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0.15KB ,
资源ID:459969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5996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辨证论治小儿呕吐57例体会doc.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辨证论治小儿呕吐57例体会doc.docx

1、辨证论治小儿呕吐57例体会doc辨证论治小儿呕吐57例体会 辨证论治小儿呕吐57例体会 【摘要】 分别从寒邪伤胃、热邪蕴胃、痰湿内阻、乳食停滞、脾胃虚寒、胃阴不足、风寒犯胃、外感暑湿、蛔绕胃腑、惊恐气逆等10个方面介绍了分型施治的方法,为临床治疗小儿呕吐拓宽了思路。 【关键词】 小儿呕吐;中医疗法;辨证论治 小儿呕吐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很多疾病都可以出现。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 临床上常因体质、年龄、病因不同,分为风寒、胃热、伤食、胃虚夹热、胃阴虚、脾胃虚寒等型。 治疗上分别采用解表散寒、和胃降逆,清热泻火、降逆和胃,消食化滞、降逆止呕,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2、等方法治疗。 病程或长或短,时轻时重,日久不愈。 笔者经多年临床辨证治疗57例呕吐患儿,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总结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57例患儿,50例为门诊病例,7例为住院病例;其中男34例,女23例;年龄最小5月,最大12岁;病程最短1 h,最长1年,其中以0.52 d者居多。 以呕吐为主要症状,常伴腹痛、腹胀、腹泻、不思乳食、头晕、面色苍白、精神疲倦、四肢欠温、便秘、口渴、尿少等。 2 辨证分型及治疗 2.1 寒邪伤胃 小儿脾胃不足、过食生冷瓜果或外感寒邪等,致寒邪犯胃,胃气上逆。 症见朝食暮吐,吐出物无特殊臭味,四肢不温,腹痛喜按,脉沉细,指纹青淡。 治宜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方

3、选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6 g、生姜3片、大枣3枚、人参6 g。 兼表证者加藿香、苏叶各6 g;胸腹痞胀去大枣,加木香、陈皮各3 g;兼有食滞、腹胀痛加炒山楂、炒神曲各6 g;四肢不温加肉桂、砂仁各6 g;呕吐较甚者加灶心土6 g。 共治疗9例。 2.2 热邪蕴胃 感受温热之邪,蕴结肠胃,或食积不化,蕴里化热,或过食辛热、煎炒等,致胃热气逆。 症见食入即吐,或频吐如射,吐物酸臭,次数多而量少,或伴身热,口渴喜饮,烦躁少寐,大便臭秽或燥结,小便黄少,舌红苔干黄,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以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方选萸连片加减黄连、吴茱萸各6 g。 若便秘加生大黄3 g;兼食积加炒山楂、炒神曲各6 g,虎

4、杖3 g,麦芽6 g;顽固呕吐不食,或频吐如射者,加代赭石、竹茹各3 g。 共5例。 2.3 痰湿内阻 多因幼儿水湿停滞,运化无力,使痰湿内聚,阻滞气机,胃气上逆而呕吐。 症见呕吐痰涎,先咳后吐,伴见胸脘痞闷不舒,眼睑浮肿,纳呆,舌质胖,苔白腻或腻而滑,脉滑或缓,指纹淡。 治以温化痰湿,降逆止呕。 方选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6 g、桂枝6 g、白术6 g、甘草3 g。 若呕吐较甚加砂仁6 g、白豆蔻3 g、灶心土3 g;若咳甚加藿香、法半夏各3 g;若纳呆加神曲6 g、厚朴3 g、苍术3 g;若呕吐痰涎甚者加车前草3 g。 共治疗6例。 2.4 乳食停滞 哺乳过饱或喂养不当,过食甜腻或不易消化食物

5、,则乳食停滞中脘,损伤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而致呕吐。 症见呕吐酸腐,不思乳食,恶心,脘腹胀痛,吐后减轻,口气臭秽,矢气恶臭,便秘或泻下酸臭不消化食物,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治以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用保和丸加减山楂6 g、神曲6 g、半夏6 g、茯苓6 g、陈皮6 g、连翘6 g、莱菔子3 g、麦芽6 g。 若呕吐频繁加生姜2片;若偏寒者加丁香3 g、灶心土6 g以温胃降逆;若偏热者加黄连、竹茹各3 g清热止呕;若便结不通加枳实6 g、大黄3 g导滞通腑;若大便泄泻者加炮姜6 g温胃导滞。 共治疗10例。 2.5 脾胃虚寒 若乳母过食寒凉生冷,或小儿过食生冷,凝滞中脘,致中阳受损,气

