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8.24KB ,
资源ID:537096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3709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如何明心见性剖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如何明心见性剖析.docx

1、如何明心见性剖析 明心见性法一. 我们的自性是纯至静的吗?1.何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1)本来清净的定义 (2)破除迷悟回归清净 (3)六祖对见性的定义2.见性及恢复纯至净自性(明心) (1)一与二及本体静与意识静的关系(2)坛经和师傅的见性思想 (3)见性与彻底恢复纯至净自性的不同(明心)二. 本体和作用的关系 1.定慧的关系 (1)定慧的体用关系 (2)何为求理悟真宗2.道心与人心的关系 (1)道心与人心的关系 (2)修道心还是修人心三佛家心法要旨一.我们的自性是纯至静的吗?1.何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1)本来清净的定义 我们现在的自性是纯至静的吗?让我们先放下佛圣的话,用自心切磋琢磨一下

2、,如果你现在的自性就是纯至静的,那么它会作用出你现在这种平常心和烦恼心吗?它应该作用出大智慧才对呀。 我们一切的意识和心态,都是你自性作用出来的。我们想一想,大石头会产生烦恼吗?它不会,为什么?因为它没有自性。我们有自性所以才会产生烦恼,一切智慧心及烦恼心都是自性产生出来的,这正是六祖所讲烦恼本菩提的意思。菩提心迷误可变成烦恼心,烦恼心通过觉悟可变成菩提心。因此,我们的自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保持纯至静,现在我们在迷误中,所以我们的自性不清净。 那么,六祖在坛经一开篇就讲: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其中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这一句是何意呢?他的意思有三层,一层是众生的自性本来应当清净,而现在不清

3、净了。二层是自性有一种不扰自净的本能,不管你生多大气多么沉沦,它能恢复本质清净的特性不改。三层是自性之静是它本来拥有的自然之静,人从心平气和到如如不动,都属于这种自然之静,只是程度不同。这几层意思中唯独没有我们的自性现在就是纯至静的意思。 (2)破除迷悟回归清净现在让我们用圣人的话语,来进一步认识关于自性清净的问题。六祖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又说: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由此可知,我们当下的自性在迷中,并没有恢复其本来的至纯至净,这需要我们通过觉悟的手段恢复自性的清净,即是通过修不动心来恢复自性纯至静,而如果不通过修心,直接寻找纯至静的本性是错误的,因为你现在的自性根

4、本不是纯至静的。那么六祖和师傅所讲的见性是怎么回事呢?简单说,就是在当下高度不动心时,对自性的体会,后面再详细讲。同时,六祖又举例说明:日月常明,为浮云覆盖,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其意是说明,我们要通过智慧的风吹拂烦恼乌云,使自性恢复本来光明清净。但千万不要理解成,既然日月常明,那又何必风吹云散,直接到浮云上找常明的日月不好吗?既是这样,我就直接在心中找纯至净自性吧。要知道喻法非真,用物质比喻佛法,难免有漏,但我们要理解圣意,按圣人指示的路去行,不要按自己想当然的想法去行。师傅举例说明恢复自性清净的方法:性不清,心干扰;心不静,意所乱;意不定,被物欲迷,若能明理格物遣其欲,意定心静

5、性本清。(讲功)其意已清楚地说明致使性不清的过程,和恢复性清净的过程。若不按恢复性清的方法行,而直接寻找清净自性,无有是处。即使是当下见性,也是遵循了以上师傅所讲的性清的方法,只是将这一方法在当下较短的时间内应用并得以实现,但无法长时间保持。 师傅又举例说:宝珠蒙尘,不见其光明,应去污除垢恢复其明。其意同上。又说:我们的如来心外有一层迷误,通过觉悟破除迷误,如来心现前。这句话如同六祖说的日月常明,被乌云覆盖一样。我们在理解时注意,不要不除迷误直接去找如来心。你此时的如来心就是迷误心,你怎么会找到如来心呢?那么如来心是永远清净的,还是能够被动摇而需要恢复呢?师傅在讲法的时候多次强调,我们修的是心

