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优质课教学设计2课共4课时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通过了解法治的发展进程,增强自身法治观念。能力目标: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二、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本课作为本单元统领整个法律部分的起始课,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2、,法律调整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矛盾纠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我们一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人类开始了迈向法治社会的步伐。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二)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生活需要法律。教学难点:法治的发展进程。三、学情分析未成年人作为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意识如何,关系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能否实现。受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限制,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治观念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有必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
3、起,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四、教学过程导入:“身边法律大家谈”经验分享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请你来分享:1.你还知道哪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2.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哪些法律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些法律从何而来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本课的学习。环节一:走近法治1.法律与生活播放视频民法总则草案保护的事儿,你一个都躲不开民法总则草案被视为我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本经济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每个公民来
4、说,相当于有了一份权利保障书。2017年人大会上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提问:民法总则草案的审议通过说明了什么?结论: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生活需要法律来调整。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2.法律在身边出示图片及情境,并思考回答:(1)上述行为都是自觉的吗?(2)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你赞成这一观点吗?结论: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3.权利与义务播放视频一生相伴哪些法
5、律在保护你?根据视频内容完成教材P86探究与分享内容并分享内容:说说上述内容哪些是我们的权利,哪些是我们的义务?结论: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环节二:追寻足迹刚才视频结尾也提到目前我们国家法律还有待完善的地方,下面一起来看看法治的脚步,法律是如何产生、发展的?PPT出示材料材料一:夏代法律在古文献称“禹刑”。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西汉的尚书大传中有“夏刑三千条”的说法。东汉郑玄为周礼作注解时也说夏代的刑法,有死刑200条,宮刑500条,膑bi
6、n鬓刑(凿去膝盖骨)300条,劓yi易刑(割掉鼻子)1000条,墨刑(在犯人面上或额上刺刻并涂墨)1000条,加起来共3000条。材料二: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一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提问:看完材料,你有何启发?结论:法律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是人类文明
7、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出示图片并思考:有了法律之后,人类就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了吗?结论:法律不能贯彻落实,就等于一纸空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的法典就已比较完备,但在封建专制的历史中,法律成为统治者治理被统治者的依据,这不是真正的法治社会,其实质还是人治。环节三:探究力量你期待的法治国家是什么样的?结论: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
8、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出示法治进程流程图材料:在宪法的基础上,我国已经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00多件,行政法规700多件,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近9000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可以设想,没有物权法,公民维护私产权利的盾牌是否能够硬气;没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7天无理由退货”会有多少商家响应;没有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和取消劳动教养制度,还会有多少侵害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行为得不到纠正。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什么体会?结论:法治助推中国梦。法治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本课小结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我们一生。随着社会的发展
9、,法治不仅成为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助推中国梦,人人有责。拓展空间:法律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体现着人类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与同学分享中华民族法制文明史上秉公执法、惩恶扬善的历史故事,并谈谈你的体会。五、板书设计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敢于同一切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能力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特征,懂得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知识目标:认识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障作用。二、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本课所涉及课标点为,3.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这一
10、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5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3.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本课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深入探讨法律的内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引导学生对“法律”形成正确的认知与必要的敬畏和尊重。生活在社会中的当代公民,应该具有较强的法律素养和准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学习法律是一门必修课。(二)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法律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法律与其它规范的区别。三、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
11、知道“法律”这个词,但却会感觉“法律”遥不可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观点认为,只有在违法乱纪之后才会与“法律”发生联系,“法律”的存在是为了惩治罪恶。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缺少必要的法律常识与法律意识,普法课程突显其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四、教学过程引入:小故事和大道理欣赏故事,思考: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思考与小结:法律是有尊严的,我们应该努力维护法律的尊严,真正做到在生活中遵守法律,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通过听故事并思考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课题。环节一:识法律设问引导:请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表达你对法律的感受。说说这种感受是如何而来的。交流分享:有的同学说,我觉得“
12、法律”是威严、庄重的,任何人都要遵守。有的同学说,“法律”是社会安全的保障,它让我们生活得更踏实。其实,生活中存在很多规则,这些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它们规定了人们可以怎样做、必须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规则指引和规范着人的行为,还维护着社会公平和正义。小结:在众多规则之中,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正常有序的社会生活,不仅要依靠一般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维护,还需要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来维护,那就是法律。那么,法律的“特殊”体现在哪些方面?活动:小组合作学习观察漫画:(1)公交车让座(2)无证驾驶(3)校规校纪根据以上情境,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方面,小组讨论法律
13、与道德、校纪校规有什么不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内容。小结:法律的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环节二:析法律探究与分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近年来,我国开展“天网”行动,抓捕外逃贪官。提问:以上举措说明了什么?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小结: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情景分析1那么,法律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活动:针锋相对法律的存在给我们更大的
14、自由,还是限制了我们的自由?观察分析漫画:(1)不文明旅游行为到此一游;(2)中国式过马路;(3)严格控烟条例。提问:这些行为,目前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和限制。有人说,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就好,没有必要进行法律处罚。对于这样的说法,你的观点是什么?结论: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创建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情景分析2观察分析漫画:(1)依法纳税;(2)受教育权;(3)关心、赡养老人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结论: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情景分析3观察分析漫画:(1)依法打击违法乱纪的行为;(2)处罚违规者;
