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11浅谈一年级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关键词】 一年级小学生 数学语言 语言与思维 表达能力 培养策略 二教二引一创设 实施途径一、必要性一年级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语言表述的随意或无意性在其认知过程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事实上,数学语言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语言,它所特有的抽象性、概括性、简洁性、逻辑性,使一年级小学生不能理解数学语言所表达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方法,无法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摘自标准),造成学习数学时遇到很多困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摘自标准),就必须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1. 是实现标准总体目标的需要。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数学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应用,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很重要。标准中的总体目标之一:“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实现这一总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数学素养。2. 是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质量的需要。思维在人的头脑中具有快速、简洁的特点,它的作用主要在于达到自我理解;而语言文字的表述则要求准确、清楚,能够为他人所理解。所以,当学生将自己的思维付诸语
3、言进行表达的时候,语言对思维起着检验、过滤的作用。思维在语言的作用下,原先模糊的要变得清晰,原先杂乱的要变得有条理。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语言表述的实际效果,将学生思维表述中,理解肤浅的进一步深化,局部不合理的进一步修正,概念不明确的进一步突出其特征因此,学生用语言表述思维的过程,是思维反复深化、思维内容进一步充实、思维过程进一步严密、思维质量进一步提高的过程。3. 是顺利、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需要。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又是其他各种数学能力的基础,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有重要作用。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
4、之一。科克罗夫特在数学算数报告中说过:“语言在形成和表达数学思想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这个问题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让儿童在数学课上说明和讨论所研究的材料,在整个小学阶段,应该不断发展与扩充数学语言。”因此,从一年级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二、研究背景国内对于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与研究、小学数学课堂语言的调查与分析、小学数学课堂语言表达重要性的思考等。上述有关研究从教材、标准、学生年龄特征等角度论述了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
5、础上,在课堂实践中运用“二教二引一创设”的培养策略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三、相关概念的界定1. 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进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是数学特有的形式化符号体系,依靠这种语言,思维能够在可见的形式下再现出来。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2.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指能准确、简练、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呈现自己思维的一种表达能力。本文所研究的表达能力是指标准中与表达能力相关的第一学段(一三年级)目标。附:一年级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目标1. 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
6、单现象。发展数感。2. 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3.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4.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5. 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6.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四、培养策略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时的数学知识灌输、数学技能训练所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经验累积中内化而成的。那么如何培养一年级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呢?我认为,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听、说
7、、读、写、做”的训练,这五个习惯的训练贯穿于学生一年级,甚至小学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所以本文将从“教会学生倾听,在倾听中模仿数学语言;教会学生阅读,在阅读中感悟数学语言;引导学生操作,在操作中强化数学语言;引导学生交流,在交流中提升数学语言;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应用数学语言”,即“二教二引一创设”这五个培养策略进行阐述。策略一:教会学生倾听,在倾听中模仿数学语言。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说话不够完整,甚至使用的更多的是生活化的语言,语句不够规范,很难成为数学课堂上的语言。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听清楚老师的提问、讲解,听清伙伴的回答,那么必定会由“会听”转变到
8、“会说”。所以,要使学生学会“说”,首先是要学生学会“听”,给学生一个辅助的拐杖,学生才能在模仿中把数学化的文字语言说正确,说规范,从而为理解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学好数学奠定基础。例如,一开学,在教学沪教版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课我们的教室时,学生就接触了数量,而学生往往喜欢用“个”或“只”:4个人、16个凳子、16只椅子来表达,所以,老师就要通过教学,让学生能正确使用单位名称。在训练时,教师应给予正确的范例,通过教师范读引领、学生榜样示范、及时纠错强化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正确使用单位名称的记忆。不仅是开学第一课,在以后的看图说话、加减法算理的叙述是都应提醒学生正确使用单位名称。又如,我们的教室一课
9、,是通过说一说教室里有什么的活动,让学生逐步养成对个数进行正确规范的口头表达习惯。教师可以结合我们的教室和主题图,通过“教室里有”、“桌上有”等句式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完整地说,为今后学生将图形语言(看图说话等)、符号语言(比多比少等)用文字语言完整地进行表述奠定基础。听是说的基础,在养成良好倾听习惯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所以应重点抓好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倾听中模仿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课堂上,关注学生倾听,让差生重复别人的回答,让优生评价、补充别人的发言。教师适时引导,示范,通过师生、生生的评价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促进“说”的能力的提高。策略二:教会学生阅读,在阅读中感悟
10、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要掌握数学语言并非一朝一夕,因此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会学生阅读数学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数学语言。课程标准指出:“经历运用数学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几种数学语言间“互译”能力的培养,通过“互译”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数学书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应重视数学书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许,有的教师认为数学书没有语文书那样强的阅读性,尤其是一年级的数学书插图比文字占的比重更大,有时,整个页面,只有简
11、单的几句话,因此不需要指导学生阅读。实则不然,数学书中的某些插图,其实是一种图形语言。图形语言易懂、易学,是理解和把握符号语言的扶梯,尤其在一年级数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它的地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描述数学概念或关系时,图形语言的描述为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描述提供了直观表象,为学生理解和感悟数学符号语言的意义和内涵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比一比2时,就可充分利用几种数学语言的“互译”,发展学生抽象思维,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第一步: 指导学生看哪里?看什么?用朗朗上口的口令帮助学生找到要看的内容。如,师口令:“翻翻翻,25页”,生边复述边翻书:“翻翻翻,25页”;师口令:“左
12、平右点第题”,生边复述边找到相应的图:“左平右点第题”。第二步:指导学生观察图形语言:此题是对实物进行比较,教师可用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左边有几个?”“右边有几个?”,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初步感悟到图形语言表达的题意:“左边有6颗糖葫芦,右边有8颗糖葫芦”。第三步:指导学生将图形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用文字语言口述比较结果:“6颗糖葫芦比8颗糖葫芦少”或者“8颗糖葫芦比6颗糖葫芦多”。第四步:指导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在比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符号语言:“68,读作:6小余8”或者“86,读作:8大于6”。在指导学生
