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市的概念和类型1.1 集市的概念和类型 集市是指在一个指定的地点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买者和卖者会聚在一起进行商品交易等活动的一个有组织的公共场所。集市贸易是我国商品流通的一种形式。在广大农村,几乎到处都有集市。它是人们懋迁有无和商贾凑集的场所。中原地区称之为“集”,长江流域称之为“市”,华南地区称之为“墟”,西南地区称之为“场”或“街”。行商多于坐商谓之市,坐商多于行商谓之“集”。这些市场往往在开阔的广场、街道、开旷的空地、公路交汇处、车站旁、厂矿企业门口等地举办。具有一个或多个市场的地方通常称为市场中心。我国的集贸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促进商品经济的
2、发展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集市的类型很多,根据集市发生的频率或周期性,可将集市分为如下四类:(1)每日市场或连续性市场:每天都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市场,这类集市主要分布在城市、县城和部分中心集镇。 (2)周期性市场。间歇性地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市场,如每旬三次(一、四、七逢集,二、五、八逢集,三、六、九逢集)、每旬两次(五、十逢集)、双日逢集、单门逢集等。 (3)特殊市场。如季节性的交易会。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庙会,不定期举办的备种小型交易会等。 (4)国际集市。又称博览会,是一种定期地在同一地点、在规定的期限内举办的有众多厂家参加的展销结合的国际市场。举办博览会的目的是使参展者展示科学
3、技术成果、商品样品,以便进行宣传,发展业务联系,促成交易。国际博览会有综合性和专业性两种,综合性博览会上各种商品均可展出与交易,专业性博览会只限某些商品的展出与交易。世界著名的国际集市有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里昂,德国的莱比锡、法兰克福、慕尼黑、科隆、汉诺威,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意大利的米兰等。 也可根据商业活动的规模和交易量、参与者的人数、特定的专业化商品、商品流通量或社会经济组织等指标对集市进行分类。比较普遍的分类有以下几种:按开市时间分,有不定期市、半定期市、定期市和常没市等。按市场的规模分,有大市(大集)和小市(小集)等。按市场所在的地理位置分,有庙会(寺庙会期)和山市(名山
4、所在地)等。按交易的商品分,主要有牛市、骡马市、猪市、米市、菜市、果子市、布市、丝市、柴炭市、杂货市等。单个的市场和市场中心通过人员、商品的流动及与市场中心有关的功能组织而连接起来,则可称为“市场系统”。因此,集市是由生活在市场中心及其周围腹地的不同社会、经济、职业和种族组织构成的一个重要的相互作用节点。集市所在的聚落和场所称为集镇。集镇是集市的依托和据点,而集市贸易则是集镇最重要的经济职能之一。在农民社会和欠发达国家的城市社会中,具有悠久的集市贸易传统。市场通常是周期性的而不是永久性的。周期性市场在推进农村地区的交换和贸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买者和卖者在这些市场上的相会并不是每天都发生的。
5、买者和卖者出现的数目存在一定的韵律,以致“活动强度”在市场周内是变化的。在集市日,人员和商品大量地涌入市场,而在集间日,活动水平则大大降低。在很大程度上,个人与个人直接见面的交易方式可归因于教育水平低及邮电、电话、广告、金融和信贷服务设施匮乏、成本高和可信性差。由于农村人口分散,交通不便,购买力水平低,不足以维持固定商业中心的门槛需求(见图1一1)。故以周期性集市和流动性贸易为特征。另一方面,周期性集市容许将供给和需求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集中起来,从而积累农村消费者的购买力和节省其往返集镇的次数和路程;流动性贸易则可以增加中心地商品和服务的销售范围,从而达到或超过其所要求的门槛值。周期性集市是发展
