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格律诗五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41738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格律诗五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格律诗五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格律诗五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格律诗五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格律诗五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格律诗五首》教学设计.docx

《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格律诗五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格律诗五首》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格律诗五首》教学设计.docx

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格律诗五首》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运用:

电脑教学平台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范读。

2、教师听配乐范读课文,纠正个别字词的误读。

3、教师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全班齐读课文。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

马思聪《思乡曲》)

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要求:

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将意思补充完整。

(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6、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允许想象加工)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4、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同学们能列举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

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作者看到的景物。

明确:

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3、画一画:

请一学生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简单描绘所看到的景象,其他学生用准备好的纸张描绘。

4、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图画后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画。

5、提问: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

说说理由。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五、课堂总结:

诗人借景抒情,细致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乡愁乡思,也表达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略。

《春望》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学生喜欢诗歌,但惧怕对诗歌的学习。

诗歌高度集中的语言,给积累不多的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可以说,学生对诗歌是又爱又怕。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件、图片、音频。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令人遐想;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给人以希望。

然而,谁又曾想过,那战火纷飞的春天的景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朝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诗,看看身在囹圄中的他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独特感受?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

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

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2、画出今天要学习的生字:

释义:

液体向四面飞出。

3、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个人自由读。

(2)两人合作读。

(3)四人小组合作读。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破败衰亡,城中草木依旧,物是人非,更加凸显哀伤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情至深,哀伤之情深入骨髓,善喻善感,词格生动,感悟时局花儿落泪,离愁别恨,触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不断,家书难求,思家念亲之情浓烈)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小事件展现大手笔,将忧国之情推向极致)

1、诗歌有极强的画面感,本诗也不例外。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抓住诗歌的意象,尽量利用想象的方法去体会诗歌呈现出的画面感,体会诗人那种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2、山河破碎、草木深沉,国家处于一片风雨飘摇之中。

春景撩人,于亡国的心境格格不入,显得不合时宜。

(都城春景,国都败象)

3、感时伤怀,触目花泪流,恨别惊鸟心。

(独伤天地伤)

4、烽火三月,尸殍遍野。

家人音信杳无,家书是何等的弥足珍贵。

(战火连连,尸骨如山)

5、忧愁的白发早已散落凋零,发簪早已羞于对白发的装饰,“不胜簪”的白发正好衬托出诗人的亡国之忧。

(搔手弄白头,垂暮晚景忧)

五、课堂总结:

杜甫的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和思乡悲己的情怀。

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努力学习像杜甫一样热爱祖国并报效国家。

略。

《赤壁》

赤壁此文,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课文读开去。

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会理性地思考战争结果,培养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对历史文化的欣赏和积淀。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件、图片。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即东坡赤壁。

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有《樊川文集》。

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3、《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4、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课堂总结:

这首咏史吊古诗。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

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六、布置作业:

略。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侧重抒发诗人——李商隐内心的情感。

这首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君问归期未有期”,开篇点题,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图片。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

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

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

(设计意图:

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

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

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

李商隐(813-858):

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

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设计意图: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情思(整体感知)

缠绵的雨丝撩起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呢?

这是作者留滞巴蜀写给北方妻子的诗。

诗中描绘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对妻子的怀念。

作者先写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连绵、涨满秋池的夜晚怀念妻子的情景。

在这样的夜晚,作者辗转不眠,孤灯听雨,满怀离愁,内心充溢着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

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妻子能知道自己这种心情呢?

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在西窗烛下向妻子谈谈,今夜雨中思亲的情景。

前两句写客中境况,后两句写对重聚的渴望,情绪递升。

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独及寂寞中的强烈希望表现得很有层次,很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

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夜雨诗情(细部品析)

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

说说你的理由。

(一)君问归期未有期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确定而给人以失望。

(二)巴山夜雨涨秋池

1.在这一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绵密以至于使池塘水满。

没完没了的雨声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敲动了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漠与凄清,更为浓重地渲染了愁思与离情,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

2.巴山意味着遥远的异乡,季节是凄清孤寂最容易勾动归思和寂寞情怀的秋天。

时间也是寂静黑暗的夜晚,独居他乡的诗人也特别容易感受到寂寞忧伤的氛围,雨也撩拨人的情绪。

风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伤怀。

3.“涨”非常富有神韵,是凭感觉而不是凭视觉。

“雨涨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见的,表现在漫长的雨夜中,诗人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寂寞无聊的心境。

4.延展:

⑴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⑵一枝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⑶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⑸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⑹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⑺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三)何当共剪西窗烛

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境界:

何时能与你共剪烛花于秋窗之下,共话如今这种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深深思念?

