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3.49KB ,
资源ID:369370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6937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杨赛.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杨赛.docx

1、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杨赛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杨赛 摘要: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是讲通过音乐建立和维护整个社会统一的、宜人法定秩序。礼制、行政和法律比较起来,音乐更能贴近人的情感、思想,更能改善人的品性,引导社会各阶层产生正确的认识和行为,从而实现天下的大治。这对现代国家治理仍有一定借鉴意义。关键词:乐;情性;风俗引语音乐可以用来改善一个地方的风俗。乐者,所以移风易俗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散乐移风,国富民康。(曹植七启)孝经中说,音乐是改善一个地方的风俗最好的手段。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章)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移风易俗,莫善于

2、乐,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实现社会的有效治理。乐之所贵者移风易俗,非谓钟鼓而已。 (马融论语阳货“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注)礼乐者,儒之末也。所以贵儒者,以其移风易俗,不唯揖让与盘旋也。(抱朴子塞难)礼乐只是儒学的末端,儒家之所以被历代统治者重视,主要是由于他能改善人民的风俗,有益于社会治理。那么,音乐为什么能改善风俗呢?音乐为什么是改善风俗最好的方法呢?1、 乐本情性风俗是指一个群体的行为习惯,而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要改善一个群体的行为习惯,首先得改善个体的行为习惯。而个体的行为习惯又受其情感思想的支配。故自三代以后者,天下未尝得安其情性,而乐其习俗,保其修命,天而不夭于人虐也。(淮南子览冥

3、训)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憎,适情性,则治道通矣。原天命则不惑祸福,治心术则不妄喜怒,理好憎则不贪无用,适情性则欲不过节。不惑祸福则动静循理,不妄喜怒则赏罚不阿,不贪无用则不以欲用害性,欲不过节则养性知足。凡此四者,弗求于外,弗假于人,反己而得矣。(淮南子诠言训)因此,音乐首先要对个体的情感、思想发生作用。1 制乐要从情性出发儒家早期经学文献,包括新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文献如五行、孔子诗论、民之父母等,都强调心性与礼乐密不可分,我们将出土文献与纸面文献结合起来探讨,不妨称之为“乐本情性”说。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汉书礼乐志)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

4、,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礼记乐记)乐之有情,譬之若肌肤形体之有情性也,有情性则必有性养矣。(吕氏春秋仲夏纪侈乐)这三段话是讲制乐要从人的情性出发,能有效引导人的情性朝善的方面转化。乐能实现由“激起心境”到怡养情性的转变。2 情性本恶人的情性是有好有坏,有善有恶。在荀子看来,情性是恶的,礼乐是善的。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荀子性恶)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荀子性恶)礼乐与情性,本是水火不容。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荀

5、子性恶)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荀子性恶)以秦人从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义故也。(荀子性恶)故圣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失之矣。(史记礼书)荀子反对放任情性。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荀子非十二子)忍情性,綦谿利跂,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陈仲、史鰌也。(荀子非十二子)纵情性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荀子儒效)3 化性起伪荀子主张用礼乐来改造情性,使情性实现由恶向善的转化,最终让情性接近于礼乐,接近于道,这个过程叫作伪。化性起伪的核

6、心,就是要践行礼义。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荀子性恶)王充对“乐本情性”作出了更为合理的阐释。情性者,人治之本,礼乐所由生也。故原情性之极,礼为之防,乐为之节。性有卑谦辞让,故制礼以适其宜;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以通其敬。礼所以制,乐所为作者,情与性也。(论衡本性)圣人之所以制作礼乐,是要疏导人的情性。让情性中善的一面得到发扬,恶的一面得到扼制。乐者动天地,感鬼神,正情性,立人伦,其义大矣。(南齐书崔祖思传)2、 移风易俗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习惯带有偶然性、不确定性。仅仅着眼于个体的情性,还能难实现对社会的有效

7、治理。集体生活经验,认为光靠化性起伪还不够,还得要移风易俗。1 风的形成风的产生,主要受到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一,人文环境方面,首先是管理阶层的喜好与倡导,形成由上至下的风。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诗大序)早期的管理阶层所拥有的财富与智识大大超过被管理阶层,对被管理阶层有绝对的影响力,形成了所谓“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并依靠这些规则进行社会治理。管理阶层保持好的风气,可对被管理阶层产生教化作用。是以上之化下,亦为之风焉。(刘子风俗)风,化也。(孔安国注左传昭公二十一年)王者未作乐之时,因先王之乐以教化百姓,说乐其俗。( 汉书礼乐志 )汉文帝和汉景帝恭俭遵业,上行下

