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8.47KB ,
资源ID:4873940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8739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晋人书法的势.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晋人书法的势.docx

1、晋人书法的势晋人书法的势 长期以来,研究书法史的人一讲到魏晋书法,就会说“晋人尚韵”。然而,韵的概念比较抽象,用在书法艺术的表现上很模糊,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因此这种说法在理论和实践上意义不大。最近几年,有感于“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根源,进一步与其他文化相融合,取长补短,取菁去芜”(余英时语),很多人的创作强调碑学和民间书法,理论研究则努力从源头上去发现一些影响书法历史发展的根本问题,用当代意识加以阐发。因此特别关注魏晋时期的各种作品和理论,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结果越来越觉得魏晋书法的特征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的话,应当是“势”。势就是在连续书写过程中点画运动的节奏变化。晋人尚势,表

2、现在审美观念、创作理论和作品风格等方面。一、重势的审美观念西晋时期,楷、行、草都刚成熟,书法家在创造这些字体时,被它们的艺术魅力所震撼,纷纷写文章,从各个角度加以欣赏和赞美。卫恒有隶势和字势,鍾繇有隶书势,索靖有草书势,刘劭有飞白书势,杨泉有草书赋,成公绥有隶书体,王珉有行书状,鲍照有飞白书势铭,萧子良有古今篆隶文体等。这些文章受当时流行的赋体文学影响,都写得很铺张,最典型的是杨泉的草书赋:“乍杨柳而奋发,似龙凤之腾仪。应神灵之变化,象日月之盈亏。书纵竦而植立,衡平体而均施。或敛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攒剪而齐整,或上下而参差。或阴岑而高举,或落箨而自披。其布好施媚,如明珠之陆离。其发翰摅藻

3、,如春华之扬枝。其提墨纵体,如美女之长眉。其滑泽淆易,如长溜之分歧。其骨梗强壮,如柱础之丕基。其断除穷尽,如工匠之尽规。其芒角吟牙,如严霜之傅枝。众巧百态,无尽不奇。宛转翻覆,如丝相持。”这种铺陈夸张的文字想象丰富,比况奇巧,在表现方法和审美观念上有几个特征。第一,注重形的模拟。汉字始于象形,“随体诘屈,画成其物”,特别强调结体造型,发展到汉代,又进一步强调点画的造型,分书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蔡邕的笔论说:“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这些文章都继承了“法象”的传统,大量采用比喻,成公绥的隶书体说:“垂象表式,有模有楷”,卫恒的四体书势说:“冀以存古人之象”。第二,在形的模拟时,特别强调形势

4、并重。因为所有的形都是在运动中完成的,有一定的势;所有的势都是凝固在纸上,有一定的形。形必须靠势来激活,势必须靠形来显现,没有势的形是泥人木偶,没有形的势根本就不存在。形和势的存在相辅相成,形和势的表现相映成辉,只有形势合一,才能表现有生命的形象。因此这些文章中所有的“法象”的比喻,都不会只讲像什么东西,一定同时会讲这种东西处在什么样的运动状态之中,具有什么样的势。例如索靖的草书势说:“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虫蛇虯蟉,或往或还,类婀娜以羸羸,歘奋亹而桓桓。及其逸游盼向,乍正乍邪,骐骥暴怒逼其辔,海水窊隆扬其波。芝草蒲萄还相继,棠棣融融载其华。玄熊对踞于山岳,飞

5、燕相追而差池。举而察之,又似乎和风吹林,偃草扇树,枝条顺气,转相比附,窈娆廉苫,随体散布。纷扰扰以猗靡,中持疑而犹豫。玄螭狡兽嬉其间,腾猿飞鼬相奔趣。凌鱼奋尾,骇龙反据,投空自窜,张设牙距。或若登高望其类,或若既往而中顾,或若倜傥而不群,或若自检于常度。”夸张的描述都是通过形的比喻来强调势的力度和速度的。第三,在形势并重时又往往以势为先。当时字体的发展,从分书到楷书,从隶书到行书,从章草到今草,共同的特点是强化点画之间的连贯,书法家在连贯书写中发现了运动感和节奏感,发现了势的魅力,因此特别欣赏,不仅许多文章以势为名,如四体书势、飞白书势等等,而且他们在作形势合一的比喻时,往往更加注重势的描写,