6、中国家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经济地理现象。它们一直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本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这些社会中诞生的正规交换机制的基本类型之一。在拉丁美洲的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危地马拉、海地、牙买加、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西的东北部和中东部,在亚洲的中国、朝鲜、印度及东南亚、中东各国,在非洲的北非、东非和西非诸国,集市贸易是非常重要的。英、德、美、日等发达国家均还遗留有农村集市现象。 市场活动中的参与者可能因多种原因而存在。一些人以买为主,一些人以卖为主,另一些人既买又卖。当地的上市者到市场销售他们的剩余农产品和购买其日常生活必需品。他们既是销售者又是购买者,但他们从事的是水平
7、交换。相反,商人要么购买农产品到其它市场上重新出售,要么将城市商品出售给当地上市者,他们的目标则是获取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套利。因此,对当地上市者或商人而言,尽管进入市场中心也有其他社会原因,但市场参与者的基本动机是经济交换。1.2 集贸市场的基本特征 1.2.1 集日的周期性 在农民社会中,市场通常是周期性的而不是每天都进行交易的。但在商品经济和城市化迅猛发展过程中,每日市场亦在与日俱增。据调查,我国集贸市场的集期有每日集(天天集)、隔日集(单日集、双日集)、三日集(一、四、七逢集,二、五、八逢集,三、六、九逢集)、五日集、十日集等。此外,在城市设立了众多的早市、夜市,一般均为每日集。在广大农村
8、,一些季节性、年度性的传统的古庙会、物质交流会、“骡马大会”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如在宝鸡县,主要集期有每日集、单日集、双日集和三日集(见表l1)。在宝鸡市区,除旧机动车交易市场的交易时间为周一至周六外,其余49个集贸市场均为天天集,主要夜市有河滨夜市和红旗路夜市。在宝鸡县,一年中传统的物质交流大会共有lO次,它们是:县城古历“四月八”物质交流大会(共历时12天),虢镇火车站阳历10月25号的秋季物质交流大会(共历时10天),贾村、坪头、县功和凤阁岭的古历“三月三”物质交流大会,另外在阳平、窑底、天王、桥镇也有一年一度的物质交流大会。市场周的长度的确定包含了各种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如需求、经济效
9、率等)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表11 宝鸡县集期频率()的空间差异 区域集期频率渭河川道区渭北台原区丘陵区山 区每旬二次每旬三次每旬五次其中: 双日集 单日集天天集12.56.256.2587.57525502557.1428.5728.5742.8612.537.525.O12.550所含乡镇虢镇、杨家沟、阳平、千河、石羊庙、蜀仓、钓渭、天王、清溪、八鱼慕仪、周原、蟠龙、贾村、桥镇、金河、陵原县功、上王、硖石、六川河、双白杨、新街、甘峪、晁峪坪头、固川、颜家河、胡店、香泉、赤沙、通洞、拓石、凤阁岭、新民1.2.2 商人的流动性 周期性市场上的许多商贩是流动的。而且,欠发达经济中的商贩比发达经济
10、中的商贩流动的程度更高。当然,在多数周期性市场系统中,也有一些服务设施在区位上是固定的。因此,所形成的中心地既有固定设施,又有流动设施。将一个系统中的市场联系在一起,是通过这些商_人及其商品流通来完成的。正是这些相互作用的方式构成了农村地区经济活动的网络。据宝鸡县30个集贸市场和11个集贸摊群点的调查,绝大多数集市上的临时摊位数多于固定摊位数,亦是商贩流动性的一种表征。 1.2.3 销售者的集聚性 周期性市场的第三个特征是销售者的集聚性,销售者的集聚性是形成集贸市场的基本条件。集聚既大大增加了成交机会,又便于共同建设和利用基础设施。因而它带来了很大的贸易集聚效益。这种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
11、了一定规模的市场。在发达经济中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因此,农民社会中的周期性市场与发达经济中的市场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商人集聚性这一事实。据宝鸡县30个集贸市场调查,商人集聚的最小规模为60户,最大规模为738户;据宝鸡市区50个集贸市场调查,商人集聚的最小规模为43户,最大规模为1285户。 1.2.4 交易活动的脉动性 集日的周期性与农业生产的季节节律性相结合,导致了集市贸易活动的脉动性。每逢集市日,商品和人员从周围大量涌入市场,而在集间市,集市上的贸易量则大大缩减,这种脉动性既表现为逐日差异、逐周差异,也表现为月季差异和年际差异。据宝鸡县1993年集市贸易成交额的调查统计(见表l-2),粮食
