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2.25KB ,
资源ID:495256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9525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述而篇第七.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述而篇第七.docx

1、述而篇第七述而篇第七 述而篇第七(共三十八章)7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今译】孔子说:“只传述旧的文化典籍 而不创作新的,相信而且喜爱古代的文化,我私下把自己比作老彭。”【注释】述:传述已有的成果。作:创作新说。好:喜爱。窃:私下。第一人称的谦称。老彭:指彭祖。传说是颛顼(五帝之一)的玄孙陆终氏的第三个儿子,姓钱名铿(),尧封之于彭城。彭祖善养生,会导引之术,活到800岁。“老彭”前加“我”,表示孔子对“老彭”的尊敬和亲切。【评点】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2、,是孔子对自己著作和教学思想的概括。孔子认为自己像老彭一样,喜好古代文献而加以证信,只述不作。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围绕古文化典籍的整理做了大量工作。对此,孔子十分谦虚地说自己是“述而不作”。实际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既述且作的。周代文化演变到春秋末期,已经疲敝,中国文化到了反省时期。所谓反省,就是自觉地解析。孔子兴办私学,自觉地承担起三代文化承传的历史使命。是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核心由“尊尊亲亲”提升为道德形上的仁义原理。孔子既然有述也有作,为什么说自己只述不作?一方面固然是自谦,另一方面是作了圣人之事,于心不安,故讳言之。因为在

3、古代,著作是圣人之事,只有天子才能制礼作乐。7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今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厌倦,这对我来说还有什么呢?”【注释】识():记住。厌:满足。何有:有什么。【评点】孔子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领会知识,运用知识,而不在于炫耀自己博学多识,所以他主张默默地牢记所学的知识,这是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要当好先生,先要当好学生,孔子深知学习对已经为人师的自己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所以博闻强记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学,他深刻地理解R

4、20;教”与“学”的关系,他对教和学的态度是:自己努力学习永不满足,认真教诲永不疲倦。永不满足以谦虚勤奋为前提,永不疲倦以不怕劳苦为动力。孔子从不敢以“圣人”自居,然而他认为做到好学勤教并不困难。“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反映了这位“万世师表”的精神风貌。孔子诲人不倦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敬业爱生,坚信“后生可畏”,对学生以诚相待,不嫌学生短处。二是教书育人更重育人。平日,与学生平等相处,与学生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做仁人、君子。三是教学相长。孔子从不讲师道尊严,相信&

5、#8220;三人行必有我师”,承认自己说的做的并不总是对的。四是以身作则。孔子强调“身正”是“正人”的前提和导向,重视“身教”的作用。7 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今译】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习不讲习;听到义所在,却不能去做;有错误不去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呀!”【注释】义:指正义的、合乎道义义理的事。徙():本义是迁移。这里指徙而从之,使自己的所作所为靠近义。不善:不好,指缺点,错误。【评点】孔子这里说的只是担优,并

6、不是自己身上有这些缺点。既然能时常担心,不断反省自己,那就可以避免上述缺点,使品德走向完美。如果我们能像孔子一样有这种忧虑意识,进德修业就不是难事了。当时执政者修德,因为执政者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孔子忧国忧民之心和追求仁德的精神状态。 7 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今译】孔子闲居时,仪态舒缓,神色和悦。【注释】燕:通“闲”。申申:容貌舒缓。夭夭:神色和悦。【评点】此章是门徒记叙孔子闲居时的仪态。内心安详自在,外表舒坦自适。孔子不仅言教,同时也重视身教,所以门徒们也记述孔子的行为、仪态,作为学习的典范。闲居无人时,一般是人们仪态比较

7、松懈的时候,孔子能做到松而不弛,说明他持身严谨。 7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今译】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久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注释】甚矣:到极点了。甚:极。不复:不再。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评点】孔子的“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源于周公的“明德、慎罚”的治国原则。孔子在学术思想上继承了周公治世治国重在人类精神道德建设,尤其重在修民之德的思想传统。孔子盛赞周公的文治武功,而且向往能够践履躬行周公之道。本章是孔子感叹自己年事已高,但大道

8、却仍未能施行。所谓梦见周公,未必是真的说梦,而是未能推行大道的隐语。从唯物历史观来看,行周道以救世,是历史进步还是历史反动,这要与孔子所处社会性质联系起来认定孔子是哪个阶级的代表。不过,孔子爱周礼、行周道是为了救世救民,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7 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今译】孔子说:“立志于道,据守于德,不违背仁,优游于六艺。”【注释】艺:即“六艺”,指礼(礼仪)、乐(音乐)、书(文字)、数(算术)、射(射技)、御(驾车)六种技艺。【评点】本章孔子关于教育方针的概括。“志于道”

