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6.83KB ,
资源ID:417743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1774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80后的生存状况和价值观念.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80后的生存状况和价值观念.docx

1、80后的生存状况和价值观念X柠80后的生存状况、价值取向和想象方式一、“80后”的命名与代际关系 对于“80后”这个概念,我原本并不感兴趣,因为它不符合文学对每一个体独特性的期待。如果“80后”成立的话,那么“60后”、“70后”、“90后”都成立。这是一种偷懒的、粗暴的命名。它既不构成一个文学上的命名,也不是严格的社会学命名,最多不过是一个“媒体命名”。在大众媒体的传播强势之中,这个新词汇犹如一只无主流浪犬一样四处乱窜。它因此成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暧昧的、似乎可以忽略又不得不面对的概念。历史上对新一代命名的先例,往往是先有文学艺术的经典,然后再出现命名。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的一代”,来

2、自人们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帕索斯(曼哈顿中转站)等作家的作品中人物群体的总结,反映了整整一代人在战争创伤和经济大萧条背景下的典型精神状况:痛苦、迷惘而又充满渴望。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垮掉的一代”,是对克鲁亚克(在路上,逃避资产阶级制度的流浪姿态)、金斯伯格(嚎叫,用噪音瓦解传统的“声音”体制)、巴勒斯(赤裸的午餐,噩梦乍醒后的觉悟和自暴自弃,以“毒品”对抗资产阶级的“营养”,以性自由对抗中产阶级的家庭)、“披头士”乐队等人的作品中群体精神的总结,并标志着一种新的青年亚文化的诞生。与上述对年轻一代的文化命名相反,我们是先产生简单代际关系命名(70后、80后),

3、而相应的代表性作品至今不见踪影,以至于人们将那些垃圾作品与“80后”一代强行挂钩,或者将少数成功人士作为“80后”的代表。年龄(18岁到28岁)的确是他们自然属性上的共同之处,但不能代表他们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上的共同之处。比如就文学创作而言,“80后”作家的差别就很大,有的写得不错,与文学性关系更密切,有的写得很差,基本上是一种文字买卖,不能将他们一概而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至今没有出现一部能够全面深刻表现新一代人的作品,也没有出现新一代人的象征性“社会角色”。就社会分层而言,他们的差别就更大了,少数已经是成功人士,很多人还在底层挣扎,更多的人正在成功的半路上狂奔,没有人有权简单地将少数成

4、功人士选举为他们的代表。有人从X健的一首歌名中获得灵感来对80后一代进行命名。X健称自己那一代人为“红旗下的蛋”,指的是出生在五、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具有自我意识的一代。他们生长在红旗下,接受的是革命理想教育,但并没有孵化成型,还是一个“蛋”。据此,80后被称为“市场下的蛋”,出生于七、八十年代,睁开眼睛所见到的就是商品和市场。他们接受的是商品经济、大众文化、网络媒介的洗礼。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成型的过程,但也尚未孵化成型,依然是一个“蛋”。能不能就此称之为“市场蛋一代”呢?可以讨论。假如这一命名成立的话,那么他们的父辈就是生下这个“市场蛋”的“市场老母鸡”。有意思的是,这一批“市场蛋

5、”并不愿像父辈那样去孵化小鸡,而是直接将蛋(自己)拿到市场上去卖掉。就代际关系而言,80后一代与父辈文化之间的关系与众不同。比如,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与父辈文化之间关系紧X。他们的文化具有“弑父”色彩。他们的话语方式中充满反叛和火药味。更重要的是,他们主动挑起事端、划清界线,表明自己文化身份和话语方式的特殊性,通过文化创造主动表明自己与父辈文化的差别,并自豪地显示自己的进步性。80后不是这样,他们是“被命名”的一代。“80后”这个概念,是他们的父辈或者兄长赠与他们的一件小小的礼物,而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他们这个“独生子女”的一代,一出生就孤单一人,一出生就将“玩具”当作“兄弟”,一出生

