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8 ,大小:81KB ,
资源ID:473046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7304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1、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19日经东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目 录第一章 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1)第一节 发展基础 (1)第二节 发展环境 (6)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8)第一节 总体要求 (8)第二节 发展目标 (10)第三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5)第一节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5)第二节 打造国际重要现代产业制造中心 (17)第三节 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基地 (21)第四节 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 (23)第五节 促进产业集聚 (25)第六节 提升产业竞争力 (2

2、7)第四章 大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29)第一节 构建创新体系 (30)第二节 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 (32)第三节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33)第四节 完善创新服务环境 (34)第五章 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 (36)第一节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36)第二节 有效提高投资质量 (38)第三节 积极优化出口结构 (39)第六章 提高城市发展水平 (40)第一节 突出城市中心建设 (40)第二节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41)第三节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43)第四节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 (45)第七章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52)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52)第二节 发展绿色经济 (54)第三节 推动低碳发

3、展 (55)第四节 加强环境保护 (56)第八章 建设和谐幸福城市 (58)第一节 积极扩大就业 (58)第二节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60)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1)第四节 提高卫生服务水平 (63)第五节 提高人口质量 (64)第六节 保障公共安全 (66)第七节 建设健康城市 (68)第九章 提升文化软实力 (69)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 (69)第二节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 (71)第三节 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72)第四节 打造东莞特色文化品牌 (74)第五节 塑造现代人文精神 (75)第十章 构建开放合作发展新格局 (76)第一节 推进珠江口东岸经济圈建设 (76)第二节 加强泛珠

4、三角等区域合作 (78)第三节 推进莞港澳更紧密合作 (78)第四节 提升莞台合作水平 (79)第五节 加强东盟等国际经济区域合作 (80)第六节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81)第十一章 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82)第一节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82)第二节 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84)第三节 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86)第四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88)第十二章 实施保障 (90)第一节 强化组织落实 (90)第二节 加强项目支撑 (91)第三节 建立工作机制 (92)第四节 营造良好环境 (93)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充分认识加快科学发

5、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型,全力以赴惠民生,推动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第一节 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为核心,以提高人 民幸福感为目标,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更加注重转型、创新、民生、生态,有效破解发展难题,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努力建设幸 福东莞。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六个发展”原

6、则:先行先试,转型发展。大胆探索转型发展的新模式、新办法,加快实现从外向带动为 主向内外需协调拉动转变、从工业主导型向二三产业协调型转变、从一般要素的比较优势向创新要素的集聚优势转变、从粗放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模式转变、从主要 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调整结构,创新发展。坚持内外源经济并重、内外需并举、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 合,引进增量与优化存量并进,调整优化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强战略思维,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使自主创新成为 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把

7、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城市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 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建立节能减排降耗长效机制,促进资源集约、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低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绿色经济,促进经济发 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少排放模式转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持续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协调,和谐发展。以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为着力点,按照城乡一体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加强对欠发达镇村的帮扶,促进形成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积极构建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快建设平安稳定、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

8、惠民发展。坚持民生优先,促进包容性增长,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积极发展民生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扩大开放,合作发展。积极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内外城市的合作,更大范围地汇聚国 际国内优质要素资源,更高层次地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多方共赢。尤其要加快推进深莞惠紧密合作,主动接受穗深港的产业辐射, 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提升东莞在珠三角城市群中合作发展能力。第二节 发展目标按照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宜居生态城市、珠三角新兴物流

9、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到2015年,科学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经济社会转型取得决定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内需与外需协调推进,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价格水平保 持稳定,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6250亿元(按2010年价测算),人均生 产总值年均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控制在4%以内。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框架,自主创新能

10、力明显提升,三次产业 更加协调,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0%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 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1%,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8%以上。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430 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低碳发展和低碳生活理念不断巩固,宜居生态城市建设扎实推 进,节能减排降耗的长效机制逐步完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15年,全市单 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20%。森林覆

11、盖率达到37.5%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7平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 8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社会民生和谐进步。创业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保障体系 不断完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累计新增就业人数40万人。到2015年,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达5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3.5%;千人医生数达2.6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

12、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9以 内。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素市场改革、社会管理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内外平衡的新型贸易体系日益完善,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根本性进展,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建成全球现代产业重要基地、国家创新型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东莞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表类别指标名称2010年实际2015年目标年均增长(%)指标属性经济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24662508预期性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663447.5预期性3.居民消

13、费价格指数(%)102.84预期性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108195012预期性5.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21317808预期性结构调整6.城镇化水平(%)8788预期性7.居民消费率(%)4647预期性8.服务业增加值比重(%)48.250预期性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2731预期性1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4.16.5预期性11.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36.238预期性12.规模以上工业产品内销产值占工业销售总产值比重(%)46.548预期性13.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151.5预期性14.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

