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5.43KB ,
资源ID:36160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6160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生物第十一章DNA的复制修复与重组DNA.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生物第十一章DNA的复制修复与重组DNA.docx

1、高中生物第十一章DNA的复制修复与重组DNA 第十二章 DNA的复制、修复与重组DNA技术DNA是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亲代的遗传信息如何真实地传给子代,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DNA分子如何复制(replication)成完全相同的两个拷贝,即DNA的合成,可见通过复制,遗传信息得以在传代中保留。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又如何表达呢?现知基因表达的第一步是通过转录(transcription),即DNA的碱基按互补配对(G-C,A-T,A-U)的原则转变为RNA分子上相应的碱基序列,接着RNA通过翻译(translation),以三个碱基的序列作为一个氨基酸的遗传密码,从而决定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不同基

2、因编码不同结构的蛋白质,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因而体现出多种多样的生命现象。遗传信息从DNA经RNA流向蛋白质的过程,是Crick于1958年提出的,称为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图12-1)。1970年Temin提出“逆向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扩充了中心法则的范围。基因或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亲代细胞所含的遗传信息,完整地传递到两个子代细胞。这个过程的实质问题是DNA分子如何复制成完全相同的两个拷贝,有许多酶和蛋白质参与复制过程,通过正确和完整的复制,亲代DNA的遗传信息真实地传给子代,这是遗传信息一代一代传递下去的分

3、子基础,这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但生物体内外环境存在着使DNA分子损伤的因素,因此机体还必须有一套DNA修复的机制。最后还将介绍一些有关重组DNA技术的概念和方法。第一节 DNA复制的几个基本原则一、半保留复制Watson和Crick于1953年提出的DNA双螺旋模型,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为DNA分子的复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即亲代的DNA双链,每股链都可以作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指导DNA新链的合成,这样合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碱基序列与亲代分子完全一样。但一条链是来自亲代的DNA链,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链,此即为半保留复制 (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用15

4、N标记亲代的DNA链,而用14N标记新合成的DNA链的实验,证实子代的DNA分子,一股链含15N,另一股含14N。二、半不连续复制DNA双螺旋的两股链是反向平行(antiparallel)的,新合成的两股子链,一股的方向为53,另一股为35。那么体内是否存在两种DNA聚合酶?一种催化核苷酸以53方向聚合,另一种以35方向聚合。但从现知所有的DNA聚合酶都只能催化53方向合成。这个问题直到1968年冈崎(Okazaki)发现大肠杆菌DNA复 制过程中出现一些含1000 2000个核苷酸的片段,一旦合成终止,这些片段即连成一条长链。这种小片段被称为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因此

5、,复制时亲代DNA分子中那股35方向的母链作为模板,指导新链以53方向连续合成,此链称为前导链(1eading strand)。在前导链延长1000 2000个核苷酸后,另一母链也作为模板指导新链也是沿53合成1 000 2 000个核苷酸的小片段,这就是冈崎片段。随着链的延长,可以有许多个冈崎片段,这条称为随从链(1agging strand)。可见,随从链为不连续复制,所以DNA为半不连续复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如图12-2所示。复制后,这些冈崎片段由DNA连接酶的作用而连接成完整的新链。三、RNA引物目前所发现的DNA聚合酶都需要一个具3-O

6、H的引物,才能将合成原料dNTP一个一个接上去。因为DNA聚合酶不能催化两个游离的dNTP在DNA模板上进行聚合,如图12-3所示。实验又发现抑制RNA聚合酶的药物如利福霉素(rifampicin)能抑制DNA的复制。再者在体外DNA复制实验中发现冈崎片段的5端都有一小段412个核苷酸的RNA引物(RNA primer)。现知RNA聚合酶合成新链时不需要引物,能直接催化游离NTP聚合。可见RNA引物为DNA聚合酶提供聚合新核苷酸所需的3-OH。RNA引物最后被DNA聚合酶除去,留下的空隙也由该酶补满,缺口再由DNA连接酶封口。在DNA的复制需要RNA引物呢,除了DNA聚合酶不能催化两个游离dN

