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5.78KB ,
资源ID:494289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9428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修辞手法的使用 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修辞手法的使用 宏.docx

1、修辞手法的使用 宏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

2、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修辞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例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阿房

3、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详细解释如下: 人的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只能对事物某些特定的属性加以认识,因此在人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人类艺术活动的“通感”实际上就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

4、、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可见,通感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像你看着满园的春色,会哼起“春之歌”一样。现实生活的文字的印记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记。例如,“摇曳的音调”、“表情冷漠”、“一弯寒月”等词语中,视觉、听觉、触觉构成了通感。人们常用“甜美”形容歌声,“甜”本属于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人的五种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视觉与听觉。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通感哲学基础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则,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

5、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练习1: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A.排比B.通感练习2:我只是伫(zhu)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过。A.拈连B.通感练习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A.比喻B.通感拈连拈连(nin lin),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

6、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例句】 例子(1):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例子(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例子(3):你别看我耳朵聋,我的心并不聋啊!. 例子(4):他飘飘然地飞了大半天,飘进土谷祠,照例应该躺下便打鼾。(鲁迅阿Q正传) “飞”和“飘”都不是形容人的词语,在这里巧妙地用于描写阿Q,表现了阿Q在调戏小尼姑之后得意的心情。细说修辞格甲事物一般都是具体的,多数在前;乙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多数在后。这种辞格,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一)拈连的种类拈连可分为全式

7、拈连和略式拈连两类。 1.全式拈连 甲乙两事物都出现,拈连词语不可少。它像锁链一样,使前后拈连在一起。例如: 好哇,大风,你就使劲地刮吧。你现在刮得越大,秋后的雨水就越充足。刮吧,使劲地刮吧,刮来个丰收的好年景,刮来个富强的好日子。 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 锁得自己的身, 锁不住革命的精神! 黄饭和臭菜,蚊蝇和虱蚤, 瘦得了我的肉, 瘦不了我的骨。(坚强的战士) 例 中的“刮”,本来是用于甲事物“大风”的,这里顺势“拈”来“连”在乙事物“丰收的好年景”和“富强的好日子”上,使不搭配的动宾结构,在超语言常规的用法下,巧妙自然地拈连起来,生动别致地表现了美好的愿望。例把适用于“身”的“锁”巧妙地

8、用到“精神”上,把适用于“肉”的“瘦”巧妙地用到“骨” 上,突出强调了革命战士高尚情操、宁死不屈的无畏精神。 根据表达需要,有时把甲乙两事物颠倒次序,即乙事物在前,甲事物在后。例如: 一双茧手力万钧, 掰开大山夺乌金。 壮志在胸镐在手, 干劲万吨煤万吨。(李隆汉采工) 大红花我心里早戴上喽,评功的时候我就说过:年轻人戴上青枝绿叶大红花分外的好看(不是蝉) 2.略式拈连 甲事物省略,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省略,乙事物必须出现,借助上下文,省略的内容还是清楚的。例如: 冬冬冬冬冬。声音单调吗?一点也不觉得。因为每一声冬冬都敲出对旧事物的诅咒,敲出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美好的祝愿。(萧乾鼓声) 我只是伫立

9、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过。(宗璞紫藤萝瀑布) 例省略了甲事物“敲出冬冬声”。例省略了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流过”。 (二)运用拈连要注意的问题1.拈连要贴切自然。不能单纯注意字面上的联系,主要应从内容方面考虑,才能“拈”得自然,“连”得贴切。例如: 夜里天冷北风急, 班长下岗月儿西; 手拿针线灯下坐, 为我熬夜缝军衣; 线儿缝在军衣上, 情意缝在我心里。 把缝军衣的“缝”巧妙地拈连于下句,变异运用,组成“情意缝在我心里”,深刻表现了战士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深厚革命情谊。 2.拈连要注意甲乙两事物在语义上必须有内在联系。甲事物是乙事物的根据或条件,乙事物只