14、件)273430预期性资源环境15.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约束性16.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约束性1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约束性18.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二氧化硫(%)10*约束性化学需氧量(%)10*氮氧化物(%)10*氨氧(%)10*19.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69.685预期性2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0.790预期性2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预期性22.耕地保有量(公顷)3197731890 约束性23.森林增长森林覆盖率(%)36.737.5约束性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25531024.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15、)16.517 预期性类别指标名称2010年实际2015年目标年均增长(%)指标属性社会民生25.常住人口(万人)645660预期性26.人口自然增长率()6.239以内约束性2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6350534108预期性28.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部门抽样调查口径)(元)20486301008预期性29.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43.556预期性30.城镇登记失业率(%)1.73预期性3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40*预期性3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1.163.5预期性3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户籍人口)(%)94.997.5预期性3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

16、率(户籍人口)(%)98约束性35.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8792 约束性3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99约束性37.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0.93*约束性38.恩格尔系数 城镇居民(%)33.932预期性农村居民(%)37.53539.千人医生数(人)22.6预期性40.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140.09预期性注:地区生产总值按2010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常住人口以2010年预计数为基础测算,待国家公布六普数据后再作调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值待省下达指标后做进一步衔接。带*号为累计数。指标属性预期性指标是政府

17、期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综合运用政策手段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十二五”时 期(20112015年),是东莞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实施珠江 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珠三角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加快经济社会 双转型,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率先基本实

18、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东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编制本级和下级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制定年度计划的依据。第一章 发展的基础和环境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积极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契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积极化解国内政 策调整、经营成本上升、资源瓶颈制约等多种不利因素

19、影响,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取得了可喜的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为 “十二五”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经济总量年均增长 13.3%,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4246亿元,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五年翻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344元,年均增长13.8%。来源 于东莞的财政总收入785.1亿元,年均增长18.7%。消费、投资、出口年均分别增长17%、13.3%和11.2%。有效化解应对金融危机,经济转型 取得初步成效,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二、三产 业协

20、调推进的良好态势。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0.451.448.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比2005年提高5.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 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4357。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27%,专利授权量跃居全省第二位。帮助1200多家来料加工企业成功转为“三资”或 民营企业。物流、金融、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电子信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城市建设形成新格局。市域形成“一主三副”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城市中心区初具规模, 城市空间和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构筑高速路、快速路等现代化交通网络,高标准建设水网、电网、气网等基础设施。五年新增高速

21、快速公 路89.5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178.9公里;新增港口货物吞吐能力3113万吨,港口货物吞吐总能力达6297万吨。广深铁路四线建成通车,广深港客 运专线、穗莞深及莞惠城际轨道交通、市域轨道交通R2线、东莞火车站等加快推进。镇村联网路、大型输变电工程、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日趋完善。区域协调有了新进展。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水平稳步提 高,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87%。大力扶持欠发达镇村发展,减轻村组负担,部分欠发达镇街经济增速高于全市水平。认真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积极融入 珠三角一体化,扎实推进深莞惠、莞港澳合作。认真落实“双转移”战略,加快建设与惠州、韶关合作的市级产业转移园。提前完成对

22、口支援映秀灾后恢复重建任 务,积极推进援疆、援藏等对口援建和省内对口帮扶、“扶贫双到”工作。生态环境得到新提升。着力创建宜居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监管,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十一五”期间共关闭“四纯两小”企业160家,拒批污染项目2362个。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0.691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0%。如期完成省下达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等指标。全面推进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等环 保设施建设,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部验收。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7%,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称号。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市政府部

23、门从37个 整合为32个。以石龙、塘厦为试点推进简政强镇,以厚街、黄江为试点推进村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激励性财政体制、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等。深化经济体制改 革,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科技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三旧”改造等试点,稳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推动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实施医药卫 生体制改革,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三转二”办学管理体制改革,以积分制方式接受新莞人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成立新型社区引进 优秀人才,稳妥推进社会工作。人民生活实现新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 入年均分别增长9.7%和7.7%。城镇登记失业率1.7%,群众就

24、业更加充分。率先在全省建立农民医保与职工医保、农民养老保险与职工养老保险城乡统筹 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行计划生育养老奖励扶助制度,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83个。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10年户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9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4.9%。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群众艺术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开展“治摩”、“禁电”、 “端窝”、“清源”等系列专项行动,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东莞市“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表指标名称计算单位“十一五”目标“十一五”实际备注绝对值年均增长绝对值年均增长一、经济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00013%

25、424613.3%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588006634413.8%3、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152470.451.448.24、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1.15口径调整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降低2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3%110816.9%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3%1.9%8、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0%121310.2%9、城市化水平%8087二、社会发展10、常住人口万人68064511、人口自然增长率6.76.2312、城镇登记失业率%31.713、社会保险参保人数 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万人2133.6%42118.7%职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万人2243.4%59225.

26、6%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61.11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94.916、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2没有统计数据三、人民生活1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20937%363509.718、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38047%142547.7农资办口径19、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 %2633.920、期望寿命岁777821、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人1.7222、环境综合指标分9089.6(07年)0 08年后不统计23、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878724、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1716.5第二节 发展环境科学辩证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外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准确把握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于谋划“十二五”时期发展至关重要。总体上看,我市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严峻的困难挑战。从发展的机遇看:总体有利的国内外形势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 育新突破,全球经济逐步恢复,国际产业转移持续深化,新兴市场逐步崛起。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仍处于大有作 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内需拉动效果逐步显现,将为我市拓展国内外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