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4.77KB ,
资源ID:447437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4743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典美学教学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典美学教学大纲.docx

1、中国古典美学教学大纲中国古典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美学Chnese Ancient Aesthetics课程编码:04241624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中高年级学时数:36学时其中:实践学时学分数:2学分先修课程:文学概论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文艺理论教研室制定日期:2004年4月 执笔者:王杰一、 教学大纲说明(一) 教学目的历来关于中国美学史的课程或著作,大都采用“通史式”的框架,即按时间顺序堆积材料的办法,结构庞杂,不得要领;本课程的创新在于采用“板块式”的框架,即按问题逻辑处理材料的办法,把中国美学划分为五大板块:气、易、儒、道、禅,着眼于对各家

2、学说的宏观描述和系统把握,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上的有机联系,对核心问题一目了然。(二) 教学要求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和读书指导等方法,注重建立对于中国文化和美学的通识,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提供一个直接的哲学和美学背景,深化对于文学精神的理解。授课过程充分运用文献学、民俗学、考古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培养学术眼光,通晓美学背景。(三) 教材与参考书教材:自编讲义,印发授课提纲。 参考书目:根据内容,随堂开列。二、 课程内容与教学要点第一章 气化美学第一节 气感文化精神 1士子文化:古典美学的主体条件知识结构“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

3、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庄子天下)人生理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君子之道,或出或处;通权达变,相机而作,待时而动;君子固穷,功成身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主体精神超越意识:“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疏放情调:“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杜甫),“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李白),“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压抑心态:“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杜甫),”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白居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闲适情趣:“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日长睡

4、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竹床瓦枕虚堂上,卧看江南雨后山”(吕希哲)。浮云野鹤,草庐高卧,临渊垂钓,醉眠芳草,啸吟歌咏,幽居抚琴,“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 2气化谐和:古代中国的世界图式气论架构气本观:广袤性;运动性;连续性;气化观:气化自然;气自运动;有渐为化;聚散有序;生生不息;气感观:天地共感;天道自然;文浪以次;贯通无间;一体分殊;“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正蒙乾称)气论抽象“道”“气”合一的宇宙本体论;“神”“气”合一的生命本体论;“文”“气”合一的文学本体论。气论溯源吐纳导引的养生之气;男女媾合的阴阳之气;修身养性的浩然之气;天地运行

5、的自然之气;魏晋时期的有无之气;两宋时期的性理之气;明清时期的本体之气;气论说文本体论:天地至文皆一气运化;通天下一气为文自美;“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主体论:人的形、性、情、才、思、志均由气而生;气之体分刚气、清气、粹气、厚气;养气自守之养志、养神、养胆;养气之道在主外游、主内游、主敬;作品论:理、事、情皆气之为用;辞根于气,气形于言;气充其体,体异气殊;诗体气格,神气贯注;3生命智慧:古老民族的文化基因哲学形态:唯生主义的终极关怀;文化精神:无所不在的氤氲气象;生存方式:委运乘化的逍遥境界;历史过程:归真返朴的人生理想;思维特质:物我同一的观照方式。第二节 生殖崇拜观念 美学是对生命的

6、最高阐释,其最根本的审美观念是审生命之美,而生命的核心是性,是两性交感所体现的生命创造之美。因此,最原初的气感文化观念直接体现为生殖崇拜观念。它是从性选择经由性审美而导致的生殖器崇拜,这是原始先民审美发生的基本路径。 1阴阳文化的生命意蕴 气分阴阳,首先即为男女之别。其最初的文化象征即性器官。 周易系辞上:“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系辞下:“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周易彖传:“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敦颐太极图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静阳动,万物化生”;淮南子地形训:“至阴生牝,至阳生牡”;老子六