12、类、油脂油料类和其他类的成交高峰期为9-12月;肉食禽蛋类的成交高峰期为12-1月;大牲畜类的成交高峰期为9-10月;棉烟麻类、日用杂品类、家畜幼禽类、工业品类、废旧品类的成交高峰期为6-7月;柴草类的成交高峰期为2-3月;水产品类的成交高峰月为1月;蔬菜类的成交高峰期为8-9月;干鲜果类的成交高峰月为10月和7月;饲料农具种苗类的成交高峰月为9月和3月。表12 宝鸡县1993年各月综合集贸市场成交额(元) 月份商品类别1月2月3月4月5月6月1.粮食类5137102802443014144918105186105595662.油脂油料类6374304162944149023962785081
13、436969583.棉烟麻类6681087304694194181858610901844.肉食禽蛋类2243730144727615024881455626155492021231945.水产品类25500096190982406796473260914346.蔬菜类13301829732129822701221575131535116030647.干鲜果类11200228914066125623613504201127001508.日用杂品类18685892190530702290402686304172709.柴草类17285320404420900010.饲料农具种苗类52932114
14、23023642018458019493021271811.大牲畜类22429016663018326022876025139027401012.家畜幼禽类24240462560841536457705079996980205613.工业品类25771002441800226140029174002789410347742014.废旧品类120044103740378042501703515.其它类472883436730280307243371636950合计9500684767648171688738263545879130111102009续表l一2 宝鸡县1993年各月综合集贸市场成交
15、额(元) 月份商品类别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粮食类49181049723854672935459410365659785242.油脂油料类427560469980541606487662101862014054463.棉烟麻类11671850848522123971071600852004.肉食禽蛋类568489162139017283162257074206523423195705.水产品类422851036001114501021841542401248506.蔬菜类138790215402591510098895056117816011008627.干鲜果类181974393
16、35901576000208009213792909760428.日用杂品类115965890951104553623137134723459.柴草类14440034300228010.饲料农具种苗类114924159827286838775961293606198411.大牲畜类705508320034762030210012138021126012.家畜幼禽类55857034893253454860701737313025679013.工业品类47694282147310208341022153221818220222778014.废旧品类189508740776054360650015.
17、其它类2202903182037330440656795055690合计1072462880858299374962952496195508839885123 1.2.5 集市和集镇的等级层次性一定区域范围内存在的多个周期性集市和集镇,相互间具有比较紧密的内在联系。不同的集镇,在规模、职能、服务范围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相互间通过地域、职能上的竞争和互补,形成了区域集镇的等级体系。必须指出的是,在我国,笼统地将城镇体系划分为乡镇、县城和城市三个等级层次的做法是欠科学的。正确的划分方法应该避免指标单一化倾向,采用综合性指标来划分区域集镇的等级体系。国外一般采用中心性值这一综合指标来划分,具有全
18、面、简明的优点。宝鸡县的36个集镇大致可划分为中心集镇、片中心集镇、一般集镇和雏型集镇四个等级层次。 1.2.6 集市类型的多样性与行业结构的地域差异性 商品生产的发展使我国城乡出现了多种类型的集贸市场:(1)综合性集市;(2)工业小商品市场;(3)废旧物资市场(包括旧机动车辆市场和旧自行车市场);(4)农副产品批发市场;(5)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6)专业市场。一个大中小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永久性与简易性相结合、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集市贸易网络已经形成,遍布城乡。在宝鸡市区的50个集贸市场中,有40个综合市场,7个专业市场,3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宝鸡县的30个集贸市场中,有24个综
