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Page 1- (2004-07-2714:23:25)稿件来源:南方日报 关键词:一脊三带五轴 一脊聚合区域核心功能的区域发展脊梁 三带增强区域对外辐射的三大功能拓展带: 北部城市功能拓展带 南部滨海功能拓展带 中部产业功能拓展带 五轴整合地区功能的五大“城镇产业”轴: 莞深高速公路沿线“城镇产业”轴 广深铁路沿线“城镇产业”轴 惠澳大道沿线“城镇产业”轴 105国道沿线“城镇产业”轴 江肇、江珠高速公路沿线“城镇产业”轴 “双核多心多层次”中心等级体系 区域主中心(2个):广州、深圳 区域副中心(1个):珠海 地区性主中心(6个):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
2、肇庆 - Page 2- 地区性副中心(7个):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珠港新城、佛 山顺德、江门开平、东莞虎门长安、惠州惠阳大亚湾 地方性中心(24个):广州番禺、花都白云、从化、增城,深圳 宝安、龙岗、沙井松岗、龙华,珠海金湾(三灶),佛山三水、高明, 南海高新、九江龙江,江门鹤山、台山、恩平、司前,东莞常平, 中山火炬区、小榄,惠州惠东、博罗,肇庆四会、高要 珠江三角洲在新世纪“整合发展资源,增创发展新优势,建设世 界级制造业基地,走向世界级城镇群”的新战役正拉开序幕。 昨日(7月26日),建设部、广东省联手,历经一年多编制,凝 聚各界智慧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
3、)(送 审稿)提交专家论证。 展望珠三角未来发展蓝图,一个高标准地结合了强大的经济活 力、高水平的居住和环境质量的世界级城镇群,呈现在我们面前,珠 江三角洲将呈现持久的繁荣、和谐和舒适的美好景象。 - Page 3- 珠三角城镇群主要中心示意图。 规划提出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总的战略目标是:抓住 机遇期,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建设世界制造业基地,走向世界级城镇群。 在这样的目标导向下,规划针对当前珠三角发展中亟待解决 的问题,一一提出未来发展的解决方案。据规划工作组有关负责人介 绍,规划的成效和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规划提供 了一
4、整套关于城镇群发展的蓝图以及实施规划的策略、行动和机制; 而同等重要的是,规划体现了一套崭新的、科学的关于发展和管 理的理念。 - Page 4- 规划创新性地引入政策分区空间管治理念,根据区域经济、 社会、生态环境与产业、交通发展的要求,根据对区域内不同类型城 镇地区的扶持、提升要求,将区域内生态环境、城镇、产业与重大基 础设施地区划分为9类政策区,不同分区实施不同的空间管治,实施 不同的引导和控制要求,使规划更具可操作性。 规划更体现可持续绿色珠三角发展理念,在规划未来发展中, 亮出了保护区域发展的生态“底线”,这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高区 域环境品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5、城镇、产业和 各类基础设施的布局均不能超越和违背。 规划长远与近期兼顾,提出八项近期行动计划,实实在在从 “目标规划”走向“行动规划”。 这是关于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的全面的空间规划,它所确定的 目标、策略,所提出的空间管治要求、行动计划,都是落到具体的地 域空间上的,清晰而且具体。城镇、产业区的发展以及重大设施的建 设,都可以在规划中找到相应的指引。 据悉,规划最终定稿后,将提交省人大审议,确立规划的法 定地位,成为指导珠三角城镇协调发展的行动指南和统筹区域内各项 建设空间安排的法定依据。 - Page 5-六大空间推进策略 数据 区域的经济总量持续健康、稳定增长,按高、中、低的增长方案预测
6、,至2020 年珠江三角洲GDP总量将分别达到73400亿元、52100亿元、36800亿元。 至2020年,区域人口估计将达6500万人,城镇将进一步集约、有序发展。规划 按7000平方公里的总量规模控制建设用地,按8000万人的消费需求引导基础设施 建设,按8300平方公里保育生态用地,区域的空间格局将得以优化。 这里将聚集更大规模的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外贸、物流、会展、金融、 咨询、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高度增长,生产和销售更加国际化、商品和服务更加市 场化。 北起花都(新白云机场),经广州主城区、南沙、东莞虎门、深 圳前海、深圳主城区,南至香港中环一线,聚集了区域内最发达的城 市、产业园
7、区和最重要的交通设施,以南沙为节点,再向珠江口西岸 的中山、珠海、澳门延伸,构成了支持区域进一步发展的“脊梁”。 珠三角规划的空间推进策略就明确从打造区域发展的“脊梁”突 破。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策略一:强化中心,打造区域“脊梁” 如何打造“脊梁”,规划提出实施如下发展策略: 进一步强化广州、深圳、珠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 市的作用;培育沿线各城镇和产业聚集区的发展。 - Page 6- 以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串接沿线城市、城镇、产业聚集 区;整合广州、东莞、深圳、珠海高端综合服务功能和空港、海港的 枢纽功能。 重视环珠江口沿岸滨海地区的发展和保护。 策略二:拓展腹地,培育滨海 完善