7、TP的聚合,而RNA引物酶却具有此能力外,这种作用尚可尽量减少DNA复制起始处的突变。因为游离核苷酸起始处的聚合最容易出现差错,若用RNA引物,即使出现差错,由于最后将被DNA聚合酶切除,便可提高DNA复制的真实性。四、复制的真实性DNA复制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许多酶类和蛋白质因子参加。这既保证DNA复制的速度,又保证产物的高度真实性。这也保证了自然界种族延续中生物遗传特性的相对稳定性。第二节 参与DNA复制的一些酶类和蛋白质一、 大肠杆菌的DNA聚合酶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的作用是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所用底物必须是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 ) ,Mg2+存在

8、和一个DNA模板,按模板的序列将配对的脱氧核苷酸逐个接上去,并且需要一个具有3-OH的RNA引物或DNA的3-OH端。使3-OH与合成上去的dNTP分子-磷酸连接成3,5磷酸二酯键,合成方向为53,如图12-4。从大肠杆菌纯化得到3种DNA聚合酶(, )。(一) DNA聚合酶1955年Kornberg发现了DNA聚合酶(简称为pol),故也称为Kornberg酶,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金。DNA聚合酶是一条分子质量为103X103 Da的多肽链。具有多种催化功能。若用蛋白酶轻度水解可得一个分子质量68X103 Da的大片段和一个分子质量为36X103 Da的小片段,常将大片段称为Klenow片段

9、,此片段具有两种催化活性,一为上述的聚合功能,另一为35外切酶的活性,从3端水解DNA产生3单核苷酸,如图12-5所示。这种35外切酶活性对保证DNA复制的真实性具有重要的意义。DNA聚合酶在接上新的核苷酸前,它能对3末端的碱基进行识别。若为配错的碱基,即通过35外切酶活性把配错的碱基切除,再使正确的碱基聚合上去,保证DNA复制的高度真实性,这种功能也称校读功能(proof reading)。小片段则具53外切酶的活性,它能从53方向一个挨一个切除,产物为5单核苷酸,或跨过若干个核苷酸再进行酶解,从5末端释放一寡核苷酸。可除去冈崎片段5端的RNA引物和在DNA损伤修复中起重要的作用。可见,DN

10、A聚合酶为一条多肽链上具有三种酶的活性,也是一种多功能酶(图12-7)。但DNA聚合酶并不是大肠杆菌DNA复制中主要的DNA合成酶,它的主要作用,是切除RNA引物、填补空缺和DNA损伤的修复。DNA聚合酶为一条多肽链上具有三种酶的活性,是一种多功能酶(图12-7)。鉴于Klenow片段兼具聚合及35外切活性,能非常准确按模板碱基序列合成DNA,所以此片段是分子生物学常用的工具酶。 (二) DNA聚合酶 由一条多肽链构成。此酶除具有聚合酶的活性外,还具有35外切酶活性。它在生物体内的确切作用不详,可能也是在DNA损伤修复中起作用。(三) DNA聚合酶 此酶是一个多聚酶,由10种不同亚基组成的(

11、图12- 8),称为DNA聚合酶全酶(DNA po1ymerase ho1oenzyme)。它具有三个特点:是一种非常高的续进性(processivity)酶。所谓续进性即在DNA聚合酶与模板分离下来之前加入的核苷酸平均数。续进性500 000。而DNA聚合酶仅合成3200个核苷酸即自模板上释放。DNA聚合酶催化活性比DNA聚合酶高很多倍,每秒可催化1 000个核苷酸的聚合,而DNA聚合酶每秒仅催化1620个核苷酸聚合。DNA聚合酶不但催化活性大、合成速度快,而且由于具有35外切酶活性,产物真实性高。所以,大肠杆菌DNA聚合酶是DNA复制必需的酶。DNA聚合酶聚合和校正功能分别存在于和亚基。D