那时,把如今这万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欢乐。

(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对伤感辛酸的往事,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心情。

但在这,诗人却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旧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将来的重逢欢乐中来回顾今日的寂寞凄凉。

这种欢乐式的回顾,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变得珍贵,更充溢着幸福感,就像忆苦思甜一样;另一方面那设想中将来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略。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

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元军强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

文天祥断然拒绝。

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光照天地的爱国诗篇。

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

多媒体运用:

电脑教学平台

课前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历史的长河滚滚而逝,有多少英雄正如翻飞的浪花般无影无踪。

成也好,败也罢,能够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依旧是那些慷慨正气,一心为国为民的英雄。

今天我们就翻开历史的画卷,走进南宋时期的一位民族英雄,一起学习他那悲壮的诗篇,一起感受他那崇高的人格,他就是文天祥。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课件出示,学生了解)

1、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

元将张弘范劝他写信招降在张世杰,文天祥拒绝。

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

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说:

“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教别人背叛父母吗?

”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张弘范看后,连声称赞“好人!

好诗!

三、诵读,感知全诗

1、听录音,要求:

学生正音正字,揣摩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2、抽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师指导朗读技巧。

(把握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生齐读。

4、师范读,生思考:

(学生自主思考,独立解决)

(1)这首诗属于什么体裁?

并圈出韵脚。

(2)诗句中使用了什么修辞?

体会其特点。

四、精读,了解内容(学生自主思考,独立解决)

1、标题交代了哪些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3、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

他把这一情感寄托在了哪些词语上?

五、品读,赏析妙笔

1、(作者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首联回顾了哪些经历?

(课件出示当时的背景)

要求:

学生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试着用第一人称,用自己所能体会出的情感来讲述当时的经历。

(注意:

还要体会作者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之情)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各比喻什么?

你能用生动的语言,把这句话所表达(描绘)的情景说一说吗?

((后)课件出示写作(当时的)背景:

一个以巩固王室为己任的重臣,眼见山河破碎端宗在逃难中惊悸病死,八岁的卫王赵昺在陆秀夫等拥立下,行朝设在崖山海中,追兵一到,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

你说,大宋的江山是不是就像(犹如这)风中的柳絮,无法挽回。

而文天祥当初入朝不久,即因忤权贵董宋臣、贾似道而屡被罢斥;在抗元斗争中,出生入死,一次被扣,两次被俘,为尽节而自杀,曾服毒,又绝食,却偏偏不死。

而今家破人亡,老母被俘,妻女被囚,大儿丧亡,自己也身陷敌手。

这遭遇不正如惨遭风吹雨打的浮萍吗?

要求:

学生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当时凄凉衰微之景时的哀恸凄苦之情。

3、颈联上下两句中的两个词语都用重复了,律诗又切忌重复,读一读,细细揣摩当时作者的心情,说说你对这种重复的看法。

(前后位四人一小组内展开讨论)(课件出示当时背景)

4、如果颈联被人们给予“千古佳句”、“诗史绝唱”的最高评价,那么,最后一句却成为了“千古绝唱”。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难困厄渲染到极致,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呢,是承接这一哀怨来抒发吗?

)我们又怀有怎样的情感来读呢?

(要求:

学生试读,教师再指点读,读中体会其情感)(并思考:

(1)(仔细揣摩“丹心”的内涵,体会尾联)抒发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2)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名言?

(分组内讨论品味)

六、深读,体会特色

你觉得本文的写作特色如何?

(学生可自由发言)

五、课堂总结:

文天祥以他那出众的才华,磅礴的气势谱写了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以一腔浩然正气,满腹爱国热忱唱响了生命的最强音: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豪言壮语激励着后代多少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啊!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