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7.17KB ,
资源ID:49710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9710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优质念奴娇昆仑word范文模板 12页.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优质念奴娇昆仑word范文模板 12页.docx

1、优质念奴娇昆仑word范文模板 12页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念奴娇昆仑篇一:念奴娇.昆仑赏析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赏析】念奴娇?昆仑的主题是什么?它的丰富性可能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严格地说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

2、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那么我们在此再追问一句,?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向我们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我想读者在读到“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时,一定要问毛主席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向前,就会豁然开朗了。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从来都

3、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输得起也赢得起。他胸怀世界的抱负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他读过世界上众多英雄的传记并以此激励自己的壮志。?他在长沙还是一英俊书生时就指点祖国江山,创办新民学会及稍后的湘江评论。?青春时的抱负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丝毫减退,反而越来越高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35年10月,?借昆仑山为着眼点或壮志之出发点,一举表达了他对于全世界的义务、责任及抱负,?这一切都是很具体的,说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而且要铺开到世界的每个一角落,形成燎原之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毛主席对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从这一

4、天开始,?直到后来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学说,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为此,“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 前面谈了此诗的思想境界之美,这里转谈一下此诗的艺术之美。因为我们知道如此复杂的主题本身要表达清楚已不容易,?而且要同艺术相结合就更非易事了,但天公(即昆仑)出来帮忙了,诗人“横空出世”般的胜任了。诗之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功过是非,谁曾评说。诗人在此以昆仑象征祖国,并站在一个高度评说祖 ?国几千年历史的功过是非

5、。气势流畅,有一泄千里之感,从大象入物,又有细节描绘,“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前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二句,?正如作者所说借此一句来形容雪山。此句用得灵妙自然、恰切精当。?再有“人或为鱼鳖”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奇异比喻,?指夏日从此昆仑横流下来的江河湖水已泛滥成灾,加害于人,同时又暗指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之云。?然后破空斗胆一句提问:“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下半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这高”、“这多雪”中的“这”字用得简省好看,?显得诗人内心笃定大气,仅两个“不要”就解决了。接着是“安得倚天抽宝剑”一句,?

6、令人联想到稼轩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二句“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以及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甚至还令笔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倚天屠龙记。?而诗人毛泽东不正是在1935年10月倚天拔剑斩玉龙吗? 最后二行带有预言性质,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潜在之意是诗人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必将普行于全人类。这理想是世界革命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 最后一行的“凉热”二字极富诗意,前者清凉后者热烈,?放在一块加以辩证综合就调出一个恰切的温度,另外,这二字的象征意义也极为精蕴,?含而不露

7、,辗转达意,却又一语中的,?最后应了作者自己所层层推出的主题: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 这首词里,毛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读者立即知道这是“大同”理想;联系到他的事业,这大同理想还不是礼记里幻想的那种,而是马克思设计的那种。当然,马克思得以在中国传播、托根,很可能与礼记那个古老理想深入民族心灵有关,康有为曾依傍那个理想,直到近来讲“小康”,名字还从礼记那段里摘出来的。叫人惊异这个以流变不居著名的世界上,会有那样顽固的继承性;我也隐隐由此想到,一个学说在民众间的传播,往往不在于它论证得使人信服,而别有更深微幽隐的因素,任

8、何时代,群众都没有从学理上了解过自己所信奉的理论。当然,词不是政治学说的论文,它也不可能向我们介绍大同理想的细节,所以,通过昆仑这个意象传达的大同理想,其实还是个两面派、具有兼容性,既适合礼记那个本土的型号,也适合马克思那个舶来的型号。我们得参照作者的平生、思想,才能给这个理想贴上特别的标签这是文艺写作天生具有含糊性、作者的限制不可能天网恢恢的一个例子,同时也是读者具有理解主动性的一个例子。 篇二:念奴娇昆仑鉴赏念奴娇.昆仑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

9、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念奴娇昆仑的主题是什么?它的丰富性可能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严格地说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那么我们在此再追问一句,?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向我们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我想

