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4.41KB ,
资源ID:4376879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3768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资料新视野新方法藏彝羌走廊暨中国西部石棺葬文化研讨会综述.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资料新视野新方法藏彝羌走廊暨中国西部石棺葬文化研讨会综述.docx

1、新资料新视野新方法藏彝羌走廊暨中国西部石棺葬文化研讨会综述新资料新视野新方法藏彝羌走廊暨中国西部石棺葬文化研讨会综述四川文物2009年第6期新资料?新视野?新方法藏彝羌走廊暨中国西部石棺葬文化研讨会综述新资料?新视野?新方法藏彝羌走廊暨中国西部石棺葬文化研讨会综述陈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摘要:藏彝羌走廊是中国西部的重要民族走廊,70余年来,在岷江上游,金沙江流域,雅砻江流域,青衣江流域,大渡河流域,安宁河谷,滇西地区,西藏等地都发现了石棺葬文化遗存.今年10月下旬在西昌召开了藏彝羌走廊暨中国西部石棺葬文化研讨会,作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关键词:藏彝羌走廊;石棺葬;考古发现;学术研讨中图分类号:K

2、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62(2009)06008604藏彝羌走廊是中国西部的重要民族走廊,主要分布于这条走廊上的石棺葬是我国重要的一种考古学文化.1938年秋,着名考古学家,四川I大学冯汉骥教授在四川汶川县萝卜寨作田野调查时,发现并清理了一座石棺葬,这是首次运用近代考古学方法对西南地区石棺墓进行清理,从而揭开了中国西部地区石棺葬科学发掘与研究的序幕.70余年来,经过两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在岷江上游,金沙江流域,雅砻江流域,青衣江流域,大渡河流域,大凉山腹地,洱海地区,滇西地区及西藏都发现了大量石棺葬及与石棺葬有密切联系的其它古代文化遗存.甘,青地区也是石棺葬的重要分布区,且

3、与西南地区的石棺葬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石棺葬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兴趣,学术界就石棺葬文化的命名,内涵,族属,分布范围和影响等都进行了长期深人的研究,达成了较多的共识.为了加强对藏彝羌走廊与石棺葬文化的研究,增进地区间的考古协作与学术交流,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于2007年发起了召开纪念中国西南地区石棺葬文化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倡议,得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I大学考古系及博物馆,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决定联合召开86藏彝羌走廊暨中国西部石棺葬文化研讨会.原定于2008年11月在四川阿

4、坝州汶川县召开,由于发生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原计划的学术研讨会及纪念活动只好延期和易地进行.2009年元月,经六家主办单位再次协商,决定将研讨会改在四川西昌召开,由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承办.经过多方的齐心协力和精心筹备,2009年7月22日至25日,藏彝羌走廊暨中国西部石棺葬文化研讨会在西昌邛海之滨,泸山脚下的醉太平酒店隆重召开.来自北京,陕西,云南,贵州,重庆,青海,河南,江西,广东,四川,香港等省,市,地区和美国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开幕式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所长陈学志副研究员对会议的缘起作了介绍,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局龙劲波副局长代表州人民政

5、府致词.在其后的研讨会期间,20余位学者进行了大会发言.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副馆长唐亮副研究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教授,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霍巍教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蒋成副研究员,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肖明华研究员分别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和分时段的大会学术研讨.发言内容可分为石棺葬考古新发现,石棺葬文化专题研究,藏彝羌走廊及四川文物2009年第6期新资料?新视野?新方法藏彝羌走廊暨中国西部石棺葬文化研讨会综述民族文化研讨和工作研讨及其他四个方面.,一,石棺葬考古新发现来自四川,云南,香港的10位学者介绍了各地的石棺葬考古新发现,不仅在资料较为丰富的岷江上游地区,金沙江流域地区有新发

6、现,而且在雅砻江流域,西藏东部,大凉山腹地,越南北部等地石棺葬考古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四川大学考古系李永宪教授的牺藏东部的热底垄石棺墓的发言,报告了四川大学考古系,西藏自治区文物局于2002年10月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县加卡乡卡若村北1公里处热底垄发掘的5座石棺/石室墓的收获,并探讨了西藏的类型及西藏高原以石为葬的传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金国林报告了四川甘孜州炉霍县雅德乡宴尔龙石棺葬墓地的发掘收获.本次考古是中日联合开展西南地区北方系青铜器及石棺葬研究的第一年发掘计划,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本九州大学,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文化局,炉霍县旅游文化局于2008年10月11日11月10日进行发掘,历时3