12、NA聚合酶全酶分子质量约900X103 Da,全酶成不对称的二聚体,围绕着DNA双螺旋,每个单体都具有催化活性,一个作用于前导链,另一个作用于随从链,使DNA两股链在同一位置同一时间进行合成。二、真核细胞的DNA聚合酶真核细胞的DNA聚合酶有5种,即DNA聚合酶、和。DNA聚合酶负责随从链的合成,DNA聚合酶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负责前导链的合成。PCNA是作为DNA聚合酶活性所需的一种辅助蛋白,有与E.coli DNA聚合酶的亚基类似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环状的夹钳,大大地增强DNA聚合酶的续进性。DNA聚合酶负责线粒体

13、DNA(mitochondria DNA, mt DNA)的复制,DNA聚合酶和的功能为DNA的修复。三、解旋、解链酶类复制时DNA双螺旋要解开,才能在原来的母链上合成新链。复制在不断延伸,螺旋要不断解开。若每秒钟复制1 000个碱基对,则要解旋100次。这样必然在复制前方产生很大的张力,使DNA缠结,这要靠DNA拓扑异构酶等来解决。(一) DNA解链酶DNA复制时,复制开始部位的DNA双螺旋必须解开成单链,模板链上的碱基才能以碱基配对原则,指导新链的合成。解开DNA双螺旋的酶有多种,称为DNA解链酶(DNA helicase),该酶具有ATP酶的活性,在ATP的存在下,该酶能解开DNA双链,

14、每解开1对碱基消耗2个ATP。(二) 单链DNA结合蛋白单链DNA结合蛋白(single strand binding protein,SSB)或螺旋去稳定蛋白(helix destabilizing protein HDP),能与已被解链酶解开的单链DNA结合,以维持模板处于单链状态,又可保护其不被核酸酶水解。单链DNA结合SSB后既可避免重新形成双链的倾向,又可避免自身发夹螺旋的形成,还能使前端双螺旋的稳定性降低,易被解开。当DNA聚合酶在模板上前进,逐个接上脱氧核苷酸时,SSB即不断脱离,又不断与新解开的链结合。(三) DNA拓扑异构酶拓扑一词是指物体作弹性移位而又保持物体不变的性质。D

15、NA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有两类:其中拓扑异构酶,曾有过多种其他名称如转轴酶、解缠酶等。它能切断DNA双链中的一股,使DNA解链旋转时不致缠结,解除张力后又把切口封闭。拓扑异构酶,又称旋转酶(gyrase),暂时切断DNA双链,使另一DNA双链经过此切口,随后又再封闭切口。四、引发体引发体(primosome)是由多种蛋白质及酶组成,是DNA复制开始所必需的。引发体中的某些蛋白质如DnaA能结合至DNA复制起始部位,DnaB具有解链酶的作用,DnaC辅助DnaB结合到复制起始点,使起始部位的双链解开。而引发体中的引物酶(primase)在已解开起始部位的DNA单链按碱基互补

16、配对催化NTP聚合,合成一小片段的RNA,作为DNA合成的引物,即沿此引物RNA的3-OH进行延伸。五、DNA连接酶DNA连接酶(DNA 1igase)催化两段DNA链之间磷酸二酯键的形成。要求DNA链3端有游离的OH,而5端带有磷酸根,连接过程需要ATP供能,如图12-9。DNA连接酶不能连接两分子单链的DNA,只能作用双链DNA分子中一股链上的缺口,或双链DNA分子双股的缺口。如DNA经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切割后,两个片段的粘性末端相配,DNA连接酶能使之连接。即使是两段平齐DNA,DNA连接酶也能使之连接。在DNA复制过程中,当RNA引物清除后,靠DNA聚合酶填补空缺,冈崎片段之间的缺口靠D

17、NA连接酶作用而连成完整的一条新链。DNA连接酶在DNA损伤修复中亦起重要作用,并且是一种重要的工具酶。第三节 DNA复制过程一、复制的起始大肠杆菌复制时有特定的起始部位称为oriC,长度为245bp。有3个串连排列的核苷酸序列,每个由13个核苷酸组成。其序列基本相同为GATCTNTTNTTTT,而且GATC在oriC部位出现11次,oriC还有4个DnaA结合位点,是4个 9bp序列的反向重复,这些序列都是高度保守的(图12-10。)DnaA先结合至复制起始点,然后发动了复杂的变化。DnaB和DnaC亦参加进去,从而使双链解开,DNA结合蛋白便与单链DNA结合。接着引物酶按碱基配对原则合成一

