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1.89KB ,
资源ID:388257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8825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学文言文中的汉字与社会文化.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学文言文中的汉字与社会文化.docx

1、中学文言文中的汉字与社会文化 中学文言文中的汉字与社会文化 中学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因时代久远、语音语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中常常会犯以今论古、以今释古的错误。如何更准确、更客观地理解古人的意蕴,增强学生语感,特别是文言语感,尽可能地克服学生阅读中“以今释古”的弊病,消除阅读障碍。除了诵读、初步掌握文言标点断句方法和掌握一定的文言语法外,利用汉字文化学的观念来指导、阐释、分析文言文,会更准确地反映古代文化的实际。 汉字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学者穷究其中无尽奥秘,从字形、字音到字义;从字的形音义关系到字与字的组合,可谓丰富多采,博大精深,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也提供

2、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击中肯綮的方法。这些无不浸淫了汉字文化本身的精髓。因此,凭藉汉字文化的羽翼振中学文言教学之势,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 汉字形体结构概述 汉字字形与意义有密切关系,分析字形是汉字文化最初始的途径。 汉字的形体构造,传统有“六书”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全诘詘,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六

3、书中,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造字法,假借、转注是用字法,因此,掌握汉字形体结构,只注重造字法即可,汉字的形体结构,根据汉字音义关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带表音成分的纯粹表意字,包括象形、指事、会意;一类是带表音成分的形声字。 我国最早的一部分析汉字形音义的著作说文解字,总计收字9353个,其中不带表音成分的大约有1650字(朱俊声说1656字,王筠说1653字),形声字还是占绝大多数。 象形字,是描绘实体的字,属于独体字,其特点就是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绘出来。有的还 必须加些附体。如:日、月、鸟、牛、羊、鱼、鹿、龟、山、水、口、目、木。这类字所占比例不大,又大多属事物名称。说文

4、解字中大约有二三百个(朱骏声说364个,王筠说264个)。 指事字,是用象形符号表示意义的。也是独体字,它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事符号构成的,属于不太明鲜的图画。其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征。有的属于单纯符号指事字,有的是在别的字基础上加指事符号构成。如:上、下、亦、本、 末、中、刃、亡、引、甘、一、二、三。这类字在汉字中最少,说文解字中也就只有120多个。 会意字,是由义符和义符组合而成的,有似于图画,更是动态的图画,由于是两个以上的义符组合并演成一个新的意义,是合体字。其特点是让人们体味不同形体、利用一定的方式组合的整体意义。如“莫”,上边是草( 艹 ),下边也是草(艹),中间一个太阳(

5、日),这便是一幅动态的画,认知其中的意义:太阳落了,天黑了。这类字仅次于形声字,如步、逐、牧、从、比、友、旦、男、取、采、炙、焚、典、突。说文解字中有1200个左右。 形声字,是由声符和义符构成的,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已不具有准确读音的性质了。义符表示意义范畴,意义也不太明确了。它属于合体字。其特点是形声俱备。如:材、辐、攻、欣、管、毙、想、囿、阁、闻、问、载、腾、旗、病。这类字最多,说文解字中有7700个左右。 总体而言,四类字界限分明,特征鲜明,如果能较好地把握,是解决古文阅读极好的办法,也就大可避免望文生义了。如“旌麾南指”“军中旗号动”“凯旋而归”这些句中“旌”“旗”“旋”三字均有“ ”

6、,意为旗子飘扬的样子,也就很好地理解了文意。 二 汉字文化的内容 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是汉字文化的主体。因为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尤其是组成汉字的每一个偏旁,均具有较为独立又完整的意义内容,如果在古汉语学习中能指导学生从汉字形体结构分析入手,就可以更为切近地理解该字的意义,并就此伸发开去,可渐次理解该字的假借义、引申义。这样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就能较确切地把握作者的真正意味,进而去鉴赏文章的语言魅力。汉字文化的主要内容有: (一)汉字与人 字是由人造出来的,当人这个主体要通过文字来记录自己的言语材料时,是无法回避与主体相关的汉字、显示主体的属性及与此相关的其他汉字。如:“人”(象形)、“保”(会