8、效,民风逐渐醇厚,五、六十年间,汉帝国的社会治理取得了卓著的成效。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汉书景帝纪)其次,被管理阶层财富不断累积,特别是智识水平逐步提高,能对管理阶层的不正常、不正确的行为提出批评意见,形成由下至上的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毛诗序)这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风不再只有从上至下的教化功能,而且还能具备从下至上的讽谏功能,在管理阶层与被管理阶层之间发挥沟通作用,不断校正整个社会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气候与土壤的物理及化学作用,倒会对人类的生活直接发生影响

9、;但是它们的作用却次于生物的与心理的原因。自然界也可以以刺激的形式对人类起作用,人类则以适应的现象来回答。这方面除了真正的生理现象以外,也可以把心理现象包括进去,在心理现象中精神的行为是被动的,并没有引起意志行为。特别是在人类绵长的古代时期,文化还不怎么发展,人类还没有自卫的手段和工具,只是像动物一样赤身裸体而且粗野地面对自然,他不得不用自己身体的适应来回答外界的作用。但是除此以外,和高等动物一样,就已经加进了有意识的意志行动,他以这些行动来反映动因,而人类的文化越发展,意志行动就越占上风。其二,地理环境方面,新兴群体对地理环境的适用。从京畿腹地分离、迁徙出来的群体,要不断适应移居地的气候与地

10、理环境。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汉书地理志)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刘子风俗)2 俗的形成与风相适应的社会群体共同的、持续的行为习惯,就叫作俗。俗,常也。(孔安国注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俗受到风的直接影响。其一,俗受管理阶层好恶取舍的影响。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汉书地理志)在被管理阶层智识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管理阶层如果不对社会风气加以引导和辅正,社会风气就会劣化,社会价值体系就会混乱,社会生活就会失序。各歌其所好,各咏其所为。歌之者流涕,闻之者叹息,背而去之,无不慷慨。怀永日之娱,抱长夜之叹,相聚而合之,群而习之,

11、靡靡无已。弃父子之亲,驰君臣之制,匮室家之礼,废耕农之业,忘终身之乐,崇淫纵之俗。(阮籍乐论)其二,俗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刘子风俗)民习而行,亦为之俗焉。(刘子风俗)3 风俗与社会治理随着组织的不断扩大,不断有下级组织被分离出来。下级组织与核心组织之间的地理环境差异被扩大,在交通欠发达的时代,中央组织与各下级组织之间无法实现信息的及时与完全沟通。这导致了在同一个中央组织的框架内,各下级组织思想、情感、行为、习惯的差异化。楚、越之风好勇,其俗赴死而不顾;郑、卫之风好淫,其俗轻荡而忘归。晋有唐虞之遗风,其俗节财而俭啬;齐有景公之余化,其俗奢侈以夸竞;陈太姬无子无好巫祝

12、,其俗事鬼神以祈福;燕丹结客纳勇士于后宫,其俗待妻妾于宾客。斯皆上之风化,人习为俗也。越之东有轸沐之国,其人父死,即负其母而弃之,曰是鬼妻不可与同居;其长子生,则解肉而食其母,谓之宜弟。楚之南有啖人之国,其亲死,析其肉而埋其骨,谓之为孝。秦之西有义渠之国,其人死,则聚柴而焚之,烟上燻天,谓之升霞。胡之北有射姑之国,其亲死,则弃尸于江中,谓之水仙。斯皆四夷之异俗,无足怪也。(刘子风俗)各下级组织思想、情感、行为、习惯差异化不断加剧,最终将导致组织解体。 中央组织的管理阶层必须要动用有效的手段,来防止这一倾向。风有薄厚,俗有淳浇。明王之化,当移风使之雅,易俗使之正。(刘子风俗)道家也讲要用风俗来实

13、现社会治理。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庄子胠箧)但道家讲究的是,社会管理者不要刻意改变一个地域的风俗,与儒家的观点正好相反。3、 莫善于乐中央组织管理层采取各种方法来强化、传播中央组织的核心理念,来约束下级组织的行为,防止组织的异化与裂变。1 礼乐刑政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方法包括礼、乐、政、刑四个方面。立常行政,能服信乎?中和慎敬,能日新乎?正衡一静,能守慎乎?废私立公,能举人乎?

