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走进化学科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8663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走进化学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1走进化学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1走进化学科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1走进化学科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1走进化学科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走进化学科学.docx

《11走进化学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走进化学科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走进化学科学.docx

11走进化学科学

第1节

走进化学科学

 

1.化学研究的对象: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

2.化学的特征:

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3.近代化学家及成就:

波义耳提出元素概念;拉瓦锡建立氧化学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4.我国的化学成果:

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81年人工合成核糖核酸。

 

对应学生用书P2

 

1.什么是化学变化?

其特征是什么?

提示:

(1)定义: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称化学反应。

(2)特征:

有新物质生成。

2.什么是化学性质?

包括哪些内容?

提示:

(1)定义:

物质在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2)内容: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氧化性与还原性;酸性与碱性;可燃性、稳定性。

化学科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新知探究]

探究1 化学科学研究的对象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

探究2 化学科学的创造性

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探究3 化学科学的实用性

农业:

合成氨技术的应用;

医药:

新药物的研制;

信息:

芯片和光导纤维引领进入信息时代。

[必记结论]

(1)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原子。

(2)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

(3)某些元素原子的裂变、聚变等核反应,虽有新物质生成,但不属于化学变化。

(4)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成功体验]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H2O是由1个H2分子和1个O原子构成的。

(  )

(2)核辐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  )

(3)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发光、发热、颜色变化。

(  )

(4)化学科学的特征是制造和认识分子。

(  )

(5)通过化学变化可以生成新的原子。

(  )

答案:

(1)× 

(2)× (3)× (4)√ (5)×

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新知探究]

探究1 化学科学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

探究2 我国化学家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成果

1965年——中国科学家合成牛胰岛素,是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81年——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核糖核酸。

[成功体验]

2.通过对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请把重大成果与发现者连起来。

①道尔顿         a.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

②波义耳b.建立氧化学说

③拉瓦锡c.提出原子学说

④门捷列夫d.发现元素周期律

答案:

①—c,②—a,③—b,④—d

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

[新知探究]

(1)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等。

(2)在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安全应用等方面大显身手,将继续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

(3)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保障;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疾病的病理,并寻求防治措施。

[成功体验]

3.判断正误。

(1)为使农作物高产,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

(2)推广垃圾分类存放,分类回收,分类处理(  )

(3)加大石油、煤炭的开发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应(  )

(4)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合成材料将越来越多(  )

(5)利用化学反应,研制出新药物使许多疑难病症得到有效治疗(  )

答案:

(1)× 

(2)√ (3)× (4)√ (5)√

对应学生用书P3

 

考查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特征

化学性质不变

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物质

现象

形状、状态等变化

常伴有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沉淀等

联系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物理变化发生,而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会有化学变化发生

[特别提醒]

(1)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照明属于物理变化。

(2)变色现象包括物理变色和化学变色。

[例1]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定有新的原子生成

B.一定有新的元素生成

C.一定有新的物质生成

D.一定有颜色、沉淀、气体等现象发生

[解析] 化学反应的最基本单位是原子,不能生成新原子;元素是核电荷数相等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化学反应也不能生成新元素;化学反应中不一定有明显现象产生,如盐酸与NaOH溶液之间的中和反应。

[答案] C

(1)常见的物理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熔化、汽化、升华、凝华、液化、凝固),金属导电,蒸馏、粉碎、金属受热发光。

(2)常见的化学变化:

分解、化合、复分解、置换、燃烧、氧化、还原、风化等。

(3)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变化的范畴。

[双选题]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

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氢气、硫黄在氧气中燃烧

B.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呈现美丽的绿色,将其加热变为黑色

C.日本广岛原子弹的爆炸

D.将2~3滴红墨水滴入水中,加入活性炭后红色消失

解析:

选CD A项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H2O、SO2,属于化学变化,B项中发生了分解反应,Cu2(OH)2CO3

2CuO+H2O+CO2↑,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项中原子弹的爆炸,属于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变化的范畴;D项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属于物理变化。

考查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过程而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溶解性、熔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可塑性、挥发性、毒性、液化、升华等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氧化性与还原性;酸性与碱性;可燃性与稳定性等。

实质

物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没有发生改变时呈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时呈现出来的性质

[例2] 下列变化不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汽油消失

B.NH4HCO3受热分解

C.CuSO4白色粉末吸水变蓝色

D.铁板表面生锈

[解析] A项,汽油消失是因为汽油具有挥发性,是物理性质;B项,NH4HCO3受热分解是发生分解反应生成NH3、H2O和CO2,是化学变化;C项,CuSO4吸水成为CuSO4·5H2O是化学变化;D项,铁板生锈是铁被氧化,属于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过程中体现化学性质。

[答案] A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涉及氢气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涉及氢气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H2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制备H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H2的两项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 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密度

(2)可燃性和还原性

(3)H2+CuO

Cu+H2O

(4)Zn+H2SO4(稀)===ZnSO4+H2↑(合理均可)

(5)燃料、冶炼金属、制NH3等(写出合理两项均可)

对应学生用书P4

 

[课堂双基落实]

1.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B.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C.核裂变

D.生产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解析:

选C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发生变化,原子之间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如A、B、D三项;而C项中核裂变会发生原子种类和数目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因而不属于化学科学研究的范畴。

2.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溶洞的形成过程       B.物质的燃烧

C.矿石的粉碎D.合成高分子

解析:

