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57KB ,
资源ID:543660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4366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世界就是一个游戏灵魂如何才不迷失.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世界就是一个游戏灵魂如何才不迷失.docx

1、世界就是一个游戏灵魂如何才不迷失第一章 免费的午餐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它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很多人想要回答,却没有人能够提供最终的答案。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存在着许多的分歧,至今仍然争执不下。观念上的差异有时候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这些分歧小则能引起争论,大则会引发摩擦,人们甚至为此大打出手,酿成流血冲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人们的分歧主要有哪些。第一个大的分歧是:世界是虚幻的,还是实在的?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两个和尚看见一阵风吹动了高高挂起的幡,于是争论起来,一个和尚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和尚说:“不是风在动,是幡在动!”六祖慧能听到了,走上前去说:“既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

2、,是你的心在动!”这个故事生动地表达了一种观点:眼前的一切并不真实,世界只是你心中的影像而已。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色”指的不是女色,而是你眼中看到的世界上的各种现象。“色即是空”的意思是说,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只不过是一些表象,眼前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我们经常会听到“四大皆空”的说法,那是因为古印度人相信,“地、水、火、风”是组成世界的四大基本元素,所以如果你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虚幻的,那么这种观点就可以叫“四大皆空”。17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笛卡儿也认为,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它只是我们心中的幻影。但他又认为,对每个人来说,自己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因为如果连你

3、都不存在的话,那么你怎么还会懂得去思考、去怀疑呢?所以他说了一句名言叫“我思故我在”。对没有研究过哲学的人来说,要理解上述说法的意思,恐怕都有点费劲,更别说赞同了。多数人会想,眼前的世界看得见,摸得着,怎么能说它是虚幻的呢?这些否定世界实在性的观点,通常被人们归类到“唯心论”中去。相对应的,在认为世界是实在的观点中,最典型的是“唯物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真实存在。唯物论的思想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古希腊许多的哲学家也有原始的唯物论思想,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整个世界就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泰勒斯认为万物都是由水

4、构成的;阿那克西美尼则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到了近代,唯物论曾一度成为公认的主流世界观,直到现在也仍然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这一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有关。1620年,英国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质量”的概念,用它来衡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实验中证明,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虽然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但反应后各种物质的总质量不变。从此“质量守恒定律”开始流行,它认为世间万物的总质量是恒定的,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从这一点出发人们很容易想到,既然物质的总量是恒定的,永远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那么它就应该是永恒的存在,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又被称为“物质不灭定律”。有了这一定

5、律的支持,唯物论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直到19世纪在学术界占据了统治地位。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唯物论遭遇到了严重的挑战,首先是它的重要基石“质量守恒定律”被推翻了。人们发现,这个定律虽然适用于化学反应,但并不是世界的普遍规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表明,物体的质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比如物体在作高速运动的时候,它的质量就会明显增加。后来人们在粒子加速器中观察到,电子和质子在速度提高到十分接近光速时,其质量甚至会增加几十倍,它充分证明爱因斯坦说的没错。不过这还不算什么,速度增加时质量跟着增加,只是现有的物质增加了质量而已,并没有变出新的东西来。更让人吃惊的是,事实证明我们真的可以变出东西来,在实验室让2个

6、高能质子以极快的速度相互碰撞,得到的不是一堆碎片,而是3个质子、1个反中子和若干个介子,这些粒子的总质量会大于碰撞前质子的质量。就像魔术师把2个苹果放进空空的箱子里,用力摇晃了一阵之后打开箱盖,从里面拿出3个苹果、1个香蕉,还有一堆樱桃东西确实变多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对此可以做出解释,它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和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新生成的物质来自于高能质子中蕴含的能量。按照这一理论,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能量竟然可以看作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状态,简单地说,能量是无形的物质,而物质是浓缩的能量。就像冰是固态的水,而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它们形态迥异,但本质上都是水。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并不是所

7、有的粒子都有质量,比如说“光子”就只有运动质量,没有静止质量。所以光只能在运动中存在,一旦它停止下来,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从质量的定义来看是不可思议的。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从逻辑上看,没有质量就意味着没有物质。世间怎么可能会存在没有静质量的粒子呢?在此之前,人们很清楚物质指的是什么它是实在之物,可以用质量的大小来衡量它的多少,但现在对于什么是物质,变得难以确定了。既然能量可以转化为物质,那么能量是否也可以叫物质呢?很多人确实是这么认为的,把能量也归入到物质的范畴。而近年来,在现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之外,人们还发现宇宙中似乎存在着大量未知的暗物质、暗能量,这样一来局面就更加混乱了。我们知道,能

