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46.91KB ,
资源ID:42341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2341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道德经》全文及注解.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docx

1、道德经全文及注解道德经全文0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亦作如此停顿: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mio眇;恒有欲也,以观其jio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另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解释:道,无名无形,所以不可说。但道运行万物,又可以解释,但解释出来的道,只是一部分,不是那个涵盖一切的“常道”。无生有,道生一。于是就有了形,可以名了。但一也不是“恒名”,他会发展变化而滋生万物,它是万物之母,万物也会消亡。我们去看无名无形的道,

2、就能感觉到它的微妙,如果我们去探究有名有形的“一”与由道生出的万物,寻根溯源,就能找到它的源头,理解道生万物的规律。道是无,“一”以至万物,是有,有和无,是相生的,是同出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我们就称之为玄,理解这个玄,这是万物变化是奇妙的规律,理解它,就能得道。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解释:解释即非解释,无解释,错解释。天下,指不懂道的侯王。美丑,善恶,是人为的相对概念,老子不取,所以倡导

3、善,倡导美,那就跟倡导丑,倡导恶无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两解:一是,人们知道那是美的,因为有丑存在;知道那是善的,有恶存在。是丑显现了美,是恶显现了善。二是:天下人皆去追求所谓的美,那是恶的,都去追求所谓的善,那是不善的。意思是,不是为追求什么才去达到,而是要发自自然。反对“有为”,提倡“无为”之意。)接着列举许多相对的事物,它们都是相生的,相毁的,又是合一的,均非,均无,无须理会的。最后讲有道的统治者,是怎样无为而治的,圣人不去创始某事物,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它自然产生的,因此也不去居功,那结果就是不会失去什么。因为,本来就没有得到过什么。03不上(尚,崇

4、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解释:在处于相对的两者,圣人不偏重一端,才能抵制另一端。这叫“抱一为天下式”。所以,不提倡人们做贤人,不以某样事物为贵重,也就是没有任何欲望,不追名逐利,天下才得以太平。接着的 “虚,弱”就是减欲,就是“损之又损”,而“实,强”是富足,安定。老子把实在的身体放在首位,欲望不可有,身体不能无。04道中(冲),而用之又弗盈(尽)也,渊(深远无边)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隐没不见)呵,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

5、先。解释:道空虚,冲虚,冲和,可用之不竭,深远无边,像万物的祖宗;它平和,普通,隐没在其它事物之中,但又觉得存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指道自身不张扬自己。”)它不是谁的儿子,在天帝之前就有了。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tu橐yu龠y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又作:言)数(气数)穷,不若守于中(中虚状态)。天地之道的不仁,即大仁。一切都得看自己怎么做,不要指望天偏爱你。圣人治国也就要如此。天地如风箱,空空的,也不会屈,不会动,但却是大动,万物就生生不息。圣人治国也就如此,如果人为干预多了,则就早亡。所以,不如守中,守住那个本来状态,那个

6、冲和的状态,即“抱一”,让万物自然生长。06谷神不死,是谓玄pn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尽)。解释:“谷神”,指道,因为道像山谷一样空虚,非常神奇,所以称谷神。“玄牝”,也是指道,因为它能滋生万物,就像一头大母牛。“玄牝之门”是万物生长的出口。“绵绵”,指不绝,不断运行,产生万物。“若存”因为无形,看不见,但的确在运行,所以说若存。“不堇”,不尽,永不停息,永无终止。此章讲宇宙的产生与运行。是对(“无,名天地之始”)作解释。无生有,道生万物。07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解释:

7、无为,无不为。天地不为自己生存而运行,它就长久。圣人把自己的地位,利益放在众人之身,他就得到人们的爱戴;置身度外,就能生存,心中无私,结果却得到很多。0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接近)于道矣。居善地,心(可能指修养吧)善渊,予(对待人)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先讲水德,它利万物而不争,几于道,接近道,而不是道的全部。接着讲圣人的居,心,与,言,政,事,都是善的。何为“善”,就是“不”,也就是不去做,没有这个欲念,没去争取。从而做到没有过错。为什么没去做?他是发自自然的,没有预设目的的。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