7、1天,共清理石棺葬12座,寺庙建筑群基址1处.出土铜兵器4件,石斧5件,陶片数箱,兽骨1箱,人骨10具,另有其它石器,骨器等若干件.初步推测石棺葬的年代应在商代晚期春秋时期.寺庙建筑的年代上限可到吐蕃时期,下限为明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万娇的四川会理城河下游考古调查发言,介绍了2009年会理城河下游地区考古调查的收获.为了配合本次研讨会和三普田野调查,2009年3月10日2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凉山州博物馆,会理县文管所合作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会理石棺葬调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部分师生参与了调查和整理.本次调查除新发现2个石棺墓地,复查2个石棺墓地外,还新发现了3个早期遗址,复查

8、了1个土坑墓群.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文管所唐翔副研究员的四川会理石棺葬的分布及文化内柜发言则对会理县境内的石棺葬考古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指出会理石棺葬的葬俗有独特之处,如在石棺墓中出现了割肢葬,这种葬俗在古代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曾经盛行.四川大学考古系赵德云博士的近年来大凉山腹地考古工作新发觋)发言介绍,2005年秋季,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四川大学考古学系,昭觉县文管所联合组队,在昭觉县四开乡及附近的大坝乡展开工作,新发现崖墓,石棺墓,石盖墓等古代墓葬共27座.选择破坏严重的部分石棺墓和1座石盖墓进行清理,出土有陶,铜,石,玉器及有机质绳状物,珠及手镯等随葬品,墓葬的年代均在战国秦汉时期.

9、2006年秋,除在四开乡进行补充调查外,根据已掌握的一些线索,将调查范围扩大至齿可波西乡和平村,拉一木乡拉一木村,龙沟乡果乃巨村以及美姑县俄曲古乡进行考古调查,清理汉末三国时期砖室墓2座,石棺墓8座,特殊形制的石构墓葬6座等.2009年春,为配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又全面调查了竹核乡的古代文化遗存,新发现6处墓地.发现的墓葬包括石棺墓,石盖墓,接近大石墓的石构墓葬,汉晋砖室墓,汉晋崖墓,明清时期围石墓,时代不明的封土墓等.并就战国秦汉时期大凉山腹地考古学文化序列,汉政权的管理模式及汉夷文化的交融,石棺墓的区域性差异,大石墓流行区域及消亡时代等问题提出了若干初步思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陈卫东的

10、四川茂县城关粮站石棺葬墓群的发掘发言介绍了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阿坝州文物管理所,茂县羌族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于2009年7月4日至18日对茂县城北城关粮站大规模石棺葬的抢救性发掘清理工作的收获情况.共发现和清理石棺葬54座,出土一批铜器,铁器,陶器,海贝和各类饰件,收集了大量人骨,兽骨,并提取了纺织品及粟等植物标本.从整个墓群的出土器物分析,初步判断该墓群的时代为战国晚期至汉代.并就岷江上游地区板岩及其千枚岩(包括其他用作石棺的石材)的分布状态,种类,自然开采,开采地点,运输状态及其加工方式,茂县城关墓地的内部结构分析,以及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文化对周边石棺葬文化影响等问题,提出了初步看法

11、.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蒋志龙研究员的云南澄江金莲山的考古勘探与发掘介绍了澈江金莲山遗址的考古收获.2006年抢救性发掘在2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墓葬144座.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发掘清理墓葬260余座,出土器物800余件.出土器物主要包括陶器,青铜器,玉石器等,墓葬保留了大量的人骨,葬式十分丰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何金87四川文物2009年第6期新资料?新视野?新方法藏彝羌走廊暨中国西部石棺葬文化研讨会综述龙副研究员的云南玉龙江凹石棺墓的发掘发言介绍了玉龙县鸣音乡东联村公所江凹自然村西约1公里处,金沙江右岸一级缓坡台地上发掘的9座石棺墓的情况.云南省昭通市文管所游有山副研究