7、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云:“八卦的根柢我们很鲜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崇拜的孑遗,画以象男根,画以象女阴”。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概括起来,气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气是事物演化的根本动力,气是宇宙进化的永恒模式。 2生命美学的历史积淀 世界起源:庄严而神圣的两性交感;万物构成:相反而相成的阴阳模式;发展原则:生生不已的生命流程;太极图式:天地(男女)相合的混沌境界;伦理价值:生命传承的最高准则。 3生殖崇拜的艺术生成 图腾崇拜:日月,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朘鸟,月中有蟾蜍”。朘鸟又称三足乌,其中一足,即

8、为男根,说文曰:“朘,赤子阴也”。蟾蜍即青蛙,蛙,广雅训为“始也”,说文谓:“始,女之初也”。女性具有创始之意,人之初就是蛤蟆加上一个女字,此即人蛙同源,蛙与娲亦同训,因此,女娲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神。崇拜青蛙即是取其具有旺盛生殖力之意以及它的子宫之形,中医至今仍称阴道为“蛙口”。鱼,女阴之象,对鱼的崇拜,以其轮廓相似,鱼腹多子之故,周易剥卦:“坤下艮上,五阴而一阳,众阴在下,骈头板次,似贯鱼也”。一男御多女,用贯鱼象征,“鱼贯而入”,专指女人。龙,男根之象,闻一多伏羲考认为:龙图腾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它是对中华民族父亲神伏羲的崇拜。礼记明堂位“周龙”章注:“龙,阳类,贵象也”;易系辞“龙

9、蛇之蛰”下虞翻注:“龙之为言萌也,阴中之阳,故言龙举而云兴”;贾子新书容经:“龙者,阳类。君之象也”;管辂别传云:“龙者,阳精。以潜于阴,幽灵上通,和气感神,二物相扶,故能兴”;说文谓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这已经描绘得很详细了。史记高祖本纪对刘邦母亲的描写:“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生命机能堪称伟大。文学意象:易诗相通,“诗有二南,犹易之有乾坤二卦”,因此,易之象也就自然成了诗之象。云雨:性的隐语,易小畜卦辞:“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乾下巽上,老男长女交欢不悦,故曰“夫妻反目”;山水:性器官的隐语。大戴礼记易

10、本命:“丘陵为牡,溪谷为牝”;王聘珍解诂:“阳为牡,吐气者也;阴为牝,含气者也”;易咸卦辞:“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山上有泽,感。”山泽通气,男女交感,被认为是周易中最淫秽的一卦。这种易象被诗经演化成了一种普遍的兴起模式:“山有隰有,”以此烘托男女之间将要发生的故事,邶风:“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秦风:“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桑台:桑,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桑山之林,能为云雨”;庸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豳风七月:“春日载阳,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11、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台,台为社中所筑,上宫即台。“社”为祭坛,从土从示,土与地同义,说文曰:“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地字从土从也,土也互训,说文谓“也”,女阴也,象形。地为母,土亦为母。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江淮谓母为社”。社即自由性交的场所,春秋经庄公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三传皆以为非礼,谷梁传认为,“以为是尸女也”,尸即女性裸体横陈之状,为此所筑之台,又称春台,老子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邶风新台所咏之台就是“卫宣公为其子汲娶于齐,而闻其美,欲自娶之”时所筑。艺术境界:阴阳大和的境界,庄严而纯洁地描写本体的两性,“汉皇重色”;主客交融的境界,从对生的朴素领悟去

12、推演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原初生成与本质,“天地交泰”;天人合一的境界,把生殖观念推向宇宙与人生本体,契入大化流行的节奏,天人同构,生生不息。第三节 虚静与神游 1气化是对生命事实的审美把握:宇宙生命模式;生命超越机能;生命逻辑形式;艺术起源理论;审美观念理论; 2虚静是生命运动的本真状态:归真返朴同宇宙大化浑然为一;涤除玄鉴返观内心的本明;唯道集虚体悟生命感觉的圆融;与物俱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寂寞无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3虚静是审美的自由状态:虚的境界虚廓心灵,涤荡情怀,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去物:去除物象,一是从实用功利中移出物象而作审美的把握;二是从特定时空中移出物象而观其永恒;三是从具体

