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8.68KB ,
资源ID:373551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7355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让孩子心悦诚服.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让孩子心悦诚服.docx

1、让孩子心悦诚服让孩子心悦诚服作者:杨杰让孩子心悦诚服,强调的不是让孩子乖乖听话,而是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亲子双方共同体味到一种爱的圆满,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是家庭教育最理想的境界!这样的境界,离你并不远。本书提供精准的沟通工具,让孩子与父母在放松的状态中,懂得对方,一起成长。在本书中,她用最典型的真实案例提醒第1章 无名怒火从哪里来 常听家长说一句话:“我也知道不该对孩子发火,可就是忍不住!”有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忍不住呢? 恰好前几天咨询中遇到了这样一个细节,相信每个家长都遇到过相似的情况。 孩子放学回来,嘴里说今天作业有点多,却慢悠悠地看报纸。过了40多分钟才开始写作业。他让妈妈帮他听写,

2、妈妈说:“这么久才想起写作业!”过了一会儿,孩子说还有点数学作业没写,妈妈说:“早不写,这都几点了?”看孩子半天还写不完,妈妈又忍不住责备:“怎么不早点写!”最后,孩子生气了,拿起书走了。 事后,妈妈很快认识到,自己当时不应该生气,也不应该几次三番唠叨,她只需最后总结性地提醒孩子一下就行了。 下面我们从头分析一下,看这位妈妈内心的情绪是怎么一点点高涨起来,最后演变成埋怨和生气的。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孩子一边说作业多,一边却还慢悠悠地看报纸,一点儿都不着急。看到他这个状态,你是怎么想的?” 妈妈说:“看到他看报,我没说什么,他吃完东西,还没做作业的意思,休息了40多分钟才开始写,这时候我就有点

3、心情不太舒畅。听写时都晚上10点了,而且要听写的任务是两篇,可当时他数学作业也还没做完。我一次次看表,心里有点着急,不高兴的话也就跟着说了出来。”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他说作业比较多,按照你的习惯思维,是不是认为孩子应该马上投入到写作业的状态?他没有按照你的思路来,你心里有没有隐隐的不快?或者说有没有一种轻微的挫败感?” 妈妈说她的确有不快的感觉。我继续追问:“仔细想想,这算不算一种挫败感呢?表面上看你生气是因为孩子不主动,深层的原因,是他不符合你的意愿。” 我又追问一遍,妈妈说:“对。” 这里是情绪的分水岭。如果仅仅是不做作业,这是孩子的问题。如果孩子的行为引起了妈妈轻微的挫败感,问题就变成

4、两个人的了。也就是说,作业与妈妈发生了直接的关联,在心理层面,妈妈部分地承担了孩子做作业的责任。 虽然妈妈的策略是先不管孩子,由孩子自己决定何时写作业,但是妈妈心里并不超脱,并且在不断地积累不满,心中不快的感觉一直在酝酿。尽管这时候妈妈可能在做别的事情,但一直牵挂着孩子的作业,妈妈的情绪已经和孩子的作业纠缠在一起。 到最后,妈妈忍不住发牢骚,孩子因为忍受不了妈妈的责备,也发了脾气。如果做个情绪的成本核算,会发现两个人都不是赢家。妈妈费力不讨好,孩子有对立情绪,两个人不欢而散。 这种不愉快能否避免呢? 孩子慢悠悠地看报纸,不符合妈妈的意愿,引起了妈妈的挫败感,事实上此时两个人的情绪已经绑定在了一

5、起。因此,最关键的,是要切断挫败感的链条。 怎样对待这轻微的挫败感呢?妈妈的做法是指向孩子,希望孩子能表现好点,符合自己的意愿,这样她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其实妈妈这样做是通过孩子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当然,最开始妈妈并不认可这个说法,她说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希望他能早点睡。这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我反问了她一句:“仅仅是为了孩子着想吗?有没有为你自己考虑的因素呢?如果仅仅是为孩子好,他不听也就算了,为什么你会那么生气呢?” 这时候,妈妈感慨道:“这么说,我的确是觉得他没有按我潜意识的意愿来行动。” 我继续帮妈妈分析:“有些事情,明明有替自己考虑的成分,但承认这一点显得不那么高尚,所以,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强