6、不惜笔墨,竭力夸张,给人的感觉好像“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一样,得了势就可以忘记形,“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例如成公绥的隶书体说:“或若虬龙盘游,蜿蜒轩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虬龙”和“鸾凤”都是虚幻的想象之物,用来作为喻体,是因为它们在想象中具有强大的势感。这种比喻,目的不是激发人们对形的联想,而是对势的感悟。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所谓古人,其实明确地说就是指魏晋南北朝时的书法家。“以势为先”,是当时流行的审美观念,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帮助正确解读当时的各种理论著述,否则常常会感到不知所云。例如梁武帝评王羲之书法“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目的是要表现它的“笔势雄逸”

7、,强调的是势,但是后人从形的角度去理解,就认为太虚拟了,不伦不类,诟病说“此何等语”。二、重势的创作理论重势的创作观念由汉末蔡邕首倡,他的九势在讲了形和势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之后,就特别强调势的表现,“上以覆下,下以承上”,“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并把基本点画的写法分成疾势和涩势两类,认为“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这种观点到魏晋南北朝已被普遍接受,鍾繇、卫铄和王羲之都有相关著述。(一)鍾繇鍾繇的书论见于宋人陈思的书苑菁华,其中关于创作的论述有两条,一条说:鍾繇的笔法得自蔡邕,“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其中所强调的筋,就是上下点画因连绵之势而带出的牵丝

8、。另一条说:“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这条讲用笔方法与点画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王镇远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中说鍾繇以“天”与“地”分属“用笔”与“流美”,显然出于易传以来的自然元气化成万物的理论。淮南子天文训就说:“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始)。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尃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王充的论衡骨相中也说:“禀气于天,立形于地。”可见古人以为天地的形成天在前而地在后,天定而地成。天是清气所化,是无形的;地是重浊,有形的。鍾繇将这种理论移用到书论中,以为用笔似天而流美似地,天定而

9、地成。用笔是因,流美是果,流美的动感来自连绵的书写之势。这两段话都特别强调势。(二)卫铄卫铄有笔阵图,其中关于创作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势。“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分书笔画有横、竖、撇、捺、点,没有钩,楷书、行书和草书中的钩(包括趯和挑)都是上下笔画之间的映带,属于流美的表现,因此用笔与银钩的关系也就是用笔与流美的关系,都强调势的表现。第二强调形。“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第三强调形势合一。文章中心内容是讲基本点画的写法,用的都是比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丶,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丿,陆断犀象。 钧弩发。丨,万岁

10、枯藤。 浪雷奔筋节。”仔细分析这些比喻,写一横要“如千里阵云”,喻体为云,这是形;喻状为千里之阵,这是势。“千里阵云”有形有势,属于有生命的形象,这是喻旨。同样,写一点要“如高山坠石”,喻体为石,这是形;喻状为高山坠落,这是势。“高山坠石”有形有势,属于有生命的形象,这是喻旨。所有的比喻都通过形势合一的方法,让点画既是空间的存在,有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同时又是时间的存在,有运动的变化。形势合一,时间与空间合一,这样的点画就有生命感了。根据这三方面的强调来看,卫铄的创作理念是形势并重的。(三)王羲之传为王羲之的书论著作比较多,创作观念表现的很充分,特点是强调形势合一。第一,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夫

