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42.17KB ,
资源ID:360185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6018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党团范文 孟子梁惠王上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党团范文 孟子梁惠王上教案.docx

1、党团范文 孟子梁惠王上教案孟子梁惠王上教案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教材概述】1、内容分析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2、中说:“民者,君之本也。”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孟子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孟子积极用世,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

3、治国蓝图。他的思想,他的主张,的确可以作为千古“匡世的真言”。2、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思路方法】1、教学思路:(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2、教学方法: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4、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多读多练,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2)课前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为此,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课题的环节。之所以布置预习的课题,是因为作业提纲是我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它的好处在于为学生提供解读课文

5、的思路,明确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学生带着作业预习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课题去收集、筛选有关的资料,能够结合背景资料、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3)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课堂讨论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又应注入新的生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即古今对读,合理延伸。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既让大部分的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又培养了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4、课时安排:两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

6、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背诵。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语设计】1、故事导入: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这是谁说的?他是怎样阐述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

7、?(学生答: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2、名句导入:“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这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著名代表孟子关于治国方略的著名言论,意思是说“治国方法有两种,就是仁政和暴政罢了。过分虐待他的人民,那自己也会身死国亡,虐待不太厉害也会造成危险使国家削弱。”这里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那么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共同探究仁政的具体内涵。【推进新课】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

8、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2、基础知识(1)、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不义的战争,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3)、给下列字注音王好战(ho)弃甲曳兵(y)数罟不入洿池(cg)衣帛(yb)庠序(xing)鸡豚狗彘(tnzh)饿莩(pio)不入洿池(w)(

9、4)、写出句中通假字的通假情况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莩”通“殍”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篇二】孟子梁惠王上教案6孟子教案寡人之于国也重点: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2.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孟子梁惠王上教案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j)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

10、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并获亚圣。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

11、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2邦国的主权在民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

12、,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上)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到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过孟子说法的唯心论雾障,可以看到,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范文澜称这种思想为敬天保民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齐宣王问:臣

13、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4政事以民为归宿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利,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5用人以民意为准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

14、上)又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这种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说:寡人有

15、疾,寡人好勇。孟子认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称赞周初古公亶父(dn)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8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这种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三、解题主题解题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主题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16、,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试概括本文的结构四、课文讲解1.分段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2.总结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作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3.文章特色

17、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1).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2).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

18、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3).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4).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五、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

19、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人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

20、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

21、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六、思考练习1.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

22、【篇三】孟子梁惠王上教案孟子和左传教案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2知道孟子的“仁政”思想;3背诵孟子梁惠王上课文节选。孟子梁惠王上节选一、作者、作品简介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

23、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2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二、课文自学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A重点字词自释:_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

24、C自译:_正译:_2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A重点字词自释:_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C自译:_1正译:_3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A重点字词自释:_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C自译:_正译:_4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A重点字词自释:_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C自译:_正译:_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2知道“春秋笔法”;3背诵晋灵公不君。

25、一、文学常识简介1.“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2

26、孟子梁惠王上教案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来。2.介绍春秋与左传。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见教材P28)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

27、风格成为后世楷模。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3.晋灵公及相关介绍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xx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灵:谥号。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褒扬君主的谥号: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批评君主的谥号: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戳无辜曰厉。二、范读课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