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0.72KB ,
资源ID:4334120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3341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化经典阅读试题 2.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化经典阅读试题 2.docx

1、文化经典阅读试题 2文化经典阅读模拟试题 厦门六中 杨书松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选自论语颜渊)【注】偃:仆倒,倒下。(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用“正”字铨释“政”字,忠告季康子,希望他为政能正本清源,以身作则,笃守正道。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归于正道。B孔子认为季康子行为欠正,作为执政者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因此谴责他“杀无道”以“就有道”

2、,必将导致“民免而无耻”。C孔子认为,为政治本之道,本来不在于凶残很戾,专恃刑杀,而要以仁厚的情怀和道德礼法引导人民向上向善。D孔子用“风”“草”的譬喻阐明君民关系,领导者若能以身作则,为民模范,自能收到上行下效、风行草偃的效果。(2)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观?(3分)答: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选自论语公冶长)【注】盍(h):何不。伐:夸耀,自夸。施:表白。(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

3、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怀抱。B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益,循循善诱,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C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D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2)在这场师生对话中,颜渊的志向反映了怎样的品格?(3分)答: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

4、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选自论语里仁)【注】终食:吃顿饭的工夫。造次:紧迫,仓促,急迫。(1)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B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C仁是人的主宰,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D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

5、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3分)答: 4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注】或:作“惑”字用,不明了,可怪。无或:莫怪。援:取。为(wi):作“谓”字用。与(y):疑问助词。(1)下

6、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国家推行仁政是这样,个人学习和修养也是这样。如果心猿意马,胡思乱想,终将一事无成。B孟子认为,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不专心。君王一天学到的东西,常常要隔十天、半个月才加以温习,自然无法形成智慧。C孟子指出,君王对于贤者的言论不能专心听取,一心只想着别的事情,即使有幸接触正道,却不能专心致志,当然无法有智慧了。D孟子运用“一暴十寒”和“弈秋悔弈”两个譬喻,奉劝君王对贤士的雅言应专心听取,以成就大智慧。这一教导,对青年学子的求学也颇有教益。(2)这段论述中,孟子对于为学提出了什么主张?(3分)答

7、: 5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注释】沈同:齐国大臣。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齐国讨伐燕国,是战国中期的一项重大事件。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讨伐的。B孟子指出,讨伐燕国者必须施行优于燕国的政治措

8、施,否则,伐燕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C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齐人身为天吏,替天行道,可以讨伐燕国。但如果让燕国人讨伐燕国人,则不值得鼓励。D孟子认为,礼乐征伐这样的大事,不是谁都有权力去做的,因此他明确反对让像燕国一样暴虐的同为诸侯国的齐国去讨伐燕国。(2)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为什么?(3分)答: 6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

9、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诚:真是。熄:同“息”。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冠:男子承认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承认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女:同“汝”。淫:乱;移:变;屈:挫抑。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景春眼里,公孙衍等人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权柄,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B孟子认为,公孙衍等人只会迎合

10、国君的好恶,搬弄是非,充其量只能是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或狐假虎威的弄权者,根本称不上大丈夫。C孟子指出,大丈夫必须是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对国家有责任感,对人民有关怀心,对理想有坚持的勇气。D孟子这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订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相当的醒世作用。(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3分)答: 参考答案:1(1)B(孔子反对“杀无道”以“就有道”,而没有谴责季康子之意。)(2)孔子回答季康子为政,强调为政必先正己,以身作则;为政以德,切不可依恃刑杀。2(1)C(子路性情豪爽,重朋友情谊,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2)颜渊富于德性

11、修养,乐意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大众服务,而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具有肯奉献而又谦虚的美德。3(1)D(“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错。孔子是说,君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泰然处之;在失意时,也不颓丧、怨叹。顺利时要依靠仁而成功,失意时要依靠仁而安定,而不为环境所左右。)(2)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样才符合仁德;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4(1)B(孟子的“一暴十寒”是说君王整天被群小包围,被谗言所蛊惑;每隔十天、半个月才好不容易偶尔会见智者,这是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2)孟子主张为学要专心致志,才能学

