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经典诵读教案25课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66995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经典诵读教案25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上册经典诵读教案25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上册经典诵读教案25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上册经典诵读教案25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二年级上册经典诵读教案25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经典诵读教案25课时.docx

《二年级上册经典诵读教案25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经典诵读教案25课时.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经典诵读教案25课时.docx

二年级上册经典诵读教案25课时

1.丰收的童谣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音节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自主合作认读生字

     先找出不认识的生字,再通过查字典,读拼音或请都同学来读准字音。

  (三)能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效果。

    3、逐段朗读课文,说说都写了哪些果子。

  (四)点拔指导,重点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细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3、指导学生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扩展活动:

     走出教室,寻找秋天,选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画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绘画。

2.秋叶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2.在情境中,用肢体语言大胆表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到户外观察落叶、捡落叶。

2.配乐诗歌的光盘。

活动过程:

一、回忆捡秋叶

师:

前几天我们草坪上捡了许多树叶,想一想,它们都有些什么

颜色?

幼儿:

黄的、红的、绿的。

师:

地上这些树叶从哪里来的?

幼儿:

树上

师:

你们想知道树上的树叶是怎样落到地上的吗?

二、欣赏诗歌《秋叶》

1、教师有表情地朗诵诗歌《秋叶》一遍。

2、提问:

诗歌的题目叫什么?

秋叶是跟着谁离开家门的?

他们在干什么?

3、教师配上动作有表情地朗诵诗歌《秋叶》。

三、表演诗歌《秋叶》

1、教师启发幼儿想象:

“假如我是一片秋叶”用身体语言表现诗歌内容。

师:

今天我们小朋友来扮演秋叶,想一想,做一做,“假如我是一片秋叶”你怎么来表现呢?

2、教师朗诵诗歌《秋叶》幼儿自由想象创编动作。

3、教师请个别幼儿表演个别动作,拓展们想象空间。

师:

小朋友们表演的真不错,“伴着风儿,打着旋儿,潇潇洒洒,悄然无声地落下来。

”这句诗歌请小朋友来表演一下。

师:

看一看,哪片秋叶转上天了,(用脚踮起来)哪片秋叶摇下地了,(蹲在地上)

3、角色表演:

教师扮演秋风,幼儿扮演秋叶,完整地进行诗歌表演。

四、活动小结

3.秋天的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意。

教学过程:

一、开启诗。

清凉的风带来秋的芬芳,亲爱的孩子们,用你们最美妙的声音开启美好的一天吧!

二、导入新诗的学习

(过渡):

小朋友,你们收到过信吗?

今天呀,秋天给大家写了一封信,大家想不想一起看一看呢?

(课件出示)

1.教师范读。

2.自由诵读新诗:

秋天的信

林武宪

秋天要给大家写信

用叶子当信纸

请风当邮差

邮差想偷懒

到一个地方

就把信一抛

有的信,落在松鼠头上

有的信,落在青蛙身旁

赶路的雁,也衔了一封回家

池塘里,草丛中

到处都是秋天的信

小动物们这才忙着过冬

3.多种形式诵读。

4.孩子们,秋天用什么做的信纸呢?

又是谁给大家送的信呢?

5.指名朗读或者抽生领读。

(变换多种形式朗读)

三、升华主题,试写诗歌

秋天的信

秋天要给大家写信

用叶子当信纸

请风当邮差

邮差想偷懒

到一个地方

就把信一抛

有的信,()

有的信,()

有的信,()

池塘里,草丛中

到处都是秋天的信

信上说,()

小动物们这才忙着准备过冬

4.小河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音节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自主合作认读生字

     先找出不认识的生字,再通过查字典,读拼音或请都同学来读准字音。

  (三)能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效果。

    3、逐段朗读课文,说说都写了哪些果子。

  (四)点拔指导,重点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细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3、指导学生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妹妹的红雨鞋

教学目标:

指导朗读《妹妹的红雨鞋》卷一中的《妹妹的红雨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是《妹妹的红雨鞋》。

2.出示图书,课件出示作者名片

作家的姓名:

林焕彰

笔名:

牧云、方克白

台湾省宜兰人

作品类别:

新诗、评论、史料、儿童文学、绘画……等

代表作品:

《孤独的时刻》《林焕彰诗选》《叽叽喳喳的早晨》《林焕彰儿童诗选》等

作品特色:

林焕彰的诗,以关怀现实生活、明朗抒情为主调;在儿童文学方面,以生活为素材,表现想象的美和人性的真与善。

3.今天,我们将和这位新朋友亲密接触,我们要一起读一读两首诗。

一首是《妹妹的红雨鞋》,一首是雾。

二、赏析诗作

1.同学们,你看到《妹妹的红雨鞋》这个题目,你脑海中,闪现出怎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

3.那么这首诗中,究竟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听老师读读这首诗吧!