10、有联系甲事物才能得到确切深刻的理解。例如: 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诗选植树歌) “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这种动宾搭配是临时的变异用法,离开了“种下一株株的树秧”就推动了依据,不好理解。种树是造福后代,所以说“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拈连移就区别1.“拈连”是指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巧妙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用于乙事物,这种修辞方法叫拈连。例如: 他飘飘然地飞了大半天,飘进土谷祠,照例应该躺下便打鼾。(鲁迅阿Q正传) “飞”和“飘”都不是形容人的词语,在这里巧妙地用于描写阿Q,表现了阿Q在调戏小尼姑之后得意的心情。 2“移”就就是:“遇有两个印

11、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甲印象的性状移属于乙印象的,名叫移就。我们常见的,大概是把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 例如: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 戴个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寂寞的梧桐树“寂寞原本形容“她们”被移用来描写梧桐。 相同点都是将用于甲事物的词用在本不适用的乙事物身上。 不同点拈连的甲事物要在前面出现,而移就则不需要出现甲事物。 拈连所用的词一般是动词,做谓语,而移就所用的词一般是形容词,做定语。 作用不一样:前者的作用是形象生动,后者的作用是简练而深刻。比喻(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

12、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练习1:汪女士双颊涂的谈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满脸上,腼腆的迷人。A.暗喻 B.明喻夸张(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

13、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练习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A.比拟 B.夸张练习2: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从沙石上流过的水)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A.比喻 B. 排比排比(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14、。对偶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练习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A

15、.对偶 B.对仗练习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A.对偶 B.对仗练习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A.对偶 B.对仗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1. 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意义。 长江大桥纪念碑碑文:“它象征着和平,它象征着幸福,象征着劳动的光辉。” 2. 指用部分事物代表全体。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不是信:“正如 中国戏上用四个兵卒来

16、象征十万大军一样。” 3. 用来表示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 冰心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十):“在此却是雪未化尽,鸟儿已成群的来了。最先的便是青鸟。西方人以青鸟为快乐的象征,我看最恰当不过。”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十:“百合花,那是我们的爱情的象征。” 4. 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如 鲁迅的小说药的结尾,以 夏瑜坟上的花圈象征革命的前景或希望。 5. 迹象;特征。 叶紫丰收:“火样的太阳,将宇宙的存在都逗引得发了暴躁。什么东西,在这个时候,也都现出了由于热而枯萎的象征。” 冰心 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浑身上下,最带着艺术家的象征

17、的,是她那对永远如在梦中的迷茫的眼光。”夸张(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1、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

18、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比拟和比喻的区别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方法: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

19、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如: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二者是不同的修辞格

20、。比拟:修辞手法的一种,包括拟人、拟物。是直接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作人来写。举例:小鸟在树上唱歌。这就是拟人。比喻:一种修辞方式,即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举例:她像一只受伤的小鸟瑟缩地偎依在他的身旁。比拟、拟人、比喻的区别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高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21、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

22、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 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

23、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

24、动作和思想赞同名称说明主要作用比喻明喻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特征,使人容易理解,并引起想象。/ 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暗喻用“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借喻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博喻把一个本体比作几个喻体。通感比拟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的修辞方法。拟人使事物人格化、具体化了。/ 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拟物则常常表现出作者对被描写对象的憎恨和蔑视。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的修辞方法。夸 张根据表达需要,对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突出特

25、征或作者的想象,加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的感情。引 用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明论理,增强表现力,说服力。排 比排比必须是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设 问设问一般是采取自问自答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反 问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利,更富启发,语气更确定,感情更强烈。对 偶(对仗)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

26、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形成鲜明的对照,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反 语使用语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多数是表示讽刺嘲弄的。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战斗性。反 复(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就是反复。强调突出思想,加强与气,渲染感情。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 间隔重复起到前后、首尾的呼应作用对 比(对照)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对照。对照比较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出出来,表现作者鲜明的态度情感。借 代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借代。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揭示出人货物的特征,并引发读者联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