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4.15KB ,
资源ID:416982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1698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克思主义概论练习.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克思主义概论练习.docx

1、马克思主义概论练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 A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 A存在性 B结构性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C)。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 4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 A ) 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

2、义观点 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世界具有多样性 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苟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表明( B )。 A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c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 D人的意识具有主观性 6承认物质存在,却否认物质的运动,这是( A )。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7承认运动的存在,却否认运动具有物质承担者,这是( D )。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8“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

3、变世界。”这一观点是说( B )。 A认识世界没有必要 B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c实践无需认识指导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BC )。 A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 。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2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CD )。 A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B万物皆在我心中 c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D理在气先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是( ABCD )。 A它试图以机械力学的原理揭示世界万物的存在和变化 B它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方面去认识对象和事物 C它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去解释世界和事物 D它没有将唯

4、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 4在意识本质问题上,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BCD )。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D )。 A世界是统一的 B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c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D人类社会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6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BC )。 A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

5、歪曲的反映 B可以在现实世界找到鬼神的原型 C人按照自己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 D与现实无关,纯粹出自人脑的主观想象 7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为( ABC )。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c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D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8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BCD )。 A社会发展是遵循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 D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本质上是特殊物质人的运动。 9实践具有( ABCD )。 A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10人类实

6、践的基本形式有( ABC )。 A物质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精神活动 11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体现在( ABCD )。 A实践的主体是物质的 B实践的客体是物质的 C实践的中介是物质的 D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是物质的 三、辨析题 1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1观点错误。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于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和意志,而是取决于人们的活动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 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的目的得

7、以实现。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根据是: 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对思维和存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第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五、论述题 1论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意义?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内容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

8、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 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

9、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

10、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联系是指( C)。 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c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D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B )。 A世界作为一个过程,只有内部事物在时间空间上的交替,没有形态、结

11、构、功能的更新. B构成世界的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世界本身也是一个过程.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承认世界是一个运动过程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事物的存在。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 C )。 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 B是否承认事物的永恒发展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 5“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 D )。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决定论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6“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 C )。 A机械决定论观点

12、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 A )。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c形式与内容辨证关系的原理 D本质与现象辨证关系的原理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 B )。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 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 )。 A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C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D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10矛盾的基本属性

13、是( D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前进性和曲折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1“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 )。 A割裂了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割裂了事物质与量的关系 c割裂了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D割裂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D )。 A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B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C矛盾斗争性决定的 D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3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 14区

14、分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 B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同一性 15区分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 C )。 A事物发展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发展变化是否剧烈 C事物发展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发展变化是否显著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 A事物的前进性 _B事物的量的增长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17任何事物内部都具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否定方面是指( B )。 A事物发展的积极方面 B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c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D符合事物发展和人需要的方面 18区分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主

15、要是看其( A )。 A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B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支持 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 D在时间上是否是新近发生的 19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C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2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是( C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原理 21辩证法所说的“扬弃”是指( C )。 A克服和抛弃 B全盘否定 c既克服又保留 D全盘肯定 22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 D )

16、。 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B一切同时存在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c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2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表现在( ABD )。 A用联系的观点还是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B用发展的观点还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C是否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D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2下列关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中正确的有( ABC )。 A联系具有客观性 B联系具有普遍性 C联

17、系具有多样性 D联系具有主观性 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 ABC )。 A事物内部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一事物只同周边事物联系,与周边以外的事物不发生联系。 4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AC )。 A促进统一体解体,使事物发生质变 B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c使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D规定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5下列说法中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AB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C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6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 ABCD )。 A个性中包

18、含着共性 B个性与共性相比较而存在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7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BC )。 A为事物存在和发展提供前提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规定事物发展转化的基本趋势D为矛盾统一体转化提供决定力量。 8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CD )。 A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9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 ABD )。 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资本主义必

19、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是错误的 D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10“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 ABC )。 A对肯定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绝对的 B对否定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绝对的 c不承认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统一的,是形而上学的。 D是非分明,态度明朗,立场坚决。 11辩证的否定是( ABCD )。 A事物自我的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1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ABC )。 A新生事物内部增加了新的结构和功能 B新生事物否定了旧事物的糟粕 c新生事物继承了旧事物的精华 D新生事物从时间上说是新近出现的事物

20、1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BCD )。 A事物的变化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B事物的发展仿佛是向旧事物复归 c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运动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4下类各项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ACD )。 、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j B冬去春来,昼夜交替 C实践长才干,勤学出智慧 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三、简答题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主要范畴是什么? 2为什么说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

21、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 2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四、分析题 1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因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摘自公子公孙丑

22、上 问题:这个成语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1揠苗助长的故事说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庄稼的生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要想达到目的,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要促成事物的质变,就必须首先做好量变的积累工作。否则,欲速则不达。 五、论述题1.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圆的时候,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经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2.联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论述掌握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1“当一个国

23、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圆的时候,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这表明事物(矛盾)具有两重性:首先经济迅速发展是一件好事,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也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谓黄金发展期;其次,生产力的发展与原有的生产关系的矛盾容易激化,容易出乱子,潜伏着危机,可谓矛盾凸显期,从这个角度看,又是坏事。这就是唯物辩证法所谓的矛盾的两重性。“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讲的是矛盾转化的条件性。也就是说要使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避免矛盾激化,必须努力工作,创造条件,具体一点说,就是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解决好生产关系及上层

24、建筑的问题,继续为生产力发展扫除障碍,创造条件。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这一关键时期,我们既要看到形势发展有利的方面,又要看到面临的严重问题,解决好贫富分化过大的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腐败问题、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问题等等,这样才能保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2毛泽东认为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这一原理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指导思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共性与个性的辨证关系),其中“中国特色”体现的是特殊性,即个性,它要求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充分重

25、视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不能照搬书本和别国经验。而“社会主义”体现的则是矛盾的普遍性,即社会主义的共性,它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原则,不能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按照共性与个性辨证统一关系原理的要求,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结合起来,既要防止教条主义,又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割裂共性与个性辨证统一关系,只强调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忽视中国的特殊国情,或只强调中国国情特殊,而放弃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都会遭致党的事业的失败。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A )。 A物质决定意

26、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不会发生作用 D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这说明( ACD )。 A精神、意识的作用不能取代物质的作用。 B精神和理论的作用可以取代物质的力量 C人的意识不仅反映现实世界,并且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现实世界 D理论和精神可以通过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 2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ABCD )。 A意识活动的选择性、计划性、目的性 B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意识活动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的控制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表现在( CD )。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客观规律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客观规律 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途径和条件是( ABC )。 A认识规律 B尊重规律 C利用规律 D改变规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