8、量是无形的,它不是实体性的东西,从某种角度来看,甚至可以把它仅仅当成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而不是实在之物。现在科学家们发现,实体性的物质竟然可以转变为非实体的能量,实在的物体可以转化为虚化的现象,仅仅从这一点来看,物质的实在性难道不就很可疑吗?出于维护唯物论正确性的考虑,有人玩弄概念,把物质的定义修改成“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按照这种定义,只要是在世界上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就都可以叫做物质,这样一来,你还能说世界不是物质的吗?但这样的定义有什么意义呢?“物质”变成了“存在”的代名词,那么“世界是物质的”这句话的意思,就相当于“世界是存在的”,这不是废话吗?而且假如按照这个定义,那么时间

9、、空间、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历史事件,它们都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也就都可以叫物质了,这实在是太荒唐了。其实仅凭前面说的这些,我们就已经可以对唯物论表示怀疑了。连物质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坚持说世界一定就是唯物的?所以虽然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唯物论的思想目前仍然在许多地方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在一些专门的学术领域比如物理学界,却早已被多数人所抛弃。感官提供的信息告诉我们,世界是实在的,唯物论曾经为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但现在连唯物论自己都出了大问题,世界到底是虚幻还是实在的,还真说不定呢!第二个大的分歧是: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还是有限的、暂时存在的?

10、唯物论者天生就倾向于相信,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因为唯物论说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但它却没办法合理地解释,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它自己又是从何而来的。所以唯物论者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宇宙中,这样物质就是永恒的存在,我们也就不需要再回答物质如何起源的问题了。在宗教哲学中,往往会存在不一样的观点。哲学与宗教很难截然分开,一些宗教的创始人,其实同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比如乔达摩悉达多。他有一个很奇特的世界观,认为我们这个世界并不是唯一的,而是有着很多很多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是有限的。这些世界都有生有灭,只是暂时的存在,它们都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也叫做四个“中劫”,

11、四个“中劫”合起来是一个“大劫”,每个大劫就是一个世界一生一灭的完整过程。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哪个更符合事实呢?从现在人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悉达多,他的世界观相比流行于现代社会的唯物论来说,似乎要更高明一些,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论,我们先来看看这种理论的形成过程。1666年,牛顿发现白光其实是一种复合光,它在通过三角形棱镜时,能分解成彩虹一样的多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做“色散”,分开的单色光依次排列而成的光带叫做“光谱”。后来人们将望远镜聚焦在一个单独的恒星或星系上,观察从那里射来的光线的光谱,根据“多普勒效应”,通过分析这些光谱,可以确定这些星体相对于我们是静止的还

12、是运动的,是在朝着我们而来,还是在离我们而去。假如它们在离去,那么我们接收到的光,波长将较长,光谱会向红端移动,这叫“红移”;反之则会向蓝端移动,叫“蓝移”。20世纪20年代,当人们利用这一原理来观察那些遥远星系时,原本预料会发现同样多的红移和蓝移光谱,因为那时以为星系是随机运动的。然而事实出人意料,星系几乎都表现出红移来,它们都在离我们而去,而且离得越远的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越快。在观测结果的基础上,人们想到了这样一种可能宇宙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正处在不断的膨胀之中。这一想法颠覆了之前对于宇宙的认识,人们以前或者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或者虽然认为宇宙是有限的,但却从来没有想到过它还会膨胀。对这一现

13、象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时,人们产生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想法:如果宇宙一直都处在膨胀之中,那么把这个过程倒过来看,岂不是说宇宙在最初的时候,是从一个无限小的点开始的吗?这一想法直接导致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诞生。大爆炸理论认为,很久以前我们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之后它始终保持着膨胀的趋势,就像一个从那时一直被吹到现在的气球。这一理论令人匪夷所思,当时没什么人相信,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然而科学家们拿出了有力的证据。大爆炸理论预言,宇宙诞生时大爆炸的余波,至今应仍在宇宙中回荡。结果1964年美国天文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偶然中发现了宇宙背景微波辐射,证实了这一说法。这个发现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后

14、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大爆炸理论,宇宙学家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逐渐接受了这个奇怪的观点。这一理论表明,宇宙大约诞生于137亿年前,世界有起始,极可能也有终结,并不是永恒的存在。不可思议的是,悉达多似乎早已清楚了这一点。大爆炸理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困惑。气球的空间是有限的,这个我们很容易理解,因为气球有一层膜,把气球内、外的空间隔离开来了;但宇宙是有限的,这要如何理解呢?难道我们的宇宙也有一层膜,把宇宙内、外的空间隔离开来了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宇宙外的空间中有些什么呢?假如不存在隔离膜,那么宇宙中绝大部分空间都是真空,它与宇宙外的空间又有什么区别?我们该以什么来确定宇宙的边界,又凭什么说宇宙是有限