12、员的(淦沙江中下游云南巧家县小东门新石器时代石棺墓介绍发言,介绍了墓葬的发掘经过,墓葬环境情况,墓葬特点,出土器物特点,并分析了族属.1991年6月至7月发掘墓葬18座,石棺墓10座,土坑墓8座,出土可辨器形的器物35件,采集26件,陶片200余片.随葬品以陶器,石器,穿孔贝和贝珠为主.骨架保存较好,葬式均为仰身直肢.据出土陶器的器形,纹饰,制法,火候等分析,墓葬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卢智基的遗南北部发现的石棺葬演讲,以大河流域鼎乡遗址以石块作为构造的石棺葬为中心对越南北部的石棺葬进行了详细介绍.遗址属于东山文化,发现墓葬319座,石盖石墓12座(又分

13、为石盖墓和铺石墓),立石墓15座,石边墓3座.出土铜器有兵器,如矛,匕首,箭镞,鱼叉,钺,靴形钺,锛,锥,凿,锸,钩,弩机;工具有提筒,盘,壶,勺;装饰物包括耳环,手镯,扣饰,串饰;乐器有青铜鼓,铜铃等.石器有锛,匕首及钺的石范,磨盘,砺石,石锤,以石作为装饰品的耳环,镯及串饰,獠牙等.陶器有纺轮,砝码,器座,豆,盘,锅,罐,大口杯,壶等.另有玻璃制的块饰,管饰及珠及少量的铁器与骨器.并进行了文化因素分析.二,石棺葬文化专题研究与会的8位学者在演讲中对石棺葬文化进行综合性或地域性的探讨,涉及青海地区,岷江上游,云南地区,滇西北高原,贵州地区等地.四川大学考古系林向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石棺葬的发掘

14、和研究工作,他将20多年前撰写的文章整理成题为关于石棺葬的几个问题的演讲,基本观点如对石棺葬概说,墓葬用石的探源,关于石棺葬文化的命名问题等,至今仍然启迪后学,他还把西南石棺葬的形制划分为3类7式.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杨帆研究员在西南地区石棺葬文化的一点思考一文中,将石板墓,大石墓,积石墓乃至于部份土坑墓(随葬品的文化88内涵一样)做为同一石棺葬文化现象来看待,并对分布范围,时代,族属等进行探讨,认为广义的石棺葬文化为今天藏族的先民所创造.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平研究员题为青海境内的石棺墓及石房址的演讲对青海省历年来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宗日遗址,青铜时代的辛店文化,卡约文化,诺木洪文化,以及

15、唐代吐蕃时期的石棺葬,石房址资料进行了梳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江章华研究员的眠江上游石棺葬的几个问题演讲,通过对牟托一号石棺墓出土青铜乐器的比较分析,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族群的上层文化与长江中游的青铜器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这从其他类青铜器也明显的反映出来,且时代集中在春秋时期,他还分三个时期探讨了岷江上游石棺墓随葬品的变化所反映出的社会与观念的变化.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剑副研究员的营盘山类型岷江上游先秦石棺葬文化演讲,认为应重视川西高原同一流域内石棺葬在时段上的差异,如岷江上游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的石棺葬,在分布地域和文化内涵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有可能是文化性质发生了变化.故提出了营盘山类型的命名.

16、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肖明华研究员的云南青铜时代的石墓一文,对滇西地区和滇西北地区石墓的发现及发掘的石墓概况,出土遗物进行了综述,并分别考察了滇西北石棺墓与白狼的关系,滇西石室墓与嵩的关系.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州文管所李刚副研究员的云南迪庆石棺葬的新发现以及今后工作的思考演讲,回顾了1974年德钦县永芝村石棺葬发掘至今的35年里州内石棺葬的发掘调查历程,介绍了石棺葬考古的收获,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飞副研究员,张合荣研究员的贵州地区的石棺葬一文对贵州地区石棺葬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定名,年代与族属,源流等问题进行了仔细梳理.贵州地区的石棺葬出现于汉晋时代,宋明时期尤为流行,迄今仍