6、调自己是为对方着想。其实你已经被自己催眠了。你并不觉得是为了自己。他快点做完作业,早点睡,的确对他身体有利,但是,这也是平息你的担心和焦虑的一个方法。” 于是,我们换了个视角重新来面对这个问题。我问妈妈:“当你听到孩子说作业多,看到孩子在休息,心里是不是已经对他有要求了呢?是不是希望他快点去写作业?随着休息时间的延长,你的担心也在增加。现在让我们停下来思考。” “晚做一会儿作业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危害大不大?” “你的内心能否允许孩子不按照你的想法来?” “如果要求你接纳孩子的行为,你会怎样说服自己呢?” 在我的不断追问下,妈妈罗列了如下的理由: 不就是晚做会儿作业吗,只要知道做就行。 他确实挺

7、累的,回来放松一下也是应该的,晚睡一晚上没什么。 从孩子以前的表现来看,他会安排好自己的作业,何必跟他计较,搞得最后大家都不愉快。 不论是谁都不愿意天天听别人指手画脚,他的事让他自己做主吧。 我这样想到底是为什么?是为了跟他分离还是越缠越紧? 从这几条理由来看,只要方向对路,妈妈能很好地说服自己,消除心中的担忧和焦虑,也顺便切断了她挫败感的链条。我最后补充了一点:孩子的作业只要完成就行,并不需要按照你期望的状态和节奏去完成。想了这么多说辞,就是希望你发自内心地相信,作业是孩子的事情,他能安排好,与你没有直接的关系,作业也不是你的责任,只是属于你的监管范围而已。如果孩子做完作业的时间太晚,事后提

8、醒一句就可以。如果有足够的耐心,甚至不必刻意说,过几天,说不定孩子自己就会意识到问题所在,并悄然改正了。 当我们遇到一件不如意的事情,通常有两个努力的方向。要么,控制他人,让他人符合自己的意愿;要么,改变自己的想法,接纳他人的行为。通常,没有人喜欢被控制、被强迫,因此,通过改变他人来抚慰自己的情绪,迟早会引起对方的反抗,结果会引发矛盾和对立。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则是一种健康和理性的处理情绪的方法,这更容易使我们达到人际和谐的状态。这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中一样重要。所以,我们要直面问题,对自己的情绪承担完全的责任,不要试图通过控制孩子来平复自己的心情这不是长久之计,否则势必会引发对抗。第2章 管

9、理自己的念头 有一位家长在博客上给我留言,事例比较典型,我便逐条进行了回复。 杨老师,您好!我的孩子11岁了(男孩),很依赖我,现在还每天黏着要跟我睡,可在别人面前他很得意地说是我硬黏着他。今晚我提出让他自己睡觉,他就跟我谈条件让我先跟他睡两天,然后他独立睡一个星期,依此规律循环。我很反感孩子这种懦弱的做法,起初坚决不答应他的条件,后来被他缠不过,就答应了。可我越想越生气,反悔了。他也很生气。结果,这件事让我们俩都很烦。我觉得他太黏人,摆脱不了他,在我说过不陪他睡后,他自己躲在被窝里哭了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杨老师可以帮我分析一下吗? 我的回答:首先,谢谢你信任我。从这段文字中,我能感受到你烦躁

10、的心情,也理解你的苦恼。 1.孩子依赖你,黏着你,在别人面前却得意地说你硬黏着他。我猜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他不愿意当面承认黏着你的事实,所以颠倒黑白。还有一种可能,这是事实你正在以一种非常隐蔽的方式,甚至你自己都没有觉察到的方式控制孩子,造成了孩子离不开你的事实。 2.孩子说先跟你睡两天,然后他独立睡一个星期,依此循环。客观地讲,你的孩子很善于想办法,他想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脱离对你的依赖。两天陪伴与一星期独立,这样的安排也很合理,从这一点来说,他并不想硬黏着你。有这样一个过渡,孩子也会感觉更舒服。我们能否真心地理解并倾听孩子的意图呢?但你把孩子的合理建议定义为“懦弱”,很显然,你对孩子心怀

11、埋怨。 3.“我很反感孩子这种懦弱的做法,起初坚决不答应他的条件,后来,被他缠不过,就答应了。可我越想越生气,反悔了。”在这里,我要追问几句:你是在生孩子的气,还是更生自己的气呢?你会恨自己不坚持原则吗?这个“懦弱”的评价,是指向孩子的,还是指向你自己的呢? 4.答应孩子的事情又反悔了,这会降低你的威信。那么孩子答应你的事情,也会出尔反尔,因为你没有作出信守诺言的好榜样。并且,对于你的决定,他会通过软磨硬泡来不断修改,最后甚至可能让你的决定不了了之。 5.其实这件小事情没必要以烦躁和眼泪作为结局,依照孩子的办法,陪他两天,再让他独自睡一周,不是皆大欢喜吗?当然,这里我还要特别提醒,他自己睡的时

