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阅读中体验在体验中阅在阅读中体验,在体验中阅读歌德曾说过:“看一本好本书,如同跟一位高尚的人交谈。”书籍可让读者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从书籍中享受生活的乐趣,从书籍中寻找理想的栖息地,增强读者的人文底蕴。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自主阅读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真正的阅读应该是一个心灵激荡的过程,这种体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 一、学会在阅读中体验 阅读体验是在阅读的瞬间在心灵上引起的各种快感,它往往发生在读者阅读作品的地一时间。在这种状态下,读者会暂且忘记一切,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之中
2、,感受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传递出来的思想与情绪。 对于学生而言,重视在阅读中感悟体验,有利于语感的培养。在阅读中启发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有所触动,使文章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文化基础,形成思想意识,学生的语感将会变得更加敏锐。 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体验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在每一节课上,我们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领悟道理、在读中体验方法。 小学语文课文第四册中的穿山甲问路是一则童话故事。写小穿山甲
3、迷了路,多次问路都没有结果,最后在小溪流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观察辨别,终于找到了要走的路。学生似乎很容易理解,但要准确感悟出:“路就在自己脚下”的含义还是较难的。教师引生入境,以“读”促“悟”,启发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领悟课文情境。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小穿山甲迷路、问路时的情态。同时了解小松鼠、老葛藤、织布鸟们所走的“路”和它们活动(或生长)的方式。再让学生根据小溪流自身的特点,认真思考、理解“我总是在探索中前进”和“路在自己脚下”的意思。最后抓住静下心来“观察”、“辨别”、“找到”等词语,明白小穿山甲是靠自己大胆“探索”,从自己的“脚下”找到自己要走的路的。而
4、这,也正是小穿山甲听了小溪流的话“忽然明白了什么”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孩子所理解的含义不一样,似乎清楚,却又朦胧,给学生的思维留有一些空间,在他们以后的人生中,也许会用不同的理解去填满它,这就是“在阅读中体验”的精妙所在。 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加强感悟体验,可使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加速,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语文课应该做到: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感知性读;细读课文时,指导性读;品读课文时,鉴赏性读。学生能否读好,能否“感悟”,关键看老师如何删繁就简地精讲。重点处点拨,点到即止,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感悟时间。 在阅读“黑板”跑了这课时,老师对学生说:“这篇文章我们改变以往一段一段细读的方
5、法,请同学们自己细读整篇文章,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与大家讨论。”学生读了一段时间后,纷纷举手,有的说:“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安培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有的说:“我知道安培是一百六十多年前的人。”有的说:“我知道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还有的说:“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黑板跑了中的黑板不是真的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安培会把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当作黑板呢?他难道看不到马车的车轮吗?”老师说:“你提的问题很好,你非常爱动脑筋。有谁能回答他的问题吗?”这时没有学生举手回答。老师说:“请你们再细细地品读文章的第2、3、4
6、自然段,相信大家会知道答案的。”学生又读了一段时间后,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有的说:“因为安培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题,他对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的车辆都好像没有看见,马车的车轮就更不会看见了。”有的说:“因为他需要找个地方来计算一下才行,他在聚精会神地演算,眼里只有黑板,没有马车的车轮。”在这里,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读书、思考、讨论、感悟,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得到了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恰到好处。 二、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实践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窗。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新课程理念正成为教师们努力实践与探索的热门话题。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点个哈姆
7、雷特”,强调了阅读体验的独特性。“独特”顾名思义就是“独有的、特别的”,但我们教师不能因此就简单地把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理解成为只要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反映出“特别的、与众不同”的意见或感悟就是“独特的体验和理解”。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有失偏颇的。观照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两层意思:其一、“独特”体验是读者与文本对话后的直觉或顿悟,不应该是“信天游式的独白”。阅读是读者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活动,因此,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的体验不管有多么独特,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只有首先整住把握文本,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然后通过体味和
