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61.61KB ,
资源ID:433880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3388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姓名文化.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姓名文化.docx

1、姓名文化姓名文化与语言一 姓和氏姓最早是对有共同血缘关系的部族的称号,如同今天的“李家庄”、“赵家村”之类。姓在母系氏族社会就已产生,当时的部族不是很多,所以姓也不是很多。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三中考查说:春秋一书提到的姓共22个,即妫(gu)、姒、子、姬、风、嬴、己、任、姞、祁、芈、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妘、允。这说明到春秋时期姓仍然不是很多。这些姓是怎么来的,今天已难知其详了,只有一些零散的历史传说。国语晋语中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是说姬、姜二姓来自居住地的水名,真实与否就不好说了。好些姓都从女旁,如妫、姒、姬、嬴、姜等,反映了姓最

2、早是按母系来算的事实。姓字本身就是由“女生”组成。有些姓可能来自图腾崇拜,如熊、风(凤)等。姓既然是部族的称号,所以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表示族属,人们一听到你的姓就知道你是哪个部族的。由于同姓的人是不能婚配的,所以姓在婚姻中起着防止误配的作用。同姓的人既然出自同一部族,就会有共同的利益及情感,因而姓也起着凝聚部族的作用。氏是姓的分支。随着部族人口的增加及人口的流动,同部族的人分散到不同的地方,为了便于称说,这些分出去的这些成员需要取个名号,这个名号就是氏。如殷王室是子姓,下有华、向、乐、鱼、孔等氏;周王室是姬姓,下有孟、季、孙、游等氏;齐国王室是姜姓,下有申、吕、许、纪、崔、马等氏。姓与氏的区别在

3、于姓是与生俱来的,无法自由选择,而且终生不变,氏是后天的,而且一生中可能有变化。如春秋时晋国有位大夫,见于左传的称呼有九种之多:会、季氏、武子、士会、士季、随会、随武子、范会、范武子。士、随、范都是他的氏,士出自其祖先曾担任过的职务,是以官为氏;随、范分别是这位大夫先后受封的两个采邑,是以邑为氏。会是他的名,季是排行,武是谥号,而他的姓是姬,但从来不用。姓氏在使用上男女有别。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二:“三代以上,男子未有系姓于名者,汉武帝元鼎四年,封姬嘉为周子男君,此男子冠姓于名之始。”春秋时期女子的名字如“孟姜”、“郑姬”、“武姜”等,姜、姬都是姓,孟是排行,

4、郑是所出国名,武是配偶的谥号。男女这种姓氏使用上的分别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为了婚配的方便。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来,男子在婚姻上处于主导地位,有选择权,女子处于被动地位,是被挑选的对象,女子标明她的姓是为了便于男子知道是否属于婚配范围。周代的婚礼有所谓“六礼”,其中有一礼叫“问名”, 其核心就是媒人要问清楚女子的姓,以避免同姓结婚。如果不知道女子的姓,要用占卜来决定。礼记曲礼上记载说:“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姓氏是什么时候合一的呢?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氏族序指出:“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故楚之子孙可称楚,亦可称芈,周之子孙可称周

5、,子南君亦可称姬嘉,又如姚恢改姓为妫,妫皓改姓为姚,兹姓与氏浑而为一者也。”认为姓氏混同的现象出现在秦统一中国之后。事实上,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人口流动的频繁,改名换氏等现象的大量出现,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自己原本是什么姓了。像苏秦、张仪,谁知道他们的姓呢?在这种情况下,姓氏之分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也就意味着姓氏区分制度的消亡。所以姓氏合一是从战国时代开始的,秦灭六国标志着混同过程的结束。明白了姓氏演变的历史,可以避免或纠正古代姓氏方面的错误。如许多人认为孔子姓孔,这是不对的。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那时姓氏是有分别的。孔子是殷王室的后代,应该姓子,孔是他的氏。又如有些教材解释管仲说:“