6、体不动,不是去除它的作用心。如师傅说:歇心、放心、清心、不动心,以上说的是如来心。(三经227页)又说:本体不动摇,正常照万物,即是观自在。(讲功)等等。因此说明本体可以动摇,需要修持恢复。以上种种比喻和说明,都是为了阐明,我们的自性在应物时有所执着而不清净了,我们要恢复自性本来的清净,因此我们首先要破除我的自性现在就是至纯至净的思想。我们在修行中不可以人为地去寻找自性的清净,这就落在二念上了。因为你就是自性,根本不用找,你现在的心安定,自性就在恢复清净,你现在的心不安定,自性就不清净,只有通过智慧使这颗心安定下来,就是在回归自性,这样做,在达到高度不动心时,就可说找到了自性,也叫见性,其实也

7、没有见什么,只是精神安定了而矣。离性也没真离性,只是精神不安定而矣。修心只是顺从自性自然清净的基本原则,所以要落在平常心上,因为平常心就是自性自然清净的体现,只是静的程度较低而矣。我们可以由低到高,彻底恢复自性纯至静。师傅一语中的的说:我们修心只是恢复,不是建立。意思是说,我们要恢复自性清净,而不要建立一种自性清净。(3)六祖对见性的定义 在坛经中,六祖对见性的定义都是建立在正常作用而不动心的基础上。如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意思是,心灵在应一切万事万物时,既不要执着,又不要逃避,才能恢复自性清净成就佛道。 又比如: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意思是,心中长生

8、智慧,破除烦恼欲望,使心灵保持自然平静,即是平常心正常应物不动摇,才能恢复自性。六祖大师又说: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意思是说,本体正常产生思想意识作用,但不因一切事物而动心,即可恢复真性的大自在。 以上六祖对见性的定义,充分说明了一代佛祖千叮咛万嘱咐的一个道理,即在修心时,我们的心灵要正常作用,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愚迷,做到不动心,即是在恢复自性成就佛果。六祖对见性和无念的定义都是在正常作用之基础上谈的,没有正常作用就不要谈什么静和见性。因为自性正常作用才是自性自然的静,佛教称之为一;若人为断掉正常作用,直接体会自性之静,其实是断掉自性

9、自然之静,佛教称之为二。2.见性及恢复纯至净自性(明心) (1)一与二及本体静与意识静的关系 若想参透禅宗的见性法,就必须先明白一和二的关系以及本体静和意识静的关系。如此才可以了悟六祖的见性法及师傅的静功法。师傅说:静是静思的功夫,静思是你似乎已经忘记了你还有一个思想意识在活动。(中华民族真气养生健身法)静是本体,思是作用,本体静可产生智慧的思想,智慧的思想证明我们的自性自然清净。说到自性清净,不要立刻认为它现在就是至纯至净的,就在我的心中藏着,找到它就可以了。这个自性清净,其清净的程度由低到高,都属于自性的清净。不错,自性彻底恢复时的确是至纯至净的,但我们在恢复自性纯至静的过程当中,只要保持

10、平常心的静就可以了,其静也属于自性的自然之静,只是程度较低,应该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静思是一体一用,本体清净产生智慧的作用,话虽如此,但此时静和慧的程度较低,一体加一用叫一。为什么称其为一呢,首先本体和作用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所以叫一。另外,当精神比较安定并且正常作用的时候,你没有被你所面对的世界而动摇,这个世界一切相对的概念和形式如善恶美丑好坏等等,你都能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又不会迷失到任何其中一端里去,同时你似乎与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无分别的感受,因此叫一。师傅也把这本体之用叫一念。一念从表面上看是在形容清净本体的智慧作用,其实也包含了清净的本体。因为没有清净本体哪来的智慧作用,因此师傅就把一

11、称之为本体静。不要把本体静一定理解成纯至静,只要符合一的原则,程度由低到高都可称之为本体静。当然,这种本体静是相对的本体静,不是绝对的本体纯至静,我们在修行中需要用这种相对的本体静来破除意识静。另外,我们的本体静也是由低到高逐渐恢复的,所以我们强调相对的本体静。 只有先认识它,才可以恢复绝对的本体静。 因此,原则上把不动心叫做一。历史上禅师们总是用一来形容不动之心境。同时,一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万物一体的意思,在我们高度不动心时,会有一种万物一体的感觉,你与这个世界似乎是一个整体,但思想作用还有,只是变得更细微,你似乎察觉不到而矣,这正是师傅说的静思之意。特别注意本体静是有正常意识作用的。另

