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28.34KB ,
资源ID:397384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973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神经系统习题.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神经系统习题.docx

1、神经系统习题神经系统习题一. 名词解释1.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2. .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3. 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4. 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5. 后发放(after discharge)6.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7. -环路 8.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9. 大脑皮层的一侧优势10.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11.Postsynaptic inhibition1

2、2. 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13. 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14. -僵直(-rigidity)15. 牵涉痛16. 皮层诱发电位(Cortical evoked potential) 17. 异相睡眠二. 选择题(一)单选题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依靠的主要方式是: A. 局部电流 B. 动作电位 C.神经冲动 D. 轴浆运输 E. 跳跃式传导2. 影响神经纤维传导兴奋速度关系不大的因素为 A. 温度高低 B. 髓鞘有无 C. 髓鞘厚薄 D. 神经纤维长短 E. 神经纤维直径粗细3. 传导fast pain的外周神经纤维主要是

3、: A. A类纤维 B. C类纤维 C. A纤维 D. B类纤维 E. A纤维4. 关于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的叙述,错误的说法是: A. 神经纤维中的浆液处于流动状态 B. 递质囊泡的运输速度较快,且耗能 C. 具有逆向运输方式 D. 缺氧对轴浆运输有影响E. 狂犬病毒和破伤风毒素通过顺向轴浆运输5. 对神经营养性作用无关的因素是: A. 肌肉蛋白质合成 B. 肌肉糖原合成 C.神经末稍释放营养性因子 D.切断运动神经 E. 局部麻醉药作用于运动神经6. 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的主要原因是:A. 失去了神经冲动的影响 B. 因肌肉瘫痪使供血减少所致C. 肌肉受到病毒的侵害 D. 失去了运

4、动神经的营养作用E. 肌肉失去了运动功能所致7. 与神经末稍递质释放有关的离子是: A. K+ B. Na+ C. H+ D. Ca2+ E. Cl8. 化学性synaptic transmission的特征中,错误的说法是: A. 双向性传递 B.兴奋节律的改变 C.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D. 总和 E. 后放9. 神经细胞兴奋时,首先产生扩布性action potential的部位是: A. 树突 B. 胞体 C. 轴突 D. 轴突始段 E. 轴突末梢10.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共同特征是: A. 突触前膜均去极化 B. 突触后膜均去极化 C. 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性质一样 D.

5、 突触后膜对离子通透性一样 E.产生的突触后电位的最终效应一样1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为:A. 极化 B. 超极化 C. 后电位 D. 复极化 E. 去极化12. EPSP是由于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主要是: A. K+、Na+,尤其是K+ B. K+、Na+,尤其是Na + C. K+、Na+、Cl-,尤其是Cl- D. K+,Cl-,尤其是Cl- E. Ca2+,Cl-,尤其是Ca2+13. IPSP是由于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主要是: A. K+、Na+,尤其是K+ B. K+、Na+,尤其是Na + C. Ca2+、Na+、

6、Cl-,尤其是尤其是Cl- D. K+,Cl-,尤其是Cl- E. Ca2+、Cl-,尤其是Ca2+14. 对突触后电位总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EPSP和IPSP都可发生总和 B. 总和有时间和空间两种C. EPSP发生总和必须达到阈电位水平时,才能爆发动作电位D. EPSP发生总和未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可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E. IPSP发生总和,有时会表现出易化效应15. Reciprocal inhibition也称为: A.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B.去极化抑制 C.recurrent inhibition D.presynaptic inhib

7、ition E负反馈性抑制16. 突触前抑制的发生是由于: A. 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 B.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 突触后膜超极化 D. 中间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的结果E. 是以上原因综合的结果17. Presynaptic inhibition的论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A. 突触前膜超极化 B. 突触后膜超极化 C. 突触前膜去极化 D.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E. 潜伏期较短18. 脊髓闰绍细胞参与构成的抑制称为: A. 周围性抑制 B. 侧支性抑制 C.去极化抑制 D.交互抑制 E. 回返性抑制19. 对回返性抑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多发生在传出途径中 B. 轴突侧支活

8、动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C. 该抑制使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活动增强D. 其作用是使神经元活动及时终止或许多神经元活动步调一致E. 士的宁或破伤风毒素可使这种抑制作用减弱20. 突触后抑制时,不会出现: A.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B.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C. 突触后膜超极化 D.突触间隙Cl内流E.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21. 突触后抑制必须由某一个神经细胞活动所引起,即由: A. 传入神经元 B. 传出神经元 C.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D. 兴奋性中间神经元 E. 神经胶质细胞22. 对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不存在突触前、后膜结构 B. 一个曲张体只支配一个效应器细胞

9、C. 曲张体与效应器细胞间的距离比突触间隙大 D.该传递也有递质释放现E. 兴奋传递耗时比突触传递长23. ACh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产生效应后,清除的主要方式是:A. 被突触前膜重新摄取 B. 随血流带到肝脏破坏C. 随血流到达肾脏排出 D. 被胆碱酯酶分解 E.被单胺氧化酶降解24. 突触前受体与配体结合后主要影响: A. 递质合成 B. 递质释放 C. 递质重新摄取D. Ca2+进入突触小体 E. 递质破坏25. 治疗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心绞痛患者,主要选用的药物是: A. 丁氧胺 B. 心得安(普萘洛尔) C. 心得宁(普拉洛尔) D. 酚妥拉明 E. 阿托品26. 注射阿托品后,不会出现