8、联系“泛珠三角”其他省区的水陆交通建设,加快发展江 门、肇庆、惠州等区域门户型城市,向内陆传递区域的辐射力,拓展 发展腹地。 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港口与产业发展条件,加强香港与东、 西沿海的直接交通联系,培育港口服务、临港基础产业、旅游娱乐业、 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强化区域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省域沿海经济带的 形成。 策略三:提升西岸,优化东岸 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要利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东西岸交通 联系的改善,着眼于保持良好环境、善用土地资源,挖掘潜力、加快 - Page 7-发展。政府对推进西岸发展,要实行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和政策倾斜。 珠江三角洲东岸要巩固、强化已有的发展优势,缓解发展与 环境资源
9、的冲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粗放外延的发展模式,提 升发展水平。 提升东部应以市场导向为主,政府在空间资源供给上给予支持、 指导。 策略四:扶持外圈,整合内圈 珠江三角洲外圈层是未来最有增长潜力的地区。应当重视门 户型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培育,在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提升与调整 中,要主动承接重型制造业和基础产业的转移。政府要加强对外圈层 的资金、政策扶持和交通建设。 珠江三角洲内圈层区位好,但资源最短缺、生态最敏感。应 该协调好各行政主体的发展目标,处理好岸线、土地、资源合理开发 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理顺各市主城区的功能安排和产业空间 布局。 策略五:保育生态,改善环境 - Page 8-
10、 以珠江水系为主要骨架,山、河、田、海等自然要素为基本 要素,构筑网络型的生态结构,遏制非农建设的无序蔓延,提升区域 生态环境品质。 “区域绿地”是规划所强调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的含 义是广泛而明确的:具有重大自然、人文价值和区域性影响的绿色开 敞空间,包括各种生态保护区、海岸绿地、河川绿地、风景绿地、防 护绿地以及特殊绿地(如传统风貌地区)等。区域绿地需要实行长久 性严格保护和限制开发。 策略六:完善设施,健全服务 打破地域界限,统筹规划、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 施,并实现和完善其跨地区服务的功能。要面向未来、合理布局、扬 长补短、完善系统,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
11、六大目标支撑体系 支撑一:区域城镇体系促进城镇群向更高发展阶段演化 - Page 9- 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两大核心城市广州、深圳 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珠海区域副中心的专业化服务职能,培育、强 化等地区性中心和地方性中心,引领周边地区协调发展。通过多级中 心的发展联动,逐步形成体系完备、功能合理、特色鲜明、组合有序 的网络型城镇中心体系,促进城镇群向更高发展阶段演化。 根据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有选择地培养、提升一些具有区 域影响的专业城镇地区和产业聚集地区,包括广州南沙、深圳前海、 珠海珠港新城、佛山顺德、江门开平、东莞虎门长安、惠州惠阳 大亚湾等地作为地区性副中心,加强产业极化,完善服
12、务功能,与地 区性主中心共同带动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对一批主要分布于联通珠江三角洲东、西岸的中部产业功能 拓展带上,人口、产业较为密集的重要城镇和地区,应通过一定的政 策倾斜,进一步提高发展建设质量和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提升为地方 性中心,以带动周边地区由产业型发展模式向城市型发展模式转变, 促进东、西两岸的资源整合和产业合作。 支撑二:区域产业体系打造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基石 加强与香港、澳门产业一体化合作,打造“珠三角制造”的世 界级品牌。 - Page 10-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 术密集型演进;进一步强化产业重型化发展趋势,引导关联产业发展。 加快科技研发能