12、有所成,而不能一暴十寒。5(1)C(孟子认为,只有天吏可以讨伐暴虐的燕国,他明确反对让像燕国一样暴虐的齐国去讨伐燕国。)(2)不是。孟子认为要讨伐不义的诸侯,必须是“为天吏”,要杀掉杀人犯,必须是执法部门的人。孟子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法治问题。6(1)C(“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错。原文是说:丈夫(古代男子)行冠礼时,父亲要对他有所教导。)(2)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两个标准:个人的志向和操守,即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二是要有为坚持这种志向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论语语段练习双十中学 马刚耀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3、6分)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注释】舍之则藏: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舍,舍弃,不用。 行三军:指挥军队。行,率领,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指全军。谁与:和谁一起。与,一起,共同,动词。暴虎冯(png)河: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徙步过河。冯,通“凭”。(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认为,用就去做、不用就隐退只有颜渊能做到。这表明了孔子对颜渊的赞赏,也体现了孔子的谦逊。B子路假设孔子统帅三军

14、,问孔子将和谁一起,其实是在向孔子暗示自己的才干与本领。C. “暴虎冯河”是赤手空拳与老虎进行搏斗,徒步过河,这样缺少“谋”的“勇”不是孔子所欣赏的。D“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在这里,孔子用“与”和“不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2)孔子还说过“勇而无礼则乱”,结合上面选段和这句话,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勇”的理解。(3分)答: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注释】知(zh):同“智”。务:从事,致力于。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15、是( )(3分)A.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B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表明孔子还是肯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承认了鬼神的作用。C.对于“鬼神”,心中要有一定的“敬畏”,但应远离它。在论语中,孔子也很少谈及怪异、暴力、变乱、鬼神等内容。D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面,这样可称得上“仁”了。(2) 论语里有这样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3分)答: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贡问曰:

16、“何如斯可谓之士 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注释】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果:果断、坚决。硁硁(k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斗筲(sho)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

17、,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命的人。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是属于最后一个层次。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是器量狭小的人。(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3分)答: 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18、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注释】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事:从事,照着去做。(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孔子认为,一旦大家这样做了,天下就可以归于仁道。B孔子认为,仁德的修为,既要靠自己来实行,也要依靠别人的检查督促来完成。C.孔子用克己复礼来回答颜渊所问的“仁”,实际上就是强调人们要通过道德修养来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D这一章,孔子以礼来回答“仁”,实际上就是用礼来规定仁,在他看来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2) 结合

19、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解。 (3分)答: 参考答案一、(1) A(孔子认为,只有他和颜渊才能做到。)(2) 孔子主张的“勇”,要智勇兼备,而且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参考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就施行,不用就收藏,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子路问:“先生如果率领三军作战,谁作你的助手。”孔子说:“赤手搏虎,徙步过河,死也不后悔,我不会和他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格外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后再做决定的人。”二、(1) B(孔子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2)不矛盾。孔子“

20、敬鬼神而远之”,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内心虔诚。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参考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三、(1) A(“行已有耻”是指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动。)(2)不矛盾。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

21、孔子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他认为人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参考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呢?”四、(1) B(原文意思是完全在于自己)(2)这句话孔子强调了一个人的行为

22、要符合礼。不同的时代对礼有不同的要求,孔子所强调的礼有一些已经不适合当代生活了。但是对于那些符合现代道德秩序的礼,却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参考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这就是仁。一旦人人都能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合于礼,那么天下就回归仁道了。(由此看来)实践仁道要先从自己做起,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道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乎礼的声音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照着您说的这些话去做吧!”孟子阅读(出题人:集美中学傅玉华、冯德林、张丽荣、陈茜茜、朱钧)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

