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2.33KB ,
资源ID:47710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7710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初中物理新课标之集体备课.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初中物理新课标之集体备课.docx

1、初中物理新课标之集体备课专题学习集体备课模块六 集体备课(上) “同课异构”是对同一个教学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上课。不同的老师,所上课的结构、风格及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不同,这就构成了相同内容不同教学形式的课。这种授课模式对比性强,有利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下面就几位教师就“动能和势能”及“空气的力量”两课的教学设计分别进行说课和剖析,共同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重难点的处理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的教学特色,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教学领悟的能力。 一、关于“动能和势能”的课例剖析

2、 关于“动能和势能”的课例剖析,首先是两位教师说课,然后请几位教师评议,说课教师再修改,大家再评议。一是为广大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就如何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提供案例,二是为教师如何观课和议课提供样板。 1.“ 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 (1)赵逸庶老师对“动能和势能”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展示(简称A)。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且能够解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教学重点:对动能和势能概念的理解及关于动能和势能相关因素的讨论,并且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学生在讨论动能和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他的理解容易发散,目标指向不够集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3、法和讨论法,采用多媒体,用到速度传感器、小钢球、玻璃球、小纸盒和水槽以及细沙等教具。 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我通过一段视频引入课程,让学生看到飞翔的小鸟对行进中飞机的危害,同时对能量的含义进行简单介绍,我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形式的能量。然后插入5张图片,第一张图片是子弹穿过物体,第二张图片是水墨画,第三张图片是跳台滑雪,第四张图片是打夯,第五张图片是撑杆跳高。继而让学生将这5张图片反映出来的能量,进行归类。我希望学生能够归纳出子弹和流水由于运动提供一个能量,跳台滑雪和打夯由于高度变化有能量,撑杆跳高是发生了弹性形变产生了能量,这个就是弹性势能,由此,导出运动产生了能量,引出动能的含义,告诉学

4、生动能的单位。 其次,在学生知道运动产生能量以后,采用师生讨论的办法,讨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研究。在学生设计实验时,一要提醒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控制其他因素,只研究一个因素的改变来设计实验。二要让学生注意怎样改变质量,怎样获得速度,通过改变速度,让学生想到讨论目的是确定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怎样比较动能大小的因素。在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后,我选择比较好的方案在讲台上完成这个实验。如我采用小球从斜面下滑,撞击纸盒的设计方案,随着距离增大,动能增加。由于初中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能量守恒的概念,当小球从不同高度落下时,获得的速度不一样。于是我让学生直观感觉到现象的差

5、异:高处落下速度大,低处落下速度小。因为学生不能明确小球在同样高度下落时,产生一样的速度,所以我这里采用速度传感器来做补充。最后得出结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质量和速度速度相同的时候,质量越大动能越大,质量相同的时候,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再次,对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的理解。以定义为出发点,然后是单位,随后讨论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由于已有前面的基础,所以这个讨论相对容易一些,当然也要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变量。对重力势能的比较,同样是学生实验设计的难点。我计划采取应用一个水槽和细沙的方式,为学生演示。物体落下以后,势能越大,沙子下陷的距离越大。对于弹性势能,学生只需要了解什么是弹性势能即可,因为课程

6、标准不要求学生掌握它与什么因素有关。但需要强调一下弹性形变,弹性形变是指产生形变的“力”消失之后,物体恢复原状。最后提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合称为势能。 最后,关于知识点的运用。我先是让学生讨论车辆限速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对车辆进行限速。然后讨论为什么在同一路段上,不同的车辆行驶的速度不同,目的是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动能的大小与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接着根据教材中列出的一些常见物体的动能,让学生思考速度和质量哪一个因素对动能的影响更大。如教材中的第1题,馒头可以伤人,这说明一个质量较轻的物体,只要在行进过程中达到一定速度,就可以造成伤害。又如高空坠物,这个例子在生活中比较常见。随后小结,我让学生自己回