6、姓管,名夷吾,字仲。”这也是不对的,男子称氏不称姓,管肯定是氏。至于姜子牙,姜确实是姓,但这是后世人的称呼,先秦文献中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称呼,而是称为吕尚,吕是姜子牙的氏。二 名和字礼记檀弓上有“幼名冠字”的说法,唐代孔颖达解释说:“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意思是说一个人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给他取一个名,到了二十岁举行加冠礼的时候再取一个名,这个名就叫字。这说的是男子。如果是女子,十五岁举行加笄礼时取字。取字意味着已进入了成年,男子可以娶妻,女子可以嫁人了。成语有“待字闺中”,表示女子尚未许嫁。也用“未字

7、”表示女子尚未许配。蒲松龄聊斋志异萧七:“君清门令望,可附婚姻。有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这是周代的取字习俗。后世由于不再举行加冠加笄之礼,取字也就不一定是男二十、女十五了,有可能八岁入小学的时候就有了正式的名和字。取字的原则是根据名的意义来取。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姓名中说:“旁其名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就是名和字要互相说明,互相补足。字的本义是生子,人的字要根据名来取,相当于是名孳生出来的,所以叫字。具体来讲,取字主要有三种情况。其一,取一个和名意义相同的词语为字。如春秋时卫公子荆字南楚,荆、楚指同一种植物。说文:“楚,丛木。一名荆也。”楚国又称荆国,也是由于荆、楚同义的

8、缘故。其他如东汉张衡字平子、三国诸葛亮字孔明、唐聂夷中字坦之、清江永字慎修等,字和名都是同义关系。其二,取一个和名意义相反的词语为字。如春秋时晋大夫赵衰字子馀,衰是减少,馀是多馀;春秋时郑公孙黑字子皙,晳是白皙,与黑相反;宋晏殊字同叔,殊是不同,与同相反;宋朱熹字元晦,熹是明亮,晦是昏暗;元赵孟頫字子昂,頫(俯)是低头,昂是抬头。其三,取一个和名意义上有关联的词语为字,这是名字关系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如战国孟轲字子舆,轲是车,舆是车厢;韩愈字退之,愈是超过,故以“退之”的办法加以纠正。北宋苏轼字子瞻,轼是车上的一根横木,人们站着乘车时要手扶横木,以防摔倒。字为子瞻,取凭轼远眺之意。其弟苏辙字子由

9、,辙是车轮压出的印迹,车要沿着车辙行走,由就是沿着行走的意思。清刘师培字申叔,取自汉初鲁诗传人申培。孔子名丘字仲尼。史记孔子世家:“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司马贞索隐:“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孔子顶如反宇的说法恐怕是小说家之言,不足采信。“祷于尼丘得孔子”的说法比较切实,孔子的名字当由此而来。“尼丘”今称尼山,位于曲阜城东南30公里处。说文:“屔,反顶受水丘。”因“祷于尼丘得孔子”,故名丘字仲尼。还有一种关联是名

10、和字都取自一句古代诗文。如三国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乾卦文言“云从龙”之语;唐代茶神陆羽字鸿渐,取自易经渐卦“鸿渐于阿,其羽可用为仪”之语;清钱谦益字受之,取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之语;北宋王安石字介甫,现代蒋正中字介石,取自易经豫卦:“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传:“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介是坚贞的意思,“介于石”是说坚贞如石,不可动摇。后人常用“介石”比喻坚贞的操守。北史隋本纪下:“岂美璞韬采,未值良工;将介石在怀,确乎难拔?” 明陆采明珠记珠圆:“义士施偷天之计,郎君秉介石之心。”除以上三种外,还有析名为字的取字方法。如宋代邵晔字日华,元代许恕字如心,明代章溢字三益,清代毛奇龄

11、字大可,卢文弨字召弓。现代作家舒庆春字舍予,这是析姓为字。这类字比较少见。周代男子取字时,字前喜欢加上“子”,字后喜欢加上“父”(f),作为字的组成部分,表示尊美之意。加“子”的例子如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卜商字子夏、颜回字子渊、冉求字子有,加“父”的例子如周公的儿子字禽父、宋公子督字华父、宋公孙嘉字孔父、孔丘字尼父。有的还把排行加进字中,排行用字为伯(或孟)、仲、叔、季,如殷末伯夷、叔齐,春秋时秦孙阳字伯乐、秦百里视字孟明、鲁孔纥字叔梁、鲁孔丘字仲尼。后世也常用排行于字。如东汉班固字孟坚、三国孙权字仲谋、马良字季常、西晋石崇字季伦。排行用字也有用长、元、次、少、幼等字的。 名和字可以连在一