15、的?宇宙有尽头吗?如果我们能够来到宇宙的尽头,能不能看到它的边界?这些难以回答的问题,让现代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们,想破了脑袋也找不到答案。第三个大的分歧是:世界的生成需要原材料吗?还是完全在虚无中诞生的?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本原”就是“最初的来源”,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最基础原材料”的意思。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不管制造什么东西,都需要有原材料。生产面包要有面粉做原材料,生产水泥要有石灰石做原材料,没有原材料就不可能造出东西来。这种观念在我们的脑子里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连孙悟空要变出一群猴子,也要先拨根毫毛来做原材料。正是从这样的逻辑出发,唯物论认为世界的

16、生成也照样需要原材料,而构成世界的基础材料就是物质。2500多年前,老子却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世界的诞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并不需要任何的原材料来制造宇宙。他是这样写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两种观点到底谁对谁错呢?我们还是从宇宙大爆炸理论中寻找答案。大爆炸理论最初认为,大爆炸始于“奇点”,它是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点。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认为,在奇点处是有物质的,只不过是被无限地压缩了,所以它并没有脱出唯物论“物质本原说”的范畴,惯性思维的力量毕竟是很强大的。后来人们进一步意识到,世界其实完全是在虚无中诞生的。包括时间

17、、空间、物质在内的整个世界,都是从大爆炸开始的,在大爆炸之前,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世界的生成完全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不需要物质作为原材料,也不可能用物质来做原材料。不管你是把实在之物当作是物质,还是把能量也当作是物质,或者把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存在都当作是物质,这都无所谓,因为在世界生成之前,它们统统都不存在,不可能拿来充当创世的原材料。提出了“暴涨理论”的美国物理学家艾伦古斯对此这样形容说:“宇宙就是一份免费的午餐”。唯物论又一次输给了两千多年前的古老哲学。到这里你应该能看得出来,唯物论实际上完全就是一个错误,在现代科学的新发现面前,它已经彻底崩溃了。唯物论的失败其实并非坏事。因为它至少应该对现

18、代社会“物质至上”思潮的流行,承担部分责任。它宣扬说世界是物质的,意识只不过是大脑的机能,是物质的产物,这样一来人们似乎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去追求物质享受了,因为物质才是最实在的。为了物质生活,干点坏事也不算什么,不必有精神上的负担,反正离开了物质,精神就不存在了。时至今日,大爆炸理论已经成为了多数宇宙学家们的共识。假如大爆炸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前面提出的三个分歧都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也就是说,宇宙是虚幻的、有限而暂时的、无中生有的。关于后两点,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第一点又是怎么推出来的呢?道理很简单,其实只要我们确定世界来自于虚无,它的创造不需要原材料,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仔细想想

19、就会明白,能够从虚无中凭空突然出现的世界,它怎么可能会是实在的?或者换一个角度说,实在的东西,能够凭空变出来吗?确定了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之后,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就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更多的疑惑随之而来:宇宙为什么能从虚无中诞生?宇宙是137亿年前诞生的,那么在宇宙出现之前有些什么呢?如果宇宙诞生之前什么也没有,那么怎么可能会无缘无故地发生大爆炸?如果世界不是实在的,为什么我们又能真实地感觉到它的存在?现有的科学理论,完全无法解释这些问题。因为严格地说,这些事情的发生,根源并不在我们这个世界,所以你不可能找到直接的证据来对它们进行解答。不过在古老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启迪之下,从整体上联系各学科中的多个

20、疑点,我们已经可以发现问题的答案。想知道为什么吗?住下看,你会明白这一切。第二章 创世与演化前面提到的三个分歧,更多的是属于纯粹的哲学问题,因而感兴趣的人不会太多。接下来看看第四个大的分歧:世界是被创造、被控制着的,还是自然生成、不受控制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每个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关系到每个人的人生和命运,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成为宗教和科学这人类历史上两大思想体系的分水岭。总体上来说,宗教坚持的是“神创论”,认为有神存在,世界是神创造的,由神在控制着;而科学支持的是“演化论”,认为没有神,世界是自然生成的,并没有谁在控制着世界,世界只是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而然