13、阅读数学书的基础上,随着教师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环环相扣的“三部曲”式的“互译”能力训练,使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感悟得到逐步提升。那么,像这种图形语言是否能通过媒体、板书等形式展现呢?完全可以。但要指出的一点是,无论是新授,抑或复习,我们的教学不可能脱离书本,即便你使用媒体等形式展现图形语言进行讲解,最终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到书本,阅读数学书,当然,不一定是阅读同一道题目。如果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看数学书的习惯,那么数学书很容易成为他们眼中的图画书。在学会阅读数学书以后,老师课堂上的数学语言就有了很好的载体,学生在翻阅时,数学语言又在他们头脑中重现,他们在复述时也会得到一个提示,避免成
14、为“空想数学”。策略三:引导学生操作,在操作中强化数学语言。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本质,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不能为操作而操作,而是学生动手动脑的协调活动。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操作时,要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强化数学语言、深化含义理解的目的。 如,教学沪教版一年级第一学期进位加法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操作“双色片”来理解“凑十法”,强
15、化数学语言。第一步:让学生在20数板上摆出9个小圆片。第二步:让学生再摆5个小圆片。学生可能会出现像数学书上小巧与小胖那样的两种摆法。小巧:将加数9和5一个接着一个地摆出来。小胖:是将加数9和5上下分开地摆出来。此时,对于学生来说“数出5个小圆片摆在数板上”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后面教师的引导与计算过程的表述。第三步:交流两种摆法。在交流中,对每一种摆法,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用手绕着“十”和“四个一”,并且说:“这是10,那里还有4,合起来是14。”这样动脑、动手、动口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与巩固凑十的数学模型。第四步:归纳计算过程。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直观的图形语言转化成简洁的数学符号语言
16、:“把5分成1和4,9+1=10,10+4=14”或者“把9分成5和4,5+5=10,10+4=14”,进一步突出“凑十”的重要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因此,必须重视直观操作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策略四:引导学生交流,在交流中提升数学语言。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思维特点等的不同,导致他们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常常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课堂上必须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把形象直观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
17、交流提升数学语言。数学教学的交流主要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通过交流,使后进的学生也有表达的机会,真正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1. 师生交流。“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通过提问、讲解、提示、倾听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建立互动式的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帮助学生提炼数学语言,培养数学思维。师生交流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提问与引导,要避免“启而不发”或“未启已发”现象的发生,教师应精心创设有价值的问题,使得师生交流能顺利进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2. 生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主要有小
18、组讨论、同桌交流等形式。同桌交流非常方便,是教学中最常见的交流形式。如,巩固“数的分与合”时,就可进行“我说组成你猜数”的同桌交流游戏;在教学“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也可让同桌通过互说计算过程来巩固算法通过这样的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倾听”习惯,同时也可鼓励差生表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在交流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小组讨论在教学中运用得也不少。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采用小组交流比同桌交流更合适。选取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在组长带领下通过互动交流,使每个学生的观点得到充分的表达,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学会会更主动地思考、倾听、表达以及灵活运用新知,依靠
19、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难题,学生的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这样的交流,使学生在提升数学语言的同时,也发展了数学思维。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第一学期,学生处在从幼儿园生活向小学生活逐步过渡阶段,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还不是很强,尤其是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因此建议以同桌交流为主。第二学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身心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比第一学期成熟,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通过数学交流,使学生能把自己的思想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接受他人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掌握。策略五:创设情境,在情
20、境中应用数学语言。有位儿童学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天生的玩家。”“他们应当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听数学语言的使用。”学生有了“说”的欲望,教师应该适时为他们营造“说”的氛围。“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产生学习的自我需要,从而更加愿意“说话”。如,在学习5的组成中,利用对口令的游戏掌握5的组成:师:我拍一,生:我拍四,合:1和4组成了5。这样的游戏小朋友会乐此不疲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训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说话的热情。这
21、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说话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新的知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多说几句话”,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准确、有条理、完整地“说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有机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例如,教10的认识,学生学会了10的读写、10的分解与组成、10的基数和序数意义,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多说几句话”:“你能用10说一句话吗?”“你能用第十说一句话吗?”“你能说一段话,把10和第十都用上吗?”学生会说:“我衣服上有10粒纽扣。”“排队时我站在第十个。”“看电影时我坐在第十排的第4个座位上。”这样说一说,不仅加深了对1
22、0的认识,还谈论了10,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上述五个策略,主要是在课堂实践中进行运用。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延伸到课外。(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交流。鼓励学生与家长交流,将学校中学到的本领与爸爸、妈妈交流一下,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数学本领,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学生既是温故所学知识,也是一次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机会。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在社会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摘自标准)。(二)鼓励学生阅读与数学有关的书籍。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与数学有关的书籍,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通过班中交流,进一步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摘自标准)总之,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它要求教师注重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培养中有耐心,有恒心,将“二教二引一创设”的培养策略合理地、恰如其分地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只要持之以恒,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