的春天的景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朝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诗,看看身在囹圄中的他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独特感受?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

8、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2、画出今天要学习的生字:溅释义:液体向四面飞出。3、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个人自由读。(2)两人合作读。(3)四人小组合作读。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破败衰亡,城中草木依旧,物是人非,更加凸显哀伤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情至深,哀伤之情深入骨髓,善喻善感,词格生动,感悟时局花儿落泪,离愁别恨,触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不断,家书难求,思家念亲之情浓烈)白头搔(so)更短,浑欲不胜簪(zn)。(对生活细节

9、的描写,小事件展现大手笔,将忧国之情推向极致)1、诗歌有极强的画面感,本诗也不例外。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抓住诗歌的意象,尽量利用想象的方法去体会诗歌呈现出的画面感,体会诗人那种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2、山河破碎、草木深沉,国家处于一片风雨飘摇之中。春景撩人,于亡国的心境格格不入,显得不合时宜。(都城春景,国都败象)3、感时伤怀,触目花泪流,恨别惊鸟心。(独伤天地伤)4、烽火三月,尸殍遍野。家人音信杳无,家书是何等的弥足珍贵。(战火连连,尸骨如山)5、忧愁的白发早已散落凋零,发簪早已羞于对白发的装饰,“不胜簪”的白发正好衬托出诗人的亡国之忧。(搔手弄白头,垂暮晚景忧)五、课堂总结:杜甫的风

10、格沉郁顿挫,主要是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和思乡悲己的情怀。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努力学习像杜甫一样热爱祖国并报效国家。略。赤壁赤壁此文,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课文读开去。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会理性地思考战争结果,培养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对历史文化的欣赏和积淀。【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件、图片。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

11、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即东坡赤壁。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

12、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3、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

13、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4、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五、课堂总结: 这首咏史吊古诗。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

14、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六、布置作业:略。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侧重抒发诗人李商隐内心的情感。这首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君问归期未有期”,开篇点题,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

15、思归的急切心情。【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

16、养。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图片。一、导入新课: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诵读诗歌1.配乐范读诗歌。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3.指名配乐朗读。4.齐读诗歌。(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三、走近作者先由学生介绍

17、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设计

18、意图: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四、夜雨情思(整体感知)缠绵的雨丝撩起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呢?这是作者留滞巴蜀写给北方妻子的诗。诗中描绘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对妻子的怀念。作者先写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连绵、涨满秋池的夜晚怀念妻子的情景。在这样的夜晚,作者辗转不眠,孤灯听雨,满怀离愁,内心充溢着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妻子能知道自己这种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在西窗烛下向妻子谈谈,今夜雨中思亲的情景。前两句写客中境况,后两句写对重聚的渴望,情绪递升。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独及寂寞中的强烈希望表现得很有层次,很有感染力。(设计意图:整体把握

19、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五、夜雨诗情(细部品析) 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一)君问归期未有期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确定而给人以失望。(二)巴山夜雨涨秋池1. 在这一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绵密以至于使池塘水满。没完没了的雨声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敲动了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漠与凄清,更为浓重地渲染了愁思与离情,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2. 巴山意味着遥远的异乡,季节是凄清孤寂最容易勾动归思和寂寞情怀的秋天。时间也是寂静黑暗的夜晚,独居他乡的诗人也特别容易感受到寂寞忧伤的氛围,雨也撩拨人的情绪。

20、风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伤怀。3. “涨”非常富有神韵,是凭感觉而不是凭视觉。“雨涨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见的,表现在漫长的雨夜中,诗人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寂寞无聊的心境。4. 延展: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一枝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三)何当共剪西窗烛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时能与你共剪烛花于秋窗之下,共话如今这种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

21、深深思念?那时,把如今这万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欢乐。(四)却话巴山夜雨时对伤感辛酸的往事,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在这,诗人却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旧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将来的重逢欢乐中来回顾今日的寂寞凄凉。这种欢乐式的回顾,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变得珍贵,更充溢着幸福感,就像忆苦思甜一样;另一方面那设想中将来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略。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元军强逼文天祥写

22、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光照天地的爱国诗篇。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过程与方法目标】 1、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2、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教学难点

23、】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课前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长河滚滚而逝,有多少英雄正如翻飞的浪花般无影无踪。成也好,败也罢,能够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依旧是那些慷慨正气,一心为国为民的英雄。今天我们就翻开历史的画卷,走进南宋时期的一位民族英雄,一起学习他那悲壮的诗篇,一起感受他那崇高的人格,他就是文天祥。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课件出示,学生了解)1、简介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

24、元将张弘范劝他写信招降在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教别人背叛父母吗?”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张弘范看后,连声称赞“好人!好诗!”三、诵读,感知全诗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揣摩朗读时的语气、语调。2、抽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师指导朗读技巧。(把握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5、3、生齐读。4、师范读,生思考:(学生自主思考,独立解决)(1)这首诗属于什么体裁?并圈出韵脚。(2)诗句中使用了什么修辞?体会其特点。四、精读,了解内容(学生自主思考,独立解决)1、标题交代了哪些内容?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歌内容。3、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他把这一情感寄托在了哪些词语上?五、品读,赏析妙笔1、(作者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首联回顾了哪些经历?(课件出示当时的背景)要求:学生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试着用第一人称,用自己所能体会出的情感来讲述当时的经历。(注意:还要体会作者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之情)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各比喻什么?你能用生动

26、的语言,把这句话所表达(描绘)的情景说一说吗?(后)课件出示写作(当时的)背景:一个以巩固王室为己任的重臣,眼见山河破碎端宗在逃难中惊悸病死,八岁的卫王赵昺在陆秀夫等拥立下,行朝设在崖山海中,追兵一到,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你说,大宋的江山是不是就像(犹如这)风中的柳絮,无法挽回。而文天祥当初入朝不久,即因忤权贵董宋臣、贾似道而屡被罢斥;在抗元斗争中,出生入死,一次被扣,两次被俘,为尽节而自杀,曾服毒,又绝食,却偏偏不死。而今家破人亡,老母被俘,妻女被囚,大儿丧亡,自己也身陷敌手。这遭遇不正如惨遭风吹雨打的浮萍吗?)要求:学生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当时凄凉衰微之景时的哀恸凄苦之情。3、颈联上下两句中

27、的两个词语都用重复了,律诗又切忌重复,读一读,细细揣摩当时作者的心情,说说你对这种重复的看法。(前后位四人一小组内展开讨论)(课件出示当时背景)4、如果颈联被人们给予“千古佳句”、“诗史绝唱”的最高评价,那么,最后一句却成为了“千古绝唱”。(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难困厄渲染到极致,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呢,是承接这一哀怨来抒发吗?)我们又怀有怎样的情感来读呢?(要求:学生试读,教师再指点读,读中体会其情感)(并思考:)(1)(仔细揣摩“丹心”的内涵,体会尾联)抒发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2)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名言?(分组内讨论品味)六、深读,体会特色你觉得本文的写作特色如何?(学生可自由发言)五、课堂总结:文天祥以他那出众的才华,磅礴的气势谱写了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以一腔浩然正气,满腹爱国热忱唱响了生命的最强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豪言壮语激励着后代多少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啊! 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