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 ,大小:17.96KB ,
资源ID:46652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652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核心家系多巴胺受体D3基因Ser9Gly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联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核心家系多巴胺受体D3基因Ser9Gly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联研究.docx

1、核心家系多巴胺受体D3基因Ser9Gly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联研究核心家系多巴胺受体D3基因Ser9Gly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联研究【摘要】 目的: 探讨多巴胺D3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Ser9Gly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易感性的关联. 方法: 对河南省精神病院200110/200312住院的124个本地汉族核心家系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测定基因型. 应用传递不平衡检测、单体相对危险度检测判断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 结果: 在所收集的124个家系中有101可用于TDT, HRR检测,Ser9Gly多态性存在传递不平衡,Gly等位基因较多地传给下一代,这种传递不平衡存在按性别分组的男性患者

2、家族中,而不存在女性患者家族中;按有无家族史分组,两组患者中TDT均无传递差异,HRR检测有家族史的家系有统计学差异,无家族史的家系无传递差异. 结论: DRD3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Ser9Gly多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易感性存在关联,且可能与男性精神分裂症关系更密切,无明显的证据说明和家族史不同存在不同的传递差异.【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受体,多巴胺;多态现象;传递不平衡检测;单体相对危险度检测0引言多巴胺受体是多巴胺系统行使功能的重要环节,而多巴胺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成为揭示精神分裂症病因及其它相关问题的切入口之一. 在多巴胺受体亚型内,多巴胺递质与D3受体的亲合力最高. 且随着核素医学的发展

3、,已经能直观地看到DRD3受体主要分布在端脑、伏隔核、Collegia氏岛以及其它边缘系统,与特异性表达、思维、情感、情绪及认知等功能相关,可能参与调节多巴胺能系统对思维和情绪的控制. 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样本总体上和不同分层间的传递不平衡检测及单体相对危险度检测寻找DRD3受体的基因第一外显子Ser9Gly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易感性之间的关联.1对象和方法1对象受试对象为河南省精神病院200110/200312住院的本地汉族患者及父母,共124个核心家系,男性家系58个,女性家系66个. 患者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由两名主治医师或者主治以上医师确诊;家属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非汉族患

4、者.2方法入选患者填写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发病年龄等.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争得同意后,抽取肘静脉血5 mL, ACD抗凝,于-70低温冰箱保存,500 L用于提取DNA,DNA提取采用UNIQ10柱式人类基因组抽提试剂盒提取. 引物序列为: 引物1 5GCTCTATCTCCAACTCTCACA3,引物2 5AAGTCTACTCACCTCCAGGTA31. 目的片段扩增及基因型判定具体方法见文献2.统计学处理: 双亲至少一方为杂合子的家系进入统计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进行2检验分析. 分析DRD3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Ser9Gly多态性等位基因频度和基因型频度,采用传递不平衡检测、

5、单体相对危险度检测等方法,分析其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2结果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片断电泳各基因型有一定差异.平衡分析DRD3基因型在整体样本中、父母组及患者组均符合HW平衡. 3传递不平衡与单体型相对风险分析收集的124个家系中,有101个家系可用TDT和HRR检测.表1精神分裂症患者101个家系TDT检测表2精神分裂症患者101个家系HRR检测 进入统计方程的家系按性别分层有男性家系48个,女性家系53个,分别进行TDT检测和HRR检测. 男性家系TDT存在传递不平衡;而女性家系TDT未发现不平衡传递;HRR检测,男性家系存在等位基因优先传递2=, P=, OR=, 95%CI为(,);而女

6、性家族2=, P=, OR=, 95%CI为(, ),95%可信区间基本包含了无联系区段,不支持二者存在联系(Tab 4).表3不同性别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系TDT检测表4不同性别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系HRR检测33不同家族史家系分析按有无家族史分层,进入统计方程的有家族史的家系38个,无家族史的家系63个,分别进行TDT检测和HRR检测. TDT检测,有无家族史的家系中P均,均未发现传递不平衡. HRR检测前者2=, P=, OR=,95%CI为(,),Gly存在优先传递现象;后者2=, P=, OR=, 95%CI为(, ,Tab 6).表5不同家族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系TDT检测表6不同家族

7、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系HRR检测3讨论我们研究表明,DRD3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Ser9Gly多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易感性存在关联,且可能与男性精神分裂症关系更密切,无明显的证据说明和家族史不同存在不同的传递差异.31DRD3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易感性关联分析早在1996年,Crocq等3在英国和法国两个独立的人群中对DRD3基因第一外显子的Ser9Gly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进行了两个独立研究,首次发现了DRD3基因Ser9Gly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易感性相关,且在患者组Gly分布较多. 我们对所入组的核心家系首先进行HardyWeinberg分析,样本基因型分布符合这一平衡. 关联分析发

