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年级上册经典诵读教案25课时1丰收的童谣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音节认识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自主合作认读生字先找出不认识的生字,再通过查字典,读拼音或请都同学来读准字音。(三)能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效果。3、逐段朗读课文,说说都写了哪些果子。(四)点拔指导,重点感悟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2、细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3、指导学生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五)扩展
2、活动:走出教室,寻找秋天,选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画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绘画。2.秋叶活动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表现的意境。2.在情境中,用肢体语言大胆表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活动准备:1.活动前,组织到户外观察落叶、捡落叶。2.配乐诗歌的光盘。活动过程:一、回忆捡秋叶师:前几天我们草坪上捡了许多树叶,想一想,它们都有些什么颜色?幼儿:黄的、红的、绿的。师:地上这些树叶从哪里来的?幼儿:树上师:你们想知道树上的树叶是怎样落到地上的吗?二、欣赏诗歌秋叶1、教师有表情地朗诵诗歌秋叶一遍。2、提问:诗歌的题目叫什么?秋叶是跟着谁离开家门的?他们在干什么? 3、教师配上动作有表情地朗诵诗
3、歌秋叶。三、表演诗歌秋叶1、教师启发幼儿想象:“假如我是一片秋叶”用身体语言表现诗歌内容。师:今天我们小朋友来扮演秋叶,想一想,做一做,“假如我是一片秋叶”你怎么来表现呢?2、教师朗诵诗歌秋叶幼儿自由想象创编动作。3、教师请个别幼儿表演个别动作,拓展们想象空间。师:小朋友们表演的真不错,“伴着风儿,打着旋儿,潇潇洒洒,悄然无声地落下来。”这句诗歌请小朋友来表演一下。师:看一看,哪片秋叶转上天了,(用脚踮起来)哪片秋叶摇下地了,(蹲在地上)3、角色表演:教师扮演秋风,幼儿扮演秋叶,完整地进行诗歌表演。四、活动小结3.秋天的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感悟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意。教学过程:一、
4、开启诗。清凉的风带来秋的芬芳,亲爱的孩子们,用你们最美妙的声音开启美好的一天吧!二、导入新诗的学习 (过渡):小朋友,你们收到过信吗?今天呀,秋天给大家写了一封信,大家想不想一起看一看呢?(课件出示) 1教师范读。 2自由诵读新诗: 秋天的信 林武宪 秋天要给大家写信 用叶子当信纸 请风当邮差 邮差想偷懒 到一个地方 就把信一抛 有的信,落在松鼠头上 有的信,落在青蛙身旁 赶路的雁,也衔了一封回家 池塘里,草丛中 到处都是秋天的信 小动物们这才忙着过冬3多种形式诵读。4孩子们,秋天用什么做的信纸呢?又是谁给大家送的信呢?5指名朗读或者抽生领读。(变换多种形式朗读)三、升华主题,试写诗歌 秋天的
5、信 秋天要给大家写信 用叶子当信纸 请风当邮差 邮差想偷懒 到一个地方 就把信一抛 有的信,( ) 有的信,( ) 有的信,( ) 池塘里,草丛中 到处都是秋天的信 信上说,( ) 小动物们这才忙着准备过冬 4.小河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音节认识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自主合作认读生字先找出不认识的生字,再通过查字典,读拼音或请都同学来读准字音。(三)能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效果。3、逐段
6、朗读课文,说说都写了哪些果子。(四)点拔指导,重点感悟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2、细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3、指导学生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妹妹的红雨鞋教学目标:指导朗读妹妹的红雨鞋卷一中的妹妹的红雨鞋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是妹妹的红雨鞋。2出示图书,课件出示作者名片作家的姓名:林焕彰笔名:牧云、方克白台湾省宜兰人作品类别:新诗、评论、史料、儿童文学、绘画等代表作品:孤独的时刻林焕彰诗选叽叽喳喳的早晨林焕彰儿童诗选等 作品特色:林焕彰的诗,以关怀现实生活、明朗抒情为主调;在儿童文学方面,以生活为素材,表现想象的美和人性的真
7、与善。3今天,我们将和这位新朋友亲密接触,我们要一起读一读两首诗。一首是妹妹的红雨鞋,一首是雾。二、赏析诗作1同学们,你看到妹妹的红雨鞋这个题目,你脑海中,闪现出怎样的画面?2学生交流3那么这首诗中,究竟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听老师读读这首诗吧!4师朗读妹妹的红雨鞋林焕章妹妹的红雨鞋,是新买的。下雨天,她最喜欢穿着到屋外去游戏,我喜欢躲在屋子里,隔着玻璃窗看它们游来游去,像鱼缸里的一对红金鱼。5生自由读诗,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6同学们,说说看,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和你刚刚读诗题时想象到的画面一样吗?生1:我看到了活泼可爱的妹妹在雨天里踩水塘玩耍的情景。生2:我仿佛看到了那双红艳
8、艳的雨鞋,在灰蒙蒙的雨天,显得那么鲜艳。生3:我好像看到了作者,这隔着玻璃窗看着妹妹在屋外游戏。生4:我似乎看到雨水从玻璃上滑下来,留下一道道水痕。7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如果喜欢,请你说说喜欢的理由。8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首妹妹的红雨鞋吧!6故乡的小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音节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自主合作认读生字 先找出不认识的生字,再通过查字典,读拼音或请都同学来读准字音。 (三)能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
9、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效果。 3逐段朗读课文,说说都写了哪些果子。 (四)点拔指导,重点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细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3指导学生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五)扩展活动:走出教室,寻找秋天,选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画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绘画。 四、板书设计: 故乡的小河 流水-荷花-莲藕7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0、、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二、初读知意。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
11、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学生反复练读)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指名朗读)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生自由回答)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生观察后回答,师指导书写)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指名朗读)三、入境悟情。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