8、推敲重点词句,深入领会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情感,联系自己的体验、经历,才能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所以,要想超越文本,必先进入文本;要“出书”,必先“入书”,这是阅续规律使然。我们决不能把那种脱离文本的随心所欲的“海侃神聊”,也视为“独创性的、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体验和理解”。否则,所谓的“独特体验”只能是镜中鲜花、水中浮萍,这种“体验”称不上“独特”,也不可能真正人心。其二、“独特”体验是读者带着自己的经验世界参与意义建构的结果,不一定是“独出心裁的创见”。鼓励读者有个性、有创意地阅读,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的创见,不能拿成人甚至是科学家、文学家的标准来要求,其“独特体验”主
9、要指超越自身原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也许是他人已知、已会的,但“我”还不知、不会,通过阅读而达到也知、也会,就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见”。在阅读过程中,“我”拿书里的世界与自己周围的世界作比照,拿自己与作者或书中人物作比照,既理解了作者,也更好地认识了“自我”,阅读过程也成为今日之新我不断超越昨日之旧我的过程。由此而生成的阅读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特”体验。走进课堂听课,我们总会发现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发言时,不管学生阅读体验的程度如何,一律以“很好、不错”等毫无针对性且很廉价的评语加以肯定。有时学生的理解甚至是完全“文不对题”,教师也都不置可否地请下一位继续。就要求教师在尊重学
10、生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体验、理解的正确与否、程度如何,区别对待,积极回应,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使不同的学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不同建构。1独特而“言之有理”,要助开掘,畅其流。学生的独特体验犹如一泓清泉,成于思,存于胸。教师的责任在于善发现、巧开掘,并使之“资源共享”。如在交流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的阅读感受时,大多数学生表达了对21世纪海洋的向往,对人类能开发利用海洋的骄傲与自豪,学生能获得这些符合文本意义的感受,是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一。然而,一位学生却在这时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他说“当我读到如今,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盗立在海涛之中,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深处,先
11、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人深海大显神威这句话时,我为海洋未来的命运担忧,我仿佛看到了当初人类大肆砍伐森林的情景。”尽管该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但教师觉得学生“言之有理”,便以开放的心态及时表扬学生有环保意识,有独到之见。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位学生的感受竟然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共鸣。有学生认为课文中“科学家们早就呼吁:人类应该向海洋索取食物!”这句话中的“索取”二字用得不恰当,因为这样写显得人类太贪婪了,海洋不肯给而硬要拿。这样的感受和体验是学生在阅读过程真正用自己的眼光审视文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文本后,读出来的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真正的“独特”。尽管这份“独特”可能与教师当初的教学预设相左,甚至
12、这份“独特”可能是对教科书的质疑,但我们教师都应该以赞赏、接纳的心态,及时予以肯定与鼓励,使之成为班内学生的共同财富。这种创造性阅读才是阅读的至高境界!2独特而“忧惚朦胧”,要善搭桥,解其困。由于我们的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与许多课文的文本意义还存在着差距,因此学生对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常常浅尝辄止或朦朦胧胧。但这种朦胧融人了学生自己的情感,成为自己体验的“火花”,而这“火花”正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教师应以敏锐的触角及时加以捕捉与点燃,为学生在新知与旧知间搭桥铺路。我们既不能对学生的浅见置之不理,也不能坠入那种“人人都说,人人都好”的虚伪矫情之中。如学生在读船长一
13、课时,提出:“文中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这个伟大的灵魂应该指的是船长哈尔威,为什么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称为灵魂呢?而且是伟大的灵魂呢?”这样的疑问正是学生在走向文本的过程中闪现的朦胧火花,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思考:“是啊,你从哈尔威的言行中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一个自然的追问,仿佛为学生搭设了一座走向文本的桥梁,既化解了理解的难点,又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意义。又如在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教学中,一位学生觉得哲学家的三位学生提出的铲子铲、火烧、撒石灰的除草方法也是可以的,为什么课文中却说:“要想根除旷野中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这是学生未及深思才造成