6、机凝塞,气逆而吐。 症见饮食稍不慎即呕吐,亦见外感后即呕吐,口干不欲饮,喜暖恶寒,面色白,四肢不温,便溏,舌淡,脉濡弱。 治以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用丁萸理中汤加减丁香6 g、吴茱萸6 g、炮姜6 g、党参6 g、白术6 g、炙甘草6 g。 若腹痛者加肉桂、砂仁各3 g;若食欲不振者加山楂、神曲、麦芽各6 g;若兼有表证者加苏叶、藿香各6 g;若胸痞腹胀者加木香、陈皮各6 g;若呕吐频而不止者加灶心土6 g。 共治疗5例。 2.6 胃阴不足 热病耗伤胃津,或病后气阴未复,胃失和降,致胃气上逆而呕吐。 症见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咽干口燥,似饥而不欲食,便结如羊屎,舌红少津,脉细数,指纹红紫

7、。 治以温养胃阴,降逆止呕。 方选麦门冬汤加减麦冬6 g、半夏6 g、人参3 g、甘草3 g、粳米6 g、大枣3枚。 若津伤甚半夏减量,并加石斛、天花粉、知母、竹茹各3 g;若便秘加火麻仁6 g、白蜜少许以润肠通便。 共治疗3例。 2.7 风寒犯胃 小儿腠理空疏,易遭外邪、风寒入侵,扰动胃腑,浊气上逆,故发呕吐。 症见突然呕吐,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胸腹满闷,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以疏风散寒,芳香化浊。 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6 g、苏叶6 g、白芷3 g、桔梗3 g、白术6 g、厚朴6 g、半夏6 g、大腹皮3 g、茯苓6 g、陈皮6 g、生姜3片、大枣3枚、甘草3 g。 若兼宿滞、胸

8、闷腹胀去白术、大枣,加神曲、炙鸡内金各6 g;表邪偏重加荆芥、防风各6 g祛风解表。 共治疗6例。 2.8 外感暑湿 酷暑之时,湿浊犯胃,气机逆乱,浊气上冲而呕吐。 症见突然呕吐,兼发热恶寒,心烦口渴,渴不多饮,胸脘痞闷,纳呆,苔黄白腻,脉浮滑数,指纹浮青紫。 治以清暑祛湿,和胃降逆。 方选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6 g、半夏6 g、茯苓6 g、杏仁6 g、薏苡仁6 g、白豆蔻6 g、猪苓3 g、淡豆豉6 g、泽泻3 g、厚朴6 g。 若热重加黄连3 g以清暑解热;湿重加苍术6 g;兼有宿食加莱菔子3 g、山楂6 g。 共治疗8例。 2.9 蛔扰胃腑 蛔虫逆行,扰动胃腑,致胃气上逆而呕吐。 症见呕吐

9、清水或黄绿水,吐蛔虫,脐周时痛,脸有白斑或口腔黏膜有白点,舌淡红伴见蛔虫点,苔腻,脉弦,指纹青色。 以酸苦安蛔、降逆止呕治之。 方选乌梅丸加减乌梅6 g、细辛2 g、干姜6 g、黄连3 g、当归3 g、附子3 g、黄柏3 g、桂枝6 g、人参3 g、花椒3 g。 若呕吐清水加灶心土6 g;若蛔虫多加川楝子3 g。 共治疗3例。 2.10 惊恐气逆 小儿神气怯弱,发育未臻完善,易受惊恐,凡目触异物,耳闻异声,或跌仆受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胆怯肝逆,失其疏泄,气机不利而胃气上逆所致呕吐。 症见频吐清涎,或呕吐乳食,哭啼不安,睡卧不安或惊惕恐惧,手足蠕动,脉弦,指纹青紫。 治以安神镇惊,和胃降逆。

10、 方选定吐丸加减全蝎1条、姜半夏6 g、大枣2枚、丁香6 g。 若惊惕加朱茯苓6 g、蝉蜕3 g;兼有抽动加钩藤3 g、白芍6 g、僵蚕3 g;呕吐不止加代赭石6 g。 共治疗2例。 以上各型每日服药1剂,分23次服用。 注意防止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必要时给予静脉补液。 同时忌服辛辣肥腻之品,多食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必要时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宜少量多次食用,呕吐较重者应暂予禁食。 给药时药液不要太热,服药宜缓,可采用少量多次服法。 治疗9 d后统计疗效。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自拟 治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呕吐停止,食纳如常),停药后1月未见复发。 好转治疗后症状减轻(呕吐次数减少

