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29.39KB ,
资源ID:47612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7612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完整版针灸学doc.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完整版针灸学doc.docx

1、完整版针灸学doc针灸学针灸学绪 论1.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针刺技术和治疗方法,探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阐明针灸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2.最早的针刺工具:砭石3.1973 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出了经络学说的雏形。4.黄帝内经是对战国以前针灸学术的一次大总结,创立了针灸理论体系。5.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除灵枢外首推针灸甲乙经,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大的总结。6.杨继洲编撰的针灸大成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术的第三次大总结。7.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发现并取用阿是穴,还创用指寸法取

2、穴定位。8.北宋时期针灸学家王惟一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第一章 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1. 经络系统 十二皮部十五络脉络脉 孙络浮络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三要素:十二经脉由手足、阴阳、脏腑。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在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2)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

3、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3)手足阳明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1针灸学(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 8 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 8 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任脉 肾经 胃经 脾经 肾经 膀胱经腹部 背部3.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阴经主里,属脏络腑,阳经主外,属腑络脏。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经脉名称属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胃上口喉咙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下齿,口,鼻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鼻,上齿,口唇,喉咙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注心中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挟咽

4、,系目系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咽,目内、外眦,耳,鼻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络脑,目内眦,耳上角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喉咙,挟舌本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耳后、上、中,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目锐眦,耳后、中、前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胃,肺阴器,目系,环唇内5. 经脉的循行走向食指端鼻旁足大趾内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心中交接足小趾端目内眦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胸中交换 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外端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走向规律: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

5、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2针灸学6.循行的交接规律(1)相表里得阴经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换(2)同名得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换(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换7.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 8 条,故称奇经八脉。8.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岐。9. 奇经八脉中有督脉和任脉,其各有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10.十五络脉: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

6、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11.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特点:( 1)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在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2)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和头部发生了联系。13.六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会合成六组,故有“六合”之称。14.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15.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作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应病症的作用。16

7、.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第二章 腧穴总论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1.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2.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362 个。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 亦无固定位置, 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3针灸学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1.腧穴

8、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近部取穴远部取穴随症(证)取穴双向良性、相对特异性睛明治疗眼疾合谷穴治疗头面部病证天枢可止泻、通便中脘治疗胃痛足三里治消化系统疾病至阴能矫正胎位2.分经主治规律:宁失其穴,不失其经。定经不定穴。第三节 特定穴1.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2.特定穴类别:四肢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八脉交会穴(肘膝关节以下为主)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周身八会穴、交会穴3.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1)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源)、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9、,与五行相配,又称“五行输”。60 个五行配属:“阴井木”,“阳井金”五输井荥输经合阴经木火土金水阳经金水木火土分布:原文自然界水流脉气状况腧穴位置所出为井水之初流经气所出,脉气浅小手、足之端所溜为荥水之微流经气流动,脉气稍大本节之前所注为输水流较大脉气渐盛,脉气较大本节之后所行为经水之畅流经气通畅,买起较盛腕踝关节以上所入为合百川入海经气盛大,脉气充盛汇合于脏腑肘膝关节附近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2)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12 个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与脏腑元气关系密切。十二原穴

10、多分布于脚腕关节附近。阴经上的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腧穴同穴名、同部位,输原合一。(3)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 1 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15 个4针灸学部位: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4)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5)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位于腰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 1 侧线上。 12 个(6)墓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墓穴,又称为“腹募穴”。12 个(7)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

11、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 6 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与本经五输穴的合穴同名同位;大肠、小肠的下合穴都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8)八会穴:脏、腑、气、血、筋、骨、脉、髓等精气会聚的 8 个腧穴,称为八会穴。八会穴分散在躯干和四肢。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8 个(9)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 8 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脚踝部的上下。(10)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固

12、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第2 肋:平胸骨角水平,锁骨下可触及的肋骨即第二肋。第4 肋间隙:男性乳头平第四肋间隙。第7 颈椎棘突:颈后隆起最高且能随头旋转而转动者为第7 颈椎棘突。第2 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上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第3 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冈内侧端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第7 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下角的水平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第12 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横平两肩胛下角与两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第4 腰椎棘突: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第2 骶椎:两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骶管裂孔:取