4.师朗读

妹妹的红雨鞋

林焕章

妹妹的红雨鞋,

是新买的。

下雨天,

她最喜欢穿着

到屋外去游戏,

我喜欢躲在屋子里,

隔着玻璃窗看它们

游来游去,

像鱼缸里的一对

红金鱼。

5.生自由读诗,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

6.同学们,说说看,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和你刚刚读诗题时想象到的画面一样吗?

生1:

我看到了活泼可爱的妹妹在雨天里踩水塘玩耍的情景。

生2:

我仿佛看到了那双红艳艳的雨鞋,在灰蒙蒙的雨天,显得那么鲜艳。

生3:

我好像看到了作者,这隔着玻璃窗看着妹妹在屋外游戏。

生4:

我似乎看到雨水从玻璃上滑下来,留下一道道水痕。

7.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

如果喜欢,请你说说喜欢的理由。

8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首《妹妹的红雨鞋》吧!

6.《故乡的小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音节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自主合作认读生字先找出不认识的生字,再通过查字典,读拼音或请都同学来读准字音。

(三)能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效果。

3.逐段朗读课文,说说都写了哪些果子。

(四)点拔指导,重点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细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3.指导学生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扩展活动:

走出教室,寻找秋天,选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画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绘画。

四、板书设计:

故乡的小河

流水---荷花---莲藕

 

7.《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2.张籍,唐代诗人。

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

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

齐读课题。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

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学生反复练读)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

(指名朗读)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

(生自由回答)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观察后回答,师指导书写)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

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指名朗读)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自读自悟再交流)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

(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

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

(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

(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

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

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

(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

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

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

──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

)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

情难理,又开封。

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指导。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

)秋风瑟瑟,秋意浓浓。

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

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

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

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

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

(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

   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

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

(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并评析)

   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

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

(生齐背)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

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

(板书:

叙事抒情)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

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

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

你们看!

(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

你能体会到什么?

我们自己读读。

(生自由练读)

   2.谁来读?

(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

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

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回答,说出大概就可以)你能体会到什么?

   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

(生回答)

   5.异:

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

(也是一种诗体)

     同:

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

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当作练笔。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

(选做)

  七、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见----意万重   思乡情

              恐----又开封  (叙事抒情)

 

8.《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两个字“君”、“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

3.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欣赏自己。

教学重点:

读准诗句,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简介王维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2.教师范读此诗。

说说你从诗中听懂些什么?

二、自主学习,读顺古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

2.2.集体正音。

重点提示:

“应、绮”的读音。

3.同座相互检查读诗情况。

4.小组比赛读诗。

声音响亮,不乱喊乱叫;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三、读懂诗句,诵读古诗。

1.课件出示注释。

来日:

自故乡动身那天。

绮窗:

镂花的窗。

著花未:

开花没有。

君:

朋友。

自:

从。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点拨。

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看似重复,读起来反而觉得更加亲切。

接着又问道: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

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作者的思乡之情由此可见。

4.同座互相说诗句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6.指名背诵这首诗。

三、扩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

 

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

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

怎样记住“忆”?

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

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

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

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

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

异国、异地……

师:

什么叫“异国”?

(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推荐识字方法:

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

逢年过节、相逢……

师:

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

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师:

诗人身处长安,而家乡在华山以东,近两百公里。

这么远,他怎会知道兄弟登高处,还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

“遍插”到底插哪儿呢?

(提供资料: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

异:

别的,其他的;逢:

遇到;遥知:

远远地推想;遍插:

身上到处插满。

7.师:

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

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

读一读,想一想:

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

(“独”)

2.师:

“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

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

(“思亲”)

4.指导朗读:

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

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

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

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

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

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

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

你知道有那些佳节?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

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提供句式:

每逢节,我便想起)

5.指导朗读:

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

(“倍思亲”)

(三)放:

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

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

兄弟们会说些什么?

(“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

(联系茱萸的资料:

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

(“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

“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

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

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

(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

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

(思念)

2.师:

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

(了解创作背景:

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

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

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

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

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0.《渡汉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2、通过比较,探究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大意,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比较探究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教学方法:

比较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0至656~712至713间),唐代诗人。

一名少连,字延清。

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

历洛州参军、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

因谄事张易之兄弟,曾贬泷州参军。

召为鸿胪主簿,再转考功员外郎,又谄事太平公主。

以知贡举时贪贿,贬越州长史。

睿宗即位,流钦州,赐死。

2.齐读课题。

3.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

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

二、诗文解释

诗中描写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

表达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思乡之情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1.师解释诗文意思。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

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

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何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

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2.生齐读古诗。

3.生分享读后感想体会。

三、词语解释

1.四人小组对诗文中不理解的进行质疑。

2.师释疑。

岭外:

今广东省一带。

怯:

畏缩、胆怯。

四、诗文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

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1.男女生赛读。

2、小组赛读。

五、比较探究

异曲同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