7、顾这一节课学习的知识,你们学习到哪些方法,对你们的日常行为有什么启示。最后,教师布置作业,教材中的2题、3题和4题。 (2)张勇老师对“动能和势能”的教学设计(简称B) 教学内容:四川版初中物理教科书,八年级第九章第六节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解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教学重点:对动能的实验探究。 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采用实验、举例、合作讨论的方式呈现对动能的探究。 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让学生观察关于海啸的录像,我直接指明海水具有能量,从而引导学生把自己关于动能的思维认识全部讲出。通过课前展示的海水撞翻汽车,归纳出物

8、体能对外做功,具有能量。在学生列举出动能事例后,我设计一个小实验。请三个学生来台前展示:第一个学生举起铁球,第二个学生拉开一张弓,第三个学生不断地用铁球撞击矿泉水瓶。随后让学生分析以上三种情形是否具有能量,各具什么特征。在学生讨论后,我们先对滚动的小球加以研究,讨论结论是小球因为运动击倒了瓶子,也说明刚才的海水同样因为运动冲走汽车和房子,两者的动能有大小之分。然后进一步讨论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结合刚才的视频让学生提出猜想,我将学生的猜想罗列到黑板上,追问学生验证猜想的方法。因此,学生逐步明确教材上的探究方案。 其次,让学生带着疑问思考探究方案,为什么从高处放下小球,为什么选用大小不同的

9、铁球,或者为什么要选用木球和铁球等。我继续引导学生,让他们阅读教材第174页的内容,明确实验顺序及注意事项,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先对动能产生感性的认识,同时能够让学生对势能和动能转化有一个初步的感悟。通过总结,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第一,不同质量的铁球与木球沿斜面滑下,会发生什么现象。第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铁球沿斜面滑下,会发生什么现象。第三,相同质量的铁球沿斜面滑下,又会发生什么现象。让学生大致区分出所设想方案的不同。大部分学生喜欢选用教材上的方案,但也不排除学生选用的其他方案,我在课堂上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在学生实验时我来回巡视,必要时我会做一些简单的指导。 再次,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让

10、学生完成教材第174页的练习,我继续追问,质量与速度这两个因素哪个对物体的动能影响更大,如何通过实验来求证。我在这里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希望学生通过对书本上探究方案的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随后,我让三位学生上台,仍然重复刚才的实验。学生提出问题,两位同学在张弓搭箭与举高铁球时都没有移动,是否具有“能”。我顺其自然,形象描述出他们具有的“能”叫势能,再让学生区分两个势能的不同:一个举高,一个拉弓,让学生对二者进行细化分类。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得出一个近似、粗浅的概念。学生会提出其中一个与重力有关,另一个因为变形。我再次追问,重力是否具有势能,变形是否具有势能,

11、再次通过师生讨论明确观点。在这里,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例如把一个物体放在桌子上,另一个物体举高掉下来,让学生了解到重力势能不仅需要重力,还要举高。又如用铁丝缠绕弹簧,拉开铁丝后,弹簧变形无法恢复到原状,这个弹簧不再具有弹性势能。 最后,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分组谈一谈收获。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不是特别难,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思想的感悟和研究过程中的设想。然后,我布置作业并提出问题,怎样探究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能否设计出与教材上不同的方案。由此为下节课铺垫。 2.对“同课异构”课例的剖析 赵老师和张老师分别展示了他们对动能和势能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下面,对这节“同课异构”课进行剖析

12、。 邓老师:两位教师都把教学重点放在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方面,用相似的实验来进行教学,说明他们在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上是比较一致的,都在全面认识课程之后,得出总体结论。新课程标准实施十年以来,教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逐渐熟悉,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应再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的流程设置进行说课,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出三维目标的要求。两位教师是否能够真正地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如赵老师,在他的练习题中,让学生说出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方法,应该有一点过程与方法的含义,不过我觉得是不是真正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也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两位教师在课

13、程目标中,都提出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与物体做功相关,因此,从能量到动能再到势能,应该有一定的协调和过渡。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更强调用做功的多少来反映物体具有的能量,然后进行迁移。这里还需要一个前提,即明确能量和做功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多和少的对比。我们也看到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升华了探究的过程,在比较动能时不仅借助于实验器材,还提出相关问题。赵老师教学设计的课程导入,能够一目了然地让学生感觉到教学重点,但它涉及到相对速度等问题,会不会导致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产生迷惑,这个问题有必要引起教师的注意。 蒋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两位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要求。