8、,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解释:这章指出统治者贪得无厌的尽然结果。先从器皿上讲,满了还想满,结果会溢出,或是翻倒,不如不去盈它;尖锐的东西,不停地磨,它的锋芒就不能长保。统治者不停敛财,就守不住;借自己富贵的地位而骄横,一定会受到惩罚。只有功成而不居,把自己退身其后,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这是天之道。10营魄(心灵)抱一,能毋离乎?抟(结聚,圆转)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览(鉴,即镜子),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为乎?天门启阖(开合),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指修行后达到的境界),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解释:前面讲修德达到的境界:心灵要抱

9、一,即心正,不产生相对的概念,即不离;心要柔,即不会逞强;清除自己的私欲,就像擦了又擦的镜子一样,没有瑕疵;治理国家,要无为;“天门启阖”指道家“开天门”的修道功夫,要做到体内无阴气。阴气全排出体外了,通身全阳,从而没有私欲了吧。“能为雌乎”,指达到全阳状态了,还能不能“守雌”,把自己的地位放低。最终就会“明白四达”了,明,就是得了道,白,就是道发出的光,四达,指道施加于任何地方。但圣人仍要“挫其锐,和其光,同其尘”,同于“无知”状态,不显示自己的功德。最后一句讲,怎样对待自己修行后的正果。就像道对待自己生出的万物一样,不断修行,却不自恃,这就是“玄德”。最后一句,也可能是抄错了地方,不是这章

10、的。11卅辐同一g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shn埏(糅合)zh埴(粘土)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yu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车轮的空,才能行驶;器皿的空,才能盛物;房屋的空,才能住人。所以,心中有私欲,只能得到一些小利,发挥不了大用,只有无私欲,才能有大用。12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味觉失灵,生了口病。),驰骋tin畋(打猎)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伤害操行)。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指基本需求的满足)而不为目(为目,为各种欲望驱使),故去彼而取此。前一句不能作科学常识理解,而非指统治家追求享受,从而利令智昏而“目盲”、“

11、耳聋”、“口爽”。接着直接从社会现象讲,狞猎使人心发狂,贪求宝物使人失去操守。最后告诫统治者要排除欲望,“为腹”不“为目”,以温饱为满足。13宠辱若惊,贵(重视,看重)大患若(如同)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宠的人,是身居下位,臣位的,所以会担忧。),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以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解释:宠辱若惊,指看重个人的得失,宠则喜,则恐。因为看重自己的身体,就会经常担心自己有大患,这样在乎自己的人,把天下交给他,就像是寄托在他那里,最终会失去的。圣人是宠辱不惊的,是无我

12、的,故无所谓大患。宠辱若惊,是因为“贵大患若身”,究其原因,是有一已私欲。宠辱若惊的人,是不能托付天下的。“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以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这句话,是说能托天下,还是采用反问句式来说,不能托天下,有不同的解读,如果不是反问句,应该解读为:将身无私地交给天下,把天下当作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这样的人,是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的。14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ji诘(反驳,质疑),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明),其下不惚(暗),寻寻(连绵而隐约)呵,不可名(描摹形态)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

13、恍惚,不可见)。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宇宙的起源),是谓道纪(道的规律)。解释:视,视觉;听,听觉;捕,触觉。用人的各种器官是感觉不到的,“微”“希”“夷”均指没有,这是道存在的形态,无色,无声,无形,即没有形态。你也不要反问它到底是怎么样的,就直接叫它混沌合一的。他不明不暗,若隐若现,无法描摹它的形态,最终觉得是无物。它没有形状,所以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没有前后,所以“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用这先于天地的道可以去操纵现在的万物。懂得道是怎样生长万物的,就是道的基本规律。15古之善为道者,微妙(指道)玄达(通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