9、即以行道(犹言主义)为志向、理想;“立于礼”即以礼为准则做人;“据于德”即以德为根据、根基;“依于仁”即思想言行以“仁”为依据、为标准;“游于艺”即掌握各种技能,主要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希望他的弟子能从政,“游于艺”显为“从政”准备条件。可见,孔子的教育方针、目标主要是德育方针、目标,因为,其教育方针内容主要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因素也有,但智、体、美服务于德。 7 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

10、焉。”【今译】孔子说:“从十五岁开始的人,我从来没有不加教诲的。”【注释】束修:亦作“束脩”,其含义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束发修饰”,指岁以上的少年和青年人;一说是十条干肉,古时见面的薄礼。未尝无:即“不曾无”,表示“从来没有不”的意思。【评点】本章是孔子对“有教无类”最好的注释。只要十五岁以上的年纪,孔子都愿意把他接受,视为学生加以教诲,这是孔子向贵族垄断教育发起的挑战。春秋之前,“学在官府”,办教育,受教育都是贵族

11、特权。其教育面向限于统治阶层狭小范围,其教育目的仅为培养统治者的接班人。可是,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都可以也应该接受教育。贫贱与富贵不应成为可否接受教育的限制条件。事实上,孔子的门弟子确实出身很“杂”。其中有的是贵族子弟,也有的是平民子弟,且后者居多。有的温文尔雅,有的性情刚毅,有的善思善问,有的则多一些惰性。传说孔子培养了三千多学生,在古代可以说是奇迹了。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历来有人视孔子守旧、保守,然而,他在“有教无类”这点上,却表现了不守周礼,不顾等级制的拘限,表现出大胆改革和精心实践的革命精神。 7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今译】孔子说:“ 教导学生 ,不到有问题想问的时候,不去开启他;不到想问却问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讲了一方面不能联想到其他方面,就不再教导他了。”【注释】愤:有问题要问。启:启发。悱():口欲言而未能。隅:墙角。反:通“返”,此处指返回给以佐证。复:再次教育。【评点】孔子这里讲的是我国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开端。启发,这是学生有了发问求知的要求,教师给以指导和帮助,使学生明白。这同武术界说的“点拨”是一个意思。学习有动机,才容易提示引导;学习时能思索,才有继续深入学习的可能。由这种方

13、式所得的教学效果往往会使学生懂得快,记得牢,老师用力少而收效大。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经过了思考,便有了求知的要求。这样得来的知,就近似孟子说的“自得”。孔子在教学中重视采用启发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符合教学规律,他的教学方法也是我们现代教育应该遵从的教学原则。不过,启发式教学也不能到处套用。对于学生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还是要灌输。在这种情况下也要求学生提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说,启发式和灌输式,各有各的用处。 7 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今译】孔子在有丧事的人家旁边吃饭,未曾吃饱过。【注释】有丧者:有丧事的

14、人,指刚刚死去亲属的人家。【评点】孔子在死了亲属者的旁边进餐,因同情失去亲人的人,自己就食欲不振,食不甘味,从来不曾吃饱过饭,表明孔子有一颗对死者家属的恻隐之心,即富有人世间最宝贵的一片同情心。我国古代对于丧礼是非常重视的,它直接体现了孝道,所以制度规定的很严密。孔子眼看到丧礼,与人同哀,心存哀痛恻隐之心,难过得吃不下饭,这是礼的一种表现。7 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今译】孔子这天哭泣过,就不再唱歌。【注释】是日:这一天。歌:唱歌。【评点】本章与上一章内容有联系。在古代,唱歌是士阶层生活的一部分,孔子是喜爱唱歌的,当他因吊死问疾而哭泣过,余哀尚存,故当日不再歌唱,这是孔子仁心仁德的表现。由此

15、也可见,孔子为人处事都合于礼,循礼而行。 7 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尔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今译】孔子对颜渊说:“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吧!”子路说:“你若统帅三军,谁会跟您?”孔子说:“徒手与老虎搏斗,赤脚淌水过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与他共事的。 我共事的, 一定是面对任务便恐惧谨慎,善于谋略而能完成任务

16、的人呀!”【注释】行:行动起来。舍:舍弃,此指不用。是:这个。行:统率,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上、中、下三军。这里,泛指军队。与:偕同。暴虎冯(í)河:空手与老虎搏斗,赤足淌水过河。与:共事。临事:面对任务。惧:害怕,这里有小心谨慎的意思。【评点】本章孔子赞美颜渊安贫乐道,随遇而安;教育子路尚智不尚勇。“暴虎冯河”是无智愚勇,“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才是大智大勇。举大事者必慎其始终,谋在事先而昌,事在谋先则亡。鲁莽待事如暴虎冯河者,无谋愚勇,不足成事。7 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

