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12.90KB ,
资源ID:5196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1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京市含碳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优博.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京市含碳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优博.docx

1、作者姓名:段凤魁论文题目:北京市含碳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作者简介:段凤魁,女,1973年4月出生,2001年9月师从清华大学贺克斌 教授,于2005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中文摘要含碳气溶胶是当今大气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是我国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的关 键物种,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气候变化、能见度都能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含碳气溶 胶在细颗粒物PM2.5中约占20-60%,从总量上主要分为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统 称为碳质组分)。OC包括数千种有机化合物单体,不同种类有机化合物可能包含了不同 的污染源信息。鉴于含碳气溶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尤其是在EC测定、有机化学组分 提取和鉴别等方面

2、存在的困难,国际上在含碳气溶胶方面的研究与无机化学组分(如水 溶性离子、无机多元素等)相比还比较少,近十年来进展不大,在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 晚。进行城市含碳气溶胶污染特征、来源及形成机理等前沿问题的探讨,对有的放矢地 解决我国城市大气复合型污染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长期PM2.5化学物种采 样的基础上,从碳质组分总量(OC&EC)、二次有机碳(SOC)、典型有机化学组分等三 个层面出发,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北京市含碳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来源,所得研究成果可为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指导,并可为相关环境政策 的制订提供参考。目前国内对于含碳气溶胶的研究一般仅仅从总

3、量上加以分析,或者侧重于某类有机 化合物(如PAHs)的研究,而且研究对象大多以总悬浮颗粒物TSP或可吸入颗粒物PM10 为主,对PM2.5中碳质组分从总量到单体化合物的系统研究还比较欠缺。尤其是二次有机 碳的污染特征及形成机理国内尚无报道。本论文研究内容立足于碳质组分总量 (OC&EC)、二次有机碳、有机化合物单体三个层面,既能从整体上把握城市含碳气溶 胶的污染特征,又能兼顾其中的关键点,可为同类研究以及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 新的思路。针对PM2.5样品一般量少、难以重复的局限性,论文首先建立了基于固相萃取(SPE) 技术的PM2.5中典型有机组分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色谱分析方法。正构烷煌

4、、PAHs和有 机酸分别具有分布广泛、致毒性、难以直接测定的特点,是PM2.5中的典型有机污染物。 论文通过自填SPE萃取柱、优化分离富集条件,使正构烷烃、PAHs和有机酸三类目标 组分得到了完全分离,并提高了样品处理效率和回收率;通过探索实验条件获得了一元 和二元有机酸衍生化最佳条件,解决了 GC/MS方法测定强极性、低分子量二元酸的难点 问题。该方法在同类研究中具有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定量检测了为期一年的PM2.5 样品中25种正构烷烃(C10-C34), 16种美国EPA优控PAHs和35种有机酸(二元酸 DiC2-DiCll和一元酸FC10-FC32)三大类重要有机组分。通过长期、连

5、续PM2.5样品采集和化学分析,获得了北京市连续三年PM2.5、0C、 EC质量浓度时间序列特征;分别以清华园、昌平、密云为城区、郊区和背景点,获得了 不同功能区为期一年PM2.5中碳质组分的质量浓度对比结果。研究发现,碳质组分0C、 EC质量浓度采暖期高于非采暖期,日均、周均、月均以及季均浓度与PM2.5及气态污染 物S02呈大致同步变化趋势,反映了不同季节燃煤贡献的变化;三个站点OC/TC值以及 TC/PM2.5比较接近,分别为80%和20%,揭示了北京地区PNG中碳质组分化学组成相 对稳定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9月至2004年10月期间,各种污染物年均值都 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第

