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一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属于A. 强调赏罚分明的法家思想 B. 认为人生无常的道家思想C. 提倡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 D. 主张选贤任能的墨家思想【答案】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关键词“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无能则下”的意思,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墨家尚贤的主张。2.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实施“告缗”政策,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没收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产”。这反映出A. 汉代普遍实行严
2、苛的重农抑商政策 B. 商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 政府缺乏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理念 D. 打击偷税漏税是政府的主要职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施“告缗”政策实质上是抑制商业发展,鼓励民众告发商人,可以得到没收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体现政府缺乏保护个人私有财产,C项正确;材料体现抑商政策,但没有涉及重农政策,排除A;农业税收才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打击偷税漏税的相关信息,排除D。所以选C3. 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高门士族长期以来对官学的垄断,加之通过“权贵请托”等制度外因素得到科举及第,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这说明科举制度A
3、. 没能打击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 B. 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C. 影响了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 D. 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反映了士族制度影响科举选官的公平和公正,实质上暗指科举制需要配套的制度来保障科举制运行,排除C,D项正确;科举制冲击了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排除A ;材料体现的是士族控制科举选官,没有体现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排除B。所以选D。4. “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
4、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反映了明代文学A.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 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C. 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 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答案】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等关键信息的意思,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可知答案。5.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A. 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 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C
5、. 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 D. 主张“中体西用”思想【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可知曾国藩对洋人警惕;“驭夷之道,贵识夷情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可知主张师夷制夷,故A项正确。B项全面向西方学习与材料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排除C。材料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涉及中国政治制度,排除D。所以选A6.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这主要是指A.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
6、想 B. 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C. 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 D. 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是五四运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的救国主张,排除ABC。所以选D7. 1937年,川、桂、滇、黔四省谷麦产量为26570多万市担,1942年增到37300多万市担。棉花由64.4万市担增至152.9万市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民族工业大量内迁 B. 政府战时政策的变化C. 小农经济的优越性 D. 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答案】B8. 1959年9月
7、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这说明A.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B. 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C. 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成绩斐然 D. 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粮食零售量大幅度增加,是因为经济方面的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需要到市场上购买大量的粮食,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人民生活水平因为“左”倾错误而停滞不前,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没有“市场经济建设”,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D。所以选B9. 柏拉图曾这样描述雅典:“
8、这样的社会里,五花八门,不管人和人有没有区别,每个人都得到同等对待,社会显然处于无政府状态。”柏拉图意在表明A. 雅典民主追求人人平等 B. 雅典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C. 雅典民主存在明显缺陷 D. 雅典民主导致了社会动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管人和人有没有区别,每个人都得到同等对待,社会显然处于无政府状态。这种极端的自由一定造成党派斗争,并最终产生极权暴政,这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C正确。A项表述错误,是公民的平等,排除。B项与史实错误,只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雅典民主导致了社会动荡,排除D。所以选C。10.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德意志帝国国
9、会于1877年颁行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这些法律A. 说明帝国国会有完整的立法权 B. 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C. 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D. 说明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完善的代议制【答案】C11. 下图中A、B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A. 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 B. 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C. 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 D. 主要社会制度的演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A曲线是自由主义,产生发展于工业革命,在经济大危机之后被凯恩斯主义(B曲线)取代,直至经济“滞涨”之后,重新得到重视,故B项正确。A项对图示解读错误,美国在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
10、义经济迅速发展,排除。美国苏联时间的实力对比与曲线关系描述(1936-1981年)错误,排除C。D项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B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第一.理解A曲线变化情况;第二理解B曲线的变化情况;然后运用所学是可知是两种经济理论。12. 1971年,尼克松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苏、西欧、中国、日本)的观点,并且认为“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该观点出现的原因是A. 美国正视世界多极化趋势 B. 美中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C. 美国实力被苏联全面超越 D. 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破裂【答案】A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纵
11、观整个中国法制史,对于知识产权问题,并非完全无动于衷。中国历朝法典曾通过法令限制使用某些特殊标志,但主要是与皇族和官府联系在一起的标记(诸如五爪的龙)。对于涉及民间工商业知识产权的纠纷,百姓主要求助于地方官,并非基于“父母官”指明这种仿制为非法,而是靠恳请其防止不公和欺诈。官府也往往以民事纠纷来看待此类案件。据宋代史书记载:“亳州出轻纱,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摘编自安守廉知识产权还是思想控制:对中国古代法的文化透视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专利制度作为一剂救国“良药”被洋务派正式引入中国。1912年颁布的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1944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专利法等文件推动着