12、起称说。先秦时期的习惯是先字后名,汉代以后则变成了先名后字。左传文公十一年:“司徒皇父帅师御之,耏斑御皇父充石。”杜预注:“皇父,戴公子。充石,皇父名。”孔颖达正义:“古人连言名字者,皆先字后名。且此人子孙以皇为氏,知皇父字,充石名。”知道名字连称习俗的这一变化,当古人名字连称时,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人的生活时代及先后顺序去判断何者为名、何者为字。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左传是先秦文献,所以“百里”、“西”、“白”为氏,“孟明”、“乞”、“乙”为字,“视”、“术”、“丙”为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召孟明、西乞、白乙”孔颖达正义:“世族谱以百里孟

13、明视为百里奚之子,则姓百里,名视,字孟明也。古人之言名字者,皆先字后名而连言之。其术、丙必是名,西乞、白乙或字或氏,不可明也。谱云:或以为西乞术、白乙丙为蹇叔子。案传称蹇叔之子与师,言其在师中而已。若是西乞、白乙,则为将帅,不得云与也。或说必妄,记异闻耳。”“西”、“白”为氏应可肯定。其一是“百里孟明视”为氏字名全称,与之并列的“西乞术、白乙丙”也应该是氏字名全称。其二是“乞”与“术”、 “乙”与“丙”意义有关联,故应为字。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二十二:“术读为遂,文十二年公羊经正作遂。乞读为讫。遂,终也,竟也。讫亦终也,竟也。”又卷二十三:“丙,火也,刚日也。乙,木也,柔日也。名丙字乙者,取火生于

14、木,又刚柔相济也。”春秋时期取干支为名字的并不少见,如郑石癸字甲父、卫夏戊字丁、楚公子午字子庚等。“西”和“白”若为字的组成部分,既与名无关涉,也看不出在字中有什么意义,所以应视为氏。有些人之所以把“西乞”、“白乙”看成字是因为有些文献中说这两人是蹇叔之子,既是蹇叔之子,他们的氏就是蹇,“西乞”、“白乙”就只能是字了。然而“西乞”、“白乙”为蹇叔之子说法正如孔颖达指出的,是没有根据的妄说,未可信从。再来看两个汉以后的例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弟子曰“原亢籍”,原为氏,亢为名,籍为字。曹丕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

15、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是三国时期的文献,所以融、琳、粲、干、瑀、瑒、桢是名,文举、孔璋、仲宣、伟长、元瑜、德琏、公干是字。又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也是如此。名和字在使用上有区别。名是长辈称呼及自称时用的,字是同辈及晚辈称呼时用的,称字是对人的一种尊敬,同辈及晚辈若直呼其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西方人没有“字”这样的名字,中国人的“字”英语中可以翻译为courtesy name。司马迁曾给他的朋友任安写过一封信,这封信很多古汉语教材及古文选本都选了,

16、大都题为报任安书。这个题目是后人拟定的,但并不妥当。任安字少卿,安是名,司马迁是不会称呼“任安”的,而应称“任少卿”。事实上信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司马迁”是自称其名,“少卿”是称人之字,符合礼仪规范。文选题作报任少卿书,当为原题。今天绝大多数的人虽然已不再取字了,但对尊长直呼其名仍然是不礼貌的。据厦门晚报报道,2004年11月26日晚上,陈某甲、陈某乙等人在一个酒家一起喝酒。陈某甲拿起酒杯对堂兄陈某乙说:“国仔,咱俩喝一杯”。陈某乙的朋友王某一旁搭话:“你不能叫堂兄的名字,应当称大哥才对”。陈某甲回答说:“我们这里的习惯就可以这样称呼,没什么不对。”王某

17、较起真来:“你这样称呼就是没大没小”。被一个刚认识的外地人奚落,陈某甲顿时觉得很没面子,更令陈某甲恼怒的是,堂兄陈某乙还帮王某说话。他怒不可遏,打电话叫来九个朋友,结果陈某乙的左手臂被砍伤,而王某被连砍数刀,一命呜呼。这是一桩由直呼其名引发的命案。某校有个博士生在论文答辩会上回答问题时,直呼一位答辩委员的名字,使这位委员十分恼火,结果投了否决票。所以人际交往中必须重视称谓礼仪,否则会造成麻烦。三 古人名字知识的应用古人的名字知识在学习和工作中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其一,在遇到古人名字时有助于判定正确的读音。如孔子弟子曾参,参今天有cn、cn、shn三个读音,该读哪个音呢?我们得借助于他的字来确定