6、就习惯于接受礼物、收藏礼物、与礼物为伴。他们从来也不试图通过主动为自己命名,来表明与父辈的差别和断裂,也没有对别人赠与的命名进行反驳的冲动。他们仿佛是“父名”的一个延长了的符号。于是,他们把这个赠与的命名,当作父亲或兄长赠与的一个巴比娃娃或者神奇宝贝收藏起来。有人甚至还喜欢将这件礼物挂在脖子上到处招摇。因此,在“代际关系”上,他们是被动的一代、顺从的一代。他们不但处于“被命名”的状态,而且被这一命名左右着自己的行动和价值观念。二、疲惫的身躯和自我表白中的“矛盾修辞”2008年3月,记者观察民声杂志以80后,市场经济下的蛋为总题,刊登了8篇关于80后“京漂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状况的报道。随后,网

7、络上以我们无力思考未来80后访谈录为题予以,在网上风靡一时。这8篇文章,从衣(“动批”,即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的廉价时装和换季服装)、食(暴食暴饮和饥肠辘辘相伴,有钱时上酒店,没钱时吃方便面)、住(合住的出租屋)、行(城铁、地铁、公交)、工作状况(长期加班、频繁跳槽、学用分离)、情感方式(没有时间恋爱,也不屑于网恋,原有的情感年久失修而面临枯萎)、业余生活(睡觉、打电子游戏)等角度,对“80后”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勾勒,尽管粗糙,但大致形状还是出来了。要补充的是,这里没有包括“啃老族”;也很难涵盖所有的个案,它不过是一种综合性的描述。所谓“啃老族”,尚在父母的卵翼之下,还没有变成独立的“蛋”,最多也

8、只能算是一个“细胞”。下面我将对这一组访谈文章中的一些观点进行简要的分析。80后市场经济下的蛋是一篇总结性的文章。作者比较熟悉“80后”的生存和思想状况,且有自己的想法和语言,口气很像是80后代言人。下面引述这篇文章的一些陈述性观点:1、他们离经叛道,但遵守游戏规则;他们崇尚自由,但不排除合作;他们追逐财富,但讲究取之有道。2、以前为理想,现在为梦想。理想可望而不可求,梦想则可随时变成现实。他们比父辈更注重实际。3、衡量道德价值的标准不是荣誉、崇高、理想,而是财富、积累、成功,他们已经蜕化为彻头彻尾的市场化的“经济动物”。4、力求稳定,又不甘于寂寞;义无反顾追求冒险,又谨小慎微患得患失;既儿女

9、情长小资情调,又寻找刺激的江湖豪气。对上面4条陈述的解读和点评:第一条,“道”其实就是规则,不过是一个大规则、大原则,它通过人的德性(行为)呈现出来,且具有适用于更多人的普泛性。而“游戏规则”是小规则,仅属于正在游戏者之间的事情,比如同事、同行。没有小规则,大规则就会落空,像他们的父辈那样。但是,没有大规则,小规则迟早会破产,这是他们正在面对的现实。“合作”必须遵守规则,也就是遵守契约关系,是对个人自由的部分转让,转让的原则是什么?有没有底线?是不是两个人商量一个游戏规则就行呢?这些都涉与对“道”的理解。从前对“道”扯得太多,今天关注太少。或者说,80后对“小规则”还是很讲究的,却反感“大规则

10、”。第二条,毫无疑问,理想就是希望的同义词,梦想就是欲望的同义词。理想或希望,是一种虚拟的想象状态,指的是一种可能无法实现的、带有幻想色彩的事物,比如,“我希望变成一只小鸟”这个虚拟句式。因此,这是一种“审美理想”的表达形式,它的最终指向可能是“社会理想”。从辨证的角度(而不是从自然的角度)看,在这两种理想之间,无疑存在着某种转换关系。如果连想象都不存在,这种转换关系就根本不存在。也就是说,没有审美理想就不可能有社会理想,人,只能变成现世利益(也就是一种被操纵的个人欲望)的奴隶。梦想或者欲望,是被现实所压抑的那一部分愿望的想象性替代,只要战胜了压抑,它就能够实现,也就是说,它与肉体与其行为相关

11、。但是,肉体愿望或者潜意识的梦想,本质上是一种盲目的力量。它能够满足身体的快乐原则,不能够满足自我的超越原则。我们从一代人的时间焦虑症中可以发现,某些终极价值焦虑症是存在的。第三条,改良世界(理想)还是适应世界(成功),与其说是一种“道德选择”,不如说是一种“政治选择”,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生活”。然而,将“应然世界”(理应如此)替换为“实然世界”(只好如此)的个人欲望,其结果只能让我们变成“经济动物”。一种合理的选择,其实并不必然会成为抽象的宏大叙事,它同样也贯穿着我们日常的行为之中。但由于日常生活被一种工具化、数字化的功利主义全面占领,以至于行动的身体成为一种无主体感的、符号化和商品化的