21、地演化着。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宗教中都有创世的说法,甚至有些宗教并不承认神灵的存在。在宗教与科学两者之间,目前主要还是科学的思想占据了上风。美国的宪法禁止公立学校向学生教授“神创论”,我国的学校教育也都是在弘扬科学观念,批判宗教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数现代人从理性上来说,应该还是支持无神论,相信世界是自然生成的。两种观点到底是谁的更正确?这还得从头开始说起。按照通常的说法,宗教起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恐惧。自从人类懂得思考以来,就不再满足于对感官刺激做出被动的反应,而试图主动去理解这个世界。原始人在天灾和疾病面前毫无抗拒之力,因而对自然心存敬畏,在无法更好地解释自然现象的情况下,

22、只能把一切都归结于超自然的神灵,认为好日子是神灵的恩赐,而灾难是惹火了神灵降下的惩罚。当然,这种说法的正确性其实是有待商榷的,至少它说的并不全面。后来人们进一步放飞思绪,开始探究世界的成因,创世神话在各民族流传起来。在古希腊神话中,世界开始于“凯奥斯”,这是一种混沌状态,虚空中产生了大地之神盖娅、黑暗之神厄勒布等原始神,在一大群神灵诞生的同时,世界创生了。圣经中的创世神是耶和华,他用七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和人类。在人类文明发展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神灵信仰主宰了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到了欧洲的中世纪,教会不仅控制了人们的思想,还一度掌握了国家,神权由此达到了顶峰,但随后开始走下坡路。宗教有一个致命的弱

23、点,它往往声称自己的教义是神谕,因而是绝对正确的,容不得丝毫的怀疑和更改。这很要命,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期传教者基于见识水平所限,对于世界的描述很难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原先的教义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后来看就显得十分可笑。历时越久,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越深入,对于宗教的怀疑就会越深。早在公元前6世纪,希腊的哲学家色诺芬尼就开始质疑神灵的真实性。他指出神完全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所以埃塞俄比亚的神是扁鼻子的黑人,而色雷斯的神却红头发蓝眼睛。后来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一大批的神学家,曾尝试完善基督教的教义,希望让它能在理性方面也站得住脚,但他们的努力

24、在科学新发现面前付之东流。哥白尼的日心说让人们对教会的理论体系产生了怀疑,而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打破了“上帝造人”的说法,这对于信仰上帝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上帝创世的观点说,世界是被创造出来的,这里头隐含着这样的一个推断:世界是一次成型的,所有东西都是在创世的时候就出现了,教会原先一直都这么认为。然而人们从进化论出发,发现新物种是世界诞生之后在很长的时间里逐渐产生的,后来又发现行星、恒星、星系等也都是如此,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逐渐演化而来的,而不是神灵一步到位创造出来的。这样一来,“演化”的观念就推翻了“创造”的观念,进化论取代了创世论,神灵的光环日渐衰退

25、,科学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工具,专家代替主教掌握了世界的解释权。科学家们相信,是自然规律而不是神灵在主宰着这个世界,而科学研究工作就是要分门别类地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在宇宙演变过程中存在的这种规律性。后来科学技术在实际应用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进一步摧毁了人们的宗教信念,宗教在理性领域的思想阵地日渐萎缩,只能困守一隅。但有一个现象值得深思,凭借其实用性,科学虽然占据了优势,但却始终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不能彻底终结人们的宗教信仰。从这里可以看出,科学自身也有缺陷,其中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因而不能完全取代宗教的作用,尤其在精神领域更是如此。爱因斯坦在谈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时,说了意味深长的一句

26、话:“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他说的很到位,宗教与科学都有自己的短板,因而并不一定非要相互否定,而完全可以相互补充。宗教的理论如果在理性方面完全站不住脚,缺乏事实的支持,显得空泛甚至谬误,只是一味地强调要信徒们无条件地奉献自己的信仰,那么你还能指望有多少人会信?但在另一个方面,科学对物质世界倾注了过多的关注,对于精神领域的研究相对比较欠缺,在被割裂的视野中得出了许多关于世界的片面认识。假如不能给科学以正确的引导,只是一味地利用它的强大威力,那么就反而有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科学与宗教的谁是谁非,并不像它们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仔细推敲起来会发现,我们其实并不能证

27、明科学在对于创世问题的回答上,比宗教更为正确。但就像喊狼来了的孩子在说了两次谎之后,就再也没有人相信了一样,宗教在其它方面透支了信用,导致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同样习惯性地排斥它的说法,而宁愿相信科学是对的。其实双方的观点都不能合理地解释世界上的各种现象,因而都不是足够的令人满意。在综合了诸多线索之后你会明白,世界实际上既不能简单地说是神创造的,也不能简单地说是自然生成的,其实还存在第三种可能性。在接下来相当长的篇幅中,我们首先要针对现有的科学理论,来探讨一下世界为什么不是自然生成的。但首先要声明的是,在科学与宗教之间我们没有任何偏好,否定现代科学理论的观点,并不代表就一定会盲目赞同宗教的意见。话题