18、小段的RNA引物,此引物的3-OH可供DNA聚合酶将第一个dNTP加到3-OH上而形成3,5磷酸二酯键。复制是从oriC开始,同时向两个方向进行的,称为双向复制(bi-directional replication)。 复制开始后由于DNA双链解开,在两股单链上进行复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DNA复制前进部位伸展成叉状,称为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如图12-12。二、 复制的延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新合成的DNA链不断延长。大肠杆菌的冈崎片段长度为1 0002 000个核苷酸,即前导链合成1 0002 000个核苷酸后,随从链便开始合成。在延长过程中,由于拓扑异构酶的作用

19、,避免了在复制叉前方的DNA打结。三、复制的终止在DNA延长阶段结束后,原核生物的RNA引物被DNA聚合酶切除。留下的空隙,由DNA聚合酶进行补满,即从另一冈崎片段的3-OH按53根据碱基配对原则,将一个个的dNTP补上去。最后的缺口再由DNA连接酶将相邻的两个核苷酸借磷酸二酯键连起来,即成完整的一条新链,DNA的复制即告完成,如图12-15。四、真核生物端粒DNA的复制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的两个末端称为端粒(telomere)。按上述DNA复制机制新合成子链5端的那段RNA引物被切除后,必留下一个空缺,假如每次细胞分裂或DNA复制都是如此,端粒将会不断缩短,最终导致关键基因的丧失及种系灭绝的危

20、险,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么真核生物一定存在着某种阻止端粒缩短的机制。(一) 端粒DNA的结构和端粒酶对端粒DNA序列的分析,发现端粒DNA的3端是由数百个串联重复GT丰富的短的寡核苷酸序列,如四膜虫的重复序列为-GGGGTT-,人为-AGGGTT-。端粒DNA序列虽不含功能基因,但对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端粒丧失,染色体之间可能出现端-端融合、降解、重排乃至染色体丢失等变化,最后细胞衰亡。近年来,发现了一种能防止端粒缩短的酶,称为端粒酶(telomerase),该酶由蛋白质和RNA两部分组成,其中RNA作为合成端粒DNA的模板,端粒酶是目前所知唯一携带RNA模板的逆转录酶,具有种属

21、特异性,例如四膜虫的端粒酶,其RNA部分含159个核苷酸,其中有一段序列为5-CAACCCCAA-3可作为合成端粒DNA3端GT 丰富序列-GGGGTT-模板。人端粒酶的RNA含450个碱基,其中-CUAACCCUAAC-为合成-AGGGTT-的模板。这样可防止细胞分裂时DNA复制端粒的缩短。 端粒、端粒酶和细胞的衰老有密切关系。有人将端粒称为分子钟或有丝分裂钟。但是恶性肿瘤细胞当端粒缩短到某种程度,端粒酶活性又重新出现,对端粒进行补偿,使之永不衰亡,形成恶性增殖。(二) 端粒酶的作用机制第四节 DNA的损伤与修复DNA是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从生物遗传角度来讲,要求在复制过程中保持遗传密码的稳

22、定性,物种才能得以延续。哺乳动物单倍体细胞的基因组由2.9X109 bp DNA组成。动物一生中,从受精卵细胞到个体死亡,这些遗传密码要经过千万次的复制。在物种进化的长河中,DNA复制的次数更是难以计数,而且生物体内外环境都存在着使DNA损伤(DNA damage)的因素。可见,除DNA复制的高度真实性外,还要求某种修复DNA损伤的机制。每一遗传信息都以不同拷贝储存在DNA两条互补链上。因此,若一条链有损伤,可被修复酶切除,并以未损伤的信息重新合成与原来相同的序列,这就是DNA修复(DNA repair)的基础。但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DNA的序列还是会发生改变, 通过复制传递给子代成为永久的