18、。曾参的字为子舆,舆是车厢,参应为骖之假借,指车辕两旁驾车的马,所以应该读cn。东汉许慎字叔重,重取慎重之义,应该读zhng。其他如春秋宋公子说字好父、司马相如字长卿、司马迁字子长、刘禅字公嗣等,名或字都是多音字,都需要依据名字相关的原则去确定。其二,可据以判定古籍人名的歧异或错误。孔子的哥哥孟皮的名字至今是非不明。孔子家语本姓解:“(叔梁纥)曰:虽有九女,是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孔子字仲尼,他的哥哥字伯尼,先秦时期没有这样取字的。“伯”“仲”只是排行,称呼时可以不要,这样一来兄弟两个岂不同字了?清人孙志祖在家语疏证中质疑说:“孔子以祷尼山生,故字曰尼,孟皮何以亦字伯尼乎?冯氏景

19、解春集有孔伯尼辨,以家语为伪。梁氏玉绳云:庶长曰孟,安得称伯?”清李锴尚史卷八十一在所引孔子家语“其妾生孟皮,字伯尼”下注云:“仪礼疏:孔子兄曰伯居。”似乎主张“尼”为“居”之形误。检仪礼士冠礼“仲叔季唯其所当”贾公彦疏:“唯其所当者,二十冠时与之作字,犹孔子生三月,名之曰丘,至二十冠,而字之曰仲尼。有兄曰伯,居第二则曰仲。”贾公彦是在解释取字时怎样使用排行“伯仲叔季”,意思是老大字前用伯,老二字前用仲。“居”应该是“位居”的意思,当属下读。李锴属上读,应该是误解了文意。典籍中从无孔子兄长字为伯居的记载。清王汝璧芸簏偶存卷一仲尼之兄伯尼条云:“日本孝经孔传有云仲尼之兄伯尼,按孔子兄曰孟皮,无称

20、伯尼者。寻上下文义,语亦不伦,其为舛误无疑。然阙里旧有圣兄伯尼墓碑,是承误由来已久。盖因皮与尼篆文形似而讹,而伯又因仲连类误及也。孔子既以尼山字,兄安得亦字尼?庶长曰孟,亦不得称伯。”此说也未尽合理。篆文皮字作,尼字作,两字区别明显,难以致误。再说如果是尼为皮之误的话,“孟皮”的异文应该是“孟尼”,怎么会成了“伯尼”呢?不好解释。总之,尽管清代学者大都怀疑“孟皮一字伯尼”的说法有问题,但都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关于孔子家语,清代学者大都认为是三国时期的王肃伪造的,其实未必。即便是王肃伪造的,也是有前代的史料作根据的,绝不是坐在书案前凭空创作出来的。大家想想看,王肃也是一代大儒,如果他随意编造

21、的话,怎么会犯“一字伯尼”这样低级的错误?弟弟既已取字为尼了,兄长还会字尼吗?而且已经有了“孟皮”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字,何必又生造出“伯尼”这样一个令人生疑的字呢?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孔子家语的作者只是忠实地转录前代文献而已。1973年在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中出土了八种简书,其中被整理者定名为儒家者言的著作内容多与今本孔子家语相似。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中也出土一种简书,内容大多能在今本孔子家语中见到。李学勤先生认为这两种简书“应该都是家语的原型”,他甚至认为“儒家者言也可称为竹简本家语”。这充分表明孔子家语的记述是有史料依据的,其中“孟皮一字伯尼”的说法应该是前代文献的转述,乾隆年间从日本传