13、形态中移出物象但观其精神;去我:自我超越,一是对自我情欲的超越;二是对自我知识的超越;三是对自我行动的的超越;去外:进入化境,一是从感觉进入悟性;二是从自然回归坐忘;三是从目视而至神遇;静的境界富于包孕的片刻,观照永恒的瞬间,跃身大化,万缘俱寂。从容自适,无拘无束,一任自然;用志不纷,收视返听,绝虑凝神;悠远空灵,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致微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动的境界静中之动,无中之有,澄观一心而腾踔万物。静极而动,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以静制动,静如处女,动如脱兔;返虚入浑,彻悟永恒,进入混沌。 4神游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尔;嵇康:“目送归鸿,手

14、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参军;陶潜:“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庄子开篇就是“逍遥游”。游的含义“饮之太和”,游戏无目的;无保留投入;充分的自由;即自的超越;游的特征“神游无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思理为妙,神与物游;风行水上,自成文理;游的表现“畅神而已”,移步换景,卧游天下,曲径通幽,贵在可游。空灵的境界;诗化的心态;混沌的气象;神秘的意蕴;自由的精神。第四节 生命与象征1美学是对生命的最高阐释:艺术的本性在于生命隐喻;美学的价值在于终极追问;中国美学的生命创造精神;2生命表现的基本形态:气象生命本体之气的外在表征,乐记乐象:“奸声感

15、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易象阴阳合和之气的哲学抽象,易系辞:“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仰观俯察之象;写气图貌之象;目击道存之象;意象主体情感之气的比兴载体;临景直寻之象;返观内照之象;兴象人类文化原型的象征表达,兴象是深刻的象征,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谓:“易之象也,诗之兴也,变化不可方物矣,”它是超时代超个人的意志表现,闻一多说鱼谓:“隐在六经中相当于易象和诗兴”,又说,“象与兴实际都是隐,有话不能明说的隐”。其实除了“不能明说”之外,也包括“不须明说”,它是以简洁形式概括的人类文化历史。

16、3生命与象征:中国美学的基本结构 象征是中国美学的基本方法,王弼周易略例明象云:“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这是中国美学史上关于“象”“征”二字的原始出处;象征的艺术表现:主观象喻性,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递相沿袭性,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多义歧解性,如“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象征的文化意义:东方式的艺术思维;象形字的运思本源;原逻辑的诗性气质。第二章 周易美学第一节 易经概说 1历史地位:群经之首,文化源头;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文化智慧,源远流长;易之三名,涵盖万有;历史画卷,文学滥觞;

17、2哲学思想:生命哲学的基本内核;生殖崇拜的精神价值;生生不已的历史观念;泛生主义的自然哲学; 3思维特质:原逻辑的悟性思维;崇拜与审美的二律背反;气化谐和的混沌境界;以人为本的主体意识; 4美学精神:巫术与艺术的相通;卦象与意象的相近;文饰观念与艺术发生;阴阳观念与艺术创造; 5现代意义:现代人的精神家园;人类困境的现实需要;美学发展的历史趋势;中华民族的智慧源泉。 6四大功能: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六经皆史也”。第二节 诗性智慧象数 1八卦符号:文化原型的生成(数之美、线之美、对称美、变化美) 2从巫到圣:人格境界的提升(敬神、渎神、造神、自我神圣)