10、读者在读到“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时,一定要问毛主席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向前,就会豁然开朗了。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从来都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输得起也赢得起。他胸怀世界的抱负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他读过世界上众多英雄的传记并以此激励自己的壮志。?他在长沙还是一英俊书生时就指点祖国江山,创办新民学会及稍后的湘江评论。?青春时的抱负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丝毫减退,反而越来越高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35年10月,?借昆仑山为着眼点或壮志之出发点,一举表达了他对于全世界的义务、

11、责任及抱负,?这一切都是很具体的,说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而且要铺开到世界的每个一角落,形成燎原之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毛主席对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后来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学说,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为此,“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前面谈了此诗的思想境界之美,这里转谈一下此诗的艺术之美。因为我们知道如此复杂的主题本身要表达清楚已不容易,?而且要同艺术相结合就更非易事了,但天公

12、(即昆仑)出来帮忙了,诗人“横空出世”般的胜任了。诗之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功过是非,谁曾评说。诗人在此以昆仑象征祖国,并站在一个高度评说祖 ?国几千年历史的功过是非。气势流畅,有一泄千里之感,从大象入物,又有细节描绘,“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前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二句, ?正如作者所说借此一句来形容雪山。此句用得灵妙自然、恰切精当。?再有“人或为鱼鳖”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奇异比喻,?指夏日从此昆仑横流下来的江河湖水已泛滥成灾,加害于人,同时又暗指中 国旧社会的黑暗之云。?然后破空斗胆一句提问:“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13、下半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这高”、“这多雪”中的“这”字用得简省好看,?显得诗人内心笃定大气,仅两个“不要”就解决了。接着是“安得倚天抽宝剑”一句,?令人联想到稼轩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二句“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以及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甚至还令笔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倚天屠龙记。?而诗人毛泽东不正是在 1935年10月倚天拔剑斩玉龙吗?最后二行带有预言性质,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潜在之意是诗人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必

14、将普行于全人类。这理想是世界革命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最后一行的“凉热”二字极富诗意,前者清凉后者热烈,?放在一块加以辩证综合就调出一个恰切的温度,另外,这二字的象征意义也极为精蕴,?含而不露,辗转达意,却又一语中的,?最后应了作者自己所层层推出的主题: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这首词里,毛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读者立即知道这是“大同”理想;联系到他的事业,这大同理想还不是礼记里幻想的那种,而是马克思设计的那种。当然,马克思得以在中国传播、托根,很可能与礼记那个古老理想深入民族心灵有关,康有为曾依傍那个理想

15、,直到近来讲“小康”,名字还从礼记那段里摘出来的。叫人惊异这个以流变不居著名的世界上,会有那样顽固的继承性;我也隐隐由此想到,一个学说在民众间的传播,往往不在于它论证得使人信服,而别有更深微幽隐的因素,任何时代,群众都没有从学理上了解过自己所信奉的理论。当然,词不是政治学说的论文,它也不可能向我们介绍大同理想的细节,所以,通过昆仑这个意象传达的大同理想,其实还是个两面派、具有兼容性,既适合礼记那个本土的型号,也适合马克思那个舶来的型号。我们得参照作者的平生、思想,才能给这个理想贴上特别的标签这是文艺写作天生具有含糊性、作者的限制不可能天网恢恢的一个例子,同时也是读者具有理解主动性的一个例子。

16、篇三:昆仑之谜华夏史上最大的谜团昆仑之谜华夏史上最大的谜团张望/文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念奴娇昆仑赫赫我祖,源自昆仑;巍巍昆仑,万山之祖!道家的神山,中华的圣山!千古以来,无数英雄心驰神往,多少豪杰怆然慨叹!然而昆仑究竟何在?炎黄子孙苦苦求索了几千年,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昆仑就是现在新疆的喀喇昆仑;有人说,古昆仑是今祁连山;有人说,昆仑在现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以南;也

17、有人说,昆仑根本不在现在的中国,而是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还有人说,昆仑就是圣经里的阿拉拉特山,就在土耳其境内;更有人说,昆仑根本就不存在,它泛指一切高山;甚至有一些人说,昆仑是生殖崇拜的象征,而且十分肯定的说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 关于昆仑的文献记载非常之多,流传下来的最早记载的当属山海经。山海经之西山经西次三经曰:“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大荒西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海内西经曰:“海内昆