17、有孓遗;可粗分为黔西南,黔中两区,两区文化内涵和时代均有一定差异,可能存在石棺葬由南而北渗透的趋势;存在典型石棺葬和以石板平直叠砌为壁等多种墓葬形制,相当部分地点二者共存,内涵相同,部分墓葬还发现了葬具痕迹,称其为石板墓可能较为妥当;族属可能与今布四川文物2009年第6期新资料?新视野?新方法藏彝羌走廊暨中国西部石棺葬文化研讨会综述依,苗,仡佬的部分支系及其先民有关;其出现应是自然环境,文化交流等多种力量作用下的产物,与川滇地区石棺葬问是否存有联系,尚不得而知;贵州地区少数民族葬俗中,存在一种民族同时使用多种葬俗(如摆金布依族),和多种民族同时使用一种葬俗(如石棺葬,崖葬)的现象,在讨论川滇石

18、棺葬时应予以注意的.三,藏彝羌走廊及民族文化研究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聚居最为密集的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迁移演变情况非常复杂,西南考古研究要深人就必须与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相互整合,互为补充.石棺葬文化的主要分布地区横断山区历来是重要的民族与文化走廊所在,历史上的民族融和,交往活动众多,石棺葬文化本身的族属关系纷繁复杂.故在石棺葬文化研究中,考古学与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的深度整合不仅需要而且是必须的.本次研讨会定名为藏彝羌走廊与中国西部石棺葬文化研讨会,就是多学科合作研究的体现.一些学者的演讲从综合研究,个案探讨或提学术策划等角度对藏彝羌走廊与民族文化进行了相关探讨.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李

19、星星研究员发表了题为为什么研究藏彝走廊的演讲,他首先提出民族走廊是个大问题,继而对藏彝走廊的7个独特性进行了总结.鉴于藏彝走廊是中国民族走廊的典型(特征鲜明,积淀丰厚,保存完好等),在中国民族走廊中具有特殊地位;且藏彝走廊研究开展较早,研究基础较好,有条件成为搭建中国民族走廊学说的先行研究领域.凉山州博物馆刘弘研究员,唐亮副研究员代表发起单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宣读了题为凉山彝族送魂路线(西昌大兴昭觉博什瓦黑段)人类学考察策划书(草案)的学术倡议与计划,包括学术价值,考察方式,考察路线,考察内容,考察的历史区间,T作时间,调查方式,发起单位和拟参加单位,人员分工,经费筹集,成果形式,参

20、加单位及人员的权利等具体内容.计划从地理学,生物学,地质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语言学多个学科角度人手,全面了解与研究凉山彝族在此自然和历史空间的活动轨迹,并在此次考察中摸索此类考察的经验和规律,为进一步全面考察整个凉山彝族迁徙路线作准备.江西师范大学曹柯平副教授的江西上古时代的氐羌/发言试图整合考古学,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有关江西上古史实,认为上古时代文化的渗透和人群的融合,远远超越了地域的樊篱,汉藏语各民族之间早已建立起悠久联系.四,工作研讨及其他凉山州博物馆刘弘研究员发出中国西部地区学术合作的几点建,提议在中国西部石棺葬文化研究中开展多部门,多学科的合作,大区域,小

21、区域合作以及各类专题性合作.本次研讨会即是为学术合作提供交流平台.鉴于西部地区一些县区级基层文博单位库房中有大批长期积压的与石棺葬文化相关的零星文物,希望各单位将此以照片,线图和文字形式介绍出来,凉山州博物馆可以集中成册出版,并在绘图等工作方面提供支持,将若干零散的资料集中在一起,有助于为研究工作提供新的实物资料.江章华研究员认为西南地区石棺葬研究要有突破,首先必须重视对墓地的完整发掘;同时,加强石棺葬的科技考古工作,对出土人骨,动物,植物标本进行鉴定,测试;此外要注重完整地发表考古发掘报告.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实地考察了德昌茶园大石墓,大石排遗址,王所大石墓,德昌仓圣宫字库和魁星阁等古建筑,并赴螺髻山考察了凉山州的地理生态环境.本次会议体现出三新特点,即新资料,新视野,新方法.与会代表在会上介绍了本地区与石棺葬文化有关的资料,特别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_作中新发现的石棺葬文化资料.由于会前进行了精心准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合作选编并出版了中国西南石棺葬文化调查与发现(1938-2008)资料书,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编写并出版了老龙头墓地与盐源青铜暑考古发掘报告,凉山彝族州博物馆还为会议准备了多部专着和论文集,得到与会学者好评.会议有助于加强和加深各考古学术单位的联系,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对石棺葬文化的研究工作.89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