13、力提升,促进高新产业集群发展,改造传统 加工制造业,提高科技含量。 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发挥旅游 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国际休闲旅游。 根据珠江三角洲产业的发展与变化,规划提出了区域产业空 间布局的总体设想:以集群化、区域性的加工制造业聚集区、临港基 础产业聚集区、重型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国际 性物流基地和特色旅游区为主体,并依托各类园区,引导产业集聚和 结构优化、升级。 支撑三:区域生态环境体系为了子孙后代的“蓝天、白云、 青山、绿水” 珠江三角洲外围连绵的山地丘陵面积近10000平方公里,是 区域的生态屏障,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须作为重要区域绿地予
14、以 保护。 - Page 11- 珠江三角洲南部广阔的近海水域、海岸带,包括珠江口湾区 和近海岛屿,是区域生态环境的门户屏障,是生态敏感的海陆交接带, 也是海港、临港工业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因此,必须从长计议, 通过加强海岸管理,对可能发生环境污染的现象,不断实施监督,并 设定海洋环保区域等环保政策,给我们的子孙打下不断获益的基础。 广州的白云山地区(包括帽峰山等),中山珠海江门交 界的群山、河口地区,东莞惠州深圳交界的群山,是区域内部的 生态“绿核”,对珠江三角洲城镇连绵区的生态环境改善有着重要作 用,应予以重点保护,采取正确的保育政策。 规划还提出了“(网站)生态廊道”的概念,它以珠江水
15、系的 西江、北江、东江干流及区域内诸河水体及岸线为主,还包括了自然 山体、各城镇的环城绿带、主要交通走廊的沿线绿化。它使区域内分 散的区域绿地、自然保育区得以连贯,城市组团之间、城镇之间得以 隔离,把珍贵的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并提供了风景秀丽的 野外活动空间。 支撑四:区域人文环境体系推动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 珠江三角洲有卓越的文化遗产和优美的传统艺术,应当予以 - Page 12-保护,要把分散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为系统的而且主题鲜明的文化 观光产品系列,并把文化遗产、博物馆、剧场、古寺刹等资源化,促 进区域文化观光事业的发展,保存珠江三角洲的文化气息,提高区域 的认同感、归属感。 建
16、立完善的区域服务中心体系和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网络,满 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包括教育科研、文 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以至商业服务等各个方面,切实提 高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增加区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致力于多样化、高品质城镇景观风貌的塑造,要保存和强化 地域文化特色和自然风貌,珍惜和利用城镇内的自然山体、河流、岸 线等宝贵的自然景观资源,创造多样性和宜人的城镇生活空间。 突出社会人文关怀,为各类弱势群体提供设施和服务,提供 基本的物质和精神保障,促进社会公平,营造社会融合氛围,在发展 中保持社会稳定。 支撑五:区域交通体系营建与城市社会高度一体化的交通体 系。 珠江三
17、角洲交通规划的重点之一是:让更多的人以更方便的方式 - Page 13-出行,并减少时间的延误。 改善城际交通,加强与港澳的对接,“大珠三角”内各主要城 市之间的行程时间不大于1小时。 加强对外交通联系,形成“泛珠三角”地区“3小时客运交通 圈”和“6小时货运交通圈”。 规划对于区域交通的统筹是全面的,包括了机场、港口、 铁路、公路、城际轨道交通以及各类枢纽、通道的建设安排,并在空 间上予以了具体的落实。 支撑六:区域市政基础设施营造健康、安全的环境 全面规划,统筹建设一批区域性、符合环保标准的污水、垃 圾、危险品废弃物、医疗废弃物等集中处理处置设施。 合理确定各流域的防洪标准,加强防洪设施建
18、设,推进江海 堤围与蓄水工程的达标建设,提高大江、大河和各级城镇的防洪能力; 建立完善的城市防洪机构及城市防洪预警机制。 调整和完善区域与城市排水规划,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加快 - Page 14-雨水管道和机排设施建设,按标准建设城镇地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排 涝工程。 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改革投融资机制,鼓励国 内外各类经济组织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投资建设和经营,大力促进基础 设施共建共享。 “湾区”示意图。 八项重大行动计划 规划提出筹划和实施好近期迫切需要进行的八项重大行动, 并相应确定省政府、省直部门与地方政府在推进行动计划方面的事 权,确保按职能分工,落实行动安排的工作内容。 行动