18、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在山海经中山经专门记载山脉走向、大河源流和动植物、药材、矿产资源的分布;大荒经专门记载人、神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海内经记载混乱,怪异陆离,怀疑是后人根据山海图所绘的内容进行描述。这三部经中的“西”经都写到了昆仑。一些时代的伟人由此入手,往西探寻,对“昆仑之丘”所在进行了深入考察。 一、六众之师的浩荡征途穆天子西巡关于古人对“昆仑之丘”进行的考察,有史可考的第一位探险者是周穆王。据山西汲县战国墓出土的穆

19、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于穆王13年-17年驾八骏之乘,率六众之师,驱驰九万里,西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昆仑之丘,观黄帝之宫。又设宴于瑶池,与西王母做歌相和。 周穆王生活在西周王朝的中期,即公元前1000年前后,距今已有约3000年,是一个可信的历史人物,上古各类史籍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穆天子传里十分明确地说,周穆王在西行途中,曾经到过昆仑之丘,参观过黄帝留下的宫殿遗址,并派了兵士看守保护。如果穆天子传可信,那么他就是到过古昆仑帝都唯一的史书记载人物,因为在3000多年以前,当时的昆仑之丘上还有黄帝的帝宫存在。这反过来证明,昆仑之丘是存在的,关于黄帝的神话,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由于穆天子这个人,后

20、来进了道家仙系,被道教徒神话得不成样子,竟然有穆天子和西王母一段风流韵事,所以学者们并不重视这部书,在考证昆仑之丘时,也不用它作为证据。我认为,不管穆天子传有多少神话的成分,但穆天子西行的主干,还是与玄奘西游一样可信的。我们不能因为西游记中荒诞的神魔 故事 而否定大唐西域记的真实,也不能因为道教神话的离谱而推翻穆天子传的可信。史记、国语、左传、尚书、竹书纪年里都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如何能一概不相信?倘若如此疑古的话,恐怕可读的史书、文献就很少了。 穆天子传的前三卷详细记述了周穆王西行的情况,从哪里出发、经过哪里、会见过何人、做过何事,书中都有记载。最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是按六十甲子来纪日的,戊寅

21、日到了哪里,庚辰日到了哪里,记载得十分详细。根据六十甲子推算,周穆王戊寅日从河南漳水出发,一路向西北行,渡过了黄河,在第104天的辛酉日,登上了昆仑之丘,参拜了黄帝之宫,中间曾经因为遇风雪、狩猎、拜会外方诸侯,耽误了一些时间,行进时间大约在两个月左右。 周穆王西行,带着六众之师,骑马而行。这为我们寻找昆仑之丘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如果我们现在也能骑上骏马,以一个马队一天的行程计算,重复一遍当年西周穆王率六众之师浩浩西行的壮举,那么,就有可能找到昆仑之丘的位置,即使不能最后确定,但也能指出一个昆仑山大致所在的区域。 二、白发老者的孑孓独行老子西出那么周穆王如何得知昆仑之丘所在呢?因为他拥有禹、

22、伯益等考查地形、治理洪水时所绘的山海图。禹还将山海图铸刻在九鼎上,九鼎在夏、商、周三朝代表着王权,所以只有拥有天下的王才有权过目。担任周王室“守藏室之史”(中央图书馆馆长)的老聃可以阅览各种珍贵典籍,却一直没有机会见到山海图。 但当时发生了一场动乱。周景王庶长子姬朝起兵赶走了继位的周悼王,占领都城,自立为王。公元前5l8年,老聃守丧期满返周,仕宦于姬朝。而后晋、郑扶持周敬王组织了十国联军进行反攻。公元前5l6年,姬朝兵败之际,率余党焚毁都城,携带大量周室典籍和青铜礼器逃往楚国隐居,而身为的楚国人的老聃也一同前往。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遣的人终于追杀了姬朝,但周敬王未能够追回典籍,只好重新向天