14、,故强(勉强)为之容(描述其样子),曰:与(豫,慎重的样子)呵,其若冬涉水;犹(小心的样子)呵,其若畏四邻;俨(庄重的样子)呵,其若客;涣(突然化解的样子)呵,其若冰泽;沌(混沌的样子)呵,其若朴;zhung湷(浑浊的样子)呵,其若浊;旷(旷达的样子)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逐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旧,与“新”相对)而不成(新成,漏去了“新”字)。解释:这是圣人描绘样子。圣人微妙玄达,深不可测,我只能勉强为他描述样子。中间一大段话描述的样子,前都加了“若”,不仅是比喻,还有一层意思是,他跟常人不一样,他不是做给众人看的,是自我的状态。谨慎是因为“行于大道,唯

15、施是畏”;“若客”,“若谷”是因为守柔处下;浑朴,是因为“抱一”; “涣兮其若凌释”是因为循道而行,心无挂碍。“浊而静之徐(逐渐)清,安以动之徐生,”指圣人做事不急不躁,静观其变,让事物自然发展。那是因为圣人没有欲望,最终“蔽而新成”。16至虚极也,守静督(笃,一直保持)也,万物旁(又作:并)作(发生,显现),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又作:复明,即从“光”回到光的本源“明”的意思)。复命常(指道)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全),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本章讲为道和为政为道,需要虚静,需要观。“观”不是用眼睛看,而是指体悟

16、。道家专用的词,大概“道观”的观就是这个意思。通过观,从万物的有中,一步步接近本源,接近无,也就是道。“静”“归根”“复明”“常”都是指悟到道,即通过“玄之又玄”,步步悟道。“知常”就 “明”,是“自明”,悟道了。悟道,就会“容”,包容万物,没悟道,就会“妄作”,就会凶。圣人悟道后治政,就会符合天道。“容” “公” “全”是从不同方面讲道的作用:包容万物,大公无私,施恩万物不遗漏,做到了这些,也就是符合了“天”合了“道”,就会长久,不会出现凶险。17太上(最上好的),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才)有不信(又作: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猷(悠)呵,其贵言(希言,不言)

17、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解释:把统治者列成三等:最上好的,无为而治,百姓只知道有这个人,不知道他做了些什么;其次,给百姓施恩,百姓爱戴他;再次,用法律统治,让百姓畏;再下等的,凶残暴虐,百姓起来反抗。老子只肯定太上的做法,指出后几种是中士闻道,下士闻道。他们因为诚信不足,所以百姓不相信他们,其结果是要用恩惠治国,要用威严治国。最后赞美上士闻道的治国状态:统治者悠然自在,没有政令,功成事遂,而百姓觉得都是自己本来就这样的。因为是他们“自化”,“自正”,“自富”,“自朴”。18故大道废,案(才)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解释:此章批判人们提倡的“仁义”

18、“智慧”“孝慈”“贞臣”,因为这都是因为大道不存的原因。我们应该“溯本”,要去遵道,而不应该“逐末”,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19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可能是“另”)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解释“此章批判 统治者提倡“圣智、仁义、巧利”的行为。没有这三者,民就富足,有孝慈,而没有盗贼。“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可能是“另”)之有所属”:但仅知道这三点还不够,根本的办法是要内心质朴,无贪念。“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其实就是指“抱一为天下式”,以道治国,无为而治。而应该“绝”那些智巧之“学”,才能做到无忧。从现在的角

19、度来看,“圣智、仁义、巧利”并不是不好,但这里指的,是那些奸诈的,标榜的,虚假的东西,是与老子的无为而治背道而驰的。 20唯(恭敬地答应,这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与h诃(怠慢地答应,这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一个人所应该敬畏的),亦不可以不畏。恍呵其(指畏的状态)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太牢是古代人把准备宴席用的牛、羊、猪事先放在牢里养着。此句为参加丰盛的宴席)而春登台。我泊(淡泊)焉未tio佻(无动于衷,没开窍),若婴儿之未孩(同“咳”,形容婴儿的笑声。)。累(疲倦闲散的样子)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丢落了物品,或施舍给他人),我愚人之