18、3阴阳交感:生命美学的发凡(阳卦多阴,阴卦多阳,阴阳交感) 4立象见意:诗性逻辑的表达(易象与意象同构,易象四层次,不尽之尽) 5刚柔相济:美学形态的概括(崇父恋母,阴阳合德,生命二元)第三节 审美观念义理1 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周易的符号象征;2 物相杂,故曰文周易的文学观念;3 易无达占,诗无达诂周易的批评理论;4 刚柔相推,以生变化周易的形式美感;5 贲象穷白,贵乎反本周易的审美境界;第四节 太极之美 1大和之美:保合大和,圆融化机,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2流动之美:刚柔相推,反复其道,与时偕行,易穷则变; 3生命之美:阴阳男女,混沌谐和,万物皆生,物我同一; 4尚中之美:原始返终,否极泰

19、来,致中守和,允执其中; 5变化之美: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第三章 儒家美学第一节 儒家的意义 1儒家的文化精神:以仁为本;民胞物与;国身通一;天人合一; 2儒家的思想规范:入世的态度;进取的精神;理性的原则;人本的理想; 3儒家的当代价值:包举天地人三才的大审美观;身心一元论的审美气化说和审美顿悟说;拥抱生命又超越生命的审美人格追求;对于精神沉沦的深刻批判态度;第二节 充实之美 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之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1美善统一说:寻求自然与主体的对应,“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注重客观形体的合目的性,“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美为善之表现形式,“使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 2艺术功利论:追求人格的完善与成全,以求得心灵的安顿。作用“兴、观、群、怨”,(兴:呈现自我;观:洞察幽微;群:相互感通;怨:宣泄排遣);途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境界乐以忘忧,从容自适,自强不息。“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政教中心论:里仁为美审美观念的伦理价值;君子比德审美判断的理性内容;反身而诚审美趣味的主体指向;吾与点也审美教化的人性风范。第三节 中和之美 1中和观念的几层含义:作为原初的艺术文化类型(尚中、尚

21、三、得中、鼎足);作为特定的艺术风格特征(温柔敦厚);作为普遍的艺术和谐观念(动态和谐与静态和谐); 2中和之美的基本要求:致中守和,允执其中;以理节情,温柔敦厚,“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心平气和,中不自乱: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中和之美的美学原则:价值性原则弃恶取善,化丑为美;正确性原则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可容性原则包容开放,相反相成;发展性原则与时偕行,相机而作; 4中和之美的表现形式:“A然而B”通过两种不同或对立的因素互相联结、济泄、融合而形成一定的和谐关系结构,如“简而文,温而理”,“质而文,直而婉”,“古赋调拗而谐,采淡而丽,情隐而显,势正而奇”(刘熙载艺概文

22、概)。“A而不B”强调美恶界限的不可逾越,在普遍可容性的前提下坚持原则性、选择性与排他性,如“威而不猛”、“淡而不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亦A亦B”重在指明对立双方的互相补充,同时又在艺术整体和谐的前提下允许一时一地偏执一端的鲜明特色,如“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试观韩文,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艺概);“余观六朝碑拓,行处皆留,留处皆行”(艺舟双楫)。第四节 原道之美 1原道的形上体验:原道的思维指向:复古,“先王之道斯为美”,道是派生客观世界的无限混茫之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杜甫:“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杜工部

23、集卷十寄高适岑参三十韵)。原道的意念本体:太极,“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唯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即道。原道的体认过程:畅神,与道相遇,是一种精神迷狂的过程,西方文论谓之狂喜或沉醉,宗炳画山水序:“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其神而已”。 2原道的体验方式:载道、贯道、体道、明道;情与理偕;文与质并;艺与道俱;形与神通;性与伪合。荀子礼论:“性者,本始才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恶:“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3原道的价值特性:对于终极价值的追问,它是人生态度而

24、非政治态度。主体的自足性,真善美自洽所带来的心灵的安顿与平静;功能的调节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导致的原道的功能性借用,如牙齿成为武器,文学成为政治;审美的普泛性,原道使中国没有产生出西方式的理论美学冲动,而是走向纯美学消解,人生的诗化。第四章 道家美学第一节 道家的精神 1道家的人生哲学:(道家的发展:老庄之学、方仙之学、黄老之学、金丹之学,这里专论原始道家的老庄之学)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治人事天莫若啬”,“君子之交淡如水”;以柔克刚,“知雄守雌”,“功成不居”,“和光同尘”,“不敢为天下先”;上德若谷,“自知之明”,“宠辱不惊”,“以德报德”,“不争之德”; 2道家的艺术风