7、意)、“并”(会意)、“坐”(会意)等,这些汉字均与“人”有关,即与人的形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了特殊的一类文字。 下面以“女”字为例来简要说明: “女”。说文解字中说:“妇人也,象形。”“女”,就是一个“人”,它在中国文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它构成了大量汉字,表示着许多与“人”有关的意义概念。诸如: 1、表示姓氏 如:姜、姚、嬴、要、姬 2、表示亲属关系 如:姊、妹、姑、奶、姨 3、表示人的身份 如:奴、婢、妃、妾、妪 4、表示婚姻关系 如:婚、姻、嫁、媒、娶 5、表示与生育有关的概念 如:妊、娠、娩 6、表示美好漂亮 如:姣、妩、媚、婷、嫣 7、表示丑恶德行 如:嫉、妒、妖 8、表

8、示丑恶行为 如:婪、嬾、妄、奸 除了与“人”有关的大量汉字外,汉字文化与人极重要的关系是,体现在人的姓名文化上。这也是文言文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常识内容。如学习殽之战时,会遇到同一个人有两种称呼方式:“晋原轸曰:秦违蹇叔”、“先轸朝,问秦囚”,同是一个人,名前一为“原”,一为“先”,学生就觉费解,其实了解姓名文化,此疑当即可解:原,地名,是先轸的封地。就像商朝武丁叔父的一位儿子被封在蔓,称蔓侯,后又封他于邓,称邓蔓一样。这是汉字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姓名文化。 (二)汉字与社会 文字在记录历史、社会、文化的同时,必然就会反映出汉字本身之相关的源渊,利用汉字反映社会状况,是文字的重要功能。说明汉字与社

9、会关系密切,这主要表现在: 1、汉字与职官 如:史、吏、牧、丞 2、汉字与刑法 如:执、报、刖、笞 3、汉字与军事 如:弋、戌、戊、戚 4、汉字与经济 如:桑、苗、均、艺 例如,孙文在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说:“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作传。”称司马迁为“史迁”,同学们会不理解,其实“史”是官名,即太史令,古代专司图书管理、修编历史、制定历法等职。梅花岭记中有这样一句:“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同学也会不明白所学“手不能执刃”,“执手相看泪眼”中的“执”之义均不能释该句。其实,就是不了解汉字所反映的刑法。“执”,本作“執”,意之初为捉拿、拘捕。就像韩非子中说的一样:

10、“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 (三)汉字与自然 关注自然,关注作为主体人的生活环境,是文字极重要的内容之一。汉字这一形音义结合体的文字也同样如此。 1、汉字与植物 如:齐、栗、粟、麦、木 2、汉字与动物 如:鹿、鸟、马、牛、龟 3、汉字与天空 如:雷、雨、月、杲、星 4、汉字与大地 如:山、土、石、水、丘 汉字文化之自然内容,大都体现在事物名称上,古今意义变化不大,较易掌握。 要之,汉字文化繁复深奥,涵盖面广,加之适用性强,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利用,能解决文言文教学问题,应予以重视。 三 中学文言文反映的汉字文化 (一)姓名文化 说文解字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

11、,生亦声。”最早的姓是为了区别同一“母”传下来的人,是一种的标志。如今姓氏不分,其实上古时期是有严格界线的,“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说文解字段注)这是不可混淆的,它们具有区别男女贵贱的功能;另外,也是为了婚姻嫁娶的选择。通志氏族略中说,三代时“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所以,我们在读韩非子五蠹时就会有这样的说法:“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同说之,使王天下, 号之曰燧人氏。”同学就会对此提出问题,如有以上基本知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上古时期,出生低微的人是不知道自己的血统的,也就没有了“氏”,甚至也不明自己的姓。这

12、就使得古文阅读中出现了这样的称呼: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优孟摇头而歌 3、糊涂了盗跖颜渊 同学们就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庖”“优”“盗”并不是他们的姓,只是他们的职业名罢了,而“丁”“孟”“跖”是他们的名,这是文人记述古代人物常用的方法,即“职业名加人名”。 古人老早就懂得近亲不能结婚的道理,认为同姓相婚,不仅有悖人伦,且会影响后代,因而很早就有“同姓不婚”的婚嫁准则了,道理是“其生不蕃”。 直到春秋末年,姓氏才逐渐变得模糊起来,秦统一天下后,姓氏合二为一。 有地位、有身分的人,往往很注重血统源渊,这一点,在中学课文中是很常见的,但有时又颇不好理解。司马光名文训俭示康中有这样的一句:“昔正