14、两位教师都设计了较好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但教学进程有些繁杂,不够简明和精炼。课程的设计不在于求多,而在于求精,有一两个比较好的、能真正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便可。教学设计一定要精练,让学生觉得教师有明确的逻辑顺序,这样能被学生所接受,繁杂的设计会干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在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做了一些拓展提高的内容,这有可能干扰学生的理解,干扰他们对基础探究方法的掌握。例如,教学实验里涉及的体积问题,可能会干扰基本教学。教师的拓展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适度。此外,还要考虑教材资源的利用和取舍。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时间不足,造成不足的重要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取舍教材资源。在这方面,张

15、老师的教学设计做得很好,特别提到了如何利用教材资源,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有效的活动以及引导上。 贺老师:如今教师对初中新课程标准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知道探究过程的重要,知道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但在列举实例方面,还有待于完善。对于举例,教师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吸引学生的兴趣,二是有利于教学。由此可见,两位教师列举的实例都比较单薄。张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例子相对较好,对于海啸等灾难性的例子,虽说不人道,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海啸的视频,再播放一段平静海面的视频,让学生自然感到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再如呼啸的龙卷风对比平静的白云,让学生自然感到有速度

16、就有能量。相比之下,A教学设计中小鸟与飞机的实例,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学生知道小鸟的速度小,飞机的速度大,实际上是相对速度大,这就牵扯到参考系数转换及动能的相对性,如果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便不易解释。另外关于弹性势能的实验,有必要将弓箭在学生面前射出,学生会自然感觉到它在恢复的过程中产生了能量,发生了形变。此外,两个教学设计的最后实验都由教师亲自演示,我们可否考虑一下在条件合适的时候让学生来演示,可以利用手边的器材达到这个效果。还有一点,在赵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所采用的速度传感器,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利用必要,不需要做出很严格的解释,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后面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上。 廖老师:通过两位

17、教师的展示,发现他们都将实验的侧重点放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上面。教师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不断推进教案设计的完善程度。无论是关于导入,还是关于后续的控制变量,都应该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由浅到深。如教学设计A的飞鸟案例导入,很可能让后续的内容变得复杂。导入的案例,要更多地体现出实用性,不能由此产生一些更加复杂的问题。二是教师的逻辑要流畅,思路要清晰,并不是拓展越多,效果越好,相反很可能让学生更困惑。总体来讲,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做调整。二是所选取的联系生活的素材要简单,不要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三是教学设计的线条要清楚,明确那些内容要精简,留下宽裕的时间来把握更核心的内容

18、。 3.两位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再改进 (1)赵逸庶老师改进后的教学设计(简称A) 首先,我在不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改进课程的引入部分。删除小鸟和飞机相撞的事例,替换为杭州最美丽妈妈的事例,妈妈用手接住从楼上掉下来的孩子,导致妈妈的手臂骨折,但孩子得以幸存。我通过这个事例从重力势能的角度来进入教学,随后简要介绍能量的问题,即物体能够做功就是有能量。然后我问学生知道哪些形式的能量,从而提炼出四种形式的能量,子弹打击物体、水磨、高空跳伞滑雪以及打夯,我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归类。跳伞滑雪和打夯由于被举高而具有能量,而子弹打击物体和水磨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能量,进而引出动能和势能。接着对影响

19、动能大小的因素进行讨论,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讨论上,而不是放在具体的实验上。讨论花费的时间更多一些,包括提醒学生在讨论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控制变量。我让学生注意怎样改变质量、速度,以及怎样比较动能的大小,动能的大小决定了它能够对外做功的多少。 其次,通过实验,我让学生发现小球落下后推动纸盒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大,动能越大。考虑学生没有形成机械能转化的概念,所以我采用速度传感器来测量小球在水平面上,碰到纸盒之前的速度。让学生观察小球在质量不同、速度相同状态下的运动,方便学生理解,得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接下来我让学生讨论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让学生自主完成讨论,实验由我和学生在讲台上共同完成。 在