12、身体,任由市场宰割。第四条,是对80后的性格评价,也最为典型地反映出其表白上的“矛盾修辞”,与之相对应的是性格上的“矛盾人格”,以与价值观念上的含混不明状态。这一条是对上面第3条的一个反驳。正是这种矛盾状态,使得他们不至于彻底成为“经济动物”,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可能性,乃至怀疑和质询,尽管是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他们质疑传统“信仰”,却把“爱好”当作“信仰”。他们冷静理智,却被各类“发烧友文化”迷住,把“着迷”当“偶像”。他们的“主体意识”似乎很强,但却没有支持这种主体意识的完整的身心,而是被商品市场、媒体叙事、数字逻辑肢解了的身心。导致这种“矛盾修辞”的根源,不仅仅是社会价值本身紊乱,更直接的原

13、因是他们的身心分裂,价值观念中的幸福感与行为方式上的快乐感分裂。看看他们隐藏在内心、偶尔披露出来的感受:“地铁里苍白疲倦的脸、小饭馆里扎堆吃午餐的三五同事,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与人一起合租房子。”“每月要交出工资的三分之二:按揭、物业、水电、煤气。”“股市、房市、教育、医疗,甚至利率,每一种被圈定的市场之手都来剥他们一层皮。”“青春生命的能量和激情全部耗尽。”“我们这一批年轻人过早地失去了青春,就像一场年久失修的爱情,还没怎么开始,主人公就已面如死灰、油尽灯灭。”三、焦虑的心灵、时空关系和价值数字化 毫无疑问,80后也有自己深刻的苦恼和焦虑:不成功的苦恼和焦虑,不能进入市场的苦恼和焦虑,还有在进

14、入市场的过程中,生命被“物化”为商品、时间被剥夺被耗尽、随时可能被市场空间排挤出局的苦恼和焦虑。更可怕的是,他们的父辈们将他们视为“债务人”,而自己扮演着“债权人”的角色,成功了就夸他们是“英雄”,失败了就说他们是“80后”。他们的生命和心灵,没有遭受强权的打压,却被某种具有诱惑力的、令人着迷的东西锁住了!这种东西要摧毁的不是他们的意识形态,而是他们物质形态上的身心,乃至潜意识,然后微笑着送给他们一个又一个“梦想”,或者说“梦幻”,像肥皂泡一样。如果说,“50后”、“60后”一代与父辈之间的文化逻辑关系,是一种“断裂关系”(其中隐含着批判的激情和因对抗而激发的文化创造力),那么,“80后”与父

15、辈之间的文化逻辑关系则是一种“连续关系”。这种“连续关系”,以成功经验为参照,构成了一个权力链条,导致了他们只能创造一种“父权文化”阴影下的“游戏文化”。他们以一种全新的、时尚文化的形式,表演着一出由父辈们撰写或导演的陈旧戏剧,这个“戏剧”中包含着一种衰老的“成人逻辑”成功逻辑、商品逻辑、市场逻辑。父辈们仿佛是“成功逻辑”的XX犯,而他们自己则变成了实践这一成功逻辑的“雾都孤儿”。这种精神上的“连续关系”,一方面显现出了一种稳定性,但另一方面,代价也是巨大的:整整一代人的文化个性、精神特征将烟消云散。或者说,他们的精神印记,不断被时时都在更新的网络灌水所覆盖,朝生暮死,宛若蜉蝣。这一点实际上是

16、一种潜伏着的病根,导致他们的“时间焦虑症”。同一期杂志中第二篇较有代表性的访谈文章是 80后的时间,其中披露了多位80后的自述。而我宁愿将这篇文章看作是一篇以“时间”和“空间”为主题的特写。“80后”的奋斗、积累、成功的主题,在这里首先具体化为“空间”主题,然后再具体化为“时间”主题。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时代,以商品贸易原则结构起来的全球化体系,将我们原有的永恒时间主题(来源于对自然时间的模拟)和时间停滞主题(在一国内部自行制定一种发展的时间表,与外界的总体时间标准脱节,特别是建国后的30年间,因此被视为“停滞”),还有相应的空间上对峙和凝视主题,改写为时间上的滞后(西方发达对应于东方欠发达)和空