22、入我国的古文孝经孔传中也有“仲尼之兄伯尼”的记载,可为佐证。不过这一转述肯定有讹误,但讹误的资料也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可以顺着这条讹误的线索发现历史的真相。我们认为“伯尼”之尼为虎之形误。虎字汉印中作,尼字汉印中作,两字相近。用老虎及其相关之物取名字是春秋时期的一种风尚。如郑国罕虎字子皮(左传襄公十三年);楚国鬭穀於兔字子文(左传宣公四年),楚方言中把老虎称为於兔,文指虎皮斑纹;宋国华貙(ch)字子皮(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貙是一种老虎的名字,尔雅释兽:“貙,似狸。”晋郭璞注:“今貙虎也,大如狗,文如狸。”礼记檀弓上:“滕伯文为孟虎齐衰,其叔父也;为孟皮齐衰,其叔父也。”孔颖达疏:“滕伯文者,谓滕

23、国之伯,名文,为叔父孟虎着齐衰之服。其,虎,是滕伯文叔父也。为孟皮齐衰,其叔父也,谓滕伯为兄弟之子孟皮着齐衰之服,其,滕伯,是皮之叔父也。”滕伯的叔父叫孟虎,滕伯的侄子叫孟皮,皆当为其字,因为“孟”为排行,一般加在字前。孔子家语中说“孟皮一字伯尼”,也是将“孟皮”视为字。后世仍有这种取名习俗。如东汉胡母班字季皮。三国志魏书袁绍传“卓遣执金吾胡母班”裴松之注引汉末名士录:“班字季皮,太山人。”后汉书袁绍传李贤注引汉末名士录作:“胡母班字季友,泰山人,名在八厨。”张之等主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胡母班”条云“字季友”。按:班为斑之借字,友为皮之讹误,名字取皮有斑纹之意,与鬭

24、穀於兔字子文相仿。这种取名风尚反映了古人对于老虎看重的是虎皮的现实。名虎字孟皮,符合名字相应的原则。由此可见,说孔子兄长孟皮之名“尼”为虎之形误不为无据。至于伯字,那是虎讹误为尼之后浅人比照其弟“仲尼”妄加的。东汉学者赵岐著有孟子章句,该书收入十三经注疏,影响很大,常为学者引据。赵岐之名不少著作中写作赵歧,如传统语言学辞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有“赵歧”条,“孟子章句”条的解释中也作“赵歧”,新型古代汉语(巴蜀书社1993)148页、古代汉语(黄河出版社1997)288页也都写作“赵歧”。在一些学术论著中也时见写作“赵歧”。中华书局影印的文选胡克家翻印宋尤袤本,李善注引赵氏孟子章句亦作“赵

25、歧”(见诸葛亮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驱驰”句下),可知岐、歧异作,由来已久。歧、岐音同形近,必有一误,究竟何者为是?后汉书赵岐传云:“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也。初名嘉,生于御史台,因字台卿。后避难,故自改名字,以示不忘本土也。”岐即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邠为古地名,也写作豳,包括今陕西旬邑县及彬县一带。岐和邠是周人的发祥地。周人先祖公刘由邰(在今陕西武功县)迁居于邠,周人在此生活了九代。到了第十代古公亶父,迁居岐山下的周原,使周族得到发展壮大。赵岐为周土之人,故名岐字邠卿,以示不忘本土。由此可知,岐写成歧是错误的。南朝齐陆杲系光世音应验记第二三条:“王球字叔衒,太原人也。”董

26、志翘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江苏古籍出版2002)校记:“写本、金刚寺本作叔衒,法苑珠林、太平广记作叔达,法华传记作叔衍,未知孰是。”按:古有“衒玉”一词。扬雄法言问道篇:“衒玉而贾石者,其狙诈乎?”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宓同郡王商为治中从事,与宓书曰:贫贱困苦,亦何时可以终身!卞和衒玉以耀世。”衒义为叫卖,“衒玉”谓叫卖美玉。广韵尤韵:“球,美玉。”名球字叔衒,适相对应,故以衒字为是。达、衍均与球义不相涉,应属讹误。又论语子罕:“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名球字衒,当取待价而沽之意。南唐词人冯正中之名,古籍中或作延巳,或作延己,迄无定论。