20、讲完重力势能之后提出弹性势能,因为弹性势能的内容比较复杂,而且课程标准对它的影响因素不做要求,所以我只是简单地提出。由此,我总结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合称为势能。随后是应用设计,包括车辆限速问题涉及的动能。课后的探究是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的形式来进行判断,判断质量和速度究竟哪一个对物体的动能影响更大。接下来是小结,最后是练习。通过馒头伤人、高空坠物这两个例子,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2)张勇老师改进后的教学设计(简称B) 在教学分析上我不做太大的改动,我只做进一步的说明。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导入环节激趣;第二,能量概念的建立;第三,动能概念的建立。接下来,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

21、素。在完成探究之后,如果时间充足,那么我进一步对势能进行阐述。在引入阶段做出如下改动。首先我展示一个平静、优美的海面,再通过海啸录像来展示出潮水冲走汽车与房屋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物体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从“能”的角度说明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具有能量,继而我再通过板书来引出这节课的标题和能量单位。 接下来我通过铁球撞击矿泉水的实验,导入动能的定义与影响动能的因素,再沿用教材上的探究实验,分别让不同质量的小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上静止滑下。在这个地方,学生可能会遇到困惑,如小球由不同的高度落下,速度是否一样。此处我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教材,阅读伽利略传的内容来排除疑问。另外伽利略传的内容还提供了新的实例

22、,即如果小球把木块撞得比较远,就表明小球的动能比较大。经过这个试验得出结论,即在速度一样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动能越大。 既然影响动能的因素还有速度,那么我们继续来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我引导学生用质量、体积一样的两个小球,在斜面的不同高度滑下,来击打斜面上的木块。通过木块移动的远近,进一步得出结论,对于质量相同但速度不同的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接下来我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一个拉弓,一个是举高铁球。在这里,沿用原有的设计引出关于势能的问题。然后我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收获,并进一步解答学生的疑问,让学生意识到影响动能因素的问题,即质量和速度哪个因素更能明显地影响动能,随后提出势能

23、。最后我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下节课的探究内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4.对“同课异构”课例的再解析 贺老师:重新设计后,两位教师的思路非常流畅,重点与难点更加突出,都体现出新课程探究合作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更多依托于研究教材。对于新课程,除了要改变教学方法,还应该改变一些评价方式的内容。教师提出的一些在拓展方面的题目,呈现出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两位教师应该在将来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此外,两位教师的修改意见也都很好,有两点值得肯定。第一点,列举的事例更清晰,直指本课的课题,做到为课题服务,而且鲜活生动,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第二点,科学探究的思路更清晰,有

24、效地为课题服务,学生对控制变量方法的领会更深,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帮助很大。但还有不足之处,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可以从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方面入手,进一步明确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将两者的关系体现出来。 蒋老师:通过这两位老师的教学说明,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没有所谓固定的教学方式,两位教师通过对教学设计的改进,让思路更加清晰,更加条理化。说明教学是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多做一些预设,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此外,也说明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可以逐步改进常规课的教学。对于“同课异构”,可以有多种讲法,都是通过比较找出异同,这样才能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还有进一步调

25、整提高的空间。 廖老师:两位教师具体授课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改进后赵老师的教学设计,更侧重对概念的学习与深入理解。而改进后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侧重于通过探究实验来建构概念,在能力情感方面全面推进。二是两种知识点的落实方式,都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关于高空坠物,美丽妈妈的案例引入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同时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张老师还可以在讲完动能、势能或二者的转化之后,再将这个案例提出,来作前后呼应,这样就有利于整个课程的全面推进。特别需要指出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在改进后,更加清晰。这在开始就应该抓住两个量,其一,相同质量,不同速度,其二,相

26、同速度,不同质量。但这里有一个默认内容,即如何知道速度会导致动能发生变化,这就需要事先介绍高度和速度的关系,即高度越高,速度越大。另外,还有一个需要认可的内容,小球撞击木块时,怎样表明它的动能更大,这里有一个事先的认定,即滑行越远,动能更大。如果时间充足,教师还可以拓展体积方面的内容。教师将重力势能的探究放在课外,这是比较灵活的设计,非常不错。 总之,通过这两轮不断的讨论和展示,我们从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知识的学习,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最终实现自己教学素养的全面提升而努力