23、,这种DNA的核苷酸序列永久的改变称为突变(mutation)。若发生的突变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则保留下来,这就是进化;若不适应于自然选择(nature selection)则被淘汰,因此生物的进化可以看成是一种主动的基因改变过程,这是物种多样性的原动力。所以,生物的变异是绝对的,修复是相对的。一、造成DNA损伤的因素造成DNA损伤的因素有生物体内自发的、亦有外界物理和化学等因素。 (一) 自发的因素由于DNA分子受到周围环境溶剂分子的随机热碰撞(thermal collision),腺嘌呤或鸟嘌呤与脱氧核糖间的N-糖苷键可以断裂,使A或G脱落。人体细胞中DNA每天每个细胞要脱落5 000个嘌呤碱

24、,每天每个细胞也有100个胞嘧啶自发脱氨而成尿嘧啶。 (二) 物理因素1紫外线损伤 由于嘌呤环与嘧啶环都含有共轭双键,能吸收紫外线而引起损伤。嘧啶碱引起的损伤比嘌呤碱大10倍。损伤是由于嘧啶二聚体的产生,即2个相邻嘧啶碱的C5和C6共价交联,如图12-18所示。2电离辐射损伤 如X射线和射线,可以是辐射能量直接对DNA的影响,或DNA周围的溶剂分子吸收了辐射能,再对DNA产生损伤作用。如碱基的破坏、单链的断裂、双链的断裂、分子间的交联、碱基脱落或核糖的破坏等。 (三) 化学因素二、DNA损伤的类型根据DNA分子的改变,可把突变分为下面几种主要类型。(一) 点突变点突变(point mutati

25、on)是DNA分子上一个碱基的变异,可分为:转换(transition)同型碱基,如一种嘌呤代替另一种嘌呤或一种嘧啶代替另一嘧啶。颠换(transversation)异型碱基,即嘌呤变嘧啶,或嘧啶变嘌呤。点突变可根据发生在DNA分子的部位,如发生在启动子或剪接信号部位可以影响整个基因的功能;若发生在编码序列,有的可以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如引起镰状红细胞贫血;有的则为中性变化,即编码氨基酸虽变化,但功能不受影响;有的甚至是静止突变,碱基虽变但编码氨基酸种类不变。(二) 缺失 缺失(deletion)是一个碱基或一段核苷酸链乃至整个基因,从DNA大分子上丢失。如有些地中海贫血、生长激素基因缺失,再如上

26、述Lesch- Nyhan综合征是HGPRT基因缺失。(三)插入 插入(insertion)是一个原来没有的碱基或一段原来没有的核苷酸序列插入到DNA大分子中去,或有些芳香族分子如吖啶(acridine)嵌入DNA双螺旋碱基对中,可以引起移码突变(frame-shift-mutation),影响三联体密码的阅读方式。(四)倒位DNA链内部重组,使其一段方向颠倒。三、修复机制(一) 光修复机制这种机制主要存在于低等生物。1. 不需要光复活酶 光复活酶(photoreactivating enzyme)也称为DNA光修复酶(photolyase)。当280nm紫外线照射DNA产生的嘧啶二聚体,在短

27、波239nm照射下,二聚体即分解成单体。2. 需要光复活酶 紫外线照射使光复活酶激活,能解聚嘧啶二聚体。(二) 切除修复因不需要光照射,故也称暗修复。DNA引起大的损伤, 包括UV引起的嘧啶二聚体、嘧啶/ 环丁烷二聚体、几个其它类型的碱基加合物、通过曝露于香烟的烟尘在DNA中形成的苯并芘尿嘧啶。一般由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系统修复。该修复途径对所有生物的生存是关键的。在大肠杆菌E.coli中,有一种UV特异的切割酶(excinuclease或UVrABC enzyme),能识别UV照过产生的二聚体部位。并在远离损伤部位5端8个核苷酸处及3端4个核苷酸处各作一切口。像外科手术