14、临政官民,能后其身乎?能服信政,此谓正纪。(管子正)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誖,则王道备矣。(汉书礼乐志)然而,礼、乐、刑、政究竟哪一种方法更重要呢?有人认为,刑是最重要的社会治理方法。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然而,严刑峻法并没有使秦实现长治久安,外在的律令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转变成国民的自觉诉求,秦朝统治者称帝不到15年,就土崩瓦解。有人认为,政是最重要的社会治理方法。移者,易也。移风易俗,令往而民随者也。(文心雕龙檄移)有人认为,礼、乐并重,都是重要的治理方法

15、。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为制婚姻之礼;有交接长幼之序,为制乡饮之礼;有哀死思远之情,为制丧祭之礼;有尊尊敬上之心,为制朝觐之礼。哀有哭踊之节,乐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诚,邪人足以防其失。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乡饮之礼废,则长幼之序乱,而争斗之狱蕃;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众;朝聘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渐起。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汉书礼乐志)2 乐是最有效的社会治理手段有人认为,礼、乐相较,乐在社会治理上更胜一筹。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言圣王在上,统理人伦,必移其本,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虖中和,然后王教成

16、也。(汉书地理志)礼让人们畏惧,乐让人喜爱。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赵歧注曰:“仁言,政教法度之言也。仁声,乐声雅颂也。仁言之政虽明,不如雅颂感人心之深也。善政,使民不违上。善教,使民尚仁义,心易得也。畏之不逋怠,故赋役举而财聚于一家也。爱之,乐风化而上下亲,故欢心可得也。”凡学者求其心为难,从其所为,近得之矣,不如以乐之速也。(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乐实现了外在律令与内在诉求的完美统一。诗其犹平门与?戋民而(裕)之,其用心将何如?曰:邦风是也。民之有戚(患)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也将何如?是也。有

17、成功者何如?曰:颂是也。(孔子诗论第十章)在孔子看来,颂是实现管理阶层与被管理阶层融洽、统一的有效手段。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史记乐书)音乐本是尧、舜、周公等圣人所制,圣人所用,圣人所享,因而可以教导人民,感染人民,也最容易改善一个地方的风俗。夫乐上通神明,下和人理,隆治致化,万邦咸乂,故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鲍勋语艺文类聚田猎)只有将光怪陆离的思想与千差万别的行为进行规范,才有可能形成较好的公共秩序。乐是一种感觉,人们通过乐体验快乐与痛苦,并在此体验过程中发现道德观念的根源,发现普遍真

18、理的基础,以及与这些感觉相吻合的动机。没有单个人之间的联结,人类本性决不可能存续;而不能尊重公道和正义的法则,单个人之间的联结又决不可能发生。(休谟)反过来,只有将良好的社会秩序变成个体的自觉诉求,社会治理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孔子与冉有之间有一段对话: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夫然者,乃所谓治安之风也。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乃所以为乱之风。(孔子家语辩乐)韦伯说,儒家将粗野的民间信仰转化为祭祀仪式,要求人民遵行,但对神灵却避而不论。早期人类自觉的行

19、为规范是建立在对神灵的敬畏的基础上的,儒家的贡献就在于将人们对神灵敬畏转化为礼乐教化。好的音乐当然可以改善社会风俗,另一方面,坏的音乐也可能恶化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乐所以移风于善,亦所以易俗于恶。(潘安仁笙赋)变阴阳之至和,移淫风之秽俗。(成公绥啸赋)乐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好的音乐能将人性中恶的部分净化,让善良的本性显现出来。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乐记)天子躬于明堂临观,使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史记乐书)所以作乐者,谐八音,荡涤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风易俗也。(汉书律历志)其二,雅乐通过

20、影响人的听觉和视觉,进而让人不自觉地接受乐中蕴含的中和的价值观。使人心和而不乱者,雅乐之情也。故为诗颂以宣其志,钟鼓以节其耳,羽旄以制其目。听之者不倾,视之者不邪。耳目不倾不邪,则邪音不入。邪音不入,则性情内和。生情内和,然后乃为乐也。(刘子辩乐)先王伤风俗之不善,故立礼教以革其弊,制礼乐以和其性,风移俗易,而天下正矣。(刘子风俗)礼应该处理好人们的外部关系。不是用国家的权力,而是用个人的良知,即用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相反,乐应该是平衡人的内心生活,不是通过对神的敬畏,而是通过倾听乐声来得到内心的平静。所以,乐是内心平静的施予者。(王光祈)其三,乐所孕育的中和的价值观,转化为践行礼义变成自觉的

21、行动。朱熹说:礼乐须是中和温厚底人,便行得。若不仁之人,与礼乐自不相关了。(朱子语类)结语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是在漫长的史前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国先人总结的关于社会治理的宝贵经验。在语言文字尚不发达、制度规范尚不健全、社会组织尚不庞大、信息沟通尚不充分的时期,音乐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占有决定性地位。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是讲通过音乐建立和维护整个社会统一的、宜人的法定秩序。与礼制、行政和法律比较起来,音乐更能贴近人的情感,更能改造的人思想,更能改善人的品性,引导社会各阶层产生正确的认识和行为,从而实现天下的大治。现代国家治理远比以前复杂,社会状况也明显不同,语言文字十分发达,制度规划十分健全,社会组织日益宠大,个体意志十分突出,信息沟通准确及时,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仍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意义,值得今人关注和借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