19、合市场,4个专业市场,2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集市类型的多样性导致其行业结构的地域差异性。表13例举了宝鸡县部分集市的行业结构状况。从中可以看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三者之间的差别是非常显著的。表1-3 宝鸡县农村集贸市场的行业结构(1991年) 市场行业虢镇车站综合集贸市场N=456摊位%李家崖综合集贸市场N=493摊位%县功粮食、牲畜木材市场N=357摊位%慕仪齐东集贸市场N=70摊位%香泉综合集贸市场N=125摊位%拓石综合集贸市场N=150摊位%桥南瓜果批发市场N=205摊位%饮食业6.45.114.318.49.32.9服装业0.91.07.12.0布料业0.20.81.48
20、.00.7缝纫业2.62.44.314.45.31.5粮食业0.40.417.4蔬菜业55.942.657.120.059.3小百货业3.74.17.111.24.12.4干鲜果品业3.33.74.32.082.5修理业4.22.01.411.23.32.4禽蛋业2.93.51.6大肉业2.21.63.02.01.5牛羊肉业1.10.80.8水产业1.50.4其它行业14.731.682.614.412.06.8备注综合市场天天集综合市场天天集专业市场双日集综合市场单日集综合市场双日集综合市场天天集批发市场天天集国内外农村集市研究述要史密斯教授(RHTSmith,1979年)认为,世界上大体存
21、在三类交换系统,即国际贸易系统、内部市场系统及互赠和礼仪交换系统,周期性市场系统则为内部市场系统的组成部分。农村集市是农村社会和经济景观的重要要素,具有空间上的、时间上的、制度上的和行为上的属性。农村市场系统既是一个空间经济系统,又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因而引起了地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共同兴趣。人类学家主要研究集市的起源、演变及其内部组织,也有一些人类学家运用经济区位理论来解释区域社会系统中的周期性市场和不同聚落的功能。经济学家往往侧重于研究集市上供给和需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经济基础、价格形成机制、市场系统的空间效率、市场体系的培育等方面。社会学家主要关注市场参与者的特征、行为、感
22、应和偏好等方面,强调社会一心理因素在市场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或探讨周期性集市对农村发展和农村规划的重要影响。一些学者还强调了市场贸易的社会功能和地方性贸易组织的作用。对农村集市的地理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把集市作为空间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分析,主要研究四个相关的课题,即集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同和一体化;相邻集市组成的循环圈;集镇的等级体系;贸易与市场的空间组织。(2)集市的周期性,其起因、规律及周期长度的最优化。(3)研究集市场地的参与者即购买者与销售者的特性,包括个人特征、企业性质及市场参与者活动的地域范围三个方面。下面对农村集市的主要研究内容述要如下。2.1 周期性集市的空间组织系
23、统研究 2.1.1 集市的时空协同有关周期性市场文献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课题就是时空协同。在许多周期性集市的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市场赶集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进行安排是为了使所有的参与者都能获得方便的服务。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都认为,市场间合作的一种基本形式就是合理地安排相邻市场之闻的集市日,以便使它们的市场活动不相互冲突,从而给销售者和购买者以充裕的回旋余地。 时间间距和区位间距之间的含蓄关系被称为“时空协同”。乌克温(Hodder and ukwu,1969年)认为,市场周期性的结果就是用时间竞争去部分地代替空间竞争,这就是后来费格兰德和史密斯(Fagerlund and Smith,19