27、辞源、辞海作“延巳”,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作“延己”, 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延巳”、“延己”并存。“巳”、“己”形近,必有一误。十二地支,巳后为午,午有正中之义。文选载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李善注:“亭午,日中。”唐温庭筠菩萨蛮词:“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当午”即当中。延地支之巳则至午,午与其名“正中”相应,可知“延巳”是对的。若为“延己”,则与“正中”无关,故为形误。另外,冯氏之字或作延嗣,嗣为巳之音误,亦可证其字应为延巳。宋代郑獬觥注记云:“双凫杯,一名金莲杯,即鞋也。王深辅道有双凫杯诗,则知昔日狂客亦以鞋杯为戏也。”根据汉代以后先名后字的连称

28、习惯,我们知道“深”是名,“辅道”是字。但根据名字相应的原则,“深”和“辅道”看不出有什么联系,疑心其中有误。查阅典籍,见宋史王韶传附子寀传云:“寀字辅道,好学,工词章。”寀是官职的意思。尔雅释诂上:“寀,官也。”“辅道”有辅佐主上的意思。汉书张汤传附子安世传:“明年,复下诏曰:朕微眇时,故掖廷令张贺辅道朕躬,修文学经术,恩惠卓异,厥功茂焉。”又车千秋传:“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新唐书于志宁传:“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元代有名萧辅道者(元史释老

29、传萧辅道传)。名寀字辅道,取为官辅佐主上之意。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后志卷二云:“岷山百境诗二卷,右皇朝王寀,字道辅,少有能诗名。”唐圭璋编全宋词王寀小传云:“寀字辅道,一字道辅,江州(今九江)人。”并存异说。按:“道辅”与“寀”意不相应,应为“辅道”之讹。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四用事切当:“嘉熙乙亥四月,诞皇子,告庙祝文,学士李刘功甫当笔,内用四柱作一联云:亥年巳月无长蛇封豕之虞,午日丑时有归马牧牛之喜。盖时方有蜀扰。其用事可谓中的。”根据名字连称的习惯,我们知道“李”为姓,“刘”为名,“功甫”为字。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及明蒋一葵八朝偶隽卷七引上文,均作“李功甫”。但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六十一“李刘”

30、条引明孙云翼李梅亭先生小传:“刘字公甫,号梅亭。”“功”“公”同音,何字为是?我们认为“公”是对的。李梅亭名字当取自周人祖先公刘。若为“功”,则与“刘”没有联系。明代说文长笺的作者,有的书中写作赵宧光,有的书中写作赵宦光。传统语言学辞典、四库大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等皆作赵宦光,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中华书局1996)作赵宧光。整理本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在“说文长笺”条下作赵宧光,但在书名索引及著者索引中皆作赵宦光。宧、宦音义不同,其中之一应为形误。四库大辞典解释说:赵宦光,“亦作赵颐光,字凡夫,吴县人(今江苏苏州人)。与妻陆卿子隐于寒山,读书稽古,精于篆书。”宧即颐的异体。

31、说文:“宧,养也。”王筠句读:“宧即古颐字。”故宧光或作颐光。“颐光”是魏晋时代就有的一个词。晋葛洪抱朴子畅玄:“其次则真知足,知足者则能肥遯勿用,颐光山林。”颐有蓄养、蓄藏之义,颐光即韬光养晦的意思。汉语大词典:“颐光,犹韬光。谓颐养精神,藏才不露。”其字“凡夫”与“颐光”意思相当。其人隐居寒山,正是颐光山林,亦可谓“名副其实”。若作“宦光”,则名与字乖,亦与其行事不合。故当以宧字为是。北宋郑夬,夬或作夫,或作史,何者为是?其字为扬庭。名字盖取自易经夬卦:“夬,扬于王庭。”故夬字为是,夫、史皆为形误。其三,古人名字关系的资料可以弥补文献例证的不足。“身”古代有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尔雅释诂下:“身,我也。”尔雅编成于西汉,这表明至少在西汉时期已有这样的用法。但在文献中学者们公认的最早例证是三国志蜀志张飞传:“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杨树达词诠中举的韩非子五蠹中的下面这个例子学者们大都不予采纳:“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但从古人名字关系来看,“身”的第一人称代词用法可能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春秋时曹国有叔孙申,字子我。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经义述闻卷二十二)云:“申读为身。尔雅:身,我也。郭注:今人亦自呼为身。”联系孔子弟子宰予字子我的例子来考虑,王引之的解释是可以接受的。既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