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179.22KB ,
资源ID:4686630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866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1走进化学科学.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1走进化学科学.docx

1、11走进化学科学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1.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2化学的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3近代化学家及成就:波义耳提出元素概念;拉瓦锡建立氧化学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4我国的化学成果: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81年人工合成核糖核酸。对应学生用书P21什么是化学变化?其特征是什么?提示:(1)定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称化学反应。(2)特征:有新物质生成。2什么是化学性质?包括哪些内容?提示:(1)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2)内容: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氧化性与还原性;酸性与碱性;可燃性、稳定性。化学科

2、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新知探究探究1化学科学研究的对象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探究2化学科学的创造性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探究3化学科学的实用性农业:合成氨技术的应用;医药:新药物的研制;信息:芯片和光导纤维引领进入信息时代。必记结论(1)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原子。(2)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3)某些元素原子的裂变、聚变等核反应,虽有新物质生成,但不属于化学变化。(4)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成功体验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H2O是由1个H2

3、分子和1个O原子构成的。()(2)核辐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3)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发光、发热、颜色变化。()(4)化学科学的特征是制造和认识分子。()(5)通过化学变化可以生成新的原子。()答案:(1)(2)(3)(4)(5)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新知探究探究1化学科学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探究2我国化学家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成果1965年中国科学家合成牛胰岛素,是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1981年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核糖核酸。成功体验2通过对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请把重大成果与发现者连起来。道尔顿 a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波义耳 b建

4、立氧化学说拉瓦锡 c提出原子学说门捷列夫 d发现元素周期律答案:c,a,b,d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新知探究(1)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等。(2)在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安全应用等方面大显身手,将继续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3)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保障;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疾病的病理,并寻求防治措施。成功体验3判断正误。(1)为使农作物高产,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2)推广垃圾分类存放,分类回收,分类处理()(3)加大石油、煤炭的开发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应()(4)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合成材料将越来越多()(5)利用化学反应,研制出新药物使许多疑难病症得到有效

5、治疗()答案:(1)(2)(3)(4)(5)对应学生用书P3考查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特征化学性质不变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物质现象形状、状态等变化常伴有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沉淀等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物理变化发生,而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会有化学变化发生特别提醒(1)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照明属于物理变化。(2)变色现象包括物理变色和化学变色。例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定有新的原子生成B一定有新的元素生成C一定有新的物质生成D一定有颜色、沉淀、气体等现象发生解析化学反应的最

6、基本单位是原子,不能生成新原子;元素是核电荷数相等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化学反应也不能生成新元素;化学反应中不一定有明显现象产生,如盐酸与NaOH溶液之间的中和反应。答案C(1)常见的物理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熔化、汽化、升华、凝华、液化、凝固),金属导电,蒸馏、粉碎、金属受热发光。(2)常见的化学变化:分解、化合、复分解、置换、燃烧、氧化、还原、风化等。(3)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变化的范畴。双选题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氢气、硫黄在氧气中燃烧B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呈现美丽的绿色,将其加热变为黑色

7、C日本广岛原子弹的爆炸D将23滴红墨水滴入水中,加入活性炭后红色消失解析:选CDA项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H2O、SO2,属于化学变化,B项中发生了分解反应,Cu2(OH)2CO32CuOH2OCO2,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项中原子弹的爆炸,属于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变化的范畴;D项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属于物理变化。考查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过程而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内容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溶解性、熔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可塑性、挥发性、毒性、液化、升华等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氧化性与还原

8、性;酸性与碱性;可燃性与稳定性等。实质物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没有发生改变时呈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时呈现出来的性质例2下列变化不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汽油消失BNH4HCO3受热分解CCuSO4白色粉末吸水变蓝色D铁板表面生锈解析A项,汽油消失是因为汽油具有挥发性,是物理性质;B项,NH4HCO3受热分解是发生分解反应生成NH3、H2O和CO2,是化学变化;C项,CuSO4吸水成为CuSO45H2O是化学变化;D项,铁板生锈是铁被氧化,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体现化学性质。答案A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试回答下列问题:(1

9、)上述涉及氢气的物理性质有_项,分别是_。(2)上述涉及氢气的化学性质是_。(3)写出H2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 _。(4)实验室制备H2的化学方程式为_。(5)指出H2的两项用途: _。答案:(1)5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密度(2)可燃性和还原性(3)H2CuOCuH2O(4)ZnH2SO4(稀)=ZnSO4H2(合理均可)(5)燃料、冶炼金属、制NH3等(写出合理两项均可)对应学生用书P4课堂双基落实1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的是()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B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C核裂变D生产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解析:选C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发生变化,原子之间重新组合