11、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在这段话中,意在笔前的预想内容一是形:“大小偃仰”,二是势:“筋脉相连”。为什么要强调形,他紧接着解释道:“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因为这种写法没有变化,没有对比,没有阴阳关系,违背了“书肇于自然”的根本原则。至于为什么要强调势,他以宋翼的例子,讲基本点画的用笔。因为有势的介入,才有生命的气息。文章特别强调形势并重,即使是重势的草书,在讲到“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之后,紧接着就强调兼顾造形,“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并

12、且“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注重造形变化的丰富性。第二,书论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讲形的写法,例如:“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如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

13、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另一部分讲势的写法,例如:“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第三,笔势论共十二章。创临章第一说临摹:“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

14、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临摹要尽形尽势,其过程先是熟悉手感,然后稍得形势,再接着偏重形似,最后的遒润和抽拔,又强调笔势。启心章第二讲创作,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前面部分完全相同,核心观点就是形势并重。从第三章到第七章讲形的写法,视形章第三为形的总论,说点章第四、处戈章第五、健壮章第六细述点画之形,教悟章第七细述结体之形。从第八章到第十章具体讲势的写法,观形章第八应当为“观势章第八”,形字是势字之误,理由是前面已经有了“视形章”,不应重复,而且内容讲多种用笔方法,属于笔势范围。开要章第九细述点画之势,节制章第十细述结体之势。总括第十章的内容,一言以蔽之,形势并重。总之,王羲之的创作理

15、论既注重形,这是传统观念,又强调势,这是时代特征。相比于当时一般著作的“以势为先”,王羲之没有偏向,形势并重。三、重势的作品风格西晋书论偏重字体赏析,东晋书论强调技法研究,到南北朝,书论开始关注对书法家及其风格的品评。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开其端,接着有王僧虞的论书,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袁昂的古今书评和庾肩吾的书品等。这些品评虽然简要,但是对今人的研究来说,可以弥补因作品缺失而带来的史不足徵的遗憾。下面我们就以这些材料为主,从草书和行书两个方面来看当时作品风格的重势倾向。先说草书。卫恒四体书势说:“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后有崔瑗、崔寔,亦皆称工。杜氏杀字甚安

16、,而书体微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又说:“河间张超亦有名,然虽与崔氏同州,不如张伯英之得其法也。”根据这两条材料,可知张芝书风源自杜、崔两家,尤其是“甚得笔势”的崔氏之法,并且在崔氏基础上“转精其巧”,有进一步发展。唐代虞世南书旨述云:“史游制于急就,创立草稿而不之能;崔、杜析理虽则丰妍,润色之中,失于简约。伯英重以省繁,饰之铦利,加之奋逸,时言草圣,首出常伦。”张芝书法的特点是结体简化,用笔迅疾,点画出锋,强调“奋逸”之势,而且“首出常伦”,因此在后人的书论中,被认为是书法史上从章草向今草转变的第一人。张芝之后有卫瓘和索靖,晋书卫瓘传说:“瓘学问深博,明习文

17、艺,与尚书郎敦煌索靖俱善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汉末张芝亦善草书,论者谓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王僧虞论书说:“瓘采张芝草法,取父书参之,更为草稿,世传甚善。”晋书索靖传说:“靖与尚书令卫瓘俱以善草书知名,帝爱之。瓘笔胜靖,然有楷法,远不及靖。”王僧虞论书说索靖“传芝草而形异,甚矜其书,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卫瓘和索靖都取法张芝而有所发展,卫瓘是“更为草稿”,索靖是字势如“银钩虿尾”,都进一步加强了连绵的笔势,但是从刻帖中的作品来看,索靖字宽,取横势,卫瓘字瘦,取纵势,卫瓘比索靖更加强调上下连绵之势。卫瓘和索靖之后有东晋王羲之和王献之。王羲之作品有个别的章草意味比较浓,但大部分已纯然今草,如