15、(3)鼓励和表扬积极行为。结论:法律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环节三:悟法律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对此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可以和你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交流彼此的想法与观点)本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律是生活的保障;认识了法律的主要特征;明确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懂得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今后要认真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五、板书设计第十课 法律伴我们成长法律为我们护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法
16、律对青少年的关爱,增强珍惜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能力目标:运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关爱和保护。知识目标:认识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了解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认识法律对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作用。二、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部分: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的第一框题。本册书第四单元涉及到法律知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规则和法律,
17、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安全,从而有助于更好的适应初中的集体生活。本课利用学生自编自演的法律情景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体验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体会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关爱。通过“未成年人有特权未成年人需保护”引导学生认识到“四重保护人人有责履行义务”,在学习法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二)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了解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教学难点:增强珍惜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尚未接触过法律,对于很多事情缺乏辨析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是弱势群体,即使受到侵害也无自保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学生
18、感兴趣的情景剧,帮助学生增强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什么是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的四重保护?为什么要给予特殊保护?自己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及他人?则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四、教学过程引入:“运用你的经验”分享学生根据“运用你的经验”内容,进行我们的“特权”经验分享活动出示一系列图片提问:(1)结合你的经验谈谈我们还有哪些“特权”?(2)为什么我们能拥有这些“特权”呢?总结:大家就发现,在很多方面,作为未成年人有一些“特殊权利”,为什么会有这些“特权”,如何正确行使这些“特权”,我们来探讨这些问题。通过学生根据的经验进行分享活动,体会自己在不同情景有哪些特权。环节一:未成年人需保护活动:情景讨论学生1:我都上
19、初中了,爷爷每天还要接送我。学生2:我们上学期间,都不能随意出校门。学生3:未成年人每天0到8点禁止打网游要立法。?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伤害的原因有哪些?怎样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知识拓展-展示保护未成年人的发展过程。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未成年人需要保护的原因,那么保护未成年人的内容以及主体又是什么呢?环节二:未成年人谁来护出示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文件的图片,提问:(1)你还知道哪些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2)承担未成年人保护的主体是谁呢?活动:谁来保护我
20、?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内容。结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四位一体,构筑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环节三:未成年人齐来护结论: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情景剧片段1:在小区门口,胡斐为的父亲不断训斥和殴打着胡斐为。周围群众实在看不过去,上前劝他不要再打骂了,但他仍未停止。20分钟过去了,一位社区居委会大妈拉孩子起来,向小区居委会走去提问:(1)你如何评价这位父亲的行为?(2)周围群众和社区大妈是否有权干预,为什么?(3)针对父亲的行为,他可以向谁求助?保护未成年人,是
21、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情景剧片段2:“爸爸总不在家,连饭都吃不上,面对冰冷的家,我只有走出家门。爸爸看我不肯读书了,就不管我了。后来我就整天在外面东游西荡,认识了几个哥们儿兄弟。打架斗殴、逃课去网吧打游戏成为经常事”(1)你如何看待网吧老板的行为?(2)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愿意给他提供哪些帮助?(3)胡斐为应该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结论: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受特殊保护的权利,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要尊重和维护他人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活动:视频欣赏未成年人保护ABC学生结合
22、本课所学内容观看视频,通过视频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小结: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仅仅需要我们自身提高意识和能力,更要珍惜和感恩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逐渐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能平安健康地成长五、板书设计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法治信仰,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自觉性。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知识目标:知道依法办事的要求;理解树立法律信仰的重要性。二、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
23、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也是本册书的最后一节课,是全书的落脚点。引导学生从学会依法办事和树立法治信仰等方面,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后面继续学习法律知识奠定基础。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作为现代公民,理应为法治中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学会依法办事,树立法律信仰。(二)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学会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教学难点:树立法律信仰的重要性。三、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24、,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影响自身的成长。使青少年尊重公序良俗,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着力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是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重任的需要。四、教学过程导入:说文释义“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治昌明则国泰民安,法治废弛则国乱民怨。”提问:法治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结论: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依靠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环节一:遵守法规情景1:共享单车的出现,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有效解决了城市交通“最后1公里”难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图片:小学生骑行共享单车。问题:你怎么看
25、待这一行为?提示:这是不安全的行为,也是违反法律的行为。结论:因为没有遵守法律,得不到幸福的保障,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情景2:近来,针对共享单车的破坏、私占、诈骗等各种不端行为频出。现象:近来,针对共享单车的破坏、私占、诈骗等各种不端行为频出。图片,法律条文。思考:这些行为会带来哪些后果?结论: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惩罚等。问题:这两则案例给我们哪些共同的启示?结论:共享单车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使用者的守法意识和守法行为。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底线。依法办事,要树立法律意识,遵守各种法律法规。活动:你说我说网友言论:共享单车余额不能退款,要怎么维权?引导: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
26、以恶治暴,必要时通过法治的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利益。环节二:培养习惯依法办事要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环节三:树立信仰活动:谈古论今孝公之问活动:谈古论今漫画解析提示:漫画反映了一些人法律至上意识明显不足,遇事信权不信法、信钱不信法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是缺乏法律信仰的现象。结论:法律信仰是人们在内心深处对法律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包括认同、信服、尊崇、敬畏等因素,它是对法律意识的升华。树立法律信仰,就是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环节四:崇尚道德活动:法
27、治在线结论:法律规定,12岁以下公民不享有路权,如果他们破解密码骑车上路出了问题,家长和共享单车公司都负有一定责任。单车公司应加强监督管理。小学生通过非法手段破解密码骑走,无论是否遗失,都是违法行为。公安部门应责成家长加强监护,如造成单车遗失破损的,更应追究监护人的经济责任。对儿童来说,这种投机取巧会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拓展活动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请你就共享单车的使用发出倡议,倡议市民合法用车,文明用车与共享单车同行,与法律同行。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与共享单车同行,与法律同行”倡议书本课小结: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底线。依法办事要树立法律意识。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树立法律信仰,就是发自内心地尊崇、信赖、遵守和捍卫法律。五、板书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