10、: A. 心率减慢 B.胃酸分泌减少 C. 汗腺分泌减少 D.支气管平滑肌舒张E. 胆囊舒张27. Visceral pain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 对刺激性质的分辨能力强 B. 对电刺激敏感 C. 对牵拉刺激不敏感 D. 定位不精确 E. 必有referred pain28. 牵涉痛是指: A. 内脏疾病引起相邻脏器的疼痛 B. 手术牵拉脏器引起的疼痛C. 神经疼痛向体表投射 D. 按压体表引起部分内脏疼痛E. 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一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29. 脊髓突然横断后,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的紧张度: A. 暂时性增强 B.不变 C. 暂时性减弱甚至消失 D. 永久性消失E. 永

11、久增强30. 某人在意外事故中脊髓受到损伤,丧失横断面以下的一切躯体与内脏反射活动。但数周以后屈肌反射、腱反射等比较简单的反射开始逐渐恢复。这表明该患者在受伤当时出现了: A. 脑震荡 B. 脑水肿 C. 脊休克 D. 脊髓水肿 E.疼痛性休克31. 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为 A. 肌紧张 B. 腱反射 C. 屈肌反射 D. 牵张反射 E. 对侧伸肌反射32. 关于stretch reflex的叙述,错误的是: A. stretch reflex的感受器是肌梭B. stretch reflex的基本中枢位于脊髓C. 脊髓被横断后,牵张反射永远消失D. 牵张反射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E. 和纤维

12、是牵张反射的传出纤维33. 最能说明去大脑僵直是由骨骼肌牵张反射亢进引起的表现是: A. 刺激网状结构易化区,引起僵直 B. 横断脊髓后,断面以下僵直消失C. 刺激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僵直 D. 切断腹根传出纤维,僵直消失E. 切断背根传入纤维,僵直消失34. 对运动神经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胞体较运动神经元小 B. 支配骨骼肌内的梭内肌纤维C. 末稍释放乙酰胆碱递质 D. 安静或麻醉时,它放电将停止E. 它放电增加时,可提高肌梭敏感性35. 肌梭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 A. A. 梭外肌收缩 B、梭内肌紧张性降低 C、-纤维传出冲动减少 D. 梭外肌受到牵拉 E. 梭外肌松驰36. 下列

13、有关肌梭感受器,错误的论述是: A. 其感受装置位于梭内肌中间部 B. 肌梭的传入神经为和类纤维C. 肌梭是感受肌纤维长度的感受器 D. 梭外肌收缩时,感受器所受到的牵拉刺激增加 E. 梭内肌收缩时,感受器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提高37. 对梭内肌、梭外肌与肌梭功能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梭外肌与肌梭呈并联关系 B. 梭外肌等张收缩,肌梭感觉器刺激增加C. 梭外肌等长收缩,肌梭感觉器刺激无影响 D. 梭内肌缩短,肌梭感觉器刺激增加 E. 被动牵拉肌肉,肌梭感受器刺激增加38. 对肌梭与腱器官特征比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肌梭位于梭外肌纤维之间,腱器官位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B. 肌梭与梭外肌

14、纤维呈关联关系,健器官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C. 肌梭感受肌肉长度变化,腱器官感受肌肉张力变化D. 肌梭传入冲动增加,引起肌肉收缩,腱器官传入冲动增加,抑制肌肉收缩 E. 当肌肉受到牵拉时,可引起肌梭兴奋,而不会引起腱器官兴奋39.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时, 可使: A. 梭外肌收缩 B. 梭内肌收缩 C、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 D. 肌梭传入冲动增加 E. 腱器官传入冲动减少40.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 梭外肌收缩 B. 梭内肌收缩 C. 肌梭传入冲动减少 D. 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 E. 腱器官传入冲动增加41. 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加时,可: A. 兴奋

15、同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 B. 抑制同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C. 抑制同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 D. 对其它关节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E. 抑制闰绍细胞的作用42. 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有: A. 感觉迟钝 B. 肌张力降低 C. 意向性震颤 D.运动共济失调E. 静止性震颤43. 人类新小脑受损时所特有的症状是: A. 肌张力降低 B. 偏瘫 C. 静止性震颤 D.意向性震颤E. 位置性眼震颤44. 新小脑受损后的症状,错误的说法是: A. 静止性震颤 B. 意向性震颤 C. 动作协调障碍 D. 肌张力减弱 E. 不能完成精巧动作45. 以下属于胆碱能受体的是: A. .M、N和受体 B.M、N和受体 C. .M、N1和N2受体 D. M、和受体 E. .M、1和2受体46. 胆碱能M型受体存在于: A.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B. 神经-肌肉接头的接头后膜上C. 自主神经节神经元上D. 受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虹膜辐射状肌上E. 受交感节前纤维支配的肾上腺髓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