14、的困惑,教师没有置之不理,回避问题,也没有仓促应对,草草了事,而是抓住学生看似矛盾的地方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三位学生的方法与哲学家的方法作比较,让学生在层层深人、自读自悟中发现、生成文本意义。3独特而“似是而非”,要慎裘贬,固其本。在学习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联系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生活实际,说说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谈到了“卧薪尝胆”的勾践,谈到“红军长征”在历史中的作用,甚至谈到了拳击手只有收回拳头才能更有力地出拳的事例。这些富有创见的体会都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意义。这时一位学生也表达了他的“独特”体验:“既然要学会弯曲,再寻找反弹的
15、机会,那么红岩中的江姐等革命烈士为什么不弯曲一下,再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呢?他们牺牲了,是不是白白送掉了性命?”这样的感受和理解看似有一定的独特性,但背离了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师觉得其中的原因既是价值观的冲突,又是学生对“弯曲”一词的内涵把握不准造成的,因此没有轻易加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就这种观点进行讨论。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学术氛围中对话、沟通,认识到“弯曲”不是人格的屈服,不是信仰的放弃,而是一种智慧。就这样通过生生、师生的思维撞击,学生宽了视野,丰富了体验,对课文的把握也由肤浅到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使学生在对作品交流的准确感悟中进入作品的“精神家园”。4独特而“文不对题”,要巧设疑,清
16、其障。在阅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出现错误的理解和体验是常有的事。如在狼和小羊一课中,讨论“狼为什么不直接吃小羊,而要找茬吃小羊?”时,一位学生说:“因为狼觉得不可以再说谎了。”对于这种完全“文不对题”式的独特体验,教师在要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敢于说“不”,并且可以循循善诱、巧施疑问:“哦,狡猾凶恶的狼什么时候变得诚实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认识的谬误之处,一笑之间领悟并接受文本的价值取向。千万不能不置可否,因为这不仅是对这位学生的误导,更是对其他学生的误导。又如在一年级下册中想飞的乌龟,有的同学问:“地上的乌龟为什么想飞呢?它从来没有飞过的。”“乌龟的愿望是推理实际的,不可能
17、实现,可以说是想入非非。”还有人认为“乌龟不知天高地厚,不安于现状,异想天开,摔下来活该。”“乌龟为了看一眼美景就把壳摔裂了,不值得”讨论时,教师自己应当对乌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对乌龟心情的描写,防止出现认识上大的偏差,一旦学生发表了否定乌龟的见解,不要简单反驳,而应积极引导,如就从“人类从想飞到能飞经过了几百年的努力,几百年的失败换来最终的成功。我们不能嘲笑设计机械鸟翼的达芬奇,也不能否定在滑翔机试飞中坠机而死的利伦萨尔,没有失败者得牺牲换来的经验,人类就不能最后翱翔蓝天上。从人类进步的整个过程看,所有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所以想飞的乌龟应该是可敬、
18、可爱、又可怜的。”三、在阅读中拓展体验,学会做人。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对作者情感的体会。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的着力之处就是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和人生的“心理体验”,去积极参与作品的再创造。学生边读边思,毫无拘束地畅谈心得,将自己的领悟都表达出来,这些心得和感悟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都是与文章情感相碰撞产生的火花。 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教学如不能让学生得到人生的感情,那么这种教学便是苍白无力的。”学生在读中去感知、感受、感悟、感染,直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所
19、谓的“悟则能化”。如阅读朱自清的春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并结合自身经历理解文章内容,想象春的景色。想象春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花下成千上百的蜜峰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把自己的想象与文中的句子结合在一起,这就促进了学生对课文所表述的“春意盎然的春天”的理解。在过故人庄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句,让学生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一些,在舒缓的语调中体会故人待客的热情和作者做客是的愉快、留恋。在陆游的游山西村中“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一句,让学生读出山村夜下的静谧情趣,用延时托音品味诗中娴适,恬静的意境,全
20、身心地区感受美,感受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仔细体味文中的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在臧克家的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深往肉里扣,这刻不知道下刻得命。”诗人只是在写马吗?不是,诗人是用象征的手法写苦难深重的中国劳动人民和中华民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默读思考中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使其读书有所收获。从母亲的恩情中感悟伟大的母爱;从劈山救母中感悟孝心;从“闪光的金子”中感悟助人的乐趣;从学棋中感悟学习要专心致志;从一株紫丁香中感悟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从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中感悟周总理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以及孩子们对革命前辈的热爱之情 在学完谁的本领大这课后,学生说:“学了这课,我知道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本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本领,我们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要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这正是学生在对文章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所得到的“做人”的感悟。 阅读的容量是有限的,感悟的力量是无限的,通过自己的感悟而得到启发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