28、从生命科学的领域开始说起吧。科学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生物学家们似乎站在了与宗教战斗的第一线,他们比其它任何学科的学者都更加坚持唯物论。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对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调查中,不信神的生物学家比重高达94.5%,居于各学科之首。而让人意外的是,物理学正走在与生物学背道而驰的路上,19世纪时物理学家们曾普遍倾向于相信唯物论,20世纪以后却越来越肯定精神在物理事件中的作用。心理学家哈罗德莫洛维茨对此有一个精彩的点评:“双方就像两列逆向飞驰火车上的乘客,彼此都没有注意到对面车上正在发生什么”。生物学家们的态度与进化论的巨大影响力有关,当年正是它向教会掷出了致命的一枪。达尔文原本只想做个虔诚的牧师

29、,但在环球考察时的所见所思,让他“逐渐不再相信基督是神的化身,以致最后完全不信神了”。他旗帜鲜明地抨击神的权威,在物种起源绪论的首页就断言:“物种不是被上帝分别创造出来的,而是跟变种一样,由其他物种演化而来”。进化论的观点是,生物普遍具有变异性,许多变异是可以遗传的;生物的种群内部和种群之间存在生存竞争,竞争能够保存有利的变异,淘汰有害的变异,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选择过程;自然选择的结果导致了生物的进化,地球上的现有生物,都是按照这一机制由共同的祖先逐渐进化而来的。进化论作为科学理论的几大支柱之一,影响极其深远。科学家们坚持世界是自然生成的,其实并没有提出什么确凿的证据,只不过进

30、化论说地球上的生物是在自然选择作用下,逐渐进化而来的,人们按照这一逻辑,下意识地认为世界的生成应该也是如此。然而进化论说的就一定对吗?宗教信仰崇尚的是无条件的、一味的相信,而怀疑的态度曾经是科学最为人称道的精神。但遗憾的是,现在有许多人在用宗教信仰的方式来看待科学,一种理论凡是贴上科学的标签,那就代表了绝对正确、不容质疑;而一旦某种观念与现有的科学理论相冲突,那么就毫无商量余地,一棍子打死。这样一来,从旁人的角度来看,这些人实际上已经把这种科学理论当作是他们的宗教来信仰了。这一问题在进化论上表现得尤为显著。在美国,围绕着进化论教育的问题,一直在发生着激烈的斗争。一开始是神创论者以法律为武器,禁

31、止进化论的传播;后来是进化论者援用宪法中的“建立条款”,反过来促使法院判决在公立学校中教授神创论违宪;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否定进化论的思想,虽然这些思想实际上与神创论有很大差异,但却也都被贴上了神创论的标签,禁止在公立学校中传播。怀疑作为科学的基本精神,不仅应该运用于怀疑宗教思想、哲学命题,也可以运用在怀疑科学理论本身。自从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听老师教授进化论以来,许多年来我没有怀疑过,然而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加,尤其是近几年有关地球生态的电视节目看多了,心中的疑虑却越来越深这跟CCTV9纪录片频道的开通不无关系。我很难再让自己相信,如此纷繁复杂而又秩序井然的生态系统,如此精致巧妙而又浑然一体的生物结构

32、,竟然只是一系列偶然叠加的结果?进化论完全违背了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在日常生活中稍稍留意你就会发现,纯粹自然生成的东西,一定是随机的、无序的、不规则的,而在意识主导之下产生的人造物,才会表现出固定、有序和规则的特点。你不妨拿无意中涂写的纸张,和有意写下的字迹来对比一下,情况就很清楚了。玉石鉴定师们在辨别翡翠真假时,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着光线照,看里面有没有棉絮状的东西。天然的翡翠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杂质,不可能完全纯粹,所以在自然界你根本找不到两块完全相同的玉石。而用玻璃制造的人工假玉,却可以做得整齐划一,都是一样的晶莹剔透,让你很难分辨出两块之间有什么区别。假如一个农民在翻修房子挖地基时,挖出一台旧式的西洋自鸣钟来,他一定能够将它和周围的石块和泥土区分开来,不会认为这东西是天然形成的。为什么呢?因为它看起来太有规则了,根本就不像是天然生成的东西。所以从这个常识来看,有序而又复杂的生命和生态系统,其中蕴含着的规则在提醒我们,这一定是意识的产物,而不像是无意中自然生成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除非存在外力干涉,否则一个孤立系统总是会朝着无序的方向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只要不进行规范,事物总是倾向于增加它的无序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