23、下征集图书,以重建周王室图书馆。 诗、书、礼、乐、易等五经辗转到了孔丘之手,后与孔丘所著春秋一起成为儒家“六经”。山海图却与老聃一同下落不明,而流传至今的山海经则充满了古楚语的味道。而数十年后,有人再次见到了老聃,那就是函谷关的关令尹喜。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之后,老聃“青牛薄辇”出关往西而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了。 老聃出关西去,究竟要去哪里?为何决心如此坚定?很有理由怀疑,当世学识最渊博的老聃看过了山海图,而山海经的后九卷满篇楚语,正是他据图所作。但是他对这部千古奇书也充满了疑问,想按照地图找到昆仑之丘所在。估计在路途中遇到了沙暴之类的危险或被野生动物袭击,从此成了失踪人口。也有人传说他到了印度

24、,点化了乔达摩悉达多。 三、钦命使臣的实地探险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有人进贡了一只奇异的鸟,拿各种食物喂它,它都不肯吃。东方朔看见这只鸟,就说它的名字叫毕方,爱吃蛙类和荸荠。一试验,果然正如东方朔所说。皇帝问东方朔怎么知道的,他说山海经中有记载,看了自会知道。皇帝大感惊奇,于是向东方朔索读山海经,还下令朝廷大臣都读山海经,并对昆仑之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公元前119年,汉朝已控制了河西走廊,并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漠北,准备彻底击溃匈奴。此时,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并命张骞根据山海经以及尚书禹贡的记载找到昆仑所在。对汉武帝颇有微词的人认为此举隐藏着求仙动机,也有人认为他其实就是为了寻找美

25、玉。但不管汉武帝出于何目的,他促成了张骞的这次开创历史的伟大行动。 这一次,张骞开辟了功垂千古的丝绸之路。他也没有忘记皇帝交代的特殊任务。依据“河出昆仑”这条重要线索,张骞派遣的专家组带领探险队顺着塔里木河寻找河源。汉书西域传称,“河有二源,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历尽千难万险之后,探险队终于在于阗西南方的玉龙喀什河源头找到了“群玉之山”。这里属于葱岭(今称帕米尔高原)东南部,有着大规模的冰川,巨大的玉矿床就在冰山之下,但是无法开采,只能到冰河中拣玉砾。在此还可以看到西南面有座“高万仞”的大山(海拔7562米),冰雪覆盖,光芒四射,可望而不可达

26、,当地人称之为“喀朗圭塔克(意为黑石)”。探险队将拣到的美玉带回长安,汉武帝以及专家们根据皇室所藏图书进行校验,发现其中有种玉正是古籍中所说的“琅玕”,产于“槐江之山”。而山海经称槐江之山“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汉代语音“喀朗圭”与“昆仑丘”读音相近,于是汉武帝正式确认于阗西南的“喀朗圭塔克”为山海经中所说的“昆仑之丘”。司马迁在其名著史记大宛列传中也记载了这件事:“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四、满清皇帝的翻案之举康熙三探河源汉武帝确定了昆仑之丘所在,一千八百年来,不断有人提出疑问,但由于缺乏实地考察的条

27、件,心怀疑问的人都未能推翻之。隋唐时突厥人所说的“喀喇昆仑”(意为黑山)也指此处。唐朝人还认为喀喇昆仑与祁连属同一山脉,将喀喇昆仑称作“西昆仑”,将祁连山称作“东昆仑”,二者之间的整条巨大山脉统称作“昆仑”。同时,唐宋两代也认同山海经、禹贡、水经注等古籍所说的“河水”是指西域的塔里木河而非黄河。 但是清朝的康熙皇帝却认定古人所说的“河”就是指黄河,“昆仑之丘”当为黄河的源头。唐太宗曾派李靖探寻过黄河源头,认定遍布小湖泊和泉眼的星宿海和终年积雪的大积石山(现被藏人称作阿尼玛卿山,海拔6282米)为黄河源。康熙既想扳倒汉武帝的这桩铁案,也想推翻唐太宗的结论。 康熙三次派遣考察队重新探寻黄河的源头,