12、候,可能还会对你软磨硬泡,这是考验你是否坚持原则的时刻。 再次感谢你的信任。最后,我还想多说两句:孩子的表现是一回事儿,我们对他的评价是另外一回事儿。这件小事,二者恰好南辕北辙。客观地讲,孩子的建议很合理,如果我们给他贴个“懦弱”的标签,他在我们心目中就会面目可憎。作为家长,我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之前,必须先学会管理自己的念头。并非每个念头都是对的,在相信之前,需要推敲和审核。 那么,要如何推敲和审核我们的念头?这正是我咨询工作的重点。表面上看,我的工作是在改变家长的方法,事实上,我是在修正家长的念头。许多家长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却控制不住自己,最终把这些错误的方法加诸自己深爱的孩子身上。我们

13、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能知错就改呢?在我看来,是因为这些做法背后,有一连串的念头和判断在支撑着家长,它们未必正确,但力量强大。如果家长真想改变自己,光改变行为还不够,必须斩断这些有害的念头。 关于如何斩断有害念头,心理学家拜伦凯蒂进行了很好的研究。凯蒂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一直被忧郁症所困扰,甚至走到了自杀的边缘。当痛苦达到了顶点,她的人生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急转弯。某天早晨醒来,她忽然有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领悟:从前的一切痛苦,都是因为她不假思索地相信自己的某些负面判断。换句话说,是这些负面念头,把她推向了痛苦的深渊。想明白这一点,十年的深刻痛楚顿时烟消云散。 凯蒂的方法简单而有效,当我们心中升起一个不好的

14、念头时,不妨问自己四个问题: 这是真的吗? 我能百分之百确定这是真的吗? 当我相信这个判断时,我有什么反应? 没有这个念头,我会怎样呢? 我们不妨用“孩子懦弱”这个案例来做一个练习。 “孩子懦弱”,这是真的吗?妈妈认为孩子懦弱的证据是孩子不肯立刻与妈妈分开睡,而是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案。而“懦弱”的定义则是:害怕面对眼前的事实,逃避事实,胆小怕事。很显然,孩子并没有逃避,而是想了一个更柔和的办法去面对。 能百分之百确定“孩子懦弱”这个判断是真的吗?在这个例子中显然不能。就算家长的判断非常有信心,一旦有人追问“能否百分之百确认”,答案往往也是否定的。比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做作业时玩笔、发呆,马上

15、判断孩子不认真。其实,除了不认真,我们还可以想出别的可能,比如孩子遇到了困难,或者正在思考,或者心情不佳。如果我们不能百分之百确认,这个判断就不能当作事实,而是需要进一步核实。 当妈妈认为“孩子懦弱”时,会有怎样的反应?妈妈的行为给出了答案:怨恨、愤怒、失望、烦躁,对孩子出尔反尔,导致孩子躲在被窝里哭鼻子。 没有这个判断,妈妈会怎样呢?很显然,如果没有“孩子懦弱”这个判断,妈妈会看到孩子的积极态度和主动寻找方法的诚意,妈妈会肯定孩子的努力,重申“说话算话”这一规则,并欣然应允孩子的要求。 本来可以皆大欢喜的事情,因妈妈的一念之差,亲子之间的气氛便急转直下。这再次证明,念头的力量绝对不可小觑。一

16、个不起眼的念头,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我们推向深渊。而我们最大的失误,往往就是放任各种负面念头和认知在心中纵横驰骋。 其实,不光是家庭教育,我们人生中大部分的烦恼都来自于心中的负面念头。这让我想起半杯水的故事,同样是半杯水,有人会说“怎么只有半杯”,有人则会说“多亏还有半杯”。乐观与悲观都与水无关,左右我们心情的,不是那半杯水,而是我们对半杯水的看法。我们看待孩子的行为,也存在“半杯水”心态,同样一个孩子,有的人能发现好多优点,有的人则能挑出一大堆缺点。视角不同,与孩子互动的结果自然大相径庭。不管是为了教育的成功还是为了人生的幸福,对于心中的念头和判断,都需要有一个理性的审查系统来过滤,相信那些值得