27、。 模块六 集体备课(下) 本话题拟通过一名教师关于“空气的力量”的说课和另三名教师关于“空气的力量”的部分教学视频片段,进行“同课异构”的剖析。 1. 唐乐老师关于“空气的力量”的说课展示 教材分析:这节课是沪教版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关于大气压强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展示。 教学难点:明确大气压强的概念。 教学重点:对于托里拆利实验的理解,大气压强的计算与变化。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虽然对物理学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分析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大气

28、压强这一抽象的概念。 教法与学法:主要运用实验探究和分析的方法,先从复习提问液体压强的特点引出液体压强的公式。 教学过程如下。 (1)大气压强概念。我先做演示实验,拟通过“覆杯实验”和“吞蛋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大气压强的概念。接着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这个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猜想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然后我从力学的角度分析,先让学生计算教室空气的质量,接着我引导学生明白,空气也受到重力,空气跟液体一样也具有流动性。由液体压强引出大气压强的定义,从而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内容。 (2)测量大气压强。通过提问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引出托里拆利

29、实验,我先对其进行简单介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我对托里拆利实验进行讲解。由于水银有毒,所以采用视频讲解的方式,讲解过程如下。其一,我介绍托里拆利实验的装置,演示托里拆利实验,继而分析计算。其二,我引导学生利用液体压强的特点与等效法得出大气压强等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最后我引导学生利用液体压强公式,利用等效法得出大气压强的特点,再强调大气压强,可以支撑760毫米的水银柱。 (3)巩固与拓展。第一,我提出两个思考问题。其一是长度为1米的真空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会发生怎样的现象,以此来强调与托里拆利实验的不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托里拆利实验,并且让学生知道大气压强可以支持760毫米水银

30、柱。其二是如果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会发生怎样的现象,让学生充分猜想。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用等效法与液体压强的公式计算此时水柱的高度。在学生完成计算以后,我通过视频中用水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测量得出的水柱高度,来验证学生的计算结果。我让学生回答,如果水中的量筒往上提,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并且让学生用等效法以及液体压强公式计算,计算出用酒精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的酒精柱的高度。通过这些问题和学生的计算思考,更能加深学生对托里拆利实验的认识,继而计算出大气压强。第二,介绍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即气压计的种类。主要介绍气压计的优点和缺点,以及日常生活中利用较多的气压计种类。第三,明确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液体沸点的

31、关系。其一,我是通过阅读课本让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标准定义的,让学生了解到在3000米内,海拔每上升10米,大气压强减小100帕。其二,我是通过在西藏煮饭难以煮熟,需要用高压锅才能煮熟的事例,得到大气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4)课堂小结与问题提出。我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加深理解大气压强的定义、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强的计算,以及大气压强的变换。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巩固本节课的学习。 (5)布置作业。我的目的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预习后一章的知识,继而巩固前面的知识,让学生对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形成一个整体的观念。 (6)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确、准确。 2.对唐乐老师关于“

32、空气的力量”说课的剖析 蒋教师:刚才唐老师讲述的是空气的力量的说课内容,我感觉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唐老师应用到的实验都非常经典,如“覆杯实验”、“吞蛋实验”,以及托里拆利的水银柱实验。而且唐老师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通过视频展示托里拆利实验,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本节课是属于科学探究方面的课程,一般来说科学探究的课都有一个问题驱动,一个主要的问题,或者叫作任务驱动,可能是因为刚才说课的时候,唐老师在这一块的连贯度,让我没有感觉到科学探究很突出的那些特色,例如提出问题、增加感受、制订计划等,虽然不需要按部就班,但应该具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考。其次,唐老师的引入充满趣味性,通过液体压强与大气压强之间的对比,让学生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让学生领悟到我们生活在这个大气压的包围之中,就像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液体的压强一样。但在唐老师的教学进程中,我没有感觉到那种让学生很明确的知识迁移的一个过程,事实上这是知识的一个迁移,通过这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