10、生成新物质,如A、B、D三项;而C项中核裂变会发生原子种类和数目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因而不属于化学科学研究的范畴。2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溶洞的形成过程 B物质的燃烧C矿石的粉碎 D合成高分子解析:选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矿石粉碎无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3为防止污染环境,下列燃料最理想的是()A煤 B氢气C石油 D植物秸秆解析:选B煤、石油、植物秸秆的主要成分均为有机物,大量燃烧产生温室气体CO2,同时还产生SO2等有毒气体。氢气燃烧产物为H2O,对空气无污染。4化学科学将在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安全应用方面大显身手。当前我国农业地区大量的植物秸秆如何处理的问题备

11、受关注。下列提出的几种植物秸秆处理方法中,不正确的是()A出售给工厂作工业原料B应用化学科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制成优质的牧畜饲料C就地焚烧成草木灰,作植物的钾肥D应用化学科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制成甲烷作燃料解析:选C就地焚烧植物秸秆,不但可能引起火灾,还会因为焚烧过程中产生许多有害气体及浓烟而污染空气,与其燃烧生成的钾肥相比,是弊大于利。5家庭厨房实际上就是一个化学世界,柴、米、油、盐、酱、醋、糖等都属于化学物质。请回答。(1)加碘食盐所含的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_。(2)白糖与红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利用活性炭的_,可将红糖脱色变成白糖,此变化为_变化。答案:(1)5(2)吸附性

12、物理课下综合检测1化学变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化的是()A质量 B元素种类C原子数目 D分子种类解析:选D化学变化前后原子数目、元素种类均不发生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因有新物质生成,故分子种类可能发生变化。2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化学家是()A波义耳 B道尔顿C李时珍 D门捷列夫解析:选D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3古诗词是历代文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解析:选CA项,涉及野草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B项,涉及蜡烛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13、D项,涉及火药的爆炸,属于化学变化。4下列做法不能体现低碳生活的是()A注意节约用水 B减少食品加工过程C发展氢能和太阳能 D大量使用化石燃料解析:选D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天然气、煤、石油)能产生大量CO2,不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5宣传科学知识,介绍高新科技,推广高新技术,揭露伪科学,是科学工作者和当代中学生的义务。下列说法中不属于伪科学的是()A没有水就没有生命B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C这种口服液中含丰富的氮、磷、镁等微量元素D这种环保汽车不消耗任何能源解析:选A任何物质都由化学元素组成,均属于化学物质;口服液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不可能丰富;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任何汽车都会消耗能源。6保护环

14、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下列做法: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推广使用无氟冰箱。其中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A BC D解析:选C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可以有效控制“水华”“赤潮”等环境问题;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可以有效回收资源,减轻环境污染;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会浪费大量木材,不利于环境保护;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能有效控制排入大气的有害气体,减轻“酸雨”等危害;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会造成环境污染;推广使用无氟冰箱,可以有效地减缓“臭氧层空洞”的形成。7双选题顺式Pt(NH3)2Cl2(相对分子质量为300)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抗肿

15、瘤药物。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4种元素组成B含NH3分子C属于混合物DPt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5%解析:选AD顺式Pt(NH3)2Cl2由Pt、N、H、Cl四种元素组成;该物质有确定的化学式,故为化合物(属于纯净物),则其中不可能含NH3分子;Pt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95/300100%65%。8. 请仔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如上图)。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点是_。煤在燃烧时会产生许多污染物,为了减少煤燃烧时对环境的污

16、染,可设法把煤转化成清洁的燃料。将水蒸气通过炽热的煤层可制得较洁净的水煤气(主要成分是CO和H2),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煤气厂常在家用水煤气中特意掺入少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其目的是_。答案: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CH2OCOH2当煤气泄露时,易被人们察觉9安全生产近年来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三鹿奶粉事件、鞭炮爆炸、小煤窑问题等都轰动社会。重庆开县天然气井漏事故共夺去了二百多人的生命。气井喷出的气体主要是甲烷,另外还含有大量的硫化氢。硫化氢(H2S)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剧毒的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其水溶液叫氢硫酸。(1)据报道,人员伤亡多是因缺乏自救

17、防御常识造成的。下列自救措施合理的是_(填序号)。A逃生时应往地势高处逆风跑B逃生时应往地势低处顺风跑C立即用浸过水或弱碱性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2)为降低危害程度,人们将喷出的硫化氢点燃,燃烧时生成了两种氧化物,其中一种是最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它是_。为减轻该气体对环境的污染,事故处理人员不断向空气中喷洒一种溶液,你认为该溶液可能是一种_(填“酸”或“碱”)性溶液。(3)违反操作规程或安全设施不完备是引发事故的常见原因。请结合某具体的化学实验,说出避免实验事故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_。解析:(1)气井喷出的气体会沿风势流动,故逃生时应往地势高处逆风跑。由题意知,硫化氢能溶于水,其水溶液是氢硫酸,显酸性,自救时用浸过水和弱碱性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尽可能减少吸入的气体。(2)硫化氢气体被点燃,燃烧时生成两种氧化物,其中一种是最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即SO2。向空气中喷洒碱性溶液有利于吸收SO2、H2S等气体。(3)可从可燃性气体的性质来思考。答案:(1)AC(2)二氧化硫(或SO2)碱(3)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