17、相信的念头。而凯蒂的四个追问,则可以扮演称职的法官,守护我们内心的安宁。第3章 不对孩子发脾气的小绝招 我发现自己在咨询过程中有一多半的精力,都在处理亲子双方的情绪。我常常在心里感慨:如果能把情绪问题剥离出去,就事论事地解决家庭教育问题,亲子沟通其实非常简单。 许多父母都说: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绪太难了,尤其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而且,自己忙得团团转,哪里有心情与孩子温和互动?我也曾经是脾气急躁的人,非常理解家长们的这种心情。在此,我结合咨询经验和自己的体验,来谈谈情绪管理。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被头痛所困扰,当时特别怕生气,一旦生气,头痛立刻加重。因此,遇到生气的事情时我必须克制自己。为了不去想

18、那些令人生气的事情,我常常像念经一样,在心中默默地念叨:我不生气,不生气,坚决不生气这样做就是为了阻止自己发火,等情绪稍微平复一些,再回头思考。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是这样坚持几年以后,我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了性格温和的人。 从我个人的体会来看,自我克制的滋味并不好受,但要改变爱发脾气的习惯,自我克制绝对是必经阶段。 当然,仅仅克制还不够,保持克制,只是为了安然度过情绪爆发的危险期。等平静下来,则要回头处理自己的情绪。我发现,许多家长克制完情绪后便不再对情绪展开工作。这不是处理情绪,而是在压抑情绪,数次积累之后,情绪的火药桶便会彻底爆发一次。其实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这样做危害更大。一件事情

19、让我们感到生气,一定是有缘由的,我们不妨重新回到这件事情本身,了解自己的困境和需求。我们可以换个视角抚慰自己的心情,同时,看能否找出更温和的处理方法来替代发脾气。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只有这两个步骤都完成了,才算真的把这件事情处理完,也只有这样才不会积累负面情绪。 有时候,我也会充分发扬阿Q精神。遇到特别生气的事情,我会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件事情,3年之后你还能想起来吗?那时候你还会生气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一定会在当下把事情处理完。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我就对自己说:既然3年后都不记得了,今天何必生气呢?通常3年后还让人纠结的事情,不会超过1%。许多家长对孩子发完脾气,往往用不了3个小时,就

20、会感到特别后悔。因此在对孩子发脾气之前,也不妨问问自己这两个问题,如果你很快就会后悔,何必发脾气呢?这样想想,气往往就消了一半。 遇到父母控制不住情绪的情况,我通常会建议他们主动将自己隔离几分钟。这一小段时间是情绪爆发的危险期,如果选择让自己安静地待一会儿,发脾气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同时在这段安静的时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清思路!不管我们怎样生气,事已至此,我们必须想出对策,想好接下来怎么办。比如,有几个处理方法?各有什么利弊?孩子接下来可能会有怎样的回应?我们该怎样对待?之所以对孩子发脾气,往往是因为我们无力处理当下的局面。如果我们能找到很好的策略,谁愿意发脾气呢?因此,我们的任务不是

21、单纯压抑情绪,而是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来。 这个思考的过程不妨用书写的方式记录下来。最近几年我一直在用这个方法。我发现一个人思考时心里会千头万绪,写下来则会变得很清晰,更容易取舍。后来,在一个访谈节目中,看到一个企业家也用这个办法。他说遇到让人火冒三丈的事情时他会坐在办公室里,把自己对这件事情的念头一股脑地写下来,写完了就发现情绪平静了,办法也出来了。 就算没有突发事件,我们每天也会不经意地积累很多负面情绪,因此处理情绪的工作需要天天进行。这并不是勉为其难的“作业”,而是疼惜自己的最佳方式。 几年前,我在一本心理学书籍上看到这样的话:人的信念非常重要,有的时候,一个非常细小的念头,都会对我们有很

22、大的影响。我就琢磨,怎样避免小念头制造大麻烦的这种情况发生呢?于是我开始每天晚上回头梳理一天的感受,如果有不舒服的感觉,马上去寻找源头,因为是当天发生的事情,一般都能找到根源。这是一个很好玩的过程。梳理之后发现,许多时候,心里不痛快的感觉,往往就是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自己一个很琐碎的甚至是“没经过大脑的”念头引起的。在咨询过程中也常常有类似的情况,比如有的家长在闲聊中,听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优秀,一想到自己的孩子就有点失落。回家看到孩子总觉得心里不顺畅,如果恰好有个导火索,负面情绪就会爆发出来。其实事情本身未必那么可气,是之前的负面认知搭了便车。这许许多多的琐碎想法给我们带来层层叠叠的烦恼