12、外,千万不要把本体称之为一,而把作用称之为二,然后舍二而求一,将体用分家,这是正法之大忌。如果把本体称之为0,把作用称之为一,并强调本体和作用是一体,这样说也是可以的。而最好把本体和作用直接称之为一,这样就不会使人产生错觉,把本体和作用分家了。何为二,原则上动心即为二。首先是对酒色财气的尘相执着为二,为什么称其为二呢,由于你已经动心了,你和这个世界对立了起来,因此是二,又因为你只要动心就会落在相对的善恶两边,不行中道,所以叫二。从心灵上说,心不动则万物一体,心一动则有相现前,你与相是两个,也由于这个原因称之为二,但学佛之人都明此理,所以我们重点讲对法相执着的二。当一个学佛者,对法相执着时,即对

13、:自性、无念、清净、本体、无相、心经中无六根无六尘的境界等等,产生追求时,即用意断掉自性的正常作用而去体会以上种种法相境界时,称之为二为什么将其称之为二呢?因为佛法讲的本体清净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师傅常说:人心本静,你入的什么静。(讲功)六祖说:人性本静,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这里的妄想是指邪见,不是指正常的智慧作用。注意,这个本自具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本体纯至静的本自具足。它是指本体在正常作用时,由低到高的安定,都是心灵本体正常自然的本有的安定,因此叫它本自具足。相对的清净的本体和其正常的智慧作用是我们本自具足的一,但我们在恢复自性清净的过程当中,其本体的清净和作用的智慧程度都较低。因此,执着

14、法相者,首先觉得正常的作用把本体障蔽了,因此要除掉作用;其次又觉得现在静的程度较低,还不是本体,因为他们认为本体应是纯至静的,所以想找到更高程度的本体纯至静,于是就断掉平常心的作用去体会本体的纯至静。这样,就在我们本来自然的静上又加了一个人为的静,把自然之静障蔽了,这就是一上加一,就是二了。同时又在我们正常的智慧作用上,即一念之上加了一个求静的念,叫做二念,它把正常的作用断掉了,也叫二念断一念。在静上加静是在断一念作用的同时进行的,所以二就是二念。由于加的是人为的二念静,所以师傅管它叫意识静。特别注意,意识静是断掉作用追求本体的静。禅师们管这种静叫做头上按头,骑马找马。师傅称这种有意的断念入静

15、法,叫画蛇添足。一念之静就是本体静,即使静的程度不高,也是自性的自然之静,属于本体静,就是六祖说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的静,师傅说它虽是矿中金但也属于真金,只是还需要提纯,最终可以从低到高,恢复它本来的纯至静。二念之静是意识静,是假静,修它是在以砖磨镜,苦死无成。所以师傅说:谁断掉道心的正常工作,谁就是在行魔道。(三经)又说:断念入静是练功之大忌。同时叮咛我们:正常产生思想就是平静。以上一和二的分析,可能与我们的传统思想不一样。我们习惯的认为,断掉思想作用就剩下本体了,就是本体静。而师傅说:你把意识都断了,那你断意识的这个意识你还没断吧,它就是个大魔头,你已经落在魔头上了。(98年北京讲功)因此断

16、作用入本体的这种静是二念意识静不是本体静。我们认为有思想即是乱,本体不静了。首先,有时我们的思想的确会令我们的本体乱,但这是不理智的思想,因此我们就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思想意识就是乱。而我们练的就是将不理智的思想变成理智的思想,理智的思想可以使本体恢复清净,同时本体的安定可以产生更理智的思想,二者是一个整体。所以当我们产生正常理性的思想时,就已落在本体静中了。因此师傅常说:我们正常处理家庭、社会、单位的事就是在修道呀。因为你在这些时候始终处在本体静中,所以师傅才这样说。(2)坛经和师傅的见性思想在我们将一和二的关系分析清楚后,就可以进一步认识见性的道理了。首先我们要破除一种思想,只要断掉作用剩