13、考父鱣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许多同学不解。这实质就是姓氏源流的问题。正考父,据左传昭公七年载,是宋国大夫,那怎么成了春秋时期鲁国人的孔子的老祖宗了呢?同学百思不得其解。正考父的儿子孔父嘉因故罹祸,孔父嘉之子木金父尚幼,家人抱其逃到鲁国,孔子是木金父第四代孙子。这样就知道,其后达人是怎么一回事了。 姓是族类的标志,而名、字则是个体的标识。但名与字间尚有区别:“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清王应奎语)。可见,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是用来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功用各异。所以,古文阅读注重名、字的理解是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的。古人名与字之间,是存在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以其大多又是因名取字,

14、名与字或意义相同相近,或意义相反相对,或存在某种因果关系。例如: 1、屈原 名平,字原(原,宽阔平坦) 2、班固 名固,字孟坚 3、诸葛亮 名亮,字孔明 4、李白 名白,字太白 5、杜牧 名牧,字牧之 以上为同义或近义 6、韩愈 名愈,字退之 7、晏殊 名殊,字同叔 8、朱熹 名熹,字元晦 以上为反义词或相对 9、白居易 名居易,字乐天 10、张飞 名飞,字翼德 11、查慎行 名慎行,字悔余 12、岳飞 名飞,字鹏举 以上有某种因果关系 这些名与字的关系既反映了古人在名与字的用字上的考究,也体现了本人的意志情操,仔细玩味,会引发一种悠远的文字韵味情趣。教学中运用这一知识可起到多重作用:了解汉字

15、的文化内涵,识记古人姓名字号,体会古人寄志于字的心境。 司马光告诫儿子司马康以俭为美德,举例 说:“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河阳掌书记时。”张文节,名知白,字用晦,文节为谥号。该人名与字(“白”与“晦”相对 )恰成反义,意味十足,加之“文节”一谥中“节”恰与句意文意相契合,这一对他生前所为及品行的评价,颇具韵味。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姓,是群体的标志;名,是个体的标志。二者有机的结合,是群体与个体的内在关系的显现。古人之名,在有了字后,便成了避讳的东西了。“字”是在男女成年时取的称呼,男子二十加冠,女子十五及笈,标志成年。之后,一般情况下,名便很少被人当面称呼了。只有表示厌恶

16、时或为人作传时或自称时称呼: 1、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一旦在对话中,直呼其名,必定是说话人对被称呼者存在某种不满或愤怒之情。论语季氏中,孔子听冉有、子路说“季氏将伐颛顼”,孔子极度生气地说:“求,无乃尔是过与?”直呼冉有之名,将孔子对人态度及感情表露无遗,恰如其分,正是这一“反礼节”的细节,使孔子的形象表现得更鲜明。 一个家族,为了表明血源关系,往往要修“家谱”。家谱也就是谱牒,是一家之史,被誉为“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目前,我们中国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家谱该是“兜”的家谱(甲骨档案“库”1506)。谱牒的作用是“明世次、别亲

17、疏”。但实际上“赐姓、赐名”的出现,加之其他原因,家谱已失去了原本意义。全祖望在梅花岭记中,记述史德威在史可法要“临期成此大节”时慨然应许,史可法便 说“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这就是将史德威列在他们的家谱中。可见“谱”已失去了它的真正作用。但却较好地体现了史可法对史德威的赏识。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家谱其实本不是血统源流的可靠证据。 古代姓名称谓的构成,除了“名”、“字”外,还有“号”。“号”是固定的别名。古人认为,号是“尊其名更为美称焉”(周礼),足见“号”诞生之久、意义之大。但真正“号”被广泛应用那还是隋唐时期。学习文言文,早期作家只个别人才有“号”,可隋唐以后,却随处可见。明清人将取号

18、视为时髦,几乎人人有号。“号”不受字数多寡的限制,少则两字三字,多则十字几十字。可谓千奇百怪、蔚为大观。例如: 1、袁枚,号简斋 2、高启,号青丘子 3、李白,号青莲居士 4、郑燮,号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号”有很大的随意性 ,便于抒情适性,使得这一称谓别具特点,加之取号不必考虑家族辈份,个人主观色彩鲜明;更因号不必加以避讳,文人便将取号作为一种表达情致喜好的手段,于是便出现了一人多号现象。例如: 1、欧阳修, 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2、张炎, 号玉田,又号乐笑翁 3、高明, 号东嘉,又号菜根道人 4、李玉, 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 至清代,号用之更为广泛,一个人的号可有更多。如:

19、5、蒋士铨, 号有三个:清容、藏园、定甫 6、孔尚任, 号有三个:东塘、岸堂、云亭山人 还有四个号的情况,清代著名画家石涛,号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瞎尊者。 以上所说的古人的姓名字号,毕竟还属于较为正规的称谓。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称谓方式,属于不很正规的称呼了,但古人常常这样称呼,也就渐渐成了特有的代号了。主要有: 称籍贯。例如: 1、韩愈, 也称昌黎、昌黎先生 2、康有为,也称康南海(“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3、柳宗无,也称柳河东 称官位。例如: 1、颜真卿,也称颜太师 2、柳永, 也称柳屯田 3、杜甫, 也称杜工部 称爵位。例如: 1、魏征, 也称魏郑公(封郑国公) 2、王安石, 也称

20、王荆公(封荆国公) 3、刘安,也称刘淮南(袭父爵为淮南王) 称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目的是褒贬善恶。实际上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评价。根据性质,大体可分为三类: A、表扬性。常用字:文、武、景、献、昭 B、批判性。常用字:灵、厉、炀、丑 C、同情性。常用字:哀、怀、悼、愍 例如: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2、厉王虐,国人谤王 3、屈原者为楚怀王左徒 4、左忠毅公逸事(“忠毅”左光斗谥号) 5、诚意伯刘文成公集(“文成”刘基谥号)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评价都是客观、符合实际的。宋代的秦桧,就有两个谥号:秦桧死后,宋高宗谥其“

21、忠献”,后来宋宁宗却改为“缪丑”。可见其也有主观好恶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姓名字号等称谓连称时,是有一定的规律的。秦以前,一般是先称字后称名,例如:“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左传殽之战)汉以后,则是先称官职,次称籍贯,然后是姓名字号。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发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汉字与社会文化 汉字真实地记录了社会的发展,社会范畴中的许多现象和名称,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汉字自身的文化内涵中。这主要表现在: 汉字与职官 中学文言文中,有大量的古代职官,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这些职官名称,与汉字 有着

22、千丝万缕的联系,或直接以字体现官职的职能,或间接反映官职的职责范畴,较好地反映了汉字本身优越性。例如: 1、史。说文解字释:“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即是:“是良史也”。它是中国古代的史官,负责记录帝王言行和国事的官。手持“中”,表示客观公正地记录实际情况。 2、吏。说文解字释:“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可见“吏”是统治别人的,同时“从一从史”又要求官吏必须公平公正。 3、牧。说文解字释:“养牛人也,从攴从牛。”意谓一个手持一物敲打(?)牛,表示驱遣。又由此引申为统治,演化为古官名,如“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其实就是地方职官中的州官。 4、丞。说文解字释:“翊也。”“翊”即辅佐,如“翊赞季

23、兴”(三国志),就是辅助朝廷复兴。可见“丞”是辅助他人的官。在中央官职中,早期“三公”中就有“丞相”,是辅佐帝王的官。在地方官职中,“丞”也常用,如“寻遣丞请还”,丞就是地方长官的副职。 5、相。段玉裁说:“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曰相。”后引申为“扶助君主的人”。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衡出为河间相”。 汉字与刑法 汉字反映社会内容,与统治者是密不可分的,大量的文字记载都清楚地反映在法令制度中的刑法内容上,较为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古代的刑狱概念。例如; A、表示缉拿追捕: 1、执(執)。说文解字释:“捕罪人也。”也就是捉拿犯人。如:“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执至白下。” 2、报(報)。

24、说文解字释:“当罪人也”。也就是叛决罪人。例如:“报而罪之”,“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当天都按罪论刑,共杀了四百多人)。 B、表示刑罚名称。例如: 1、劓。会意。是古代割掉鼻子的刑罚。史记记载:“行之四年,公子虔,劓之”。 2、刖。形声。是古代砍掉脚的刑罚。韩非子和氏记载和氏献璧玉,“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3、黥。形声。是古代用刀刻刺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的一种刑罚,也叫墨刑。如战国策记载,“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4、笞。形声。是古代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一种刑罚。汉书记载:“加笞与重罪无异。” 5、膑。形声。是古代剔去膝盖骨的一种酷刑。中国古代著名兵家孙膑,

25、即受此刑。汉书司马迁传:“孙子膑腿。” 6、宫。本义为房屋、住宅。后用为刑罚名。是阉割男性生殖器的酷刑。汉代著名文人司马迁曾受此刑,他在报任安书中说:“诟莫大于宫刑。” 汉字与军事 汉字中有许多文字与军事征战有关,或关涉士兵、军队,或涉及战事,或描摹兵器,或反映军队编制,在教学中应予以关注。 A、与士兵、军队相关。例如:军、师、士、卒、兵。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得知刘邦意欲称霸,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句中“军”“士”“卒”均为古代军队用字。“士”是武士、甲士,是战车上的甲士;“卒”则是步兵;“军”指队伍。 “师”也指军队。如左传:“齐师伐我。”“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师”本