23、,如果不及时追踪,父母们只能被痛苦所困扰,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因为什么而痛苦。 渐渐地,我把每晚的梳理工作变为随时的追踪和记录。我的书桌上总有一个小本子用来记录自己的负面念头,随时思考并把感悟记录下来。这是一个高效处理情绪的方法,而且大大减轻了大脑的负担,可以让我空出更多的“内存”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现在,我非常喜欢我的状态。 这种处理情绪的方法最开始实施起来比较慢,而且因为要重新去面对不愉快的事情,难免会有情绪反应。但渐渐地,我处理情绪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有时候处理一个念头只需要半分钟。 还有的时候,生活中没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情,我们内心却产生了真实的负面情绪。这往往与我们的童年成长有关,我也是最

24、近才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有一件小事启发了我。每次我看见许多书胡乱地堆在书桌上,就会对自己说,应该把书整理一下!紧接着我就感受到内心有一丝细微的抗拒力量:我不想做!于是整理书桌成了悬在我心头的一个任务。每当看到那一堆书,心里的两个声音都会一起登场:“应该整理一下!”“我不想做!”通常否定的力量会占上风,这件小事会一拖再拖,每次看见那堆书,心里都会不舒服。直到自己忍无可忍,就抽空把书整理了一下。结果只用了一分钟书桌就变得非常清爽。我心里想:就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会拖了好几天,非得让自己的内心陷入困扰才做呢?然而下一次,我又陷入了这个怪圈。许多小事都是如此,比如应该去趟超市,或者应该给某人打个电话

25、却又纠结要不要马上去做。 经过深入分析,我发现自己的内心有一个思考的模式。还以整理书为例,在“应该把书整理一下”之后,还跟着一句话:“看看你,总是乱扔东西,不知道随时整理。”接下来,心中才升起对抗的念头:“我不想做!”此前,我一直忽略了自我责备的念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抗拒什么。觉察到自我责备,我立刻明白了:小时候,妈妈就是这样责备我的,她总是数落我没有物归原处的习惯。我不由惊呼:“内在父母”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我完整地复制了父母责备我的方式,每天非常“敬业”地用这个程序谴责自己。这么多年,我的内心成了两股念头的战场,如果不是学心理学,也许我终生都会被这些琐碎的念头所侵扰。 这个细微的发现让我感

26、到非常吃惊。许多人的情绪容易习惯性低落、烦躁,自己却找不到源头,也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其实,我们都带着童年的影子生活,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积累各种暗伤。我们值得为自己停下来,看看究竟是怎样的念头在阻碍自己。 自从发现自我谴责的倾向以后,我非常注意心中的念头,一旦有轻微的不舒服的感觉,我马上回头去想,并且立刻把自我谴责改为自我期待。比如再看到书桌杂乱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请整理一下,我喜欢清爽的感觉!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从小到大一直伴随我的不舒服的感觉消失了。 我们的成长历程并不完美,但我们都要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转移,不蔓延。如果我们不是成熟的人,如果我们不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那么,

2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孩子就会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重灾区。 随意发脾气就像乱扔垃圾一样,是不好的行为。不要把家变为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也不要把孩子变成替罪羊。其实情绪并不是坏东西,负面情绪中往往也隐藏着我们的需要和诉求,如果我们认真对待,会更了解自己,也更懂得满足自己。 我发现,很多家长发脾气都是“即兴”的。比如发现孩子没做作业,立刻火冒三丈狠狠地批评孩子,其间难免口不择言,而且还翻出旧账。训斥完孩子往往丢下一句:“作业是你的,我再也不管你了,你看着办吧!”这最后一句话显然是赌气的,如果真坚持这个原则就没必要发这么大的火。家长只是发泄了情绪,并没有解决问题。 我也不主张一味地压抑情绪,那就仿佛把