17、所好。”【今译】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话,就是做市场的守门卒我也愿干。如果求它不到,我还是做我所爱好做的事。”【注释】而:如果,假设连词。执鞭之士:手执皮鞭维持秩序的市场守门人。从:顺从,听从。【评点】孔子主张凡事都要符合道义,对贫与富这人生重大问题更是如此。孔子并不反对富,相反鼓励人们追求富,但这种富取之有道。合乎道义的富,虽然是执鞭的下等差事,他也愿干。不合乎道义的富,即使大富大贵,君子也不取,还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孔子对富的态度,是对那些唯利是图,为富不仁者的一种有力批判。7 13子之所慎:齐,战,疾。【今译】孔子小心谨慎对待的事情是: 祭祀之

18、前的 斋戒,战争,疾病。【注释】齐:同“斋”。指古代在祭祀之前虔诚的斋戒。要求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房,沐浴净身等等,以达到身心的全面整洁。【评点】斋戒是表示祭祀的诚心。古人认为只有经过这种斋戒,才能与神明相通,神明才能接受你的祭祀。关于祭祀,按孔子的看法,万物源于天地,子生于父母,那么人之敬天祭祖实属一种忠孝之道,是祀者自身情意的需求和满足。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心里上真诚的要求,好比思念一个死去的母亲,必须达到如在眼前的程度,才算是相思之至,至于他的灵魂有无并不重要。战争,因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安危存亡和人民群众的死与伤。疾病,因关

19、系个人的健康与生死,在古代还认为疾病损害了的是父母的身体。因此孔子对这三件事都取慎重态度。 7 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今译】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很长时间不觉得肉的美味,说:“真料想不到这乐曲效果竟达到如此迷人的境地。”【注释】韶:传说是虞舜时创作的乐曲,水平很高,音乐境界很优美。三月:比喻很长时间,不是实指三个月。不图:想不到。【评点】孔子非常重视诗乐教育的育德作用。“乐”与“诗”相连,“乐”指乐曲。“诗”就是

20、歌词。而“乐”(音乐、舞蹈)可以养人之志,冶人之性,陶人之情。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对“乐”在培养人的性格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对乐很喜欢,有较深的造诣,且从文化蕴含上有较深刻的把握。韶相传是虞舜时的音乐,在孔子看来,虞舜天子的位置是从尧禅让而来的,因而是“尽美尽善”的。从孔子对韶效果的评价,足以说明孔子对韶乐极尽赞叹,是在乐涵蕴之善。7 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21、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今译】冉有问道:“老师赞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好吧,我去问问老师。”子贡进到孔子屋里,问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道:“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有什么怨恨呢

22、?”子贡出来,对冉求说:“老师不赞助卫国的国君。”【注释】为(è):帮助。卫君:指卫出公蒯辄。卫灵公死,由其孙子蒯辄继位。诺(ò):应答声。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要立次子叔齐作继位人,叔齐却不从。孤竹君死后,兄弟互相推让,先后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两人曾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兄弟两人耻食周粟,逃到首阳山,共采蕨薇以充饥,结果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下。封建社会把他两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求仁而得仁:追求仁德,得到的也是仁德。【评点】本章记叙孔子以仁为依据判断是非。公元前493年,孔子一行还在卫国。当时卫国发生了蒯聩和蒯辄(卫

23、出公)父子争夺君位的事件。卫出公想请孔子来帮助自己。冉有便向子贡打听,孔子是否愿帮助蒯辄。子贡的问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以迂迴曲折的手法进行试探。他先从历史上打出与卫国父子争位相反的两个人:伯夷、叔齐,问这两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接着又深入一步问:“怨乎?”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这样高度赞扬伯夷、叔齐,自然不会赞成卫出公了。既然不赞成卫出公,他也就不可能在卫国做官了,自然也不会出面帮助蒯辄的忙。7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今译】孔子说:“吃粗粮

24、,喝白水,弯着胳膊作枕头睡,乐趣也就在这里了。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财富和尊贵,这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注释】饭:作动词用,作“吃”解。疏食:粗粮。水:古代与“汤”相对,指热水;“水”指冷水。饮冷水,说明生活的艰苦。肱():胳膊。【评点】作为人,对富贵钱财的态度应该是:可以追求,但不能以自己的信仰和节操去换取。这就是孔子多次强调的“非义不取”。苏轼也有名言:“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不义之财应视如浮云,浮云虽空,或可为大自然