13、尾骨上方左右骶角,与两骶角平齐的后正中线上。肘横纹:与肱骨内上髁、外上髁连线相平。腕掌侧远端横纹:在腕掌部,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腕背侧远端横纹:在腕背部,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5针灸学2.骨度折量定位法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说明头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直寸用于确定头部腧穴的纵向距离眉间至前发际正中3直寸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头部腧穴的纵面向距离部前额两发角间(头维)9横寸用于确定头前部腧穴的横向距离耳后两乳突之间(完骨)9横寸用于确定头后部腧穴的横向距离胸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9直寸用于确定胸部任脉腧穴的纵向距离点(歧骨)腹剑胸结合中点(歧骨)至脐中8直寸

14、用于确定上腹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胁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直寸用于确定下腹部腧穴的纵向距离部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12横寸用于确定胸部腧穴的横向距离两乳头之间8横寸用于确定胸腹部腧穴的横向距离腰背部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3横寸用于确定背腰部腧穴的横向距离上腋前、腋后纹头至肘横纹(平尺9直寸用于确定上臂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肢骨鹰嘴)部肘横纹(平尺骨鹰嘴)至腕掌12直寸用于确定前臂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背)侧远端横纹耻骨联合上缘至髌底18直寸用于确定大腿部腧穴的纵向距离下髌底至髌尖2直寸髌尖(膝中)至内踝尖15直寸用于确定小腿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肢胫骨内侧髁下方阴陵泉至内踝13直寸部尖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5、平髌尖)19直寸用于确定大腿前外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臀沟至腘横纹14直寸用于确定大腿后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腘横纹(平髌尖)至外踝尖16直寸用于确定小腿外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内踝尖至足底3直寸用于确定足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3.一夫法:被取穴者手第 2-5 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宽度作为3 寸。第五章 针灸技术各论第一节 毫针刺法1.刺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2.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3.进针方法:管针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6针灸学(1)指切进针法:适用范围:适用于短针或穴位有重要脏器、肌腱、血管的进针。(2)夹持进针法:刺

16、手向下捻动针柄,押手同时向下用力。(3)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4)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印堂穴等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4.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5得气: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应。“气至”,“针感”。6.单式补泻手法手法补法泻法提插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率慢,时间短,下插为主。时间长,上提为主。捻转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间短,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拇指向后,是指向前。疾徐进针慢,出针快进针快,出针快开阖出针后按闭针孔出针时摇大针孔迎随顺经而

17、刺逆经而刺呼吸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平补平泄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7.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1)机体的机能状态(腧穴双向良性调整作用)(2)腧穴特性(腧穴相对特异性作用)(3)针具及手法因素(各种补泻手法)8.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 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 , 均可能引起晕针。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预防:对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

18、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 最好采用卧位。 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 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及早采取处理措施, 防患于未然。9.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觉痛疼痛的现象。7针灸学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也可出现滞针。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 或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

19、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预防:精神紧张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注意与提插法配合,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第二节 灸法1. 概念:灸,灼烧的意思。灸法主要是指借灸火的热力和药物的作用,对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2. 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 扶阳固脱消瘀散结 防病保健3. 灸法的种类瘢痕灸:常用于治疗哮喘、风湿顽痹、瘰疬等。直接灸 无瘢痕灸:虚寒性疾患隔姜灸:因寒而致

20、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艾柱灸 隔蒜灸:瘰疬、肺结核及疮疡初起。间接灸 隔盐灸: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隔附子饼灸:阳痿、早泄、宫寒不孕或疮疡久溃温和灸艾灸法 悬起灸 雀啄灸艾条灸 回旋灸太乙神针实按灸 雷火神针常用灸法 温针灸温灸器具灯火灸白芥子灸非艾灸法 细辛灸天灸 蒜泥灸斑蝥灸第三节 拔罐1.留罐法:此法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2.走罐法:此法适用于脊背、腰臀、大腿等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8针灸学3.闪罐法: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部位及儿童。4.刺络拔罐法:治疗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痤疮、皮肤瘙痒、丹毒、坐骨神经

21、痛。第四节 特殊针具刺法1.针刺方法: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点刺法:四肢末端(十宣 十二井)、头部(攒竹 上星 太阳 印堂)、耳穴及大椎等穴位。散刺法: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 顽癣等。刺络法:用于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挑刺法:用于治疗肩周炎、颈椎病、胃脘痛、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2.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或某些急症和慢性病。第十节 耳针法1.耳穴:是指分布在耳郭上的一些特定区域。2.耳穴的分布:耳穴在耳郭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3.耳穴的分布规律: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耳轮上、下脚