25、范:超然体道的美学形态;芙蓉出水的审美境界;自然天籁的艺术品格; 3道家的现代意义:对于文明的批判;对于本体的追问;对于对象的消解;第二节 道法自然 1美的根源在于道:道先于天地万物而生,高于神鬼上帝,超越感官存在,名言不能表达,自本自根,无始无终。道是大美,无可超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常无为,“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在素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道在虚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 此之谓天乐”; 2回归自然之真:回归天地之

26、德无为:不为义,不为仁,不为寿,不为巧;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无情:“有人之形,无人之情”,“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无我:“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使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安时处顺,听天由命;回归天地之境“吾丧我”:客体我对主体我的排除;“坐忘”即遗忘自我;“外生”即离弃生命;“见独”即遇合独立无待的“天道”;“不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物物而不物于物”;“与天为徒”:“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与造物者为人”;这是整个人向天的回归;回归天地之人与天合一的人,即真

27、人:彻底解脱了人世之累的人;彻底解脱了生死之苦的人;汪洋淡泊神情安详的人; 3“游心于物之初”:回到原初的诗性。美的境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美的体验“形若槁骸,心若死灰”,“涤除玄鉴”,“以观其妙”;美的理想“真”,“淡”,“自然”;美的极至“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信言不美”。第三节 齐一万物 1作为哲学主张的含义:对于世间万物不加区别,同等看待,强调其共性和普遍性。道家“齐物论”又称相对主义或相对论,但这与爱因斯坦相对论不同,爱因斯坦是在受历史条件限制的意义上承认真理的相对性,而道家则是认为无理可讲。其基本特征是:大小相对“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28、”;美丑相对“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区分相对“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是非相对“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2作为观照方式的表现:宏观俯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王昌龄送柴侍御:“流水波通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动态掌握一切皆流无物长住;“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吕洞宾题广陵妓:“嫫母西施共此身,可怜老少隔千春。他年鹤发鸡皮妪,今日玉颜花貌人”;杜牧春日古道傍作:“万古荣华旦暮齐,楼台春尽草萋萋。君看陌上何人墓,旋化红尘送马蹄”;多维审视舍弃事物的自然

29、形态导向万物齐一;“物故有所然,物故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是故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苏轼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自我平衡在无限与有限的矛盾面前放弃能力自求平衡,一是泯灭自觉意识,白居易委顺:“外累由心起,心宁累自息。尚欲忘家乡,谁能算官职。宜怀齐远近,委顺随南北。归去诚可怜,天涯住亦得;”二是超越肉体感官,“眼、耳、口、鼻不用其所能,各任之而无心”,进入无意识状态,形体感官失去支配,自觉意识便无从产生;三是制导思维趋向,“自其异者视

30、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苏轼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3作为物化境界的追求: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物化”即指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消失,是万物融合为一的境界。物化心理主体忘掉客体;主体忘掉自己;客体忘掉主体;物化形态物我冥合;主客相忘;物我双遗;身外无物;物化境界心灵冲虚无滞,苏轼:“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4作为审美风格的特征:模糊性道的模糊;象的模糊;序的模糊;惨淡性悲观人生;忧患意识;旷达超脱;静寂性过程复归于朴;心灵冲淡平和;状态致虚守静。“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苏轼法惠寺横翠阁:“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百年兴废更堪衰,悬知草莽化池台”;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程颢秋日偶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云烟变态中。”徐渭“心远堂”对联:“脱屣尘缘,别有胸襟洒落。结庐人境,不妨车马喧阗”。第四节 乐在逍遥 1得至美而游乎至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