18、十七帖等,上下笔画都有连绵的映带关系,只是刚从章草中脱胎出来,还不够鲜明。王献之不满意父亲这种草书,据张怀瓘书议说:“子敬年十五六时,尝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以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变体。”他建议父亲变旧体,创新体,而新体的特点是“极草纵之致”,具体方法一是省略,“穷以伪略之理”,二是连绵,“章草未能宏逸”。他的草书在王羲之基础上,进一步“改右军简劲为纵逸”,强调了连绵之势,创为笔画与牵丝连绵相属的“一笔书”,如十二月帖。再讲行书。文献记载行书的创始人为刘德升。羊欣采古今能书人名说:“刘德升善为行书,不详何许人。”在南北朝时,由于史不足徵,他已经是个云

19、里雾里的人了。羊欣又说:“颍川鍾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车征。二子俱学于德升,而胡书肥,鍾书瘦。”鍾繇的创作观念如前所述,特别强调书写之势,因此他学刘德升,以瘦为特征。瘦即字形纵长,这是强调笔势连绵的必然结果。而且据书苑菁华记载,他的书法风格为“点如山摧陷,摘如雨骤,纤动如丝毫,轻重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璨璨分明,遥遥远映者矣。”所谓的“去若”,“来若”,“遥遥远映者”,全是势的表现。鍾繇学刘德升而字形偏长,笔势连绵,有时代感,因此当刘德升不知何许人也,鍾繇实际上成了行书第一人。鍾繇之后有卫铄,淳化阁帖卷五有她的与释某书:“卫稽首和南。近奉敕写急就章,遂不得与师书耳但卫随

20、世所学,规摹鍾繇,遂历多载。年廿,著诗论草隶通解,不敢上呈。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笔势洞精,字体遒媚,师可诣晋尚书馆书耳。仰凭至鉴,大不可言,弟子李氏卫和南。”卫铄的书法上承鍾繇,下启王羲之,而上承下启的法脉是“笔势洞精,字体遒媚”。王羲之的行书姨母帖横平竖直,结体宽肥,笔画之间很少钩连,笔势映带较少,隶书意味较浓。何如帖等则为成熟的行书,结体纵长,笔势连贯,基本上做到了逆入回收,上一笔画的收笔就是下一笔画的开始,下一笔画的开始就是上一笔画的继续,整个书写过程,从纸上的笔画到空中的笔势,再从空中的笔势到纸上的笔画,连成一气。王羲之的行书强调笔势,但是表现得比较含蓄,笔断意连

21、,每个字相对独立,大小正侧、俯仰开合,各有各的造形、各有各的表现,形势兼顾,没有偏重。晋书别传云:“献之幼学父书,次习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率尔师心,冥合天矩。”王献之书法早年学王羲之,后来转学张芝草书,追求连绵的笔势。他认为章草不够宏逸,今草省略连绵,都“不若稿行之间”,所谓的“稿”即草稿,“行”即行书,“稿行之间”的字体就是今人说的行草,代表作如鸭头丸帖,上下笔画和上下字都牵丝映带,浑然一体。比较王羲之与王献之书法的特点,大王内擫,点画和结体的中段向内收缩,成腰鼓状;小王外拓,点画和结体的中段向外鼓胀,成铜鼓状。就点画的形状来说,沈尹默二王法书管窥说:“内擫是骨胜之书”,“外拓是筋胜

22、之书”。就结体的用笔来说,内擫强调方折,外拓强调圆转,手腕在运动时,圆转外拓是顺的,翻折内擫是拗的。顺则快,容易连,拗则慢,容易断。因此张怀瓘书断说:“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大王擅长“真行”即行楷,基本上字字独立;小王擅长行草,上下连绵。小王的外拓比大王的内擫更容易得到笔势,更擅长写草书,结果在东晋以后的尚势书风中,王献之的影响迥出时伦,超过王羲之,风靡了宋、齐两朝。在宋,“名垂一时”的代表书法家羊欣以能传大令之法著称,当时人就说:“买王得羊,不失所望。”在齐,代表书法家王僧虞也取法王献之,书断说他“祖述小王”,宋文帝称赞他“迹逾子敬”。除此之外,更有一批大大小小的书法家都受王献之

