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生物第十三周晚训高一生物第十三周晚训一、选择题1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2.如图为两种生物种群的生长曲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按甲曲线增长的种群无K值,无种内斗争,增长率始终不变B.按
2、乙曲线增长的种群,到a点后种内斗争最为激烈,且增长率为零C.按乙曲线增长的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下,b点时的增长速率不同,但均为最大值D.甲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1=N0,其中代表增长率3.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 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4.下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细胞时种群的增长曲线。曲线是对照组,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3h、12
3、 h、24 h换一次培养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BK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C造成的K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 的积累,pH值的变化等D曲线表示每12 h换一次培养液,曲线表明资源基本不受限制5.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 绿藻(浒苔)。下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6.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A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
4、法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7.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个生态系统 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t1t2时,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B若在S型曲线中种群最大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 N/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t2时D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8.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 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左下图所示 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和能反映该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5、) A.衰退型和 B.增长型和 C.衰退型和 D.增长型和 9.如右上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1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
6、于人为调控之下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11关于池塘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垂直方向上,鱼类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鱼类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植物C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12.下列几组图中,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13.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定数量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c处种群个体数量
7、不再上升的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发生竞争的结果14.甲、乙、丙三种萤火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它们分布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的范围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乙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甲窄B丙能适应的环境湿度范围较甲广C甲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丙窄D这三种萤火虫有可能同时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15.在一片约33公顷(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约为()A略大于165 B略小于165 C略大于5
8、D略小于516.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CM、N将呈现“J”型增长D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17.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这些现象中包括的生态因素有 () A竞争和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竞争和种内斗争 C竞争和种内互助 D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18.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
9、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19分析以下实例,选择正确的答案()白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 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臂部白斑以告诉同类 小丑鱼喜在有毒的海葵触手间活动,以求保护 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菜粉蝶为十字花科植物传粉,但其幼虫菜青虫又以十字花科植物的幼叶为食 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可能的答案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种间互助ABCD20.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1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21.右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 是便于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22.无论是泰山上的自然林带还是西北的自然荒原,其中的植物都 是形态各异、参差不齐
11、,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的特点,这些现象的形成可以用下列哪项进行合理的解 ( )种内斗争 竞争 寄生 互利共生 种内互助A. B. C. D.23.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植被分布状况是:山麓热带雨林,山腰常绿阔叶林,上层温带针叶林,顶部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状况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 A.阳光 B.土壤 C.温度 D.水分24.右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 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25.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不断增多
12、B.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二、非选择题26.水田中生活着一种无色草履虫(单细胞动物),以细菌和真菌为食,但常因与绿藻共生而成为绿色草履虫,该草履虫即使没有食物也能依赖共生的绿藻而生存。(1)绿藻可以为共生的草履虫生存提供 和 。(2)现有一批绿色草履虫,请设计一个既能除去共生绿藻,使之成为无色草履虫,又能保证其存活的简单的培养方法。(3)将破碎的绿色草履虫进行培养,可以获得共生的绿藻种群。培养液中除需含有 外,还需置于 处培养。(4)将绿色草履虫和
13、除去绿藻的无色草履虫放在有光、食物贫乏的条件下培养,试绘出它们的生长曲线(绿色草履虫用实线表示,无色草履虫用虚线表示)。(5)绿色草履虫和无色草履虫在暗处共同培养时,在食物上存在着 关系。27.某同学暑假放假期间,从事大豆田间管理,除感受到“粒粒皆辛苦”外,还尝试着将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请帮他完成以下内容。(1)如果他想比较一下自家大豆与别家大豆的数量,那么他应该_。A一棵一棵去数进行比较 B用样方法估算出种群密度进行比较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出种群密度 D用调查法统计出往年数量进行比较(2)若大豆田中有某种害虫,为降低其种群密度,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_。A一个一个去捉 B喷洒农药 C释放
14、一种特定激素诱捕 D从外地引入该害虫的天敌(3)该农田中有一种从外地带来的昆虫,在短期内,该昆虫会呈_增长,最终将呈_增长。原因是_。(4)大豆与大豆田中的杂草之间的关系是_,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阐述除草的原理:_。(5)若人长期不种这块地,将会发生_演替。自然状况下,发生的演替将使物种丰富度_,自我调节能力_。28.研究性学习小组观察到某片大麦田中长有许多狗尾草,有食草昆虫、青蛙、食虫鸟和蛇类等动物活动,决定调查该片农田中大麦与狗尾草的种群密度,并探究各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1)调查种群密度时,所取样方为边长1 m的正方形,各样方的统计株数如下表:样方123456大麦152148143
15、158143138狗尾草4774611根据上表数据,可计算出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麦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是 株/m2。(2)该农田中,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 。(3)研究中发现,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分别种植大麦和狗尾草,它们都生长良好。如果把二者的种子混匀后播种,则大麦正常生长,而狗尾草生长得明显矮小。研究性学习小组设想是大麦的根部分泌物抑制了狗尾草的生长。为了验证这一设想,他们用完全培养液(甲)、已培养过大麦的培养液(乙)做了以下实验:把长势相同的狗尾草幼苗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株。A组用甲液培养,B组用乙液培养,实验容器、空气、光照等外界条件符合要求。一段时间后,观察
16、到B组狗尾草的生长情况明显不如A组。由此得出结论:大麦根部的某些分泌物会抑制狗尾草的生长。问: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否足以证明上述结论?请说明理由。29如图所示,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m2。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株/m2
17、。(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_;_。30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和_决定;若容器
18、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结构。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类似。高一生物第十三周晚训答案1、选择题1-5 ADBAB 6-10 CDBAD 11-15 CDDCA 16-20 CBCCC 21-25 CDCBC26.【答案】(1)氧气 养料(2)在暗处较长时间培养,培养液中要有丰富的细菌和真菌作为草履虫的食物。(3)无机
19、盐 有光(4)如图 (5)竞争27.【解析】(1)植物种群数量一般用样方法调查。 (2)害虫防治一般用生物方法,激素诱捕快而简便,还不会影响当地环境。 (3)生物入侵后种群数量一般先呈“J”型增长,但由于环境压力,最终会呈“S”型增长。 (4)人类调节生态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弃耕农田发生次生演替,把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演替成为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自 我调节能力增强。【答案】(1)B(2)C (3)“J”型“S”型环境空间及资源是有限的,天敌增多(4)竞争使能量持续有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面 (5)次生增加增强28.欲证明大麦根部是否产生了抑制狗尾草生长的分泌物,
20、需排除是否是大麦争夺了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所致,因而需保障B组的全面营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答案】(1)147 (2)生物群落(3)不能。B组狗尾草生长情况不良的原因,可能是乙液中缺乏营养物质,不一定是大麦的根部分泌物的抑制作用。29.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答案:(1)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合理即给分)样方法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
21、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S0(n1n2n3)/3S0(2)光垂直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30.解析:(1)组1中,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为曲线F。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
22、独培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前面增长慢),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mL(600只/20 mL)。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E。这样一来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B。(注:此时的数量变化曲线对应物种和环境分析非常重要,是下面解题的关键。)(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注意了类似两个字非常重要,是解此小题的突破口。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3中的乙种和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D和E。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2中的甲种和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B和F。答案:(1)出生率死亡率30只/ml(2)D和E水平(3)B和F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