12、我国专利法律制度逐步走向成熟。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7,知识产权的范围逐渐扩大。目前,中国已参加了有关专利方面的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摘绾自蒋志培论知识产权的概念、历史发展及其法律保护的含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古代相比中国近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发生的变化及影响。【答案】(1)特点:宫方以法律手段保护,民间靠官府调节;家族内保护;没有形成专门的法律;对民间知识产权不够重视;主要服务于专制统治。原因: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政府
13、知识产权意识的缺失。(2)变化:借鉴了西方专利制度;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专门立法保护;保护的范围不断增加;加强了国际合作。影响:有利于中国近代的救亡图存;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激发了民众的创造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主要是与皇族和官府联系在一起的标记(诸如五爪的龙)。对于涉及民间工商业知识产权的纠纷,百姓主要求助于地方官,并非基于父母官指明这种仿制为非法,而是靠恳请其防止不公和欺诈。官府也往往以民事纠纷来看待此类案件。亳州出轻纱,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
14、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和运用所学知识即可概括中国古代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特点。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关于中国古代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考虑,言之有理即可。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它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890年8月21日恩格斯致奥伯尼克的一封信)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理论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
15、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见解析【解析】评分说明:一等综合运用题目提供史料,论题明确。有效阐述论题,论述逻辑严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二等综合运用题目提供史料,论题明确。使用部分史料,史实准确,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论题不够明确,或与题目史料无关。对论题不能有效的阐释,逻辑关系不清,运用史料不充分。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
16、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义的轨道,但即使是这些失败的改革,也会给其他国家的人民以极大的启发。故主要围绕“理论与实践”展开论述,史论正确,言之有理即可。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颁布了置屯田令,任命枣祗全权负责屯田事宜。枣祗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一部分交给军队去耕种,这叫军屯,另一部分招募流浪的农民来耕种,这叫民屯。民屯50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屯民不隶属于郡县,而属于典农管辖,所以他们被称为“典农部民”,或称“屯田客”。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使用官牛者,官
17、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军屯以士兵屯田,设绥集都尉管理,60人为一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军屯最初大都是临时因地制宜,规模较小,直到曹丕掌权时期才大规模地推行开来。三国志-魏书记载,“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摘编自张作耀曹操屯田述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影响。【答案】【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模式;土地国有;设专职的官员进行管理;不隶属郡县,编制独立;按比例分配收获物.(2)有利于解决流民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开垦荒地,促进北方农业
18、生产的恢复;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物质条件。但是屯田制农民的剥削仍然较重。【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一部分交给军队去耕种,这叫军屯,另一部分招募流浪的农民来耕种,这叫民屯”可归纳为土地国有、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模式;根据材料“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屯民不隶属于郡县,而属于典农管辖” 可归纳为设专职的官员进行管理、不隶属郡县,编制独立;根据材料“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 可归纳为按比例分配收获物。(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
19、的前提,一般采取带着问题对材料的方法。第一明确问题内容“屯田制的内容及影响”;第二根据问题读材料。(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明确材料关键信息“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军屯民屯”“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等。(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整体分析:本题引用曹操屯田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内容”“影响”的考查,难度相对简单。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 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
20、平】材料“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特别是进攻上海、华中和华南等地区,直接损害和严重威胁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在华的经济利益和地位。面对日本的严重挑战,美国有一部分人主张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进行反击;另一部分人,由于同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并受孤立主义影响,竭力反对制裁日本。虽然英日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不断加深,但因受日益紧张的欧洲局势的牵制,英国在远东的实力和地位不断下降,在处理对日关系中,不得不更多地仰仗美国。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决不对日本进行制裁。法国则因国内政局动荡,又忙于西班牙内战,无力顾及远东,因此它的对华政策是跟随英美。在上述背景之下,美、英、法等西方国
21、家继续采取利已主义的两面手法。摘编自国际关系史第五卷(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英、法三国的对日政策及原因。(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对日政策的影响【答案】【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政策:绥靖(妥协)。原因:美国的孤立主义情绪:英国在远东实力下降,竭力维护自身利益;法国集中力量在欧洲对付德国;祸水北引,诱使日本攻打苏联.(2)纵容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增加了中国抗战的压力;最后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第一小问和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美、英、法三国的对日绥靖政策的影响可从日本、中国、及整
22、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方面考虑。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1681年,康熙帝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康熙帝决定攻台。1683年6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琅逝世,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摘编自施伟青施琅将军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受到清政府重用的时代背景。(2)
2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施琅的主要功绩及其历史意义。【答案】【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背景:平定“三藩之乱”,国家基本统一;郑氏割据台湾,坚持抗清。(2)功绩:收复台湾:上书力主保留、守卫台湾。评价: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与台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1681年,康熙帝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统治和国家统一两方面进行分析。解决本题的几个关键:1.审设问,明确设问“时代背景”、“主要功绩”、“历史意义”;2.阅读材料和提出关键信息,如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等;3.联系所学知识,准确运用材料和课本语言;4.组织答案,按设问要标明答题项“时代背景”、“主要功绩”、“历史意义”等,做到分点作答,语言表述准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