23、的影响。例如孔琳之,王僧虔云:“孔琳之书放纵快利,笔道流便,二王后略无其比。”书断称其“善草、行,师于小王,稍露筋骨,飞流悬势,则吕梁之水焉。时称曰:羊真孔草。又以纵快比于桓玄。”淳化阁帖有其行草书日月帖,字势挺拔修长,上下连属,一派小王风范。再如薄绍之,张怀瓘书论说:“子敬殁后,羊、薄嗣之。”他的风格据袁昂古今书评所说:“字势蹉跎,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乃至挥毫振纸,有疾闪飞动之势。”这些作品中的“飞流悬势”和“疾闪飞动之势”,都是在小王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四、尚势书风的终结魏晋南北朝,尚势的创新书风发展迅猛,变化速度之快,不仅体现在前辈与后代之间,如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之间,又为古今”,

24、再如王僧虔与王慈、王志,唐摹万岁通天帖中,王僧虞的太子舍人帖稳健沉厚,略显古质,而王慈的安和帖、王志的喉痛帖跌宕洒落,一派新风。不仅如此,变化速度之快还体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早期与暮年不同。虞龢论书表说:“鍾、张方之二王,可谓古矣,岂得无妍质之殊?且二王暮年皆胜于少”,又说:“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上一代与下一代不同,一个人的早期与暮年也不同,对于这种快速变化的原因,虞龢指出:“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他所谓的妍,与羊欣和王僧虔所说的媚意义相近,都是指风格的流畅怡悦,妩媚动人,都是鍾繇“流美”一词的演变,都是强调笔势所带来的效果。进入南

25、北朝,书法家越来越强调创新,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萧子显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史张融传说:“融善草书,常自美其能。帝曰:卿书殊有骨力,但恨无二王法。答曰: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创新呼声使笔势追求越演越烈,鍾繇和王羲之虽然都强调笔势,但是比起小王和小王的后继者们,都显得陈旧,不能收拾人心了。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说:“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南齐书刘休传记萧子云说:“羊欣重王子敬隶书,世共宗之,右军之体微古,不复贵之。”强调笔势的写法一路高歌猛进,结果背离了它原初的推动力文字的实用功能。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作为交流工具,一方面要使用便捷,这推动了草体

26、发展,促进了连绵书写和笔势表现。另一方面要易于辨认,如果牵丝缭绕,点画不分,字形讹谬,它又会出来阻止连绵书写和笔势表现的进一步发展。萧梁时代,笔势发展出现了拐点。庾元威在论书中批评当时的书法说:“但令紧快分明,属辞流便,字不须体,语辄投声。若以已、巳莫分,東、柬相乱,则两王妙迹,二陆高才,顷来非所用也”,又说:“余见学阮研书者,不得其骨力婉媚,唯学挛拳委尽。学薄绍之书者,不得其批研渊微,徒自经营险急。晚途别法,贪省爱异,浓头纤尾,断腰顿足,一、八相似,十、小难分,屈等如匀,变前为草。咸言祖述王、萧,无妨日有讹谬。”当时的书法家虽然“咸言祖述王、萧”,但实际上“两王妙迹,二陆高才,顷来非所用也”

27、,他们的创作都太强调势了,以至于“日有讹谬”,严重影响了文字的识读。与庾元威同时的北朝学士颜之推也表示相同的看法,他在颜氏家训中说:“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至梁天监之间,斯风未变。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颇行伪字;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便转移。尔后坟籍,略不可看。北朝丧乱之馀,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在这些批评中,所谓“一八相似,十小难分”,所谓“前上为草,能旁作长”,都