17、下本体,我就见性了的错误思想。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应当明白,断掉了一念正常作用后,我们并没有见性,而是落在了二念这个不正常的作用上了,因此不要沾沾自喜地认为我跟六祖一样,终于见性了。那么我们分析一下,六祖的见性是不是符合一的标准。五祖给六祖讲法,在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言下大悟。师傅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应一切事物,我都不动心。(七分)那么,应一切事物即是一体一用,就是个一念。再说惠明见性。惠明见六祖求六祖讲法,六祖说:你屏息诸缘,勿生一念,我为你说法。惠明别的都不想,但还有一想,就是听六祖说法。别的都不想,一心听六祖说法,师傅管这叫万念归一念,一念纯诚就是静。六祖又等了一会儿,到惠明真正一念纯

18、诚了,才突然说:刚才不思善,不思恶的那个,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的意思是一念纯诚不动心,不被善恶是非所动摇,但可以更好的应对善恶,在思善恶,但不被其迷惑。因此六祖才说,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佛家不打妄语,为什么六祖骗惠明说要为他说法,却又什么都没说,只是指出他听法的心就是呢?因为如果六祖要惠明自己体会勿生一念的感觉,惠明就会有意断掉一念去体会无念的感受,也就落在了二念上。而让他以自然的,一念纯诚之心准备听法,就是让他落在了一念上,也就是落在了本体静上,六祖又有意的等了一会儿,是为了让惠明的心达到高度一念纯诚,已基本是见性的境界了,再告诉他这颗心即是。由此可知,六祖的见性法和他对见性的定

19、义是一样的,都是落在心体正常应物而不动摇的一上讲的。让我们再看看师傅说的见性法。师傅说我们要认自本心识自本性,让我们通过找闻者的方式来认识本性。师傅说:当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或在练动功(练动功时也在放音乐)的时候,精神集中、集中,最后连音乐都听不到了,即是对闻者自性的体会。听音乐和练动功都是心灵的正常作用,师傅要求精神高度集中,甚至连音乐都听不到了,这是一种在正常作用时的高度不动心,即是一念纯诚。听音乐只是让你的精神正常作用保持自然,真正听到闻者是因为你的高度不动心。当你高度不动心时,你就做到了神不外驰。它的过程是,很自然的,你的神从发声源处,回到声音上,又回到耳根,再回到听者上,这就是识神归元

20、神的过程。实际上悟到听者是不动心的功劳,而且是在正常作用时的不动心。那么师傅的见性法讲的也是一,而不是二。因为你的心在正常作用听音乐,没有断掉这个作用向回有意地体会听者。注意,不要断掉作用而有意向回找,一念纯诚听即是回到自性上。师傅说:一念纯诚必能明心。在这里师傅将一念纯诚推崇到至高程度,是成佛最直接的道路,我们一定要谨记。师傅又说:一念纯诚就是一心一意。师傅的意思是,我们平时的心态要一心一意,高度的一心一意即是一念纯诚。既然是这样,那么不光是耳根作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作用,只要是一念纯诚不动心,就都是回到自性上,这就是师傅说的念念归本念,念念不离心,有念归无念的过程。也就是心经上说的无眼耳

21、鼻舌身意的道理。其实有六根有六识,但高度不动心,已回到自性上,是自性利用六识与六根应六尘,始终没有脱离自性,因此察觉不到六根六识六尘的存在,所以说无六根无六识无六尘。如果动心离性,就是有六根六识六尘。所以师傅说:动心是烦恼,不动心就是佛性。请注意,佛学的无念概念,是指正常生念应物,在达到高度不动心时,察觉不到念的存在。而不是当下断掉念头的无念,这种修法是错误的。六祖强调不断百思想,六祖说: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即无念行。又说: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的六识到六尘中应对,但不要污染就是无念,如果你修行,只是把念断掉什么都不想,就是执着了我说的无

22、念这个名词。有的同修把见性、本体纯至静和无念三个名词结合起来,认为我通过断掉意念,去体会本体的纯至静,就是见性。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对三个名词的理解都错了。正确的解释是,我的本体正常地产生意识应对万物,锻炼自己的不动心,逐渐恢复了本体纯至静,由于高度不动,察觉不到念的存在,即是见性。(3)见性与彻底恢复纯至净自性的不同(明心) 通过学习六祖和师傅的见性法,我们明白见性不是在心里头找出一个本来清净的自性,而是通过心灵在正常作用时的不动心,使自性恢复其本来的清净。这和六祖在坛经中对见性的定义完全吻合。 这些见性的实例,都是当下对自性的体会,但也都遵循了一的原则,即一体一用而不动心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我