11、,呕吐物量也减少,食纳增加),停药后偶有复发。 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痊愈28例,占49.12 ;好转25例,占43.86 ;无效4例,占7.02 。 总有效率92.98 。 4 典型病例 瞿某,男,11月,2006年10月25日以呕吐1 d就诊。 患儿于1 d前发病,起初呕吐少量胃内容物,伴精神差,不思饮食,流清涕,哭闹,低热(测体温37.4 )。 曾在某私人诊所肌注胃复安2 mg未见好转,呕吐频繁(至就诊时约810次),呕吐量大,多为清水,腹胀肠鸣,食入即吐,腹泻黄色蛋花汤样便2次,量多,未夹黏液及血丝。 症见精神萎靡,面白肢冷,前囟、眼窝均凹陷,口渴欲饮,尿少,皮肤干

12、,弹性尚可,体温37.9 ,咽部轻度充血,扁桃腺无肿大,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略膨隆,肠鸣音亢进。 大便常规化验脂肪球(),余无异常。 血常规化验未见异常。 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辨证为风寒犯胃型,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服用3剂后痊愈无复发。 5 体会 小儿呕吐在古代医籍早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吐。 ”诸病原候论呕吐逆候记载有小儿呕吐的原因,“儿啼未定,气息未调,乳母忽遽以乳饮之”、“乳母将息取冷,冷气入乳”、“解脱换易衣裳及洗浴露儿身体不避风冷”等。 大多认为寒、热、积、滞是引起呕吐的主要病因。 本病婴幼儿及儿童均可发病,对儿童健康危害较大。 临床表现可

13、见溢乳、普通呕吐、喷射性呕吐及周期性呕吐,由于发病的原因不同,症状也不尽相同。 病因可来自咽喉、肠道、胸膜、心脏、泌尿生殖系统和肝胆系统等脏器的梗阻,或感染以及平衡器、代谢因素、氮质血症和服用可刺激呕吐中枢的药物。 本病的发生常与体质和年龄有关。 轻症者仅见溢乳,多为乳哺过量或过急所致,并非病态,不影响健康,宜注意改变哺乳方法。 普通呕吐常见胃肠道感染,而喷射性呕吐可见婴儿吞咽大量空气、胃扭转、幽门梗阻及颅内压增高等情况,症状较重。 而周期性呕吐又名再发性呕吐,发病多在学龄前和学龄早期(311岁),临床可见反复呕吐,每日吐数次至数十次,持续约13 d,偶可延至1周,其后自然痊愈。 1年内可发作

14、数次,发作间期无不适。 严重者吐血、嗜睡、不能进食。 发病原因可能与体质有关。 过食、摄入脂肪过多、便秘、上呼吸道感染、饥饿、剧烈体力活动、疲劳或精神受刺激等是常见病因。 尤其是青春期前女孩,常因焦虑或情绪波动而发病。 如因高热抽风而频繁呕吐,或腹胀如鼓、矢气不通、腹部突然疼痛而产生呕吐,多为急性热病、肝风内动或外科急腹症之候,不属本病论述范围。 中医学认为外感风寒、热邪犯胃、内伤饮食、胃虚夹热、胃阴亏虚以及脾胃虚寒等原因均可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呕吐。 严重者常使体液丧失过多,出现气阴亏损。 长期反复呕吐,可致脾胃虚损、气血不足等后果。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给予灭吐灵等对症治疗。 中医治疗上均强调调理脾胃,降逆止呕。 本病的发生,正气虚是关键,其中脾胃虚是主要因素,治疗的基本原则在于根除病因。 中药生姜、半夏、藿香、竹茹、灶心土、吴茱萸、公丁香、柿蒂、刀豆、连翘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止呕效果。 一般治疗小儿呕吐,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上述止呕药物并与理气止呕药物合用。 进药困难者,可浓煎冷服并分次服用;呕吐甚者,可用针刺治疗,再服中药加强疗效。 本病的预防主要是加强锻炼,饮食要定时定量,忌食过量辛辣香燥之品,注意保暖,以免感受风寒之邪,并积极预防原发病的发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