28、“扩创”一样,将含损伤的一段DNA切掉。DNA聚合酶进入此缝隙,从3-OH开始,按碱基配对原则以另一条完好链为模板进行修复。最后由DNA连接酶将新合成的DNA片段与原来DNA链连接而封口 (图12-19) 。真核细胞的切割核酸酶的作用和机制,是与细菌的酶完全类似的方式对嘧啶二聚体切割。切除修复是人体细胞 的重要修复形式,有些遗传性疾病如着色性干皮病(xeroderma pigmentosum),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纯合子患者的皮肤对阳光或紫外线极度敏感,皮肤变干、真皮萎缩、角化、眼睑结疤、角膜溃疡,易患皮肤癌。此病是由于缺乏UV特异内切核酸酶造成的。 (三) 碱基切除修复每个细胞都有一类

29、DNA糖苷酶(DNA glycosylase),每一种酶能识别一种DNA分子中改变的碱基,能水解该改变的碱基与脱氧核糖间的糖苷键,使改变的碱基脱落,在DNA上产生一个缺嘌呤或缺嘧啶的位(apurinic-or apyrimidinic-site,AP site),再藉切除修复机制进行修复。现知至少有20种不同的DNA糖苷酶,各具特异性。如识别胞嘧啶脱氨生成的尿嘧啶,腺嘌呤脱氨基产物,开环的碱基,不同烷基化类型的碱基等。如胞嘧啶脱氨后即成尿嘧啶,若不纠正,可引起类型转换,即G-CA-T。碱基切除修复(base-excision repair)步骤如下:1) DNA糖苷酶识别损伤的碱基,在碱基和脱

30、氧核糖之间切割。2) AP核酸内切酶切AP位置附近的磷酸二酯键。3) DNA聚合酶用它的53外切酶活性除去损伤链,从缺口的3-起始修复合成,用新合成的DNA替代。4)最后缺口由DNA连接酶封口(图12-20)。 尿嘧啶DNA糖苷酶修复的发现,解答了一个长年以来的疑题,即组成RNA是U,而组成DNA却是甲基化为T,即从UMPdTMP,要消耗能量。但U和T都与A互补配对,所编的密码是相同的。生物体为什么花如此代价? 现在问题清楚了,尿嘧啶-DNA糖苷酶只能切除DNA链上的尿嘧啶,而不能切除DNA链上的胸腺嘧啶,因为后者C5有一甲基,好像是给尿嘧啶加上一个标签。胞嘧啶脱氨基后形成的尿嘧啶即无此标签,

31、即被该糖苷酶识别为改变了的碱基。若DNA与RNA一样也用尿嘧啶,那么胞嘧啶脱氨形成尿嘧啶,与正常部位的尿嘧啶便无法区别,不能纠正,造成子代DNA的突变即GCAT。可见DNA由T代替U,能增加遗传信息的稳定性。相反,RNA不需修复,拷贝数很多,半衰期短,即使有个拷贝的胞嘧啶脱氨基转变为U,影响也不大,合成出来的绝大多数蛋白质还是具有正常生理功能,而且U作为合成原料经济得多。第五节 重组DNA技术DNA重组(recombination of DNA)是自然界常见现象,指的是在两个DNA分子之间,或一个DNA分子的两个不同部位之间通过链断裂和片段的交换重接,改变了基因的组合序列。这种交换可发生于同一

32、细胞内或细胞间,甚至不同物种的DNA。DNA重组现象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乃至病毒和质粒。本节所要介绍的重组DNA技术或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70年代由Stanford大学Boyer、Cohen和Berg等科学家建立的一种革命性的技术方法,它是在实验室内用人工方法将不同来源,包括不同种属生物的DNA片段,拼接成一个重组DNA(recombinant DNA)分子,将其引入活细胞内,使其大量复制或表达。这种技术方法称为重组DNA技术。由于它可以把一个生物体中携带的某一特定的遗传信息(基因),通过一定的方法转移到另一生物体中,使之获得前者的遗传特征,创造新的遗传组合,所以又称为基因工程,若从遗传角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