20、心也,chn惷惷(混沌之状)呵。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闵mn闵(又作:闷闷。纯朴诚实的样子。)呵,惚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再次讲畏的状态,像海一样无法停止)。众人皆有以(有本领),我独顽以鄙(形容愚陋、笨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守道,母,即道)。解释:先讲世上的事,好与坏,只是主观的判断,并没什么了不起的,可人们总是用自己的好恶,去追求什么,同样也惧怕失去什么。接着写有道之人,不在乎这个,他的“畏”是有别于他人的。这种畏,望去恍恍惚惚,没有边际。最后世人纵欲,不知畏,而圣人整日“畏”,这种畏,是敬畏,是宁静,是不针对任何一物的,因为我没有体验到,所以说不上。老子体验了,但

21、他说不清,只讲其状态,感受。我想是敬畏“道”吧,因为道是无名无状的,所以就说不清了。最后总结,这种畏的状态象海一样,无边无际,不会停止。我为什么不像世人一样去纵欲呢,而一个人在那里都不知道“畏”什么,因为我的欲,就是“道”。21孔德(大德)之容(样子),唯道是从。道之物(道显现出来的样子,也就是“孔德”),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望(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深远)呵冥(幽暗)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中间的精,是真实可信,也就是说,这种精,一定会发挥作用的。)。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又作:阅,作延续讲,延续到众父)众父(万物之始的状态)。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解释:这章的

22、确难解,我只能自圆其说。这章对我们的启发也不是很大,理解有偏差,估计问题也不大。大家不是很理解的东西,后来留下的,也不多。估计很少有人引用这段话说道。道,德,众父,三者是相续的产物。道,是内在的,外显成为“德”,然后有了万物之始,万物之始,就叫“众父”。德,是道与万物的中介,以道产生万物。如果这点成立,解释就顺当。道,无形的规律,它通过“德”起作用,于是,就出现“孔德”的样子,即“孔德之容”。它是怎样的呢,老子也只能悟,或说“观”(用心悟)。“道之物”,把“道”施加于物,也就是“德”的样子。老子觉得,德唯道是从,是依照“道”来的。下面一段的阐述,就是“德”的样子:恍惚有象,有物,有精。物,象都

23、是恍惚的,似有非有,但“精”,却是确实存在的,一定会发挥作用的。这精,从科学角度来说,可以是最微小的微粒,什么原子之类的,却包含着所有的信息。也可以说,像神一样的东西,具有超凡能力的物质。正是有它,才滋生万物。“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一直以来,它的样子,它的功能,都没有改变。名,即名状,就是上一须对德的描述。万物之始,即“众父”是什么样子的,老子说,就像从道悟“德”的样子的方法是一样的,“众父”的样子,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他的形状应当也是恍然的,混沌的,但也有“精”的。精是确实可信的,摆脱不了的,它最为重要,不像形一样恍惚。“冥冥之中有神灵”,那就是因为我们感觉到“精”的作用,才感觉到神的恍惚存在

24、。这章主要是告诉我们,万物之始在在道,尽管看不见,但要相信它的存在,要遵照道去做。22炊(又作:企,踮起脚跟)者不立,(另加一句“跨者不行,意思是迈起大步跑,反而到不了远方。)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自我夸耀)者无功,自矜(自高自大)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形),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解释:“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是因为欲望过高,反而办不成事。“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是因为太想表现自己,反而不被人承认。“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作了一个比喻,那些行为,就像吃多了东西,长出赘肉来,连物都讨厌它,何况有道的人呢。告诫人们,不要急

25、功近利,要无为而无不为。23曲(委曲)则全,枉(弯曲)则直。洼(低洼)则盈,敝(旧)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虚语哉?诚全归之。解释:“枉”“直”相对,“洼”“盈”相对,“敝”“新”相对,当你守住相对一面,就会达到另一面,这就叫委曲能求全。做到委曲求全,就是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即守住了道,不居高位。所有的自我表现,都已不需要了,因为你已经做到了依道而行。“故”,可作所以解,也可作“固有”解。所有成就,都来自于“不争”,就没有能与之争的。“曲者全”与“全归之”意思略有不同,“曲者全”