25、增一景;不义之财,越重则日后所受惩罚越烈,这是被历史和现实所证明了的。7 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今译】孔子说:“增加几年寿命,五十岁去学习易经,这样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注释】易:即易经、又称周易,古时占卜用书。大过:大错误。【评点】孔子认为易经是一部穷理尽命之书。一个人把易经学好了,就能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可以无大过。由于孔子对易经的推崇,大大提高了易经在经书中的地位,使它成为五经之首。近人冯友兰也说:“吾人行为,能取法于易,即可不致有错。”(中国哲学史)把易看作是求道、求圣,

26、指导为人处世的准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十分注重通过学习来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避免犯错误。7 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今译】孔子有时讲普通话,读诗、书、执行礼仪,都讲普通话。【注释】雅言:即“正言”,当时周王朝京都地区所通行的官话,就像今天全国通行的汉语普通话。正言相对于地方言而言,意即王都之语音最正。诗:即诗经。书:即书经。执礼:祭祀活动或国与国之间的礼宾交际活动。【评点】为了便于传播自己的学术观点,孔子平时带头讲当时周王朝京都地区所通行的官话。鲁国地方的方言,是孔子用的母语。为了便于交际,交流思想,更为了顺全大局,孔子自觉采用官话,特别是诵读诗、书

27、,执行祭祀和外交礼宾活动时,都采用官话。这实在是很有远见的。7 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今译】叶公向子路了解孔子的为人,子路当时没有回答。孔子听说后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呀,发愤用功而忘记了吃饭,乐于追求道义而忘记了忧愁,简直不知道衰老就要来到了,如此而已。”【注释】叶:春秋时,楚国一地名。有个叫沈诸粱的人,字子高,任那里地方官,人们称他为叶公。女:同“汝”,你。奚:为什么。云尔:如此而已。云:代词,如此。尔:同“耳R

28、21;,罢了的意思。【评点】孔子不以“圣人”、“仁人”自居,却公开标著自己“好学”,他这种朝气勃勃、好学上进的精神,少也如此,壮也如此,老也如此,值得我们效法。任何人,终其一生,其成就的取得、声名的形成,无不与其一生的刻苦精神密切相关。刻苦而自觉苦者为下品,刻苦而自得其乐者为上品,因为成就每每在理想追求之中。7 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今译】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我爱好古代文化,是勤奋敏捷去求得知识的人。【注释】古:指古代文化。【评点】“

29、;生而知之”是唯心的,孔子从没赞许哪个是“生而知之”的人,也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的人,他说自己只是爱好古代文化,并且勤奋追求这些知识的人,也就是属于“学而知之”的。人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一是书本即前人经验知识的总结,二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经历体会。没有“好古”精神,就无法继承前人;没有“敏以求之”的态度,就难以立足社会。孔子不仅“好古”,而且对古代文化进行了卓有成就的整理,他“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文心雕龙&

30、#183;原道),历史的功绩永远不会磨灭。 7 21子不语:怪、力、乱、神。【今译】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注释】语:作动词,谈论。【评点】人们可以出于个人涵养或身份地位、利害关系而有所不谈、有所不问、有所回避。正如孔子反对叛乱和暴力就不言乱、力;不相信鬼神、难解释怪异,就不语神、怪一样。孔子的修养已够“中庸”,堪享尊敬。然而,社会要发展,就必须直面现实、解决矛盾,就不能如孔子一样“不语”就算了事。 7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今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

31、,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效法,与他们类似的缺点自己则要改掉。”【注释】三:古代常用作不定的数词,可译为“几个”。行:走路,此处可理解为在一起。师:取法,效法。【评点】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与缺点的人,往往就是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孔子学无常师,从每个人身上都能学到东西。所以他说:即使和少数几个人同路,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我照着去做;他的缺点也能使我反省,促使我改掉自己的错误。只要抱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好学态度,无论什么环境,

32、无论是什么人,自己都可以从中得到学习和提高。善于向别人学习,主动发现和寻找老师,不是容易的事。有些人,以年长自居,以官高自居,以资格老自居,瞧不起别人,不愿向别人学习;甚至贬低别人,嫉妒别人。这样的人,在孔子面前应该感到羞愧。以伟大自居者,一定渺小;不以伟大自居者,倒往往伟大。自古皆然,将来也不会变。7 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今译】孔子说:“上天赋予我特别的品质,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注释】德:品质,这里指一种特别的品质。桓(tuí :宋国的司马向氏,为宋桓公的后代。孔子周游列国,经宋时,与弟子在大树下习礼,桓欲杀孔子拔其树,弟子劝孔子快走,孔子因此说了这番话。【评点】本章充分体现了孔子临难不惧、处之泰然的态度,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桓魋的怨恨。“天生德于予”是孔子抒发自己对桓魋的怨恨之情。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