28、越过星宿海继续前行,找到了上源的三条支流。虽无法确定正源,但是考察队发现了南面的一座终年积雪的高山(海拔5267米),藏语叫“职权玛尼木占木松”(意为祖山),蒙古人称之为“巴颜喀拉”(意为富饶的黑山)。康熙认为“喀拉”即“昆仑”,于是钦定巴颜喀拉山为“昆仑之丘”。后来据说西藏有位大喇嘛进京朝觐,告诉康熙皇帝昆仑就是佛经中所说的阿耨达大山,就是喇嘛教的圣地、印度河源头冈底斯山,梵语称“开拉斯”(意为雪山,主峰海拔6721米)。于是康熙便称冈底斯山为“大昆仑”,称巴颜喀拉山为“小昆仑”。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即指“大小昆仑”。 康熙此举是为了营造“满蒙汉藏本一家”

29、的观念,起到了团结民族关系、巩固对青藏地区控制的作用。汉武帝的定论渐渐被世人淡忘,圣祖皇帝的说法在清朝成为主流观点。五、质疑先帝的大胆推理魏源释昆仑康熙的说法纯粹出于 政治 目的,与各种地理古籍所记载基本不符,完全经不起推敲。率先勇敢地站出来质疑圣祖皇帝的是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有一篇释昆仑,其观点源自于在汉武帝说法的基础上,对地图和近代地理资料的考证。魏源也认为古籍中所说的“河”指黄河,但他认为塔里木河才是黄河的正源,于蒲昌海(即罗布泊)开始潜行地下,至甘肃小积石山复出。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中心,只入不出,水面又没有什么升降,在还不懂蒸发原理的时代,最简

30、单的最直觉的解释是湖水潜行地下流走了。黄河源头又不远,所以魏源说“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塔里木河潜行地下复出为黄河的说法,如果不考虑海拔高度差的话,确实可信。 传说中,无论中国人所说的“昆仑之丘”,还是印度人的“阿耨达大山”,都在大地中央,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从地图上看,亚欧大陆的中央就是葱岭,即帕米尔高原。魏源认为帕米尔高原上的乔戈里 峰就是世界最高峰。而乔戈里峰事实上也正是世界上垂直高差最大的山峰,靠中国一侧单峰高差达4700米,海拔也仅次于珠穆朗玛峰。他还认为汉武帝的说法过于片面,“昆仑之丘”并非某座山峰,而是一系列山脉的总称。而葱岭一带名为“喀喇”或“喀拉”的地方很多

31、,如喀拉峻山、喀拉库里湖、喀拉喀什河。因此他主张“昆仑之丘”应指整个葱岭。魏源还主张瑶池即新疆的哈喇淖尔(又称大龙池)。 但是,在满清社会依然实行文化专制的情况下,魏源的呼声没有得到多少人的响应。六、引经据典的专家考证众说纷纭随着大清王朝的轰然瓦解,专制统治彻底结束,中国人的思想又再次活跃起来。康熙的说法很快被人推翻,魏源的观点也站不住脚。罗布泊湖地海拔800米左右,而甘肃小积石山最低处海拔1735米,黄河伏流重源的说法在海拔测量法发展起来后,显得很荒谬。于是人们对“昆仑之丘”的讨论重新浮出水面。 然而,在没有政府组织的情况下,学者们根本没有条件去进行实地考察,因此他们的观点基本是考经据典而来

32、。台湾作家苏雪林(鲁迅死后,以“反鲁斗士”而闻名)女士认为“昆仑”以及“阿耨达”就是圣经中说所的“亚拉拉特”,在西亚的土耳其。她的主要依据是山海经西山经记载“昆仑”有“河水、赤水、洋水、黑水”四条河发源,而圣经也说“有河从伊甸流出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 印度神话中的“阿耨达”也有“银牛口,金象口,玻璃狮子口,琉璃马口”四条大河流出。 1985年, 历史 学家何幼琦先生发表了海经新探一文,认为山海经所描述的地方其实很小,方圆不过千里,古昆仑就是山东的泰山。他对与昆仑有关的河流都作了考证,河水即黄河,赤水即沂水,流沙即泗水,弱水即大汶河,青水即肥河,黑水即大清河,(后来又说是小清河),洋水即沭水,西海就是古巨野泽。 1987年第5期民间文学论坛发表王红旗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