选C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矿石粉碎无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

3.为防止污染环境,下列燃料最理想的是(  )

A.煤B.氢气

C.石油D.植物秸秆

解析:

选B 煤、石油、植物秸秆的主要成分均为有机物,大量燃烧产生温室气体CO2,同时还产生SO2等有毒气体。

氢气燃烧产物为H2O,对空气无污染。

4.化学科学将在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安全应用方面大显身手。

当前我国农业地区大量的植物秸秆如何处理的问题备受关注。

下列提出的几种植物秸秆处理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出售给工厂作工业原料

B.应用化学科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制成优质的牧畜饲料

C.就地焚烧成草木灰,作植物的钾肥

D.应用化学科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制成甲烷作燃料

解析:

选C 就地焚烧植物秸秆,不但可能引起火灾,还会因为焚烧过程中产生许多有害气体及浓烟而污染空气,与其燃烧生成的钾肥相比,是弊大于利。

5.家庭厨房实际上就是一个化学世界,柴、米、油、盐、酱、醋、糖等都属于化学物质。

请回答。

(1)加碘食盐所含的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

(2)白糖与红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可将红糖脱色变成白糖,此变化为________变化。

答案:

(1)+5 

(2)吸附性 物理

[课下综合检测]

1.化学变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

A.质量          B.元素种类

C.原子数目D.分子种类

解析:

选D 化学变化前后原子数目、元素种类均不发生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因有新物质生成,故分子种类可能发生变化。

2.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化学家是(  )

A.波义耳B.道尔顿

C.李时珍D.门捷列夫

解析:

选D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

3.古诗词是历代文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解析:

选C A项,涉及野草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B项,涉及蜡烛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D项,涉及火药的爆炸,属于化学变化。

4.下列做法不能体现低碳生活的是(  )

A.注意节约用水B.减少食品加工过程

C.发展氢能和太阳能D.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解析:

选D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天然气、煤、石油)能产生大量CO2,不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

5.宣传科学知识,介绍高新科技,推广高新技术,揭露伪科学,是科学工作者和当代中学生的义务。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伪科学的是(  )

A.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B.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C.这种口服液中含丰富的氮、磷、镁等微量元素

D.这种环保汽车不消耗任何能源

解析:

选A 任何物质都由化学元素组成,均属于化学物质;口服液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不可能丰富;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任何汽车都会消耗能源。

6.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下列做法:

①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②城市垃圾分类处理;③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④推广使用清洁能源;⑤过量使用化肥、农药;⑥推广使用无氟冰箱。

其中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D.③④⑤⑥

解析:

选C ①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可以有效控制“水华”“赤潮”等环境问题;②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可以有效回收资源,减轻环境污染;③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会浪费大量木材,不利于环境保护;④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能有效控制排入大气的有害气体,减轻“酸雨”等危害;⑤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会造成环境污染;⑥推广使用无氟冰箱,可以有效地减缓“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7.[双选题]顺式Pt(NH3)2Cl2(相对分子质量为300)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抗肿瘤药物。

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4种元素组成

B.含NH3分子

C.属于混合物

D.Pt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5%

解析:

选AD 顺式Pt(NH3)2Cl2由Pt、N、H、Cl四种元素组成;该物质有确定的化学式,故为化合物(属于纯净物),则其中不可能含NH3分子;Pt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95/300×100%=65%。

8.请仔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

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

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如上图)。

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煤在燃烧时会产生许多污染物,为了减少煤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可设法把煤转化成清洁的燃料。

将水蒸气通过炽热的煤层可制得较洁净的水煤气(主要成分是CO和H2),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煤气厂常在家用水煤气中特意掺入少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

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

C+H2O

CO+H2 当煤气泄露时,易被人们察觉

9.安全生产近年来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三鹿奶粉事件、鞭炮爆炸、小煤窑问题等都轰动社会。

重庆开县天然气井漏事故共夺去了二百多人的生命。

气井喷出的气体主要是甲烷,另外还含有大量的硫化氢。

硫化氢(H2S)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剧毒的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其水溶液叫氢硫酸。

(1)据报道,人员伤亡多是因缺乏自救防御常识造成的。

下列自救措施合理的是_____(填序号)。

A.逃生时应往地势高处逆风跑

B.逃生时应往地势低处顺风跑

C.立即用浸过水或弱碱性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

(2)为降低危害程度,人们将喷出的硫化氢点燃,燃烧时生成了两种氧化物,其中一种是最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它是________。

为减轻该气体对环境的污染,事故处理人员不断向空气中喷洒一种溶液,你认为该溶液可能是一种________(填“酸”或“碱”)性溶液。

(3)违反操作规程或安全设施不完备是引发事故的常见原因。

请结合某具体的化学实验,说出避免实验事故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气井喷出的气体会沿风势流动,故逃生时应往地势高处逆风跑。

由题意知,硫化氢能溶于水,其水溶液是氢硫酸,显酸性,自救时用浸过水和弱碱性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尽可能减少吸入的气体。

(2)硫化氢气体被点燃,燃烧时生成两种氧化物,其中一种是最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即SO2。

向空气中喷洒碱性溶液有利于吸收SO2、H2S等气体。

(3)可从可燃性气体的性质来思考。

答案:

(1)AC

(2)二氧化硫(或SO2) 碱

(3)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