26、就为了全而曲,“全归之”是主动归来,比“曲者全”递进一层,突出”抱一为天下式”的意义。24希言(不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解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而自然。不用那些政令去压制民,而是出自自然,让民去“自化”,“自正”,“自富”,“自朴”。先讲天地,风雨犹如大自然的言,狂风暴雨式不能久,“何况人乎”,狂风暴雨式的苛政也不能久。用大道大德去教化民,实施不言而治,你就同于道,同于德。而行为上失道失德,就同于无道无德。这句话强调,道要付诸行动。将道付诸行动的,大道会助

27、你成功。相反,你行为失德,道也离开你。25有物(指道)混成,先天地生,渊(深)呵寥(广)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解释:先道的特点:混沌的,生于天地之前,深远广大,独立存在,一直不会变。它生天地,是天地之母。它是“常道”,不能“常名”,所以就根本不同特点,给了很多的名。先是给它取字叫道,取名叫大,他还有许多别名:曰逝,曰远,曰反,这些名的含义,我也不清楚。逝,远,反,可能是指道的一些特点,不断地向往扩展,叫逝,像是宇宙在不断地爆炸。这样空间不

28、断扩大,叫远。但始终不离其母,叫反,即返。道生天地,因道大,故天大,地大,而圣人用道治天下,所以王亦大。人,地,天,最终起源于道,要守道,要法“道”,而道是独立不改的,故道法自然。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z辎重(本义:运载生活用品的车)。虽有hun阛馆(华丽的住所),燕处(静处)则昭若(又作:燕处超然)。若何(为什么)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根),躁则失君。解释:王如何法地?要重,要静,处事要安静,慎重。重是轻的根,静是躁的君主,这是一个君主处事必须牢记的,像出行时的“辎重”。什么会让你轻,让你躁,而失去“辎重”?就“阛馆”,是各种诱惑。但君子超然物外,不为所动。君

29、子能做到这点,可“万乘之主”的君王,却为什么做不到,以身冒天下之大不韪?告诫你们:轻就失去了根,躁就失去了君主,即不受控制,失去本性。你不光失去了道,也会失去天下。27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zh谪(指责),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jin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隐藏不见)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借鉴)也。(这里漏了一句: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也,是谓mio眇要。解释:“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zh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jin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

30、也。”第一句连续五个“善”,用一连串看似玄乎的比喻,指的是道的特点:之所以善,是因为没有去做,却万物无法抗拒,不是用通常方法可以抵抗的。接着讲怎样用道去治理国家,即“法天”,而达到救人不弃人,用物无弃物,这就是通达了内藏着的聪明智慧(袭明)。怎样做到不弃人呢?也就是救人。不善人要向善人学习,把善人当老师;善人要从不善人那儿吸取教训,善于“师”,善于“资”,那就是道的要妙。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tu忒(过失);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

31、,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此章论述“法道”。“天下溪”,“天下式”,“天下谷”,均指怎样从政。“不离”,“乃足”,“不忒”指守住道,复归“婴儿”“朴”“无极”均指回到道的状态。而具体的做法便是“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知白守黑”,不去争“雄”争“荣”争“白”,守住相反的状态。“朴散则为器”,指一个本来浑朴的物体,经过割制,就制作成器,为人们用。而圣人不会去追求器皿的用途,而时守住他当初的“朴”。我想,这应当是一种比喻,指圣人用“朴”治国,即“抱一为天下式”,而无道的君王,利用器的妙用去治国,也就是用智巧治国。29将欲取(拿)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

32、,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慢慢地呵气,使物体变暖)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hu隳(毁灭),是以圣人去甚(过度)、去大、去奢(多)。解释:此章讲治理天下,不能强为,强执。“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为之“,有意而为,为了达到自身的某种目的。运用苛政治理天下,想拿天下为获取自己的利益,我看到都不会达到其要的结果。“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天下,是一个神器。不能凭自己意愿去操纵它,否则就一定会失去它。“物或行或随,或嘘(慢慢地呵气,使物体变暖)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hu隳(毁灭)”:你看万物,它们的性状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是在相对的两端不停地变化着,所以说,这是神器啊。“是以圣人去甚(过度)、去大、去奢(多)”:所以,圣人要排除自己的主观意愿,去甚、去大、去奢,顺应天道,无为而无不治。30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