26、来是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二千五百人为一师。常用来泛指军队。(注:“军”也是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一万人为一军。) “兵”是兵器。左传:“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汉以后,“兵”也可用来指“士兵”,这就与“卒”没有区别了。如史记:“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B 、与战争有关。如:征、伐、侵、袭、攻。 这一组词,大都与军队进攻有关,但仍有细微的区别: 征。是褒义词。大体上属于正义战争,最早用于“上”攻“下”、“有道”攻“无道”。例如:“汤武致强而征诸侯。” 伐。中性词。不限上下,有无“道”。它表示公开宣战,进军时要有钟鼓。左传中说,“齐师伐我”,并记载“公将鼓之”“

27、一鼓作气”。 侵。是不宣而战,不要借口,不用钟鼓,是直接侵犯别人的国土。如:“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袭。是袭击、偷袭,比“侵”更富于秘密性,是乘人不备而偷偷地、突然地进攻。左传记载,秦穆公听信他留在郑国的杞子等人的话,希图“潜师”取郑都,蹇叔劝道:“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穆公不听,出师于东门外,中途遇到郑国商人弦高,孟明知事不济,说:“郑有备矣。”“袭”极好地表现了当时的情况及战争的性质。 攻。进攻,攻打谓之“攻”。它强调军事上的攻坚战,也作军事进攻的泛称。史记中记载,廉颇自我夸耀功劳:“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攻。”突出他战功卓著。左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就体现了攻打对象的坚固难攻

28、。 C、与兵刃有关。如戈、戟、干、戚、刀。 古代兵器繁复多样,长短、大小各自有别。 戈。说文解字解释:“平头戟也。”可见“戈”是“戟”之一种,例如屈原说:“操吴戈兮被犀甲。” 戟。说文解字解释:“有枝兵也。”例如史记中记载鸿门宴上,樊哙欲进入帐中,“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戚。说文解字解释:“戊也。”“戊”即“斧也”。是斧一类兵刃。如:“修教三年,执干戚舞。”(韩非子)记述了舜时,有苗不服,禹要攻打它,可舜主张以“德”服人,故而化兵器为舞具。(其中,“干”也是兵器,即盾。) 剑。说文解字解释:“人所带兵也。”史记记载樊哙所携兵刃即为剑。当他闯入鸿门宴,项羽称赞他“壮士”,并赏他一生彘肩,樊哙“

29、拔剑切而啖之。” D、与军队的编制有关。如:伍、行、什。 除前面附带谈及的“军”“师”外,还有其它的编制单位。 伍。五人为一伍。也代指军队。 行。二十五人为一行。也指军队。 什。十人为一什。 汉字与经济 汉字的产生流变过程,也体现在经济领域,它既体现了古籍所记录的经济发展状况,也体现在经济领域的汉字文化上。 A、汉字与农业 中国的农业经济源远流长,汉字文化体现在农业中,是人们日常使用的物品与生产过程的各种农田种植及工具名称。 陶渊明在他的田园诗中,有许多这样的记载:“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草长豆苗稀”“带月荷锄归”等等。“桑”“豆”均为植物名;“锄”农具名。韩非子中说,禹作王时,率先垂范“

30、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耒”、“臿”均为农具名。粮食植物的种植,古代叫“艺”,诗经中说“不能艺黍稷”(“黍”“稷”均为植物名)。农业生产有专门的术语,春天各叫“稼”,秋天收叫“穑”,诗经中说:“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用来存储贮藏粮食的用字,如:“仓”“廪”“府”“库”等。比如:“仓廪实而知礼仪”(管子语)“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洪亮吉语) B、汉字与手工业 手工业的发展,是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在古代典籍中,有大量反映手工业和手工工艺的记载,汉字文化的经济内容,是不可与之剥离的。 中国陶瓷业历史悠久,与之相关的文字也就较早地产生了,如“陶”“缶”“缸”“罐”“壶”“罄”均与“陶”有关,或为器物或为乐器,或兼而有之。如“缶”,本是盛酒的瓦器,李商隐诗:“浊酒盈瓦缶”;史记记载蔺相如让秦王为寿赵王,“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便是乐器了。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离开焦家时,写她穿著打扮和叮嘱焦仲卿一节,许多关于衣物、用具名称,足见人们对手工工艺的重视:“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