23、问题。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认为仁,是人的良心;义,是人的正路。B、孟子认为鸡犬走失了,尚且知道去找回来,良心迷失了,反而不知道去找回,这是重小轻大,以小害大。C、孟子认为只要能放心地去做学问,就能找到研究的途径,D、孟子认为舍弃正路而不去走,亡失良心而不知寻求是可悲的。(2)、孟子的“求放心”和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意义有无差别?(3分)答: 译文(孟子说:)“仁是人的良心,义是人的正路。放弃

24、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寻求,太可悲了!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研究学问的途径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1)C对“放心”的理解有误。(2)孟子的“放心”是指放失本心,“求放心”是指要把放失的本心寻找回来,使“心”的官能能发生正常作用。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指不必担心、安心之义,与孟子放心之说,意义上不同。二、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

25、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注释:人名,战国时宋国大夫。战国时齐国最繁华的街里。人名,战国时宋国的善士。(1)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学习语言,如果一个人教他,而其他人在一旁干扰,就无法学好。B孟子认为,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适合学习语言的环境中,就能够学得好。C孟子认为学习语言需要好的环境,一国之君也应该重用善士,一个薛居州这样的善士就可以导正宋王。D这段文字孟子是以学习语言为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的深远。(2)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荀子劝学

26、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答: 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您想让贵国的国君向善吗?我明白告诉你:有个楚国大夫在这里,希望让他的孩子学齐国话。那么要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要让楚国人教他?”戴不胜答道:“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干扰他,虽然每天责备他,希望他学会齐国话,也是不可能了。如果把他安置在齐国的庄岳那个地区住个几年,虽然每天打他,要他依旧说楚国话,也是不易办到了。您说薛居州是个善士,把他推荐到大王左右任职,如果大王左右的人,无论长幼尊卑都是像薛居州一样的善士,那么大王要和谁去做不善的事呢?如果

27、大王左右的人,无论长幼尊卑都不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善士,那么大王要和谁去为善呢?一个薛居州,对于宋王又能有什么影响呢?”(1)C 错在“一个薛居州这样的善士就可以导正宋王”,孟子原意是“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2)孟子、孟母、荀子都谈到了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修德。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与品学兼优的学生多接触,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品德都有提升。(答题思路,首先要确立三则材料的核心,然后联系实际)三、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

28、,故不劳霸孟子公孙丑下(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有大作为的君主,对于贤才不能采用召见之礼。B如果有事情商量,应屈尊亲自去拜访请教。C君主要尊尚道德和乐行仁政,否则就不足和他有所作为。D桓公对于管仲,先向他学习,然后做了他的臣子,于是不大费力而称霸诸侯。(2)孟子主张君主“欲有谋焉,则就之”,请简要分析孟子的思想。答:译文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臣子;若有什么事情要商量,就亲自到臣那里去。如果君王不能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尊尚道德和乐行仁政,便不值得和他有所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

29、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而称霸诸侯。(1)D“然后做了他的臣子”错,应是“然后以他为臣”。(2)孟子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欲有谋焉,则就之”体现了孟子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思想主张。(要体现孟子的思想主张。)四、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六)注 端:开头,起。因贼:伤害1、下

30、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B依孟子所言,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后天加上去的。这只是善的萌芽,还不是善的完成,善的完成有待后天的扩充。C孟子此章主旨在于勉人扩充四端,即足以保四海而王天下。D孟子认为人有“四端”若不能充之,则会自我伤害,渐渐地此“四端”也会消失殆尽。2、孟子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结合上面的选段,孟子认为人应该如何去追求“仁义”?谈谈你的认识。答:1、D(渐渐地此“四端”也会消失殆尽有误。人之有

31、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并不会消失殆尽,但对于“四端”,“苟能充之”和“苟不充之”结果大为不同。)2、“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才会安稳踏实。“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而行,才算是正确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仁”与“义”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只要顺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反之,则是人最大的悲哀。五、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