23、们一生一世要遵循的彻底恢复自性纯至静的方法。而当下见性只是将这一方法应用在了当下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因此这只是对自性的一个初步认识,并不是至纯至净的自性完全恢复。 为什么当下就可见性呢?因为人的心灵不是永远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的。一天当中,你的心灵境界,在不断的变换,时而烦恼,时而平和,一会儿又能达到一心一意的境界,当某天你的心灵在达到高度一念纯诚的时候,我们就形容它为见性。师傅将一念纯诚解释为一心一意,就是说当你达到高度一心一意的时候,这个心态比较接近自性纯至静的境界,因此说它为见性。此时的感受是精神高度清纯,眼前的世界一尘不染,似乎与万物同体。但不等于你的心就永远停留在这个境界上了,因为你的实

24、修功夫还远远不够,一会儿就会退转,又会回到平时较散漫的心态上。若要想彻底恢复自性的至纯至净,需要我们按无为心法,即本体正常作用而不动心的方法,修行一生一世乃至多生多世,才能实现。一旦彻底恢复纯至静,就像师傅说的一样:定慧圆明一刹那,千差万别一时通,霹雳一声响,撒手脱红尘。(98北京讲功)即以明心了。这首诗只是形容,没有声响,所以不要求声响。若纯至静恢复不在退转了,就可以明心了。师傅说先见性后明心,在见性与明心之间有一个漫长的性命双修的过程,我们不要把这个过程删掉。而直接去寻找纯至静,如果这样去找,有的甚至说找到了,这只不过是落在了二念上。因为即使是初步见性,你也保持不住,由于你的精气不足,一会

25、儿就会退转。注意,修心就是在修精气,因为心神主宰精气,修心的功夫不够,精气就不足,精气不足,心就定不住,所以即使见性也会退转。因而我们要继续修不动心的功夫,这是一生的功课。所以师傅常说:你要真见性了(指纯至静),你还有问题呀。你应该有大智慧才对呀。因此我们要知道六祖见性并没有马上明心成佛,也还要逐渐涵养。所以我们要明白见性和纯至静自性的彻底恢复有所不同,我们要继续按无为法的原则在一切事物面前修不动之心。 三. 本体和作用的关系 1.定慧的关系 (1)定慧的体用关系 心灵学讲的就是佛学真谛,就是明心见性之法。若要见性成佛,首先我们要悟通本体和作用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定与慧的关系,也就是师傅说的静与

26、思的关系。本体是定作用是慧,我们先看一看六祖是怎么说的: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当定之时慧在定,当慧之时定在慧。这段话语清楚地说明,定慧一体,安定的本体产发智慧作用,智慧作用就在本体中,不可断作用而求本体。接下来六祖又说:不可说先定发慧,或先慧发定,作此见者,法有二相。意思是说不要将定慧分家,不要把无为法的一变成有为法的二。我们在修心时,不要有一种先入定,或先在清净自性中守着,功夫到了就会发慧或开大智慧的思想,这是不对的,这已经落在二念意识静中了。如果你现在精神安定,哪怕安定的程度再低也是有智慧的,可以应一切,如果安定的程度高,那么就会有更高的智慧可以处理更复杂的事物。师傅所

27、阐述的体用关系和六祖完全一致:灯是体,光是用。有灯有光,有光有灯。有心有思维,无心无思维。心是体,思是用,有思维有心,无思维无心(三经)。以上的意思是,心和思是一体不能分家,若无思,就一定是二念把一念断掉了,同时又将真心障蔽住了,所以叫无思维无心。师傅在八十年代初开始传法时就大力提倡,静思是静,不可断念入静,心如流水不断百思想等等。这是佛家宗旨,不是低层次,不要把断一入二叫做高层次。定慧不二法,是佛家一贯法,从平常心修到如如不动,即使成佛了,依然是定慧不二。我们用六祖的见性法来比喻定慧,真如是定,念是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即是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

