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7.64KB ,
资源ID:46645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6645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心理学教学大纲打印.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心理学教学大纲打印.docx

1、心理学教学大纲打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五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三过程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

2、代到70年代末)(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3、,但自控力不强。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内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二、认知发展与教学

4、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于最近发展区意义: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发展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3.主动感对内疚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5.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6.亲密感对孤独感7.繁殖感对停滞感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二)自我意识的发展发展阶段:

5、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差异表现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性格类型差异 (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3、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6、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一)学习的心理实质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这一定义说明: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2、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二、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1

7、、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 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我国学习层次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

8、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不准备实现而实际联结实现时也会感到烦恼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一、认知理论要点: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2、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3、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对完形派学习理论的评价:1、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

9、;2、完形派在肯定顿悟的同时,否定试误的作用,是片面的。(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认知发现说)1、布鲁纳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理解)(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1)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的联系即指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是指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内在联系而非任意的联想或联系。

10、(2)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和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主观条件:a、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b、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c、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3)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3、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1)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

11、物意义的学习。(2)接受学习的心理过程(3)影响因素: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关于“先行组织者”技术定义: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目的: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评价: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组织者”技术对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很有价值,教师应灵活地运用这一技术。(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2

12、、基本观点: 知识观 学习观 学生观第四章 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种类: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1、成败归因理论(1)三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2)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P63-65)一、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二、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时是启发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

13、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的概述1、定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学习迁移种类正迁移与负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3、学习迁移作用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关键环节;迁移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三节迁移与教学(P78-83)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二、

14、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P84-88)二、知识学习类型: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三、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四、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第二节知识的获得1、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条件是: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2、知识直观(1

15、)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加强词与形象配合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1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2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第七章技能的形成1、技能特点: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不同于本能行为。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

16、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2、种类: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心智技能:能力技能、认知技能3、作用: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P108-113 )一、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操作定向:含义,定向映象 2、操作模仿:含义,动作特点(四点)3、操作整合:含义,动作特点(四点)4、操作熟练:含义,动作特点(四点)二、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P113-121)

17、1、我国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P117-119)原型定向:4注意点原型操作:4注意点原型内化:4注意点二、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第八章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特征: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是有效学习所需的是有关学习过程的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有规则和技能构成分类: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第二节典型的学习策略一、认知策略(一)复述策略1、复述策略常用的几种方法: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二)精细加工策

18、略1、精细加工策略常用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三)组织策略1、组织策略常用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三、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2、学习环境的设置:注意调节自然条件,设计好学习的空间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自我激励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第三节学习策略的训练一、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二、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二、

19、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2、理解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4、检验假设 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表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4、个体的个性心理特性。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的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

20、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2、智力: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3、个性: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三、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

21、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态度实质: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品德实质: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心理结构:道德认识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相同点:实质相同、结

22、构一致2、区别:范围不同:态度大;品德小。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有五种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品德是价值观念性格化时的稳定态度.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56-161)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

23、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P172-179)二、心理健康标准(六条):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 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第二节 心理评

24、估(P179-182)三、心理评估的意义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四、心理评估常用方法:1、心理测验2、评估性会谈技术: 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3、其他方法 :观察法、自述法三 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2、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

25、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3、心理辅导目标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基本目标寻求发展高级目标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理性情绪辅导(艾里斯提出)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P188-194)教学目标意义: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习二、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1、认知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6、2、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3、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三、教学目标的表述(P193)1、行为目标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四、任务分析:是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基本要素: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一、教学事项: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加涅)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二、教学方法1、定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

27、,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2、基本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实习作业三、教学媒体使教学遵循:经验的直接动作表征、经验的图像表征、经验的符号表征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1、教学设计四原则(布鲁纳):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2、设计实施五特征: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尽力、社会互动、团体历程四、个别化教学:1、基本环节: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

28、一一对应关系;引入有序的和结构货摊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容许学生以自己速度向前学2、经典模式程序教学(创始:普莱西,贡献最大:斯金纳)、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布卢姆)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影响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4、对教师的期望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二)群体动力1、群体凝聚力2、群体规范 3、课堂气氛:概念: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综合状态影响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影响途径:接受、反馈、输入、输出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

29、理(P212-216)一、课堂纪律的性质:课堂纪律的管理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 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一)问题行为的性质(二)问题行为的类型(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一)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的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二)教育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是以客观描述为基础;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育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才有实际价值。(三)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 )(四)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第一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第二.是学校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