28、是过分连绵的结果。它们超越了当时人的辨认极限,有违文字的实用功能,因此遭到了普遍反对。北朝文字学家江式论书表和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都抨击了“字体诡怪”的现象。这种反对和指责反应到书法艺术上,出现了复古诉求,代表人物为梁武帝萧衍,他在观鍾繇书法十二意中说:“元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瘦。今古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张芝、鍾繇,巧趣精细,殆同机神,肥瘦古今,岂易致意。真迹虽少,可得而推。逸少至学鍾书,势巧形密,及其独运,意疏字缓。譬犹楚音习夏,不能无楚。过言不悒,未为笃论。又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学子敬者如画虎也,学元常者如画龙也。”梁武帝的“有异众说”是:小王不如大王,大王不如

29、鍾繇。特别推崇鍾繇的古肥,本质就是反对今妍,反对流美,反对过分连绵的书写之势。他的书法创作也是这样,“状貌奇古,乏于筋力”就是缺少笔势的映带表现。萧衍的复古论本质上反映了当时字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当新的字体走向成熟之后,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巩固和完善阶段。而且他作为帝王,居高声远,影响巨大,因此复古论马上就一呼百应,大行其道。萧子云是当时最著名的书法家,梁书本传上说他“自云善效鍾元常、王逸少而微变子敬体”,主要是从王献之书风中脱胎出来的。他在上梁武帝的论书启中自我检讨说:“臣昔不能拔赏,随世所贵,规模子敬,多历所年。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达字体,又以逸少不及元常,犹子敬不及逸少。因此研思,方

30、悟隶式。始变子敬,全法元常。迨今以来,自觉功进。”取法从王献之转向鍾繇,这种改弦更张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也赞同复古,他说:“伏览书(即萧衍观鍾繇书法十二意)用前意若非圣证品析,恐爱附近习之风,永遂沦迷矣。伯英既称草圣,元常实自隶绝,论旨所谓,殆同璿玑神宝,旷世以来莫继。斯理既明,诸画虎之徒,当自就缀笔,反古归真,方弘盛世。愚管见预闻,喜佩无届。”他认为萧衍的复古观点具有力矫时弊的作用,但是陶弘景的“反古归真”取折中态度,特别推崇介于鍾繇和王献之之间的王羲之,认为梁武帝的褒贬可以“使元常老骨,更蒙荣造,子敬懦肌,不沉泉夜。逸少得进退其间,则玉科显然可观。”陶弘景的折中观点

31、似乎得到了梁武帝的认可,他在答陶隐居论书启中特别主张文质彬彬的表现方法和审美观念:“夫运笔邪则无芒角,执手宽则书缓弱,点掣短则法臃肿,点掣长则法离澌,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比并皆然,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扬得所,趣舍无违;值笔连断,触势峰郁;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简下注,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适眼合心,便为甲科。”并且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特别推崇王羲之书法,誉之为“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从汉末开始强调书写之势的潮流,终止在梁武帝时代,定尊于王羲之

32、书法。定尊的原因在形势兼顾,庾肩吾书品评王羲之书法“尽形得势”,梁武帝观鍾繇书法十二意说:“逸少至学鍾书,势巧形密。”到唐代,太宗李世民完全继承了这种观点,贬抑小王,推崇大王,为晋书御撰王羲之传论,称其尽善尽美,特别强调指出:“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前句“状若断而还连”,讲连绵的笔势,后句“势如斜而反直”,讲摇曳的造形。王羲之书法开创了形势兼顾的传统,历代书法家尊奉王羲之为“书圣”,其实就是尊奉形势合一为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五、结语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的发展从重形到重势,经历了巨大转变,最后定格在形势并重上,开创了书法艺术发展的全新格局。它的意义无与伦比,概要地说,有三个方面。第一,汉末的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他所说的“自然”包括万事万物和人的情感,就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内容。“阴阳”就是各种各样的对比关系,也就是用笔的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