17、间上的向心力(西方为中心和东方为边缘)关系。这种现代性的时空关系当然并不仅仅针对“80后”,但他们是最直接的感受者。具体到“80后”走上社会舞台时的国内状况,则显示为城乡对立的进一步扩大化。这种对立不是传统社会行政意义上的强行规定,而是当代市场社会资源配置上的结构性矛盾。其中留下了一个允许自由流动的行动空挡。于是,“成功”首先变成空间上的位移,由乡村移向城镇,由城镇移向中心城市,导致中心城市资源吃紧,最终不得不抬高门槛,将大部分人从这个“黄金空间”挤出去。在没有更多的来自父辈的权力资本和货币资本支持的情况下,为了免遭空间上的淘汰,也就是为了实现他们所谓“成功”的梦想,惟一的办法就是在“时间”上

18、做文章,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竞争!每天三四个小时用于挤公交、地铁和城铁,然后是打卡上班,然后是加班,再托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出租屋。毫无疑问,他们因为空间关系的重新设定而被“时间股”套牢。这种将他们套牢的时间,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物理时间”,是一种可以计算的“钟表时间”,是一种可以买卖、交换的“商品时间”。它与涉与生死问题的“生命时间”和“自然时间”无关,更于超越生死问题的“不朽”时间和“解放”时间无关,而是一种死亡(时间的消费殆尽)的特殊表现形式。由此,这一代人普遍患上了一种特殊的疾病:由空间的时间化导致的“时间焦虑症”。这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病。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当然也不同程度地患有这种疾病,但“8

19、0后”的症候更为典型,因为他们身上有双重病菌,家族遗传病态基因和现实生活感染的病菌。因此,除了压缩时间(少睡、少玩、少交流,一天当作两天用)之外,还有一种缓解时间焦虑症的方式,就是想象自己成功了、解放了、得救了。支持这种想象的,是一种“财富积累游戏”,实际上也是一种“数字积累游戏”。这种“数字游戏”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年轻一代已经被各种各样的数字所湮没:银行卡号数据,密码数据,点击量数据,起印量数据,股市、基金、利率数据,等等。成功与否,最终变成了一种小学三年级的加减法。数字积累游戏,导致了一种反向价值的思维方式:个体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尊严,变成了以积累的数据为准则而重新定位,也就是

20、以数字上的“零”为价值思维的原点,向外无限扩X(这是一种典型的欲望化思维方式),逐步累加,也就是落实到银行卡上的数据的累加。只有在这种加减法之中才能积累“解放”或“自由”的感受。与此同时,“解放”或“自由”的主题也就被数据化了;“解放”或“自由”的梦想,就变成了一种数字积累的梦想。四、价值选择去道德化和偶像人物的功能 80后的矛盾性格,以与他们在自我表白语言中的“矛盾修辞”,同样表现在对偶像人物的认可与否上。在面对面的现实世界里,他们几乎都不承认自己有偶像,并且力图维护自己的自我和个性。在背靠背的虚拟世界里,他们却有自己公认的偶像。同时,他们往往逃避对偶像选择标准的合法性、合理性的讨论,而用用

21、一种私人化的任性的表述,比如“我喜欢”、“我做主”。也就是说,他们内心深处并没有让自己的“评价标准”完全合法化、合理化,显得并不理直气壮,同时还拒绝另觅它途。他们在选择偶像人物的时候,遵循着一条共同的准则,就是“去道德化”,把“道德”评价转换为“超道德”评价。因此,价值判断(对好、坏、善、恶的分析)被搁置,或者说被一种新的“功能化”的东西所取代。比如,他们将什么行为是“好”与“坏”的评价,与对行为的“善”与“恶”评价分开来。于是,看一种行为是否能够使人的潜能(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成了评价的标准。换句话说,他们强调的是一种人格的“功能化”:什么样的人通过个人奋斗而使得个体最大的功能得以呈现,什