12、一说。(生自读自悟再交流)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见: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意万重: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
13、他想表达哪些意思?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恐: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又开封”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14、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四、情感朗读。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
15、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3(指名读并评析)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生齐背)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
16、。(板书:叙事抒情)五、对比阅读。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生自由练读)2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3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说出大概就可以)你能体会到什么?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生回答)5异: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同: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17、。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六、积累延伸。1默写秋思。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七、板书设计:秋思(唐)张籍见-意万重思乡情恐-又开封(叙事抒情)8杂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会认两个字“君”、“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 3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欣赏自己。 教学重点: 读准诗句,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
18、 教学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简介王维 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 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2教师范读此诗。 说说你从诗中听懂些什么? 二、自主学习,读顺古诗。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 2 2集体正音。 重点提示: “应、绮”的读音。 3同座相互检查读诗情况。 4小组比赛读诗。声音响亮,不乱喊乱叫;字
19、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三、读懂诗句,诵读古诗。 1课件出示注释。 来日:自故乡动身那天。绮窗:镂花的窗。 著花未:开花没有。君:朋友。 自:从。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点拨。 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看似重复, 读起来反而觉得更加亲切。接着又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作者的思乡 之情由此可见。 4同座互相说诗句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6指名背诵这首诗。 三、扩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9
2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教学过程: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
21、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重点引导:(1)“异”“异乡”“异客”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师:什
22、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2)“逢”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3)“遥”“遥知”师:诗人身处长安,而家乡在华山以东,近两百公里。这么远,他怎会知道兄弟登高处,还遍插茱萸呢?(4)“插”“遍插”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
23、遍插:身上到处插满。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
24、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节,我便想起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1
25、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组内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怎样解释才更为
26、贴切?(思念)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
27、绮窗前,寒梅著花未?10.渡汉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2、通过比较,探究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大意,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比较探究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教学方法: 比较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1.作者简介:宋之问(约650至656712至713间),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历洛州参军、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因谄事张易之兄弟,曾贬泷州参军。召为鸿胪主簿,再转考功员外郎,又谄事太平公主
28、。以知贡举时贪贿,贬越州长史。睿宗即位,流钦州,赐死。2齐读课题。3.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 二、诗文解释 诗中描写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表达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思乡之情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1师解释诗文意思。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何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2生齐读古诗。3生分享读后感想体会。 三、词语解释 1四人小组对诗文中不理解的进行质疑。2师释疑。 岭外:今广东省一带。 怯:畏缩、胆怯。 四、诗文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1男女生赛读。2、小组赛读。 五、比较探究 异曲同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