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2 ,大小:84.93KB ,
资源ID:5560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560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docx

1、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中医基础理论绪 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

2、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着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着,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着名医家张仲景所着,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着,我国第一部针灸专着。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着,我国第一部脉学专着。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着,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着。 千

3、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着,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着,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着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

4、了“温病学派”。4)近代和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病理上的整体性;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气候 昼夜晨昏的变化 地域环境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

5、本原则。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论治,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包括症状和体征。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

6、对证的辨识。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精气学说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2)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机:指气的运动。 2)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

7、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2、阴阳学说(1)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 立统一的概念。(2)阴阳的基本特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的范畴。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事物的无限可分性:类经 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事物的阴阳属性因比较对象的改变也可以发生变化。(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

8、方在一个统一体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被破坏,则标志疾病的产生。 “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阳虚则寒”2)阴阳互根互用含义: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阴阳互用”是指阴

9、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3)阴阳交感互藏 含义: 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是万物化生的根源。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4)阴阳的消长平衡含义:阴和阳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5)阴阳的相互转化含义: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10、(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三、五行学说(1)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各自的特性: 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2)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温热、升腾 3)土的特性:“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沉降、肃杀 、收敛 5)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3)事物的五行归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哭

11、咳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相生: 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滋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相生顺序:木火土金水木相生之间的关系母子关系 2)五行的相克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依次克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顺序: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 相克之间的关系“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 含义: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4)五行相乘 含义: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多度制约或克制。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木(乘)土(乘)水(乘)火(乘)金5)五行相侮

12、含义: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五行相侮次序(与相克相反):木(侮)金(侮)火(侮)水(侮)土6)五行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皆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5)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治疗;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第一节 精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2.人体之精的生成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谓之“先天之精”。

13、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由脾胃等脏腑吸收水谷中的精华物质所产生,故又称“水谷之精”。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故谓之“后天之精”。3.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 濡养 化血 化气 化神第二节 气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人体之气的生成人体之气来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源于饮食物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以及由肺肾吸纳的自然界的清气。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气的生成之源先天之气(元气)后天之气(宗气)相关脏腑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一)气的运动1气机:

14、气的运动称作气机。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3气机调畅: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4气机的意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5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二)气化1气化:气的运动变化产生的各种变化。2气化的形式:人体气化的基本形式是:人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四、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作用;温煦与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中介作用。五、人体之气的分类1.元气(1)含义:内经称为“真气”,难经又称“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2)生成与分布:由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3)生理功能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