22、么人就可以成为偶像。也就是说,他们崇拜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完整的“人”,而是一个人的某些“功能”。这种“功能”正是他们自己梦想而不能实现的要素,如,速度、高度、力度、协调能力、应酬能力,等等。历史地看,这种选择或标准,首先可以视为一种道德评判上的“拨乱反正”。在传统价值观念中,我们一直在强调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尺度很高,脱离了个人功能发挥(感官层面上的自我实现)这一基础,使人觉得高不可攀。从小就让他们学习“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现在,年轻一代从另一个极端(去道德化,强调功能的超道德特性)做出了选择。因此,传统价值判断中被认为“恶”的、“坏”的人物,经过“去道德化”

23、之后,其“功能化”的成分得以凸现,就有可能成为崇拜的对象(甚至有些年轻人崇拜希特勒的强力);在传统价值判断中并不值得关注的对象,有可能成为追逐的对象。对一些小明星的崇拜更是五花八门,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偶像,仿佛一派多神教的气象。个人身体“能量”的完美呈现,成了价值评判的最高标准。这与神话时代或诗史时代的价值观念接近,因而隐含着一种“道德返祖”的趋向。代表这种能量化、功能化的角色,其“原型”,就是美国的“超人”,或者日本的超人“奥特曼”。这些虚拟偶像,在能量一旦耗尽之后,用不着像植物生长时那样的缓慢过程,而是借用现代电力快速补充能量,比如穿上一件有能量的服装、举起一支奇怪的发光棒、或者吃

24、一种神奇药片,就能快速恢复功能,就像手机充电一样。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影响,主要来自动画片和漫画书。这种影响在长大之后一直在持续。因此,80后的“偶像”,也主要是一些功能化的人物。“速度超人”X翔,几乎是没有争议的偶像!“高度超人”姚明也是没有争议的。现了一个更快的罗伯斯,或者出现了一个更高的小姚明,作为功能偶像的偶像功能变宣告终结。还有韩寒,也是公认的80后的偶像,他有什么超人的“功能”呢?他身体的速度、力度无疑并不出色;在赛车行内的车速上,也是业绩平平。韩寒的主要特点在于“思维速度”惊人,就是小学生中流行的“脑筋急转弯”很厉害。这一点足以征服他的同龄人。这种思维速度、脑筋急转弯,首先是表现在语

25、言组合能力、词语生成的速度上。比如,当你面对“文化圈”、“演义圈”等各种“圈子”而羡慕不已的时候,韩寒说,无论什么“圈”,最终都是“花圈”。当一些人面对“文坛”、“商坛”、“政坛”争论不休的时候,韩寒说,无论什么“坛”,最终都是“祭坛”。在两个“圈”和“坛”之间迅速完成转换。这种“末日审判”式的句式,瓦解了现实功利主义所依赖的历史时间,体现了思维速度和词语生成的速度,也产生了传播效果很好的批判性。这是韩寒与同龄人相比的过人之处。韩寒之所以会成为同龄人的“偶像”,是因为他跟同龄人不一样。他反对自己一代人与父辈之间文化上的“连续逻辑”,成了文化“断裂逻辑”的代表。他早期的小说,尽管叙事和语言形式还

26、很粗糙,但对自己身处其中的教育状况的批评,表达了他们一代人的心声。但是,他在自身能量积累和成长中也主X“断裂”,中途辍学,拒绝耗费时间的传统教育模式。他希望自己能像“超人”一样,夜晚插上电源,白天能量依旧。因此,他的“思维速度”很快这一功能,最终可能只会产生 “脑筋急转弯”的效果。而“脑筋急转弯”是有年龄限制的。那些在偶像崇拜“多神教”思维支配下的一代,会迅速找到新的归宿。五、他们一代人想象性文化的总体特征 以千年为单位研究文明史,我们面对的只是一些石头和石头上的刻痕。以百年为单位研究文化史,我们面对的就是记录在文献中的想象性文化遗产。想象性文化,是一个时代最能经得起时间淘洗的文化形态,它最浓

27、缩的呈现形式就是文学艺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代表性的符号。进入20世纪之后,我们的文学艺术史越写越厚,但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却很少,总体上不如人意。电影不成熟,白话小说和诗歌也不成熟,只能说刚刚开了个头,但也留下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特别是在扫除现代人表达上的“语言路障”和“思维路障”方面,他们功不可没。1949年至1979年高度“一体化”时期,整整一代作家被耽误了,好的变差了,差的更差了。像已经98岁高龄的杨绛先生那样,75岁时才开始写小说且出手不凡的毕竟少见(其代表作为洗澡、将饮茶、我们仨。施蛰存先生认为洗澡兼有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双重遗风。我认为她将白话汉语写得像古汉