28、霉变的垃圾藏在了地毯下面,虽然看不见,我们却会一直被难闻的气味所困扰。 我总是对家长说,当发脾气在所难免的时候,请把发脾气变成一种沟通!如何做呢?简单地说就是定好目标,划定界限。不要“即兴”地发脾气,而要确定一个理智的目标,并且要坚持就事论事的原则:“干净地争吵”,绝对不翻旧账、不攻击孩子。这样可以把发脾气的危害降到最低。 为此我曾经和一位妈妈总结发脾气的流程。如果我们用遍了所有的温和方法依然无效,当我们决定发脾气的时候,不妨坚守三个清晰的表达:“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要特别注意的是,三句话都要以“我”开头。如果用“你”字开头,特别容易变成指责孩子,那样的话就不再是“干净地争吵”。以没做作业为例

29、,我们不妨这样向孩子表达:“上午有充足的时间,我们约定好中午以前完成作业,我也很信任你,可是我发现你一直在玩游戏看电视,作业一点儿都没做,我很生气,也很失望。我希望你在晚上六点之前完成作业。如果你一直这样,下周我会考虑加强监督。” 表面上看这个方法显得对问题过于轻描淡写,只说了几句话而已,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点到为止”非常重要。教育的力量是一个累加的过程,一次这样做未必能看到效果,但坚持这样做,就会看到令人惊喜的改变。有的家长总觉得孩子当时俯首认错,才算教育到位,其实,有时候孩子虽然没说什么,但行动上已经认错了。如果非得逼着孩子低眉顺眼、诚惶诚恐,累加起来则是过度教育。这样的结果就是彼

30、此积累怨恨,影响亲子互动的结果。 父母管理好情绪,表面上看似乎是为了孩子,其实最终成全的是自己。当我们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共处后就会发现,人生的喜悦和幸福,原来触手可及。第4章 学会尊重学会爱 有一位妈妈曾经在网上给我留言,那严厉的措辞仿佛是对家人的投诉。她说老公脾气暴躁,与孩子关系紧张,夫妻很难达成教育理念的一致,孩子的问题也非常多。有一次,孩子交了白卷,老师找这位妈妈深谈了一次,她进一步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咨询开始后,我首先了解了详细的情况,比照她的网上留言,我惊奇地发现:妈妈的描述和我看到的事实竟然南辕北辙。当然,妈妈并不是故意隐瞒,她当时真诚地认为,问题都在老公

31、和孩子身上。从具体事实出发,我却发现所有的问题都与妈妈有关。在咨询的过程中,通过对生活小事的分析,妈妈渐渐意识到她并非局外人,一切的问题她都参与其中。同时她也认识到,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妈妈发挥作用。 有一天,这位妈妈在日志中描述了一件小事: 晚饭很快做好了,他爸很怕热,吹着电扇,一边吃一边淌汗。我让他洗洗再吃,他不理我,我也没再说话。孩子却帮着我对他吼,让他爸快点去洗脸。我在一边听着,感觉很好笑,但还是故作平静地对孩子说:“吃饭,不理他!” 对于爸爸没有理会妈妈的建议这件事,我首先让妈妈形容一下对爸爸说话的语气,妈妈说:“现在想起来,我觉得我的表现不是很好。我觉得汗流浃背的样子很

32、脏,就用平常的语气对孩子他爸说:去洗洗吧,怎么流那么多汗?又没让你干什么活儿!”我继续问:“孩子的爸爸没理你,你觉得和语气有关系吗?”妈妈说:“他经常表现出这样的态度,仔细想想应该有关系。”妈妈性格比较直爽,她在平常的沟通中都会带着责备的语气,而她浑然不觉。这个倾向在后面的咨询中反复出现,比如她还说过:“家里不是有饮料吗,你怎么又买一瓶?”为此我专门和她讨论了一次,并建议她用陈述句表达自己的见解,不要总是用反问句。其实,她的话如果转换为“家里有饮料呢,不用再买了”,便不再有责备的意味。我猜测,妈妈的话让爸爸感到不舒服,但还不至于发生争吵,所以爸爸就用沉默应对。妈妈说,她在工作中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得罪人,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应该就是语气的原因。 我半开玩笑地问妈妈:“孩子吼爸爸,你心里觉得好笑,是觉得儿子帮你报仇了?”妈妈说有一点儿这样的想法,不过她也不赞成孩子吼爸爸。我继续问妈妈:“爸爸不洗脸,孩子吼爸爸,你觉得谁的错多一点儿呢?”妈妈很干脆地说:“是爸爸。”妈妈不假思索地给出这样的答案,让我有点吃惊。我追问理由,她说:“如果他爸洗脸,不就没有后面的矛盾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