19、一:强化“外联” - Page 15- 要加快珠江三角洲对外交通建设,加强与“泛珠三角”其他地区的 联系,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要点包括: 打通珠江三角洲对外交通瓶颈,优先发展东南沿海通道和肇 庆广西北部贵州四川通道。 结合对外通道建设,培育和增强江门、惠州、肇庆等门户型 城市的功能。 加强机场、港口、铁路客货运站等对外交通枢纽建设,保障 珠江三角洲对外辐射的畅通。 行动二:发展“湾区” “湾区”是指环珠江口沿岸的滨海地区,自西向东包括:珠海唐家, 横琴,中山火炬开发区,广州南沙,东莞虎门长安,深圳沙井松 岗、前海等。发展“湾区”在于聚集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强化区域 的“脊梁”,为珠江三角洲成
20、长为世界级城镇群提供支撑。要点包括: 强化和培育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等具有区域带动作用的地 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并为以上产业发展提供生 - Page 16-活服务配套设施。 审慎研究珠江口填海计划,合理安排深圳前海、沙井地区, 东莞长安虎门地区的填海规模和项目建设。 强化规划的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 建立环珠江口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评价和监管体系,营造高 品质人居环境。 行动三:实施“绿线管制” 要清晰地划定区域绿地的空间范围、位置,确定区域生态结构的 主体。要点包括: 对区域珠江三角洲内所有区域绿地进行定点、定线,建立界 线清晰、永久保持的绿色开敞空间。 严格限制区域绿地内的开发
21、建设行为,建立、完善管理办法。 对此,广东省区域绿地规划指引已经有明确的引导。 向社会公布已经划定的区域绿地,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监督 - Page 17-区域绿地的保护。 行动四:推进“产业重型化” 要选择合适的区域,布局和发展重型产业。要点包括: 重点发展南沙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珠海金湾江门银洲湖 基础产业基地、大亚湾基础产业基地、花都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等四 个大型重型产业区,构筑区域产业发展的四个战略性支点。 通过与“泛珠三角”其它地区合作,将内陆地区的能源、矿产 资源优势与珠江三角洲的资金、市场、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共同打造 “泛珠三角”的重型产业体系。 行动五:实现“交通一体化” 要提高
22、区域内城市之间的交通可达性,缩短时空距离,增强交通 运输能力。要点包括: 以轨道交通建设为重点,提高各类交通方式的网络化程度, 建成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加强交通枢纽建设,缩短交通转换时间,提高转换效率。 打破市场和地方利益壁垒,建立有助于提高区域整体交通效 率的建设和管理体系。 在一体化的交通网络的基础上,重点推动基于以上网络的公 共交通的发展,促使交通效能最大化。 行动六:营造“阳光海岸” 要充分保护、合理利用珠江三角洲的自然岸线,把临海的地理优 势开发为观光资源。要点包括: 从统筹全局的高度对各类岸线的利用进行协调、控制,维护 和改善滨海生态环境。 保护为基础,合理利用岸线资源,推广生
23、态旅游,走可持续 的滨海旅游业发展之路。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大型旅游服务企业,共 同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 借助香港、澳门在旅游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资源优势,合作发展 滨海旅游,开拓一体化的滨海旅游市场。 行动七:建设“新市镇” 对工业化程度较高且地处城镇连绵地区的小城镇,要转变管理模 式,提高建设标准。要点包括: 积极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合镇设区,撤县改区),大力促进 由村镇管理模式向城市管理模式转变。 加强与大、中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弥补小城镇生活、生产 服务能力不足的缺陷。 提高规划建设标准,增加配套设施供给,强化城市规划对城 镇建设的综合调控作用。 选择适当地区,进行“规划下乡”制度的试点,加大规划的普 及力度,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冲突,协调各方利益。 行动八:构筑“区域空间信息平台” 要整合国土、规划、交通、环保、水利、农业、海洋、林业等各 部门关于珠江三角洲的空间信息资源。(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