6、三个采样年较第一个采样年OC、EC、PMz5和SO2分别下降了 32%、 15%、10%和50%,反映了此期间相关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实施的取得的效果。这些研究结 果对于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制定以及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重要时段OC、EC的实时监测,发现了不同季节OC/EC比值的频数分布规律、 碳质组分质量浓度逐时、逐日变化规律,并对北京市城区和郊区二次有机碳SOC的来源 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推断。研究表明,碳质组分浓度极大值出现在上午7:00前后和晚 上20:00前后两个时间段,浓度极小值出现在下午14:00前后,反映了机动车排放和边界 层气象条件的协同影响。研究发现不同

7、季节OC/EC比值频数分布呈不同特征,即:采暖 期、非采暖期分别呈单峰正态分布和双峰分布。这种差异反映了燃煤源与二次有机碳的 相对贡献随季节而变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北京市城区SOC的来源和形成机 理进行了初步推断,所得结论得到了国际同行的积极肯定。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北京市2008 年奥运会举办期间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的监控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定量解析了为期一年正构烷烃、PAHs和有机酸三大类典型有机组分的污染特征。研 究发现,正构烷奇数碳优势明显,采暖期、非采暖期碳数分别呈双峰型(C21、C29) 和单峰型(C29)分布,质量总浓度冬季高于其它季节;PAHs碳数分布采暖期以4环为 主

8、,非采暖期以5、6环为主;一元有机酸偶数碳优势明显,C16、C18是主峰碳;二元 酸以草酸、丙二酸为主,夏季浓度高于其它季节。在此基础上,应用特征参数法和主成 分分析法(PCA)对三大类典型有机组分的污染源进行定性/半定量识别。结果表明,燃 煤、高等植物蜡排放是正构烷烃两大主要污染源;燃煤、机动车排放和油品挥发是PAHs 的主要污染源;油烟、高等植物蜡、二次转化是有机酸的主要来源。上述研究结果将为 评估不同季节人为源与自然源对有机气溶胶的贡献并进而制定相应控制措施提供可靠依 据。建立了北京市含碳气溶胶化学组成质量平衡,解析了 EC、一次OC (POC)、SOC 质量浓度比的关系(L 2: 2)

9、,揭示了有机气溶胶二次转化的重要性;0C被正构烷烽、 PAHs和有机酸三类组分定量解析的部分仅为10%。这对于深入认识我国城市含碳气溶 胶化学组成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为其中难以提取和难以鉴别有机成分的后 续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关键词:OC/EC;二次有机碳;多环芳烽;有机酸;主成分分析法;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Carbonaceous Aerosols in BeijingDuan FengkuiABSTRACTCarbonaceous aerosol is the hot research issue in the current

10、atmospheric field, which can produce negative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ecosystem, climate change and visibility, and is the key component of the regional and complex pollution in China. Carbonaceous components including organic carbon (OC) and elemental carbon (EC), accounts for 20-60% of PM2.5 in u

11、rban area. OC contains thousands of organic compounds, and different category of organics maybe related to different pollution sources.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components of OC, the difficulties of EC measurement and organic compounds extra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the studies for carbonaceous aer

12、osol are less than those for sulfate aerosol, nitrate aerosol and other inorganic aerosols, and few progresses has been made for the past decade. In China, carry out the studies of carbonaceous aerosol, including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ourc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will be of important sig

13、nificance for control the complex air pollution in urban areas. Based on the long-term chemical species sampling of PM2.5, this work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f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carbonaceous aerosol from three aspects: the total of carbonaceous species (OC&EC),

14、secondary organic carbon (SOC) and the typical organic compounds.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data supports and science guide to the urban air pollution control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project in China, and can also be the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related environmental policies.In China,

15、the former studies usually focused either on the total of carbonaceous aerosol, or on some certain category of organics such as PAUs. Additional, most of those studies concentrated on the total suspended particles (TSP) and PM10 samples, and few is related to PM2.5. Especially there is no report abo

16、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of SOC. This work basing on three aspects, i.e., OC&EC, SOC and individual organic compounds, presents both the tot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key point of carbonaceous aerosol, which will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congener studies.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the efficient method for sample treatment because of the limited quantity of PM2.5 sample. In this study, preparation method based on 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 and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