28、语一样精练、准确,维护了20世纪白话文的尊严。她的小说根本就不是什么“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直接就是“文学”。假如倒退几十年,杨绛先生在40岁的1951年就开始正常的文学创作,会是什么样子呢?)。作为20世纪80、90年代文学主体的“40后”、“50后”、“60后”一代作家,成绩自有公认,但前景也在预料之中了。“70后”一代作家的可能性还在,我希望他们像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们刚刚开始”,这里不展开讨论。进入了21世纪以来,正是“80后”粉墨登场的时候,目前局势还不明朗。就已经呈现出来的症候来看,趋势并不乐观。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像玩宠物一样玩文学,像给“芭比娃娃”换上各种服装一样玩词语

29、。他们拒绝介入真正的公共生活。他们当然有他们对“公共生活”的理解,那就是数字化建构起来的市场。可是,市场不是“公共生活”的全部,而是很小的一部分。他们的创作世界与他们的现实处境分裂的厉害。他们的词语的产生,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浪漫主义”的,甚至连浪漫主义也不是,直接就是一个“童话”,一个每天睡觉之前都要听一遍的“儿歌”。 就“想象力”而言,他们仿佛很有想象力,能够奇思妙想,想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场景和人物,鬼推磨、鬼吹灯、鬼打墙,无奇不有。但是,真正的想象力必定是生命力之中产生出来的,它必定带着个体生命力遭受压抑、而又再度X扬这一过程的伤痕和欢欣。它借此而介入了真正的“公共生活”。没有这些,就只

30、能出现想象的过剩、想象的堆砌。过剩想象的虚假性,是一剂市场急需的迷幻药,因而很有市场。 就“审美”而言,他们的语言仿佛很美,许多美丽的辞藻像“驴友”一样结伴出行:悲伤啊、河流啊、青草啊、爱恋啊。“审美”,是一种极其古老而奢侈的东西。它的现代品格在于对古典“美学”的扬弃,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一种“否定的辩证法”:扬弃古典美学的腐朽性、单一性,增加现代人对审美的全新感受和复杂多样性。这种复杂多样性的内部,自始至终包含一个重要的“公共问题”,那就是,美到哪里去了,谁毁坏了美,新的美的出现是否可能?什么样的词汇才能挽救它?这就是文艺创作上的创造性的前提。没有这些前提,美就会患上王尔德所说的审美上的“不育

31、症”。 上面所说的,主要是针对这个群体的整体而言。想象性文化的最终效果,就是超越观念批判的局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能够代表一代人想象方式的综合性文化标本,包括他们用具有时代感的母语所表达的对真正的“审美”形式,以与对死亡和不朽的想象。然而,要真正整理出一代人的审美想象形式与其特点,必须采取“解剖法”而不是“归纳法”。因为真正代表一代人审美想象特征的不是公众那种复制式的、看似多样实则单一的想象方式、被强势大众媒体叙述出来的同质化的文化,而是通过他们中最优秀的个体创造性的想象方式体现出来的文本,也就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作之中。目前,对80后的文学创作的个案研究还很不够,泛泛之论过多,特别是对他们的特殊

32、文学形态的研究还没有开始。发现和选取代表作进行解剖,并从独特的形式中发现一代人的精神密码,是一件急需开展的工作。“80后”的创作已经出现了好的苗头,如韩寒的文化反叛与其表达特征(长篇读物三重门),李傻傻特殊的城乡交叉经验与其对一代人精神创伤的描述(长篇读物红X);春树对城市青年叛逆文化的独特表达(长篇读物娃娃),桑格格的碎片式写作、与其内在词语形式中包含的记忆整合的努力(长篇读物小时候),徐来对古典文化意象的解构和对记忆的复活策略(长篇读物记忆中的动物);还有X悦然、颜歌、蒋峰等一批人叙事中的代际特征,等等(没有列上的请原谅)。我用了“长篇读物”而没有用“长篇小说”这个概念,是有自己的理由的,由于篇幅原因这里不展开讨论。我将继续采用“长篇读物”这一概念,对能够更综合表现一代人精神状态的文学个案进行分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