28、万境,是真性常自在。即是定生慧,六根产生六识智慧,不染万境,是真定常在。(2)何为求理悟真宗我们首先分析什么是悟,悟有几层意思。其一是悟世间道理,其二是悟佛理,其三是精神一念纯诚高度安定,初步对自性的体悟,其四是明心大彻大悟,这四层意思都被佛法所涵盖。因佛理就是要我们先明白世间道理,而后不动心,不动心就可对自性有所体悟,再经过漫长修行,然后明心大彻大悟。所以四种悟皆是佛法。但你在说悟的时候,一定要清楚的知道,你所说的是那层悟,不要将这四层悟混淆起来。我们看看如何具体求理悟真宗,首先我们要牢记定慧是一的原则,如果只入定,这不是悟,而只要慧,也不是悟。(按理说,有慧在就有定在,但这里的慧是特指想从

29、现在的思考当中求取某种境界,这是错误的。)只入定是二念,而只是思(慧)呢?师傅说:我不是让你苦思冥想什么,我是让你从身边的事物悟起,来解除困惑,使心灵安定我们千万不要把悟或者说思考当成一种有为法,认为通过它我就直接可以达到什么目的,比如我通过悟可以达到佛的境界、可以达到一种高妙的心境、可以见到无极、可以见性、可以进入真空、甚至体会到色声香味等等。这些悟都与定脱离,不是求理悟真宗。以追求某种高境界为目的的悟(思)不是真定,而自然应对和思考事理或思考某种道理的定是真定。悟即是慧,真正的悟不脱离定。我们下面在说明定慧二者的关系时,将其分开说,但实际二者始终一体,共同提高,切记。它们的关系是,越明理,

30、定的程度就高,而心定的程度高,就越有智慧去明理,理越明,定的程度就更高,定的程度更高,就越明更高层次的理,直至如如不动大彻大悟。这是一生一世的功夫。而这个过程是在自然应物应事中实现的,你在应事应物时去明事物的道理,或专门解开心中的困惑,或专门思考佛学的道理等等,都算是明理,都在实行着定慧共同提高的修行目的,但这种明理只是为了明事明理,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境界。因为定的境界已在其中了,只是目前程度较低。当你的这种定力逐渐达到如如不动时才可大彻大悟,因此大彻大悟是修定慧修出来的,不是你偶然悟出来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定慧始终一体,想要明至极真理,先要从身边的困惑烦恼悟起,解除烦恼,这样就可以提高定力,

31、定力逐渐提高,自然智慧也逐渐提高,定慧达到至高程度才能明至极真理,不是现在苦思冥想就可以明了真理,即使明白一点也是知识上的道理。说白了就是逐渐提高定慧,才能明白真宗之理。注意,明理不只是思考宇宙人生社会以及佛法的道理,处理家庭社会单位的事情也是明理,也是在增长定力,实际也是在行悟真宗的功夫,定力达到一定程度,真宗自然彻悟。真宗即是与无极真空合一,明了宇宙天地人生的变化之道。如此,非如如不动大智慧不能做到。现在我们就拿工作举例,当我心乱时,通过悟使我乱的事情,想通了心就安定下来了。之后我就安定的工作,由于安定就可以产生智慧,结果把工作分析处理的很好,分析处理工作,也是悟,是在悟工作之理,工作之理

32、悟的好,心就更安定,更安定智慧就更高,就可以把工作做的更好,不知不觉我的定慧就提高了。佛学所讲的定慧,是一个范畴,而不是一个点,不要把定慧仅仅理解成如如不动大智慧,这是在错误的心法基础上所导致的错误结论。错误的心法认为,我现在的本体就是如如不动的,找到它我就发出大智慧了,于是就把佛学的定慧直接定义在了如如不动大智慧上。我们在前面已否定了这种错误心法,在此不重述了。因为佛学要给人一个逐渐提高的空间,所以佛学定慧包括了我们在平常心基础上的定慧,如学生学习是一种定慧,工人认真工作、妇女专心操持家务、专家一心一意搞科研,都是定慧,只是这些定慧的程度都未达到佛的境界,如果这些人一生不被外物所迷,始终保持这种定慧,其程度就会逐渐提高,最终达到佛的境界。之前是站在慧的角度讲定慧,其实站在定的角度讲也是一样,我们说保持精神的安定,在一切事物面前不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