24、70年)所表述的一个正式的假设:“空间上的接近意味着时间上的分离。”即两个市场分隔的距离和它们赶集时间的间隔存在一种逆相关关系。如果在同一天赶集的两个市场相互靠近,它们将对相同的消费者展开竞争。其中一个市场最终将成为主要市场,而另一个市场将消失,或市场区范围急剧缩小。相反,集市日相隔更远的市场中心能够配置得近一些,因为它们不会同时对相同的消费者展开竞争。这一假设起初似乎得到了证实,但几乎所有这些分析的结果至少部分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尽管同日赶集的市场几乎无一例外地比具有其它时间间隔的市场在空间上分隔得更远,但相反的情况 也频繁地发生,时间间距的增加并不一定伴随区位间距的减少。因此“消费者假设”
25、所期望的时间间距与区位间距之间的逆关系对各种类型的时间间距是否适合尚难证实。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已经认识到,在一个特定的周期性市场网络系统中,旅行商的最佳赶集顺序可能不同于农村消费者的最佳赶集顺序。赫尔和史密斯(Hill and Smith,1972年)提出了“商人假设”,认为流动性商人将遵循使旅行到所有市场中心的总距离最小的顺序,这意味着在时间上接近的市场在空间上也是接近的。不过,直到现在,支持商人假设的经验证据甚少。如果商人是从家里去光顾市场中心的话,那么商人假设不一定代表最佳旅行方式。而且,认为商人对流动性的选择是为了使利润最大化而不只是为了降低成本,也是合理的。一个想赚取最大利润的商人必
26、须权衡各选择性地点的利润与重新配置成本之间的关系(Ghosh,1982年)。农村集市的经验研究中很少将注意力集中到商人的流动性特征上,这可视为该研究领域中的一个严重缺陷。然而,这些假设对理解周期性市场系统的作用却被史密斯(CASmith,1974年)否定了。她认为,有关消费者假设的证据是不完善的和不能令人信服的。她提出了一个替代性的“商品假设”来解释赶集安排的方式。她认识到,市场在处理各种商品方面的差异(即等级差异)能够解释集市日的差异,而且,不同层次的服务中心比相同层次的服务中心可能更相互接近(最低层次除外)。但是,史密斯的“商品假设”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 2.1.2 集市环 集市环是指相邻
27、集市可被视为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网络,是 时间周期性的空间表现形式。每一个环又与另一个环相联系,以致整个区域被一个相互连接的市场环的网络所覆盖。因而霍得(Hodder,1961年)说“存在一个完整的和一体化的市场顺序”,类似于“连环信”的形式。艾劳(Alao,1968年)给集市环下了一个精确的定义,即“服务于一个特定区域并有一个已知的迁移顺序的统一集镇群”。市场迁移的方式被定义为“从一个市场地赶集到另一个市场地赶集的流动顺序”。艾德勒模(Adalemo,1975年)认为,“如果市场是以一种协同方式组织起来的话,那么遵循这一时间顺序就能使冲突减少到最低程度”。他还提出了一些有关集市环的经验证据。另一
28、些学者也暗示了这类相互联系的市场系统的存在,但却怀疑它们能否持续存在。乌克温(Ukwu,1969年)指出,“必须谨慎地使用集市环的概念,因为它表示了一种制度化的顺序及一种可能并不存在的均一性”。有关集市环的许多讨论很少考虑到可能利用市场环的人们的活动与感应。显然,市场环一般涉及到两组人,即消费者和商人。按照霍得(Hodder,1961年)的说法,市场环最好从消费者的观点来定义。这种环是由一组市场中心所组成的,一个区域中的消费者隶属于特定的时空环。许多消费者不只光顾一个市场中心,他们而是将自己视为若干个相邻的市场中心服务的对象。因此,市场环是在市场周内消费者可能光顾的选择性地点的组合。但是,由于
29、相邻聚落的市场环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性,同一个市场或若干个市场可能被不同区位的消费者视为不同市场环的一部分。因而从消费者的观点来定义市场环是困难的。正如乌克温(Ukwu,1969年)所观察到的,“一个市场环只是针对一个特定区域中的单个市场而言的。对作为一个整体的地域单元来说,只是在表示那个单元中的人们最频繁地光顾的市场时,市场环才有意义”。尽管艾迈(Ejghmy,1972年)和布洛里(Bromley,1973年)认为应该将流动商贩的流动性与市场环区分开来,但杰克逊(Jackson,1977年)认为,市场环的定义是以商人行为为基础的。斯曼斯基和韦伯(Symanski and Webber,1974年)则完全根据商人的流动性来定义复杂的周期性市场环。他们认为市场环应当根据其用户(小农商人、中介人、消费者和其他人)来定义,由于这些用户的活动方式是变化多样的,因而周期性市场环是复杂的。里得尔(Riddell,1974年)观察到,“市场环在下列三个方面是联系在一起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频繁光顾的市场多于他们当地的市场;多数商人在一个市场周在一个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