22、,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盆腔、内生殖器三角窝 五官(耳 鼻 喉)耳屏头、脑 对耳屏 脑干轮屛切迹 内分泌屏间切迹4.选穴原则按相应部位:眼病 - 眼,胃炎 - 胃,肩周炎 - 肩按脏腑辨证:眼病 - 肝,皮肤病 - 肺,斑秃 - 肾按经络辨证:眼病 - 胆/ 胃/ 膀胱,腰痛 - 膀胱牙痛、面瘫 - 胃按现代医学:月经不调内分泌,炎症 - 肾上腺,过敏性疾病 - 肾上腺按临床经验:低血压牙,腰痛 - 外生殖器第六章 针灸治疗总论第五节 针灸处方1.腧穴的选择: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2.选穴原则:临证选取穴位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和辨证、对症选穴。3.上下配穴法:是

23、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第六节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1.五输穴的临床应用:按照“阴井木”,“阳井金”和五行生克规律进行配属。(1)按照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在具体运用时。分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方法。子母补泻表9针灸学脏腑本 经金水木火相火 土金水木火相火 土子 母经脉穴母穴子穴他 经母经子 母母穴穴子经子穴2.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原络配穴法:临床上常把先病脏腑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一络通两经,一络治两

24、经,表里皆治。先病病重为主取原穴,后病病轻为客取络穴。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经脉原穴络穴经脉原穴络穴手太阴肺经太渊列缺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偏历手厥阴心包经大陵内关手少阳三焦经阳池外关手少阴心经神门通里手太阳小肠经腕骨支正足太阴脾经太白公孙足阳明胃经冲阳丰隆足厥阴肝经太冲蠡沟足少阳胆经丘墟光明足少阴肾经太溪大钟足太阳膀胱经京骨飞扬3.背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脏病(阴病)多与背俞穴(阳部)相关,腑病(阳病)多与募穴(阴部)联系。4.八脉交会穴及主治表穴名主治公孙冲脉病证心、胸、胃疾病内关阴维脉病证后溪督脉病证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疾病申脉阴跷脉病证足临泣带脉病证

25、目锐眦、耳后、颊、颈、肩部疾病外关阳维脉病证列缺任脉病证肺系、咽喉、胸膈疾病照海阴跷脉病证10针灸学5.八会穴的临床应用;八会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6.郄穴的临床应用:气血多,位置深,能救急。尤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十六经脉郄穴表经脉郄穴经脉郄穴手太阴肺经孔最手阳明大肠经温溜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少阳三焦经会宗手少阴心经阴郄手太阳小肠经养老足太阴脾经地机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厥阴肝经中都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少阴肾经水泉足太阳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跷脉交信阳跷脉跗阳7.下合穴的临床应用: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的下合穴

26、分别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第七章 针灸治疗各论头痛辩证分型1.外感头痛 头痛连及项背,发病较急,痛无休止,外感表征明显。2.内伤头痛 头痛发病较缓,多半头晕,痛势绵绵,时止时休。基本治疗1.辨经络:按头痛部位分经治疗( +阿是穴)阳明头痛:前额、眉棱痛头维、印堂、阳白 合谷、内庭少阳头痛:侧头痛风池、太阳、率谷 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后枕痛天柱、后顶、风池 后溪、申脉 ( 昆仑 ) 厥阴头痛:巅顶痛百会、四神聪 内关、太冲全头痛:太阳、风池、印堂、百会 合谷2.按外感,内伤辨证治疗(1)外感头痛治法:疏调经脉,通络止痛。(泻法)主穴:百会、太阳、风池、列缺配穴:风寒头痛

27、加风门()列缺、合谷11针灸学风热头痛加大椎( )曲池风湿头痛加偏历、阴陵泉方义:百会、太阳可疏导头部经气。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2)内伤头痛实证:清利头窍。(泻法)主穴:百会、风池、太阳配穴:肝阳上亢太冲、太溪、侠溪、三阴交痰浊头痛中脘、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阿是穴、血海、膈俞虚证:滋养脑髓。(补法)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配穴:气血亏虚气海、血海、足三里肾精不足肾俞、太溪 / 三阴交、悬钟方义: 百会位居颠顶,用泄法可疏通头部经络气血,用补法可升清阳、调气血以养脑髓。头维、风池疏通头部经络,活血通经,清利头目。中风中经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