8、现DRD3基因多态位点Ser9Gly存在传递不平衡Gly较多的传给下一代,与Crocq等3, James L等4及国内学者周儒伦等5的结果类似. 支持DRD3基因多态性Ser9Gly与精神分裂症易感性存在关联. Jonsson E等6在瑞士人群病例对照研究及Meta分析,发现纯合子在患者组分布较多,提出纯合子组合可能增加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 Spurlock等7却发现Ser/Ser基因型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分布较多,有统计学差异. 最近Ambrosio等8在核心家系对DRD3多态位点Ser9Gly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性进行TDT, HRR检测均无显着性差异.结果的不同可能与样本量大小、多项研究病例与

9、对照的选择偏倚、人群来源的不同有关. 在大量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当最低的基因频率,即视为多态.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的发生率本身是受周围环境因素多方面影响的,等位基因Ser9是野生型,Gly是突变型,在某一范围内Ser9Ser就有可能或保持相对高度保守,占有相当大的比率. 而精神分裂症本身的高度异质性,又受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假阳性和假阴性关联的机率. 有研究表明不同区域内的人群存在基因构成的不同,或者也可能成为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之一. 我们选择了内对照,应用传递不平衡和单体相对危险度分析,避免了关联研究中存在的不恰当的对照问题,人群构成相对单一. 样本量虽不算大,但可以为以后的研究及已存在的

10、不一致的研究结果提供新的证据积累.我们在对患者按性别进行分层时,TDT与HRR检测均提示男性患者父母优先将等位基因Gly传给患者,而女性组未发现差异. 与Griffon等9的结果一致. 还有学者指出与男性初发年龄相关10. Mant等11指出纯合子Ser9Ser在男性患者和有家族史的患者中分布较多. Gly等位基因的传递差异可能1 Elvidge G, Jones I, McCandless F, et al. Allelic variation of a BalI polymorphism in the DRD3 gene does not influence susceptibility

11、to bipolar disorder: Results of analysis and metaanalysis J. Am J Med Genet, 2001;105:307-331.2 吕路线,张红星,郭素琴. 多巴胺受体D3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亚型及利培酮疗效相关性分析J. 上海精神医学,2005;17:99-101.L LX, Zhang HX, Guo SQ. Association study of the DRD3 gene polymorphism Ser9Gly with the subtypes of schizophrenia and the curative eff

12、ect risperidone J. Shanghai Arch Psychiatr, 2005;17(2):99-101.3 Crocq MA, Buguet A, Bisser S, et al. Bal I and Msp I polymorphisms of the dopamine D3 receptor gene in African, Blacks and Caucasians J. Hum Hered, 1996;46(1):58-60.4 James L, Kennedy JL, Billett EA. Association study of dopamine D3 rec

13、eptor gene and schizophrenia J. Am J Med Genet, 1995; 60(6): 558-562.5 周儒伦,胡宪章,周朝凤,等. 151个精神分裂症家系中多巴胺D3受体基因Ser9Gly多态的传递不平衡研究J.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0;32(5): 455-457.Zhou RL, Hu XZ, Zhou CF, et al. Disequilibrium transmission of Ser9Gly polymorphism of Depamine D3 receptor gene in 151 schizophrenia families J

14、. J Beijing Med Univ, 2000;32(5):455-457.6 Jonsson EG, Flyckt L, Burgert E. Dopamine D3 receptor gene Ser9Gly variant and schizophrenia: Association study and metaanalysis J. Psychiatr Genet, 2003;13(1):1-12.7 Spurlock G, Williams J, McGuffin P. European multicentre association study of schizophreni

15、a: A study of the DRD2 Ser311Cys and DRD3 Ser9Gly polymorphismsJ. Am J Med Genet, 1998; 81(1): 24-28.8 Ambrosio AM, Kennedy JL, Macciardi F. Family association study between DRD2 and DRD3 gene polymorphisms and schizophrenia in a Portuguese population J. J Psychiatr Res, 2004; 125(3): 185-191.9 Grif

16、fon N, Crocq MA, Pilon C, et al. Dopamine D3 receptor gene: Organization, transcript variants, and polymorphism associated with schizophrenia J. Am J Med Genet, 1996;67(1): 63-70.10 Asherson P, Mant R, Holmans P, et al. Linkage, association and mutational analysis of the dopamine D3 receptor gene in

17、 schizophrenia J. Mol Psychiatry, 1996; 1(2): 125-132.11 Mant R, Williams J, Asherson P,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izygosity at the dopamine D3 gene and schizophrenia J. Am J Med Genet, 1994; 54(1): 21-26.12 Karayiorgou M, Sobinc C, Blundell ML. Familybased association studies support a sexually dimorphic effect of COMT and MAOA on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J. Biol Psychiatry, 1999; 45(9):1178-1189.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